让称帝建立魏国于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o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后被东晋趁危诈得。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公元42o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隋。——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萧后与遗腹子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公元63o年唐朝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o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之归于后唐。——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也有说法认为此后出现的传国玺已非真品。)——一百六十年之后公元1o96年即宋哲宗绍圣三年传国玺为咸阳县民段义掘地得之归于宋朝。——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金国掠走再次失踪。——一百六十八年之后公元1294年蒙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京城大都传国玺忽现出现被人拿着沿街叫卖。御史中丞崔彧命人购得传国玺归入蒙元。——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传国玺第三次失踪也是最后一次失踪。朱元璋曾遣徐达深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结果空手而返。——此后明清两代多有献玉玺者然而皆为赝品。真正的传国玺已不知所踪。
传国玺如今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或许传国玺依然存在于中国辽阔的大地之上。她静躺在江海河底或沉睡在地下深处等待着被我们现被我们珍赏。所以诸君无事之时不妨去挖挖土潜潜水说不定找到传国玺的那个人就是你。祝你好运!
第三卷 第一百四十八章 秦王嬴政一号令
现如今传国玉玺已是家喻户晓但当她第一次出现在雍城展示在世人面前之时却充满了神秘和陌生感。那些观礼者纵然见多识广也禁不住疑惑这玉玺究竟从何而来?而在当时知道玉玺底细的除了嬴政便只有李斯了。
那一日嬴政找到李斯给他看了一块玉璧得意地问道:“客卿可知此乃何物?”
李斯端详半晌这才道:“倘臣所料不差此乃和氏璧也。”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稀世珍宝而生在和氏璧身上的两则著名故事——和氏献璞与完璧归赵更为和氏璧增添了神话般的传奇色彩。此前对于和氏璧李斯是只闻其名不见其面。没想到如此宝贝今天不仅亲眼得见而且还能亲手抚摩感受她的冰冷与华贵李斯心中也是一阵激动。
嬴政轻描淡写地道:“寡人欲毁之客卿意下如何?”
李斯大惊。想当年嬴政的老太爷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现在嬴政说毁了就毁了?难道嬴政是悲剧爱好者专喜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要知道和氏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完美无瑕。稍微有一点瑕疵便会价值大减。如果真把她毁了就好比把官窑出产的名贵瓷器掼碎剩下的只能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李斯道:“和氏璧乃天下至宝一旦毁之不可复得。吾王还请三思。”
嬴政大笑道:“和氏璧名为至宝只可聊备赏玩别无大用。寡人毁之以其玉作玉玺一枚有号必应有令必行岂不快哉!玉石有神也当还谢寡人也。”
“吾大秦自有王玺国之瑰宝代代相传何为另作新玺?”
“收服六国一统天下此乃客卿所教寡人之志也。先王王玺已不足为用当用天子之玺。玺文却须客卿来作。”
李斯书法天下第一篆写玺文自然非他莫属。李斯要是推辞不作当世也绝无第二人敢接手这活。李斯自然不会推辞他也深知此事非他不可。况且想要留名于后世还有什么地方会比皇帝玉玺上面更为显赫、更为长久呢?
