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钟进卫满面笑容地看着痛改前非的于海静道:“哪里,哪里,我是一个请帖也没发,并不是说忘了兄弟。来,来,来,里面请。”

“侯爷,这就是您的不是了,人生大事,怎么能一个请帖都不发呢!一点薄礼不成敬意。”于海静一边笑着说道,一边把礼单给了钟进卫边上的门房老彭。

钟进卫听了笑笑,幸好还是多准备了几桌酒席。也不怕多来几个意外之客。

他刚准备把于海静迎进府内,门外边传来一个响亮的女声:“中兴侯,大婚咋也不通知下,是看不起我们土司出身么?”

钟进卫回头一看,竟然是秦良玉和她的儿子媳妇,正骑马而来。

他吩咐一声跟在身后的四个侄儿,让他们中的一人把于海静先迎进去。自己则又迎回府门口,笑着看向翻身下马的几人道:“呵呵,秦总兵开玩笑了,我和瑞征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怎么会看不起呢!只是我生性低调,因此没有发一个请帖而已。”

“大喜的日子低调个啥,先恭喜侯爷新婚大喜了。”秦良玉带着儿子媳妇抱拳恭贺道。

“请,请,请。”钟进卫满面笑容地把秦良玉、马祥麟和张凤仪迎了进门。

可他还未来及安排座位,就又报门口来客,不得不向秦良玉等人告罪,然后又迎了出来。

钟进卫对于来人并不是很熟,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亲自过来道贺了。只见他满面笑容地和钟进卫打招呼,仿佛他俩是很亲的那种。钟进卫自得一番客套,又把他迎了进去。

说实话,刚才这些客人能不请自来,过来祝贺自己的婚礼,虽然钟进卫的性子比较低调,但也有一丝自豪感和满足感。

但很快,他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就不是一丝了,而是爆满。

钟进卫再次迎出府外,被一大群人埋怨,连个请帖都没有,让一大群老头子厚着脸皮跑过来蹭饭吃。

钟进卫丝毫没有被埋怨地不满,笑着道:“小子怕是请不动各位阁老的大驾才不敢声张,来来来,各位阁老请里面坐。”

在京的大明内阁所有辅臣一起过来祝贺,这事实在是不常见,当是给钟进卫大大捧场了一把。

钟进卫在陪着内阁辅臣们进府的时候,偷偷问温体仁道:“你们都这么早来了,皇上那边怎么办?”

温体仁一听,看向钟进卫道:“就是皇上特旨允许我们提前散衙,前来恭喜中兴侯的,而且。。。”

他说到这里,还故作神秘地拖了下长音,然后才笑着说道:“而且皇上还言明不得白吃白喝,老夫是把家中的积蓄都拿出来当贺礼了,这次一定要放开肚子吃些本钱回去。”

钟进卫听得哈哈大笑,温体仁就是再能吃,能吃几个钱。同时他心中也暗自感激崇祯皇帝,原本一直见他没动静,心中还微微有点失落,没想崇祯皇帝还让群臣给自己送礼。

没多久,又陆续来了很多客人。除了徐光启、毕自严等人外,其他的六部九卿,各级官员,甚至还有皇亲勋贵,他都不熟甚至不认识。

府里招待不下了,那些级别低的人自觉地送了礼就走,还有很多得到消息晚的人还在陆续赶来送礼。

这些人,一是因为钟进卫是目前皇上面前的大红人,二是崇祯皇帝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让群臣去恭贺钟进卫的意思,包括他让内阁所有辅臣都去恭贺这事,也是大张声势,因此消息传播地很快。

就在吉时将到,要行拜堂礼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到了。

这让到场的群臣知道,皇上本想亲自过来,但因皇后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就不来了。特赐了一大堆贺礼,其中还有两间旺铺,给中兴侯捧场。

东厂提督王承恩在宣读完圣旨之后,也把自己那份贺礼送了,才告个罪,回宫复命去了。

当崇祯皇帝听到王承恩的回复后,笑着说道:“钟师傅一直操心国事,为国库增收了那么多银两,自己却没钱操办婚事。朕这也算是能让他在银钱上不再窘迫了吧。”

