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是在用李牧岳飞的比喻提醒自己,不要象赵王和宋高宗那样的自毁长城!
“六爷怎地知道,林义哲是李牧岳飞,而非张元吴昊呢?”慈禧太后笑了笑,又问道,“黄体芳的折子里,可是把林义哲比做张元吴昊啊。”
“回皇太后的话,臣不明白,黄体芳怎地知道林义哲会做那张元吴昊?”文祥回答道,“林义哲驱除倭寇,保得闽台百姓平安,天下称颂,世人多以李牧却匈奴,岳飞破金兵喻之,怎地到了黄体芳那里,便成了张元吴昊?”
“黄体芳折子里说的很明白,林义哲能乱英国,亦能乱大清,能破日本,亦能破中国,有如此乱国之能,他日若背叛大清,定为巨患,不如早除之。”慈禧太后一边观察着文祥的脸色,一边不紧不慢的说道。
虽然慈禧太后的声音不大,但此时恭亲王和文祥听来,却有如晴天霹雳。
恭亲王和文祥不约而同的离座起身,跪伏在地,齐声说道,“皇太后,万万不可啊!”
“为何不可?”慈禧太后平静的问道。
“臣不明白,林义哲从未有过不臣之事,黄体芳因何要说林义哲是张元吴昊?难道就因为他有乱国之能?此次林义哲能扰乱英国,逼其首相辞职,更换公使,了结滇案,使我大清不必再开口岸,利权得保,可谓功在当世,利在千秋!有此栋梁之材,皇太后当庆幸才是,何以听小人之言,要做那亲痛仇快之事呢?”文祥急切的争辩起来,一时间竟然仰起了脖子,直视着慈禧太后。
“看把文相给急的,呵呵。”慈禧太后微微一笑,说道,“文相起来吧,坐着回话。六爷也起来吧。”
恭亲王和文祥起身,重新回到座位上坐好,此时二人都因为激动而涨红了脸,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的望着慈禧太后。
“六爷和文相真是关心则乱啊,没明白我是什么意思。”慈禧太后微笑着说道,“我没说非得要杀林义哲不可,而是想知道,林义哲会不会如黄体芳折子当中所说的那样,日后成了张元吴昊,对我大清不利。”
“回皇太后的话,”恭亲王答道,“林义哲是林文忠公之后,林家世受国恩,素来忠义,林义哲此次率舰出海,与日舰激战,几为炮火所伤,又亲身率陆队上岸击敌,于枪林弹雨之中手刃倭酋,此非李牧岳飞哉?何来张元吴昊之喻?黄体芳非要以张元吴昊喻之,乃是恶意中伤,欲至其于死地耳!”
听了恭亲王的话,慈禧太后连连点头。
“回皇太后的话,林氏一门,世受国恩,朝廷未曾有负于林义哲,林义哲因何要反呢?须知张元吴昊,也并非一开始便要反,而是宋朝有负于二人,逼得二人走上如此绝路的!”文祥紧接着说道。
“噢?竟然是这样?”慈禧太后一愣,转过头来,和慈安太后飞快的交换了一下眼神。
听到文祥的这句话,恭亲王不由得在心中赞叹不已。
文祥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抓住了黄体芳折子里最致命的漏洞!
张元吴昊之所以叛宋去夏,确是宋朝有负于二人!
张元屡试不第后,曾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着他人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边关统帅的重视。那位边关统帅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回到家乡后,张元被当地的县令打了一顿板子。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临行前,张元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事实上,张元不是毫无忠君爱国观念的人,若不是因为受了那样的侮辱,他是不会走上这条反叛的道路的!
