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主角,最好
实体的读者,除了情节,还是更看多一些文稿的质量
质量,首看文笔
开头的时候不妨炫耀一下文笔,但是控制在一百字以内
文笔是慢慢练出来的,写多了小白文,文笔会倒退的
十九
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二十
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二一
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二二
静到妙处,万物皆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二三
梦闻:“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二四
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二五
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二六
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二七
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二八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二九
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三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三一
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
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三二
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三四
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
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
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三七
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
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三八
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非永生),神能久视。
三九
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十
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
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四一
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四二
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四三
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四四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四五
心燥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四六
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四七
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四八
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四九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五十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五一
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
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道教认为,
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五三
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五四
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五五
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
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
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五九
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六十
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六一
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
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
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六2四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而镜不留,尽为虚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六五
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六六
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六七
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六八
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
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七十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七一
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七二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七三
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命地有主。性命双修,生道为一。
七四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扰,此由内应外之验。
七五
清平星月夜,静默闻天籁,我立天地中,天与我合一。
七六
进入虚空,搜求妙有,会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觉自在。此时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觉一意独存,与虚空相照,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也。
七七
心中无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七八
全身应一神,一神领全身。身神合一处,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机应万变,妙道化真身。
七九
修道要求对境无心,心如止水。所有后天识性,必须去掉。倘若扫意不净,功夫出现良景之时,念头即起,如云蔽月,其景自失,寻之难矣。故平时须当注意止念定心,磨炼性情,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见。佛家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教讲长生久视,生道合一,是性命双修。
八十
所谓去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其实就是一个现在心而已。
八一
生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八二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八三
阳炁旺盛之时,也是心旌最易摇动之时。如果放任念头驰纵,则心火一起,冲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势必分离,堕入后天,防不胜防。故修道之人,性功至关重要。
八四
真炁发动之时,真意亦随之而注,意动炁即动,全身皆有感应。此时神炁为一,乃为真效验。
八五
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合于天机,独有道者知之。道不远人,修至妙处,人身自合道机。此中玄妙,功到自知。
八六
静功非死寂不变之功,静中气象万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尽在自然,不关人为。
八七
惟从静中悟入,功夫自可进步。
八八
修道之人,必得经过一定程度的身心证验,再加攻读丹经道书,以及师传点化,具备此
三项条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门。
八九
修至妙处,道义自明。心地豁然开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得其一而万事毕,明其一而万化安。
九十
开悟之后,心中无比轻松,一旦轻松,极易发狂。切忌此时万万不可发狂,狂则失道,坠入魔途。必须继续用功,攀登更高层次的修为。如此愈加深化,层层提高,功夫精进,愈趋精妙矣。
九一
倘若只求开悟,开悟之后,不再下功。功夫断绝,知行脱节,则入魔道无疑。只有内外合一,即内修与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九二
道在自然,行功之时,不可用意念。当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无意之间。意重则入后天,非道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彻。九三
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深浅,恐有不测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则肉体难保,修证无据;二则欲念难伏,把握不住。
九四
养静之际,恍然无念,不由自主,入于虚无。此时万象皆泯,唯我一灵独存,所有人间事物,与我恍如隔世。迈入此境,乃可脱俗。
九五
修为不可过于执着,用意太过,反易出现障碍,欲速则不达。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当平平常常而为之,贵在坚持,功效自见。盖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九六
老子曰:“为道日损”,“损”即减少之意,减少一切负担,逐渐放下,每天比每天减少,自然感觉轻松自如,心中安静舒适,而渐入于大道之门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损”之,则是易知易行,否则就是莫知莫行。
九七
修道之“损”,就是减去心中的欲望,扫除后天识神之性,甚至包括后天的知识,都是修道的负担。多一层知识,就是在心上多一层障碍,犹如明镜上面蒙了一层灰尘。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宇宙和生命的真实都有一定距离,无法等同。所以后天知识,会使修道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时,应当放下一切,不以后天知识作为障碍,才能培养出生命的智慧之果,获得无边道力。
九八
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观周围物象,皆与我心心相通。烦恼自失,怨嗔顿消。心火自然下降,欲发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与性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之效力。
九九
道家以清静为基,若能入静,则功修自入妙境,无需人为。故道在天地之间,惟静者能够得之。皆在无为自然之中,道不远人也。
一百
人心动处,道心斯灭。
一百一
大道希夷本清静,清静之中万象生,万象生处天地合,天地合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