钟进卫的这次婚礼,最终还是没有低调起来,反而成了京师百姓的一大话题,差点就冲淡了事先布局的票号之事,这也是始作俑者崇祯皇帝所没有想到的。

大龄青年的洞房花烛夜,可想而知有多激动,一直闹腾到快天亮,钟进卫才抱着阿奇沉沉睡去。

刚新婚,应该没人会如此不识像的来打扰吧,这是钟进卫睡着前的念头。

可他想错了,天亮没多久,崇祯皇帝就紧急传诏他入宫觐见。

第四百三十五章急报之议

钟进卫知道肯定发生了大事,才会这么不讲情理地传诏自己。

他当即不敢怠慢,忍受着腰酸背疼赶往紫禁城。

果然,当他进了文华殿之后,发现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全部都在。而且一个个脸色严峻,见到钟进卫进殿,都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要是换作平时,经过昨天的婚礼,至少会问候一下,再恭喜一声。

钟进卫在脑中想着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可实在想不起来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拦住了钟进卫的行礼,先给他介绍道:“钟师傅,前线传来急报,才不得不把你传来。”

钟进卫一听,脑中马上就想到对虏战役,可大凌河战役好像是一六三一年的事情吧。自己也没听说孙承宗那边有行动,他闹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就赶紧问道:“陛下,是何急报?”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对首辅温体仁道:“把急报给钟师傅看看。”

于是,温体仁把转了一圈又回到他手里的急报递给钟进卫。

文华殿内的人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看完后有什么建议。

在对虏战事上,谁都没有钟进卫所取得战事辉煌。自然地,他的意见在对虏战事上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心中,却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们知道钟进卫来自后世,故而想从他这里了解到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因为孙承宗传来的急报中只是说夜不收发现锦州被几万鞑子所围,其中甚至还有两万左右的蒙古鞑子。出动如此之多的帮凶,不知道建虏此次发动战事规模到底有多大,其目的又是如何,在急报中只做诉述并无明确说明。

因为没有底,所以崇祯皇帝对孙承宗在急报中的要求是否要满足,就不好衡量。毕竟援军的远距离调拨,都是需要花费大笔钱粮的。

钟进卫现在看这繁体字已没有困难,标点符号又已在重要公文中强行普及,因此他无障碍地快速看完了急报。

看完之后,他的脸色也变得严峻起来,他抬头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孙大人派出的援军必败,恐怕也达不到多少牵制作用。臣以为,孙大人的要求必须尽快满足才行。”

兵部尚书梁廷栋一听,有点好奇中兴侯怎么这么肯定,他质疑道:“中兴侯,为何你如此肯定援军必败?”

其他人也有这个疑问,听梁廷栋一问,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解答。

钟进卫转身看向梁廷栋道:“因为我对援军将领有所了解,此人胆小如鼠,对虏无敢战之心。只怕建虏对他稍有压力,就会逃回宁远或者直接跑回山海关也不一定。”

温体仁听了,皱着眉头问钟进卫道:“中兴侯,你是指吴襄还是指宋伟?”

孙承宗就是派出了吴襄和宋伟两人领六千兵马前往救援锦州,不要求他们打败建虏,只求他们对建虏实行牵制,并让锦州城知道朝廷会派兵救援,他们并非孤军作战。

宋伟怎么样,钟进卫并不知道。但吴襄可是大大有名的逃跑将军,而且他还有一个大汉奸儿子,就是吴三桂。因此,钟进卫对吴襄这人有印象。

“吴襄。”钟进卫毫无顾忌地直接回答道。一般明军将领此时碰见了兵力比自己强大的建虏,基本都会选择逃跑,更何况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将领呢!

“吴襄胆小如鼠?他可是武进士出身,和被围在锦州的祖总兵又是姻亲,这不可能吧?”梁廷栋听了有点不相信。

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却是相信,钟进卫事先又没和吴襄接触过,这么直接了当地下结论,显然这吴襄在历史上在这方面是有名的了。

崇祯皇帝当即说道:“如此,朕就同意孙师傅所请如何!”