张元与黄巢一样也是因为科场不第,张元其人又因恃才傲物,被知县打过板子,遂投西夏,鼓动元昊造反,与大宋朝对着干。张元因被封建旧时代正统观念定性为“汉奸”或“民族败类”,宋以后历代诗词选均不收录其诗,诗文残篇断简及事迹仅存于宋人笔记中,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南宋岳珂(岳飞之孙)《桯史》等笔记中。张元之《咏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气势豪迈,可谓佳作。然而这首《咏雪》诗在历史上却不如唐末“造反英雄”黄巢题的《菊花》诗那么有名,其原因是黄巢造反为民族内部矛盾,而张元公开造反是帮异族与本国做对,是********。“汉奸”的诗词不宜公开宣扬,其实私下里许多文人骚客都极为欣赏张元的才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沈括,洪迈及岳柯都是其中之一。
(作者注:张元的《咏雪》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较鲜为人知,只因其中两句毛伟人于1957年在《诗刊》发表长征途中的旧作《念奴娇?昆仑》里自注引用而广为人知,毛1935年10月《念奴娇?昆仑》之“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其实是为张元《咏雪》诗的化用。)
“向使宋廷不负张元,未有无端杖责之辱,张元断无反心,而张元之反,实是宋廷埋没人才,逼其走上绝路!”文祥道,“朝廷未有负林义哲之事,林义哲何能有反意?黄体芳一心想要对付林义哲,才如此以张元喻之,不过是想要朝廷对林义哲做出不仁不义之事,好成全他折中所谓先知先觉之言,其用心何其毒也!”
听了文祥的这番话,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是连连点头。
“这个黄体芳,当真是其心可诛!”慈禧太后说道。
一直没有说话的慈安太后忽然问道:“黄体芳因何要如此对付林义哲?”
“回皇太后的话,据臣所知,黄体芳素与宝廷交好,此次宝廷被囚,黄体芳甚为不平,前宝廷因妄参林义哲而受杖,黄体芳便曾迁怒于林义哲,这一次想是为宝廷报仇之故,是以才如此的。”文祥答道。
看到文祥并没有提黄体芳的老师李鸿藻,恭亲王不由得在心里暗暗赞叹。
“可我怎么觉着,黄体芳的后边儿,似乎有主使之人呢?”慈安太后不动声色的又问了一句。
“回皇太后的话,黄体芳背后可否有主使之人,现下尚未可知,然若想要知道是谁主使,却也不难,只消看这几日还有谁跟着上书,以此为题目参劾林义哲,便知端的。”恭亲王答道,“若是没有人跟着上折子,那便是没有主使之人,只是黄体芳一人所为。”
第四百七十九章生死问对
“要是真有主使之人,切不可轻易放过了他。”慈安太后的语气虽然很是和缓,但脸色却是说不出的严厉,“这结党营私,最是可恨!”
听到慈安太后说出“结党”二字来,恭亲王和文祥的心里都是一凛。
他们俩都以为,刚才的一番辩争劝说,林义哲已然能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安然渡过这场危机,但没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姐姐说的是,这结党之风,绝不可开!”慈禧太后看着恭亲王和文祥,声音也转趋严厉。
“文相,我知你一直是忠心耿耿扶保大清,咱们当年也是共患过难的,有些话,便不消我再说了。”慈安太后看着文祥,放缓了语气,说道,“我只是想知道,文相因何如此推重力保林义哲?”
尽管慈安太后问话的语气并不严厉,但在恭亲王听来,却有如巨雷贯耳。
慈安太后虽然没有明说他和文祥与林义哲是否“结党”,但话中隐含的意思却是再明显不过了!
须知之前恭亲王和文祥,都是极力反对修园子的,而恰恰是林义哲通过李鸿章搭上了恭亲王这条线,通过“报效”机制的运作,成功的修起了园子,使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关系大为缓和。
恭亲王的转性,是因为林义哲,而现在他们促成修园的目的,显然已经引起了慈安太后对他们“结党”的怀疑!
经历过“辛酉政变”同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一党殊死政争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最为忌讳的,便是这“结党”!
想到文祥回答稍一不慎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恭亲王的心不由得阵阵紧缩。
“回皇太后的话,臣是为国惜才,为国举才,别无他意。”文祥毫不犹豫地答道,言谈之中丝毫不掩饰对林义哲的爱惜之意,“林义哲实在任事,一心为国,不避谤言加身,如此不世出之英才,岂可多得?皇太后可能听说过,臣想要向此子讨一张门生帖,不瞒皇太后,臣的心中,早就将此子视为最为得意之门生,臣亲生之子亦未如此看重。今日他身受诋毁尚不自知,臣怎能不拼命为之辩争?”
