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虽只是女儿,但也痛爱,没有溺爱,做错了,会批评的,委婉的教导哪里错了。范仲淹不同,对任何人不假颜色,包括子女,几个儿子在他带领下,都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很难说那一方做得对或是做得错,是两种极致的表现。

新渠工程浩大,自云阳仲山脚下开始,折向泾阳,从县城北面再折向东北,从三原城南经粟邑镇,到赤水镇入渭水。沿途不但汇聚老三渠,还会合了泾水的支流治谷河、清谷水、沮水与漆水等等。覆盖醴泉、咸阳、云阳、泾阳、三原、高陵、栎阳、富平、下邽、渭南、郑县等全县或者大部分或者部分区域。若再论幅射面积,范围更广。

论规模与艰巨度比郑白二渠更大,虽说这一带多是平原,也是整个陕西最平坦地区,但还是多矮山丘陵,大部分新渠下面有坚固的岩石河岸。史上先是由知县候可主持,打算利用农闲之时,准备用九年完工。后来遇到大旱,王安石都弄下台了,没人支持,工程作罢。此时才完成工程量的百分之三十。直到大观二年,由赵佺主持,两年内才真正完工。

此次主持的级别远比史上要高,先是夏竦、郑朗与范仲淹三人首倡,两个前宰相,一个君子党的带头大哥,接着前三司使叶清臣前来陕西担任转运使亲自主持这项工程。级别足够了。

资金也充足。九百万贯的资金注入下去,不可能象候可那样东凑西拼。

劳力也充足,先是军队。郑朗裁去一万多军队,没有让他们立即回家,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以后会有许多将士为了躲避兵役,刻意偷懒,不去训练战斗,以图被朝廷遣送回家。谁来边疆保家卫国?

朝廷若剥得太紧,有的士兵家中负担是重,但他们不思进取也勿用置疑。

一起发配到三白渠前来开渠,照样拿着禁兵钱饷与粮饷以及少许衣服,相关的其他待遇便没有了。大约一个士兵一年会花费三十几贯,省一省能节余一些钱帛寄回家。让他们开一年渠,给予少许补贴,再遣返回乡。朝廷权当调运民工来的,没有生命危险,对这些负担沉重的家庭也十分人道。

范仲淹与庞籍学习着,也裁掉六千多人,一起打发到三白渠。

还有以田换力的当地百姓,一些厢兵与弓箭手的力役,以及募佣的劳力。

每天能保持三万人在开工,到秋闲时,劳力会更多,可能达到六七万。

火药的使用,加快了施工进程。

但到明年春天,估计只能完成一半工程,可以率先使用。有可能到明年秋后,整个工程才能勉强完成。

三人仔细地察看。

时不时传来火药爆炸石床的巨响。

远处一队人骑马奔驰过来,是泾原路的将士,前去京城的。

缘边四路,郑朗不算,只有范仲淹对将士最好。他在五月上了一份奏折:臣等穷见环庆都押军阵奉职张信,自殿侍在边上,累次与西贼斗战,前在延州赵瑜等手下作前队,杀退蕃贼,得赵瑜等银碗衣服。后来赵瑜等并转三资,张信即未曾酬奖。其人气豪胆勇,武力过人,为一时之猛士,在指使中少见其比。欲乞朝廷特与改转一待禁……臣随行指使右班直王贵……

奏举焦遂卿、李显、张忠、张信等转官。

朝廷为了抚柔蕃部,又录延州格登族军主香玛、珪年族军主阿克阿为副都军主,格登副军主齐默特,揭家族副军主李朝政并为军主,贝家族都虞候崆爱,索斡族都虞候拓德边,李文信并为副军主,等等,是庞籍奏其功赏的。

没有泾原路的蕃子功劳大,赵祯也好奇,于是诏忠州刺史(刺史乃虚职,知州才有实权)向进等一百三十人镇戎军勇士亲赴京城,赵祯于崇政殿阅试。其中向进子弟向坚等五人表现最为出色,赵祯大悦,对其说道:“朕知道你们为国家悍贼,十分劳苦。”

观其马,见其马良,又说道:“此真战马也,勿为权豪所市。”

录其五人为班直,其余人皆悉边补之,又赏向进为石州刺史泾原路缘边都巡检使。

刚从京城回来,听闻郑朗在此,一个个绕了几里路过来拜见。

郑朗扶起向进,和颜悦色问道:“有没有见过陛下?”