于是玉玺制造小组秘密成立召集秦国最杰出的玉匠李斯自任组长。法国雕塑家罗丹有言:雕塑的秘诀就在于去掉石头中多余的东西。然而和氏璧已是一件精心琢磨而成的成品可谓尽善尽美绝无多余。无奈王命难违也只能一狠心不破不立。而对那些玉匠而言雕刻玉玺无疑是他们毕生最大的挑战。敢在和氏璧身上动刀更甚过于在太岁爷头上动土不仅需要技术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神圣的敬畏。
玺文由嬴政和李斯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而这短短八个字李斯足足写了一个多月这才告成。
历时一年有余玉玺终于竣工。但见玉质至良玉工至精玺文至善三美齐具嬴政于是大悦。
凝聚着李斯心血的玉玺此刻正沉默而威严地踞于案上俯视众人。隗状恭声请道:“吾王既受大宝臣等谨候吾王启玺诏令。”
作为一种象征受完玉玺之后当场便会启用颁布某项诏书即新王上任后的第一号法令标志着国家的权力已经移交。这种诏书的内容一般均是以庆赏为主譬如大赦天下、加官进爵等等以展示新王的仁厚和德行。而这种诏书通常已经提前拟好只需要新王走走过场、盖上印玺即可。
等待嬴政盖玺的诏书同样早已写好就放在玉玺之旁。内容不外乎与国民万姓同喜、大赦、赏赐大臣公卿金帛、天下大酺数日等等。
嬴政却打破了以往惯例。他扫了一眼诏书冷冷说道:“重拟诏书。”谁敢抗议?谁敢说不?于是嬴政口述尚书令笔录。嬴政道:“嫪毐作乱不成畏罪逃亡。即令国中:有生得嫪毐者赐钱百万;有杀嫪毐者赐钱五十万。于咸阳战嫪毐者无论皆拜爵一级。此令。”
嬴政娓娓道来却自有震慑人心之力量。什么是王什么是王威嬴政在他亲政的第一天就让群臣领略到了。他面对嫪毐造反时的冷静他预言“礼成之时嫪毐必败”的镇静他屏弃成例、口述诏书的果断皆让百官畏惧叹服。
诏书成嬴政盖上玉玺于是传播全国。而这封诏书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秦王嬴政一号令。
嬴政一战立威群心悦服皆跪伏在地山呼万岁。
第三卷 第一百四十九章 落网
且说嫪毐谋划许久的造反行动不承想一击即溃只落得仓皇遁逃的田地。身边虽还有数十死党追随着不离不弃却也都是士气低落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对嫪毐来说一夜之间世界全都变了。曾经他可以去秦国的任何地方而那些地方的长官和人民无不因他的大驾光临而备感荣耀而那些有幸和他亲密接触过的人更是会长久念叨着: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香三年。而现在他成了秦国的头号通缉犯地方的长官和人民如果看见他照样也是会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只是欢迎完他之后却是要拿他向秦王邀功请赏的。
秦人虽多却再也无一人可以托付;秦国虽大却再也无一处足以容身。嫪毐这种凄凉落寞的心境恰可与李清照的咏梅词相为类比: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事已至此只有东向投奔六国而去。逃吧路就在脚下通往天堂或是地狱。嫪毐抛弃了赵姬抛弃了两个儿子抛弃了宫殿和车马抛弃了财富和土地却也顾不上可惜他只想着活命而已。试问有哪个富翁当他被绳索紧紧勒住喉咙之时不愿意放弃他的一切所有只为了换取一口呼吸的空气?
春华至秋不得久茂。嫪毐知道他的好运气是到头了。他再也不可能翻本。朝露之荣终非长久之功。盛亦不可留衰亦不可推。别了赵姬。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必须离开我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永远不再回来。亲爱的很抱歉让你失望然而我已经尽力为了我也为了你。
世上最自作多情的是哪种人?不是臭美者而是逃亡犯。在逃亡犯眼中路上遇见之人不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他无不以为是冲自己来的。心中有鬼则人人是鬼。
夜长梦多路长惊多。纵观嫪毐的逃亡之旅一路的辛苦和艰难自然难以细表而精神上的折磨更甚于上的苦难。他既担心追兵忽然会冒出来又要提防着被身边的人出卖。正是在这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状况之下嫪毐逃到了好畤县被王翦率领的军队追上。嫪毐也不反抗束手就擒。他甚至觉得松了一口气终于再也用不着逃了心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嫪毐被关入咸阳大牢嫪毐叛国专案组随之成立。李斯虽然不是廷尉却因为精通律法敢担责任无派无系而被嬴政钦点为专案组组长直接对嬴政负责。嬴政亲自点将李斯自然不能推辞。而如此一来一贯不显山露水的李斯立时成为秦国的注目焦点。
嫪毐一案堪称秦国建国以来的第一大案案情盘根错节涉案人员众多牵涉广泛审判难度可想而知。这对从未在司法系统待过的李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秦国上下都满怀兴趣地等待着要看看这场世纪审判到底会如何收场。
第三卷 第一百五十章 死法
初嫪毐刚被擒获嬴政大喜。嬴政对嫪毐怀恨已久恨不能立即将其大卸八块、剁成肉酱以消心中大恨。李斯力争以为不可。嬴政盛怒之下厉声问道:“嫪毐罪不当死乎?”
