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之路- 第4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下来的两天,在盖尔·加朵结束了与奈飞公司的谈判之后,墨菲代表斯坦顿工作室与代表奈飞的里德·哈斯廷斯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各自出资四千万美元,用于拍摄根据迈克尔·多布斯的小说改编的政治剧,项目暂时定名为《纸牌屋》!
  一个全新的剧组也准备开始组建,墨菲和盖尔·加朵担任制作人,保罗·威尔森担纲导演,男主角弗朗西斯·安德伍德基本确定由凯文·史派西来出演。
  女主角方面,就像墨菲预料的一样,查理兹·塞隆以要出演乔治·米勒的《疯狂的麦克斯4》而档期不合适为理由,婉拒了墨菲的邀请,墨菲倒也没怎么意外,大导演和大明星本身就有拒绝任何项目的资本。
  这也不是难题,墨菲已经跟保罗·威尔森商议过,等剧组正式成立之后,会为女主角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试镜,好莱坞有一定名气的合适女演员还是不难找的。
  除此之外,墨菲关注更多的还是剧本的编写和后面的拍摄制作。
  尤其是剧本编写,每一集的剧本内容他都会仔细审看,斯坦顿工作室投资这么大,当然不能搞砸了。
  跟好莱坞电影一样,美剧同样有自己的流水线模式,存在着很多不成文却通过多年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能有效的避免很多雷区,墨菲很清楚其中存在的审查禁忌。
  美剧的诸多审查禁忌,本质上讲来源于市场,如果不绕开这些禁忌,不遵从这些潜规则,那观众就会“用脚投票”,不看你了。如果说美剧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操控,那这双手,来自观众。
  好剧可能各有各的好,但烂剧都是相似的——故事烂。
  故事烂的话,那从编剧到演员再到导演都会统统被观众骂,这种时刻如果像墨菲曾经看过的一些人那样回击,就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比如观众质问:“这什么破片啊,剧情能再弱智点吗?编剧没带脑子写剧本!”编剧回应:“你行你上啊,这也不让写,那也不能写,我有什么办法!”
  一个激烈的交锋回合就这样以观众骂编剧,编剧骂审查太严而告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空间太小,禁忌太多”都是编剧为自己找的最大说辞,那边的每部影视剧面世前,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片,但如果编剧就此把剧情弱智的“锅”都扔给有关部门,则实在说不通。
  美剧编剧很少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但很黄很暴力的美剧也有一些禁忌不能碰,哪怕是墨菲都不会例外。
  其实无论是电影剧本,还是剧集剧本,墨菲在某些方面都比较注意。
  比如少数族裔的问题,他确实不喜欢让黑人担纲主要角色,但每部影片中重要的拉丁裔和亚裔角色都不少,尽管很多媒体炒作他歧视黑人,却没有任何人说过他歧视少数族裔。
  虽然《纸牌屋》是部主要角色都坏到流脓的剧集,但这方面的情况还是要避免。
  除了少数族裔,lgbt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
  lgbt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四种人群的合称,以前这些都是美剧和喜剧电影里面调侃的对象,但到新世纪之后,随便调戏这些人极有可能会惹来大麻烦。
  一般情况下,面向大众的美剧,每部都有那么一两个主要角色不是白皮肤,同样每部都有那么一两对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有些还有变性人或双性恋。
  这不是巧合!
  事实上,在每部长篇美剧里安排进少数族裔和lgbt人群,是当下美剧编剧都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如果缺了这些,就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换到《纸牌屋》上,男主角弗朗西斯·安德伍德在后几季的性取向,也颇为耐人寻味。
  如同墨菲策动的计划一样,这与好莱坞的特质分不开关系,好莱坞地处美国民主党最大的票仓——加州,圈内人员普遍标榜自由追求解放,所以就形成了美国影视界的政治正确——无条件支持lgbt,所有族裔亲如一家。
  于是就看到了各种肤色齐备,一对同性恋作为标配的各种美剧,其中“标配”同性恋的风潮大概从2006…2008年左右开始,有一些剧目在此之前并没有安排同性恋人物出镜,怎么办?