“见过。”向进忽然捶胸顿足,说道:“臣等愿意为陛下效死而战。”

郑朗在泾原路民族政策做得很好,许多蕃人怀恩。但到了京城,没有想到大宋的皇帝居然同样和蔼可亲。这些蕃子一个个感谢零涕。

“你们起来吧。”郑朗说道。

不能小看赵祯这个举动,利用得当,当抵一万雄兵。

然而上面做得再好,下面执行不力,最终等于零。史上葛怀敏不但战略失误,也没有利用好这些勇猛过人的蕃子。又说道:“各位,你们先回去。”

“喏。”一个个起来,挺直腰杆。

皆做梦没有想到亲自见到宋朝皇帝,也想回去吹嘘一番。

看着他们跃跃欲试,郑朗嘴角露出微笑。

三人再次逐一勘查。

第二天种世衡的信报送到。

对此事郑朗与范仲淹皆很慎重。

野利兄弟智勇双全,宋朝与西夏几次战争,两人全部参与其谋划指挥。不但老种,宋朝其他边臣也多次想除去此二人,或者离间他们与元昊的关系。包括庞籍在内。

庞籍两次命令守将刘拯手书野利兄弟,说令方持灵夏兵,倘内附,当以西平王茅土分册之。通过党项族的破丑氏将信转达给野利旺荣。

若是郑朗不来泾原路,王沿与葛怀敏也打过野利兄弟主意,派人送信与金银珠宝给野利遇乞。没有庞籍做得好,直接让渭州十将张遂与百姓范仁美亲自前去,结果被野利遇乞扣押,发配到摊粮城,契丹征元昊时,又将张遂俘虏到了契丹。

同样是局中的误导。

西夏重臣当中,两个汉奸张元吴昊是坚决的主战派,西夏本族当中当以野利兄弟同样是坚定的对宋主战派,怎么可能会投降宋朝呢?

只能象老种那样,利用反间计假元昊之手杀之!

这也是庞籍抹杀老种功劳原因之一,自己没有做好,却让自己一个部下得逞,脸面往哪里搁。

现在改变之。

为了这个反间计成功,范仲淹、老种与郑朗三人联手在操作。

得到书信,范仲淹与郑朗对视一眼,对叶清臣说道:“我们要回去。”

三白渠他们只能提供参考意见,非是他们正职,两路的边事与军事才是他们真正职责所在。

范仲淹亲自来到环州,见到李文贵,同样握手言欢,说道:“我已经写了奏折上报朝廷。你回去对你们家大王禀报,我们大宋正等候他的佳音。一旦他与天都大王共攘义旗,铲除昊贼,我将会泾原路郑行知同时发兵助之为西平王也。一举平定西北!”

李文贵听得冷汗嗖嗖,一旦两个野利同时举兵谋反,宋朝两路十几万军队再做一个配合,西夏马上就要灭亡啊。

点头说道:“是,是,我这就回去禀报。”

范仲淹与老种郑重地将李文贵送到边境,再三叮嘱,依依不舍让他离开。

看着他走了,两人相视一笑。

证明老种反间计有了效果。

若不是如此,范仲淹也不会坐视老种胡闹。

老种打出第二张牌,苏吃曩。这人与山遇惟亮的孙子十分相似,是西夏人,其父还是西夏的官员,十分得野利遇乞赏识。但苏吃曩自己却留恋宋朝,逃到环州投奔老种。

老种将苏吃曩喊来,赐其官职、锦袍与真金带,与范仲淹同时担保若事成,会向京城上奏表其功劳。让他去做一件事,元昊曾经赏给野利遇乞一把宝刀,野利遇乞对这把宝刀十分喜爱。在石门川前老种与郑朗还亲自看到野利遇乞腰中佩着这把宝刀。

什么样子,刀未出鞘,没有看到,但每次看到他时都佩戴着。打的正是这把刀的主意,让苏吃曩返回天都山,利用他父亲的关系,将这把宝刀偷过来。

想要李元昊杀死野利兄弟,这还不够的,需要泾原路郑朗那边配合。

郑朗派人从后方找了几个战俘过来。

几乎所有贵族子弟全部一一释放,这个政策比较成功的,这些贵族收容不易,除非授官,才能安心。授个鬼官!不如释放回去,让他们大肆宣传。反正投降不杀,以后两国开战,必然会有更多的西夏战士在不利情况下举手投降,又能向各部族做一个人情,使他们渐渐再次到向宋朝。