听到文祥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都禁不住耸然动容。
“文相这是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说出来了,呵呵。”慈禧太后看到文祥如此激动,似乎拼了老命也要力保林义哲,感觉到大雅斋内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有心缓和一下,笑着对慈安太后说道。
“文相,我知你看重林义哲,可我也想提醒你一句,你须得保证林义哲确无反心,若是他异日真要反了,便非你我所能制住了,真要有那样的时候儿,还不如今日早做决断。”慈安太后看着文祥,叹息了一声,说道。
听到慈安太后的这句话,文祥的身子禁不住哆嗦了一下,而一旁的恭亲王,更是汗出如浆。
“回皇太后的话,臣愿为皇太后解此心结。”文祥的声音变得嘶哑起来,神情也现出了一丝难言的悲凉。
“文相想要如何做?”慈禧太后问道。
“回皇太后的话,林义哲不日便能到京,届时臣将会请他至家中一叙,请六爷安排神机营于臣家中暗伏,臣与林义哲开诚相对,若是他果真有暗昧之心,臣当即时……诛杀之……”
文祥说到最后,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再也说不出多余一个字。
“既然如此,那我们姐妹,便等着文相的好消息了。”慈安太后平静地说道。
“臣告退。”文祥起身,和恭亲王跪拜行礼,然后退出。
目送着恭亲王和文祥显得有些佝偻的身影消失,慈安太后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慈禧太后转头看着慈安太后,轻轻的握住了她的手指。
她知道,刚才那一会儿的对答,对慈安来说,也是一种违心的折磨。
“姐姐……真的……非要如此么?……”慈禧太后犹豫了一下,还是轻声的问道。
“我也不想如此啊……”慈安太后摇了摇头,长叹道。
姐妹二人相对无语。此时此刻,在送恭亲王和文祥上了火车之后,刘诚印并没有马上赶回大雅斋侍驾,而是派人叫李莲英过来,和他说了几句,李莲英闻言色变,想到林义哲现在还在路上,而且是走的海路,无法通上消息,禁不住暗暗叫苦。
※※※※※※※※※※※※※※※※※※※※※
当林义哲来到贤良寺门前时,便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不祥的意味。
他在乘坐“福靖”号巡洋舰到达天津之后,便接到了李莲英派人送来的纸条,上面没有别的,只写了“黄体芳”三个字,林义哲和李鸿章见到字条,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李鸿章怀疑是黄体芳上了折子参劾于他,但是遍翻邸抄,却不见黄体芳的折子,二人百思不得其解。对于李莲英的示警,林义哲知道定是有什么大事发生,并且定是和黄体芳参劾自己有关,但此时再无别的消息,无迹可寻,是以林义哲只能加意小心。李鸿章嘱咐他到京之后不忙觐见,先去文祥府上拜望打探,在作区处,林义哲也答应了。
但是林义哲刚进了贤良寺的外官馆舍,便发现不对劲了。
外官馆舍的警卫似乎多了不少,而且还有不少神机营的兵士!
林义哲正在惊疑间,文祥府上的管事杨达快步走上前来。
“哎哟,林大人,您可到了!小的在这儿恭候多时了!”杨达笑着上前给林义哲做揖行礼。
“有劳杨管事。”林义哲举手回礼道,“怎么?文相找我有事儿?”
“林大人说的是。”杨达恭恭敬敬的说道,“文相要小的在这儿候着林大人,吩咐小的一见到林大人,便请林大人至府上一叙。”
林义哲本就想去文祥府上拜望,见文祥竟然先派人过来早早的等候他,请他过去,并没有多想,他转身吩咐了亲随林福几句,当下便随杨达上了文府派来的马车。
当马车起行之时,林义哲随手掀开了旁边的车窗小帘,向外望去,赫然看到一队荷枪实弹的神机营骑兵上前,将自己坐的马车团团围了起来。
马车缓缓向前,而这队骑兵也跟着缓步走去。
尽管在路人看来,这些骑兵象是自己的护卫和仪仗队,但林义哲却生出一种他们是押解囚车的感觉来。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林义哲又想到了李莲英给自己写的那张有黄体芳名字的字条,心中不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