他的话已是带着肯定的语气,表明他内心已有决断。只是在形式上,既然是开会讨论,自然也要征求群臣的意见了。

“臣附议。”钟进卫躬身赞同。

“臣附议。”温体仁紧接着也同意道。

其他臣子一听,崇祯皇帝,中兴侯和首辅都同意了,他们也不再有意见。

只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微微有点抱怨,这战事一起,钱粮又如流水般往外流了。

崇祯皇帝见群臣都没有异议,就下令道:“传石柱总兵秦良玉觐见。”

秦良玉正在京营训练五军营,离紫禁城并不是很远,听到急诏,当即快马赶过来。

“臣石柱总兵秦良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女中豪杰秦良玉推金山,倒玉柱,跪行大礼。

“秦卿快快请起。”崇祯皇帝按住性子吩咐道。

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有中兴侯的待遇,秦良玉还是个武将,因此在这群臣环视之下,礼仪没少。这也是崇祯皇帝为秦良玉好,否则一帮群臣唧唧歪歪,就会多不少事情。

秦良玉看了殿内情况,就知道有重大事情发生,因此站定之后,就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秦卿,五军营训练得如何了?”崇祯皇帝问道。

这话问得比较空泛,不是很好回答,秦良玉想了一会才回答道“回陛下,此时的五军营比起边军,当为强者之一。就算遇到建虏,也有对阵之心。”

五军营原本就是从勤王军中的有功之卒中选拔出来的,再加上这段时间内的军纪训练,能达到这个效果也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

不过听到久经战阵的秦良玉说出这番评语来,更具有权威,也更能让人安心。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如此甚好,今有一事,还需秦卿率你白杆军前往。”

“陛下,可是辽东建虏又有进犯?”秦良玉的眉头一扬,问崇祯皇帝道。

她刚才已经做了一番猜测,觉得应该是这个原因。

果然,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建虏携蒙古部族兵困锦州,目前并不知晓战事规模多大。孙督师已派部分兵力前往查探牵制,随后准备组织大军救援,特向朕要求调白杆军前往。”

秦良玉一听,两话没说,直接回奏道:“臣遵旨。”

仿佛她只是接到了一个普通的任务,面对的不是威名赫赫的建虏,而只是一群土鸡瓦狗而已。

秦良玉回答的干脆利落,让崇祯皇帝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户部尚书毕自严道:“毕卿,你即日便给足秦卿的军饷粮草,军情紧急,明日白杆军就得出发。”

“是,陛下。”毕自严领命。

大家以为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可马上又有急报至,推翻了这个应对之法。

第四百三十六章白杆军归

听闻又是急报至,殿内众人顿时就有种祸不单行的感觉。

果然,崇祯皇帝看完急报之后,一边让内侍把急报给殿内群臣过目,一边说道:“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朱燮元急报,言安氏余孽又在串联鼓动四川诸部土司随他叛乱。需有良将震慑四川,免于叛乱之发生,特请旨调秦良玉部还驻石柱。”

钟进卫听到说是西南土司的事,就不了解了。毕竟在明末历史上,这个好像从来不是热门话题,因为那些土司叛乱最终都被明军剿灭了。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蝴蝶效应,大明在北部边疆所取得的战绩比历史上要好,但西南土司叛乱却比历史上要严重。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之弟安位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在一六三零年春乞降,反而派人入川鼓动其他土司响应。

因为消息的滞后,朱燮元只知道朝廷已在京畿之战中取得大捷,又听闻白杆军有调往张家口。因此才上奏朝廷,请求调回白杆军以震慑群小,以避免战事再起,生灵涂炭。

温体仁看完后把急报又给其他同僚看,自己则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蜀地虽繁华,但已经历过一次奢安之乱,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如若叛乱又起,则西南必然糜烂,再要恢复怕就不是几年能恢复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梁廷栋此时已看完急报,听到首辅的意见,心中并不同意,他也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辽东事急且近,当以辽东战事为先。”

一个是出于民生恢复考虑,一个是出于军情的紧急度考虑,各有各得道理。崇祯皇帝一时也难以决断,他看着其他臣子,等待其他人的建议。

但他没想到得是,支持首辅和支持兵部尚书的人差不多各占一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多嘴杂想法多,一时之间就让崇祯皇帝更是难以决断了。

秦良玉只是个总兵而已,在这文华殿内没有主动说话的份,只有被问到了才有回答的机会。因此,她低眉顺目地站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