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
咳,不要忘了。早年严光也曾经在美国剽窃过众多的发明,曾经接触过不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回到国内后也曾经投资研究过青霉素什么的,同样接触过不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所以对这些人严光已经是相当习惯了。
而且说实在的。现在严光可是真心的在感激着他们。
因为…
“这就是喷气式飞机了吗…”
看着正停放在机场上的一架和这个时代的飞机完全不同,有着奇特造型的新式飞机,严光激动的道。
和同时代的人不同,作为后来人严光可是相当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威力。
当然,严光也绝对不会和希特勒那个家伙一样…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
这就是在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e…262喷气式飞机表演后说的。
希特勒在观看了e…262的飞行表演后,只凭个人意愿便断定对它的空战能力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改变德国空军现役的战斗机编队,极其武断地下令先将e262作为高速轰炸机投产使用,甚至还下达了元首命令。因为他认为当时只有进攻,毋需防卫。
他的这一武断的决定,不仅大大延缓了e262作为新一代战斗机的正常发展。差一点断送了这种性能超前的机种。就这样,德国空军企图通过生产这种新式喷气机来抵御盟军空袭的计划落空了,为的只是迎合希特勒想借此飞机投几颗炸弹的愚蠢愿望。
严光可和希特勒不同,虽说喷气式飞机并不是不能作为轰炸机使用,事实上如果是喷气式轰炸机的话,不但能比活塞发动机飞的更快。而且也能飞的更高。
换句话说,喷气式轰炸机明显要比活塞轰炸机更加的强大,同时也更加的安全。
问题是想要轰炸机的话№外新研制一种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强迫一种作为战斗机研制的喷气式飞机去做轰炸机啊…
而且严光很清楚,和活塞式飞机相比,喷气式飞机的性能明显要更加优越。而且在后世,天空也不再是由活塞飞机主导,而是由其他更加先进的飞机…
换句话说。活塞式飞机的时代和舞台也只能在维持几年的时间了…
“大总统,接下来就要进行试飞了。我们是不是先暂时…”
看着严光还在围着机场上的那架喷气式飞机乱转,虽然不清楚严光为什么对这架飞机这么感兴趣,不过基地的指挥官还是连忙上前道。
要知道,这还是这架飞机的第一次试飞,什么意外都有可能会出现,真弄不好的话,甚至原地爆炸也是由可能的。
另一边的严光,在听到指挥官的话后也反映了过来。
虽说喷气式飞机很重要,可是自己的小命明显要更加重要一些,他可不消自己成为一次意外事故的牺牲品,尤其是在这么关键的一个时刻。
于是在听到指挥官的话后,严光连忙退了回来。
在严光退下来后,试飞活动终于能够继续进行了。
其实最早的喷气式飞机,早在40年代前就已经试制出来了。
在历史上最早的喷气式飞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
e—178的时速达到了930公里每小时,而当时最快的活塞飞机也不过才600公里每小时而已。
顺带一提,e—178一共只造了八架。
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e…262型战斗机。e…262首次试飞在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
可惜的是,在e…262投入使用后,居然只因为一次表演就决定了这种先进战斗机作为轰炸机使用。
直到1944年秋天,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失败和希特勒自杀的命运了了。
————————————————————
战斗机的试飞相当成功,其实在很早以前,中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就已经开始试飞了,只不过现在进行试飞的却是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喷气式飞机。
当喷气式飞机用他那远超普通活塞式飞机的速度,呼啸着从机场上空飞过的时候,那种感觉对这个时代的人无疑是震撼的…
“这种飞机如果要量产的话,最快需要多久?”