  常言道,没有麻花现给你拧,没有拉拉现给你掰!
  这一点,别说是大众的剧了,就连有线台播放的电视剧都不例外。
  《纸牌屋》主要用于网络点播和dvd销售渠道,尺度会比无线台的大众剧宽,但墨菲不会让它像《权力的游戏》那样又黄又暴力。
  所以,像《权力的游戏》那样画面中直接出现死小孩的场景,是非常不适合在《纸牌屋》出现的,甚至有些关于小孩受到伤害的场景,他也不允许直接出现在画面中。
  正常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的画面中,是会被严格保护的。
  既然《纸牌屋》的定位就是大众剧,墨菲当然不会让剧本中直接出现关于小孩严重伤亡的画面,在某些地方的影视剧里面,很多编剧和导演都会用小孩的死亡来烘托气氛,甚至有些画面的尺度非常大,却从来都不考虑这些东西可能是给未成年人看的。
  所以《纸牌屋》的编剧们,如果想用力煽一下情,烘托弗朗西斯·安德伍德有多坏之类的,必须想另外的办法,如果想写死个把小孩实现这一点,不说别人了,墨菲就会立刻炒了他。
  这部剧严格说起来是一部网剧,但墨菲制定的标准,不会比无线台的大众剧标准宽太多。
  在审查中,他就看到了一段可能会让人联系到歧视同性恋的弗朗西斯·安德伍德的台词,立即打电话给负责编写的编剧,告诉他必须在十个小时之内修改完毕!
  因为根据这几年的经验,黑人角色固然重要,但保护同性恋不被歧视更为重要,无论是谁,歧视同性恋都要“杀无赦”。
  就在几年之前,好莱坞出现过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实习医生格蕾》第一季的设定中,男一号、女一号是白人,两人是一对情侣;男二号是黑人,女二号是亚裔韩国人,他们这对情侣则构成了剧中种族方面政治正确的根基。然而这位男二号继承了脑袋秀逗的特质,在某一次接受采访中,不小心流露出了一些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这下舆论炸锅了。
  媒体和观众纷纷要求这名演员赔礼道歉,并从剧中消失!
  结果呢?结果就是剧组乖乖按照观众要求,先让这位黑人演员诚恳道歉,再与他终止合同,踢出剧组。因他是剧中男二号,所以给他安排了一个结局:在婚礼现场“悔婚”,突然脑子断篇,说“我不想结婚了,给你自由吧,拜拜”,然后从教堂走出去,自此彻底从本剧消失,留下那个韩国新娘在教堂的风中凌乱……
  合理吗?从剧情上讲,很不合理。必须这么做吗?必须,因为观众有呼声。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观众倒逼剧情的例子,而美剧中几乎所有的审查,都来自观众,所有的禁忌,也都来自于观众“不想看”。


第六百三十三章 用事实讲话
  像《纸牌屋》这种典型的商业剧集,当然不能触动大部分观众的普遍性禁忌,墨菲跟什么过不去,也不会跟市场和收益过不去,一直到新年过后,他才确定了最终版的剧本,《纸牌屋》第一季的筹备,也正式开始。
  之前跟随保罗·威尔森拍摄《权力的游戏》的幕后职员,大部分会继续与斯坦顿工作室合作,少部分空缺的职位,也可以通过招聘来解决,好莱坞永远不缺乏苦苦等待机会的人。
  新年刚过,剧组正式成立,除了一些必要的事项,墨菲基本把筹备工作交给了保罗·威尔森,而且盖尔·加朵会掌控全局,也不必担心剧组出现意外状况。
  随着2012年到来,新一届的奥斯卡越来越近,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给多达近六千名的成员,邮寄出了奥斯卡提名名单的选票,已经通过报名审查的《迭戈·罗斯》自然也在众多候选名单之中。
  过了新年,《迭戈·罗斯》的点映规模扩大到了二十家影院,媒体口碑和专业口碑依然出色,观众口碑虽然还是之前那样,但在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苦心经营之下,倒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黛西被捕事件,导致影迷对墨菲本人的好感度大增,连带着这部影片也收到了一大波的好评。
  但影片的点映票房始终没有大爆过,最新的一个周末的点映票房连两万美元都没有达到,即便影评人吹捧影片的力度很大,甚至绝大多数影评人协会评选的2011年年度十佳影片中,《迭戈·罗斯》都位列其中,却对票房几乎没有多少推动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墨菲是真真正正感受到,时代确实改变了。
  如今这个时代,职业影评人实际上对观众指导性不大,最多影响到第一周票房,在这之后观众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乃至互联网上一些影迷评分网站的评论。