李斯道:“嫪毐犯上作乱自是死罪。”
嬴政拂袖道:“既是死罪寡人杀之有何不可?”
李斯从容道:“吾王所持者威也。臣所守者法也。圣主使法量刑不自制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嫪毐虽必死无疑然而以臣之见王诛之以威不如臣杀之以法。”
嬴政大不耐烦我作王都九年了连杀人的瘾也不让我过?于是道:“嫪毐反正都是一死有何区别?”
李斯道:“夫立法者以废私也。法私不能两立守法者治徇私者乱。今吾王欲杀嫪毐有私心私情。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吾王舍常法而从私意虽杀嫪毐臣窃恐法禁不能复立也。上行下效秦之臣民皆重私意而轻常法是为妄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
嬴政变得平静下来李斯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
李斯又道:“再则言之吾王欲杀嫪毐嫪毐固一死而已。然而其罪不彰其恶未明遽尔伏尸人或疑之惑之非所以安众心、警世人也。臣以法杀之具审其罪恶始末党羽阴谋继而昭告天下使臣民皆可知之、畏之、警之、诫之。嫪毐之逆行当治以何等刑罚法有具文不待臣多言也。”
嬴政仍是不快道:“寡人不能杀嫪毐法能杀之寡人与法孰贵?”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然而又不能不答。孟子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将君王的地位置于最末等可谓块垒激烈。李斯是识时务者他可不敢当着嬴政的面将君王的地位这般痛斥贬低。况且他的思想和哲学本已与孟子不同他基本上还是属于法家。而在法家的体系里君王的地位是高于社稷更高于民的。所以嬴政此问让李斯左右为难。嬴政好比是给他饭吃的食堂法则好比是他混饭吃的饭碗两边都抛舍不得、得罪不起呀。
李斯微一沉吟道:“君所以尊者法令也。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令贵而法适所以君尊也君尊则国安;令贱而法轻所以君卑也君卑则国危。是以凡国博君尊者未尝不重法至于令行禁止于天下。夫生法者乃君守法者乃臣治于法者乃民君臣上下皆从法此之谓大治。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国之大道也。吾王问吾王与法孰贵实则问吾王与吾王孰贵恕臣鲁钝不能答也。”
嬴政颔对李斯的答案颇是满意。李斯趁热打铁于是继续鼓吹推销自己的学说道:“臣昔日就学于荀老夫子门下夫子言及秦制以为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昔日僻处西方地小国弱何以能致乎此?孝公商鞅变法之功也。自孝公至今秦已历六世法一而固民可知之民可信之。历代先王任法而不任智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侵法之内。遍观天下惟秦能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法之所加智者不能辞勇者不敢争。此乃秦国所以强大于今、六国俯而莫敢抗也。”
嬴政道:“客卿所言甚善。寡人愿闻客卿欲如何治嫪毐以法?”
李斯知道嬴政心中还是有些不爽得让他先尝到点甜头消消他的气。于是道:“臣也无它计惟循法而为。臣请举一例言之:嫪毐当日犯法依律当施腐刑赖相国庇护苟得幸免。然而法之所在虽久必治。臣必追究前事先治其当腐之罪。而嫪毐之罪多也一罪必得一治殆同此类。嫪毐之党羽臣也皆将如此施为。”
嬴政心内暗喜将嫪毐先阉再杀的确更能解恨好主意!好李斯你就慢慢折腾吧。记住一定要慢哦你要是快了我跟你急。嬴政心里如此想嘴上却赞道:“客卿深明法理寡人受教。”
话说回来李斯这一番口舌虽然为嫪毐延了几个月的阳寿却也平白让嫪毐多受了几个月的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