现在做,稍稍迟,但亡羊补牢,未失时晚。再过几十年,西夏立国真正稳定,做就成了无用之功。

还有一些将领需要从他嘴中得到情报,没有释放。这些将领呆在后方有许多人不安份,提的战俘正是几个将领,并且这几人对野利不是那么忠诚,多次在渭州抱怨野利遇乞无能,害苦了他们。

将他们提到渭州,未进来之前,郑朗与狄青在说话:“虽我多次让野利遇乞活命,然而此人似降未降,让人忧心忡忡……”

侍卫这才禀报:“郑相公,人带来了。”

很自然的,也正好让他们听到这句话,目标达到,郑朗对这几个俘虏说道:“我让你们返回西夏,但带一些礼物给天都大王。”

也没有写信,只是纯粹的礼物,有几匹骏马,为了击杀野利兄弟,郑朗也舍得,是真正的骏马,有一匹还是唃厮啰派人表示感谢他出手支持瞎毡,送来的青海璁。若干宋朝最上等的茶叶、绢绸与瓷器。看上去不是很多,但价值最少在数千贯!

几个战俘一听要回去,高兴万分,说道:“遵命。”

让狄青亲自将他们带出镇戎军,送到高平寨返回。李元昊正接到李文贵消息狐疑万分的时候,几个战俘将礼物交给野利遇乞,迅速将郑朗这句话禀报了李元昊。

李元昊坐在哪里半天没有作声。

这时,老种最后一击使出。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戏·救世主

这将是一系列的反间计。南方针对野利兄弟,北方还有一个。

老种为首,范仲淹与郑朗配合,几乎是天作之合。

但是政治理念不同,注定分岐无处不在。

范仲淹上了一封奏折,专讲马的。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唐朝陌刀,我朝劈阵刀、削马刀斧、钩镰枪多能破之……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

这个奏子有许多背景。

西北丢失,宋朝失去重要的牧马场所,一直缺少战马。多从外国购买战马,来源很复杂,有吐蕃的,有回鹘的,有契丹的,有西夏的,还有沿边诸蕃蛮。

承平时久,陆续出现问题。将马买回来首先得养,于是腾出一些地段做为牧监。牧监占有大片土地,又需要官兵负责饲养,浪费土地与钱帛。管理腐败,饲养不当,产生大量马匹死马。地点与气候不对,放在中原牧养几年后,马纵然存活,素质下降,也不能当作战马。牧监所在地点多水草丰美之所,在中原缺少土地情况下,多被豪强侵占。宋朝适宜养马的只有两处场所,从府麟到石州、岚州一直到汾河之侧,多出善种之地,然后到环庆。

对外国马的优良也认识不准,认为凉州马与吐蕃马高大为最佳,契丹马骨骼颇劣。契丹马也就是蒙古马,当真很差?吐蕃马高大,爆发力强,胜在高原寒冷地带作战。然而蒙古马吃苦耐劳,又不是吐蕃所能媲美。

买回来多死,为使马匹数量不能减少,只好再买。其实自澶渊之盟后宋朝很少发生战事,买马几乎成了一件例行公式,仅是安抚诸边蛮胡。如陕西每年给银四万两,绢七万五千匹。不仅是陕西一处,还有河东火山军、黎州、威州、茂州、叙州、南平军皆设有马榷场。马价根据等级分别从十贯到五十贯不等。

有意思的是火山军良马只有十贯到三十贯,黎州矮马最好的能达到五十多贯,安抚的意思更加明朗。

但这些马买回来后沿途押送,多有死亡,于是又象西北军粮一样,打包给了商人,马匹草料、送马人食住、马匹酬价,一匹需五十多贯,因为商人“包干到户”,比朝廷自己的纲马死亡率低,路上服侍妥当,运回来的马质量也胜了一筹。

只能再一次说大锅饭确实有些害人。

交易又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比如一匹中资黎州马,需名山茶三百五十斤(每斤折价三十文左右),银六两,绢六匹,絮六张(每张约五十文),青布一匹(五百多文),输送兑马物资又会形成更多的浪费。

而宋朝为了不使马匹严重减少,一年一万五六千匹到两万匹,所需近百万贯。范仲淹奏折里所说的这段话便是这么由来。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马匹的死亡率。

一匹马最少能活二十多年,若是好好的,还能繁衍后代,二十几年下来,以宋朝购买的数量加上繁衍的幼马,非正常死亡率不高的话,最少能使宋朝战马数量接近三十万。

确实不当的牧马,也是朝廷一个弊端之一。

这说明范仲淹已经将视线转移到民生,恢复国内元气上来。

可是加了一句自古以来骑兵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