  在墨菲看来,美国的影评有两种:一是面对普通观众的,另一种是学者影评,绝大多数影评人为主流报纸、杂志、电视台工作,他们和电影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好莱坞的喉舌。
  美国也经常传出影评人因收受各种好处而违心赞扬电影的消息,这种不是从客观的角度、而是牵涉了个人利益的评论往往价值不大,以至于会误导观众。
  不过,近些年来,墨菲能清楚的感觉到,职业影评人所表达的观点实际上对观众指导性不大,许多时候很多影评人众口一词评论某部影片差,但观众不予理睬,影片的票房依然很好,而像《迭戈·罗斯》这种影评人口碑爆棚,观众却不买账的影片,则比比皆是。
  这与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盛有关,也与影评人职业化必然会附加的商业效应脱不了干系。
  比如在电视节目上做影评的人必然要考虑节目的收视率,在形式上要吸引观众,评论中要不断找出诙谐有趣的话以博取观众的好感,而不是在于观点有多么深刻,这就使得他必须对大多数影片采取积极的态度,如果不断否定影片,容易使观众对节目产生反感。
  为了讨大众的喜欢,在评论电影的过程中,影评人本人也在演戏,同时这些影评人的视野也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只能评论大多数主流电影,只要影评牵涉到商业利益,与电影工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不可能作出独立、冷静、客观的评论。
  学者所写的影评则有很大的不同,但学者影评只能在知识界的小圈子里流行,或者成为教材,对于市场来说,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
  从十二月中旬上映到新年过后,在渡过三个上映周末的超过半个月的时间里面,《迭戈·罗斯》收获媒体和影评人赞誉无数,点映票房累计只有六十万美元多一点,就颁奖季点映影片的同期票房成绩来说,不属于很差的那一行列,也不是很好,总的来说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水准。
  与此同时,c+、斯坦顿工作室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针对颁奖季的公关宣传工作也没有停止,《迭戈·罗斯》也开始在一系列的奥斯卡前哨奖项上面有所斩获,新年伊始公布获奖名单的摄影师工会奖上,菲力·拉舍尔就凭借《迭戈·罗斯》中出彩的长镜头拿到了年度最佳摄影师的奖项。
  此外,这部影片还获得了编剧工会的最佳编剧提名和演员工会的最佳男主角提名。
  唯一可惜的是,由于墨菲早年退出了导演工会,这部影片没有参与导演工会评奖的资格,但在制作人联盟奖上,却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提名。
  这部影片的公关宣传推广进行到现在,不仅仅是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在很多媒体预测的名单上,都是这个颁奖季能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热门影片之一。
  当然,媒体也普遍认为,墨菲可能会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却无法避免继续陪跑的命运。
  有些专业媒体还分析了原因,认为墨菲能拿到提名,首先是《迭戈·罗斯》确实很不错,有获得一个最佳导演提名的资格,其次倾向于天主教的一些社会新闻类媒体从圣诞节前就在攻击墨菲的影片侵犯了所谓的天主教的权益,好莱坞的大佬们对于外来势力妄加干涉好莱坞拍片自由相当的不满意,可能会做出针锋相对的策略。
  至于继续陪跑,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墨菲太年轻了,在学院成员平均年龄向六十岁大关渐渐靠拢的现在,一个不到三十二岁的年轻导演,还是商业导演,想要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可能性实在有限。
  另外,墨菲也有些奇怪,那位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远比他想的还要有耐心,到现在都没有主动站出来说什么。
  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