收复了激动的心情后,严光询问道。
“如果是战争速度的话,42年前就可以,我的总统…”
听到严光的问话,作为总设计师的杨伟恭声回答…
(decodeuriponent('%b8%fc%b6%e0%ba%c3%bf%b4%b5%c4%d0%a1%cb%b5%a3%actxt%cf%c2%d4%d8%7e%c7%eb%c9%cf%7e%ca%d6%b4%f25200%7e+%7ehttp%3a%2f%);
第四百六十六章 应龙喷气式战斗机及双引工程
历史上最早的喷气发动机被认为是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利亚的希罗heroofalexandria在公元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它通过安装在金属球上的两个喷嘴喷出蒸汽使球转动。不过它只能输出很少的一点功率,只是一个玩具。
13世纪时在中国则出现了使用黑火药作为推进剂的火箭,他们常被作为烟花和军用火箭的推进器,这也算是最早的实用火箭发动机。此后的时间里,火箭的发展断断续续。
世界上最早提出喷气推进理论的是法国的马克尼上尉和罗马尼亚的亨利?科安德。亨利?科安德还在1910年前后试制过最早的喷气式飞机,也就是比较著名的coanda1910(可以译做科安德1910),但均未成功。
严光会关注喷气式飞机是肯定的,毕竟喷气式飞机象征着天空的未来。
而当罗马尼亚的亨利?科安德试制喷气式飞机的时候,严光尚在美国开阔他的未来。另外当时亨利?科安德的喷气式飞机在当时并不算是什么轰动的发明,更何况他还没有成功,不过就算这样,当这个新闻出现在报纸的角落上时,严光还是一眼就注意到了他。
虽然完全不知道这个叫亨利?科安德的家伙是干嘛的,不过严光可是很清楚喷气式飞机的重要性的。
只可惜当时严光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就更别提投资喷气式飞机的研究了。等到严光在四川落脚的时候,还要忙着其他的事情,而在四川军政府成立的时候,当时的四川甚至连一架活塞飞机的制造能力都没有,就更不用提什么喷气式飞机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四川稍有基础才有所改变,也就是那个时候,严光开始了研究喷气式飞机和喷气式发动机的项目。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另外还有自身的实力,因此对这方面的进展一直都不是很大。
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是二十年代中期。
虽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中国在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伊拉克和科索沃的油田开发出来后。更是得到了大笔大笔的资金。
然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在某些重要科技,比如说坦克等方面强于欧美列强,但是顶多也就算是一个优秀的偏科生,毕竟中国和欧美列强在科学方面的差距至少有数十年…
用十年的时间。弥补某些方面的差距到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做出一些超越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想要全方面的追平甚至是超越,却多少有些天方夜谭了一些。
尤其是像喷气式发动机这种尖端的东西,在后世航空发动机被称作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哪怕是在后世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当中。能够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
就算是如日本这样的国家,其空军和海军装备的也都是美国和英国的发动机。如比较著名的秋月级通用驱逐舰,装备的就是四台英国燃气轮机。
在后世许多人都说日本工业如何如何的强,然而事实却是单是英国的一个罗罗,就足以秒杀日本的全部企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中国也拥有了制造坦克、战列舰和先进单翼活塞飞机的实力,但在工业基础上毕竟不如欧美国家那么全面,这也是中国在航空发动机上进展一直不大的原因。
当时严光的对策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加大投资。毕竟无论是什么研究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才行的。没有资金,就算你的技术在雄厚,就算你本人在天才也是没有用的。
好在当时正是中国资金最雄厚的时期,所以这点上到是没什么大问题。
而除开这个外,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从欧美国家引入高技术人才。在后世的美国。走的就是这么一条道路。
前者好办,后者其实也很好办。
在引入高技术人才的过程中。中国一共遇到过两个高峰时期。
第一个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国家的战败。使得这些国家经济陷入萧条,像是奥匈这样的国家更是干脆分裂成了一个个的小国家。
经济萧条,也就代表着没工作。
趁着这个机会,严光在对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趁机从德国引入了相当数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无论是对中国的【先进航空发动机计划】还是在【高性能现代坦克计划】当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引入工程,大概就和后世苏联解体后中国进行的【双引工程】差不多吧。
所谓的【双引工程】始于苏联解体后那段特殊时期,当时独联体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
韩国的人才计划卓有成效,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韩驻乌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和机票,并提供一个月工资。工资报酬没有统一标准,视专家本人资历和贡献大小,一般1500、2000美元月,知名专家3000、4000美元月。
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采用的招揽方法类似韩国,但得益于苏联时期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目的性很强,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海军专家李杰形容那时的工作说,中国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在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
中国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刚开始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开始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大多是旧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比较重视中苏友谊,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大约是1993年后,双方交往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了。“有些技术材料绝对不给你,想要必须有些手段。”李杰说,有人用一箱二锅头或中国的小土特产私底下交换一些东西,但像过去那样在实验室里正儿八经的实验,要价越来越高了,
“后来干脆只谈钱。没钱门儿都没有”。
为了招揽苏联军工人才。当时的中国政府为此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据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主抓这项工程,并放言说:“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为做好【双引工程】,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国家“友谊奖”。用以表彰外国专家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各省随后相继设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谊奖。乌克兰籍专家奥坚科?沃洛德梅尔、科瓦连柯、阿诺?阿夫恰茹克相继获得国家级友谊奖;卡强?鲍维尔?尤力耶维其获得江苏省友谊奖。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内部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通过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双引工程”,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引进了大约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是【双引工程】的重点地区,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华讲学或从事科研。中国驻乌克兰使馆一秘李谦如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说: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
对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