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歌-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歌又敲了一下朱元璋的脑袋,“混蛋,少爷我读书让你看见啊?少爷我每天都在心里读书,默读!”
  朱元璋嘻嘻笑着说道:“哦?!小人我知道了。那么,少爷,这位老爷这么本事,可是没钱,少爷何不帮他一把呢?”
  宋歌眼睛一亮,说道:“元璋,你很聪明啊!你说的太对了,苏轼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不能让他过早去世……”
  吴老妇倒了两碗水,递了过来,“宋公子坐啊,来,喝水。”
  宋歌接过碗,问道:“大婶,这幅字挂这多少年了?”
  吴老妇说:“有十年了吧,那时用儿刚刚考中秀才,在杭州城游玩时得到的,听说是杭州的知府老爷给写的。用儿当宝贝似的,早些年有不少人愿意出几百贯钱购买,用儿都不肯卖。你说这又不当吃又不当穿的,挂着看看,能看出什么花样来啊,是不?宋公子。”
  宋歌对吴老妇说:“这幅字无价之宝,不能卖!”
  吴老妇听宋歌这么说,寻思着这宋公子怎么也和自己的混小子一个样啊,这一张纸上有几个字,当得什么无价之宝啊?这不是睁眼瞎说嘛!
  宋歌又问吴老妇,“胡用哥呢?”
  吴老妇用手一指后门外的小院子,说:“他除了捧着书还会做什么?喏,在外面用功呢!宋公子你坐,我去把他叫进来。”
  宋歌阻止了吴老妇,说道:“还是我出去吧。”
  吴老妇点点头,兴奋地说:“宋公子,好好跟这个痴儿说说,一定让他去宋府做事。”
  宋歌说:“我尽量试一试!”
  然后,吴老妇过去收拾宋歌和朱元璋拿来的食物,她先把米倒进了瓮里,再驱赶走肉上的苍蝇,拿起来洗了洗,准备放锅里煮一煮再腌起来。多少年,她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一刀肉了!
  宋歌踱步慢慢走到后门口,看到胡用捧着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的一块石头上看书,边上放着一个碗,碗里有一块蒸过的麻团,方方正正,显然没有吃过。
  胡用的肚子很饿,但是他不肯吃宋歌给的食物,虽然这两天回到鄞县,他了解到宋歌的为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他仍然觉得宋歌这人是个肮脏的纨绔,即使有所改变,那或许也是个沽名钓誉的小人。他是一个读书人,不愿意和宋歌这号人扯上任何关系,这两日老娘总是唠叨让他去宋府做事,但是他已下定决心,坚决不去,不能同流合污。




全才苏轼 (5)

  这时,一只苍蝇叮在了麻团的上面,胡用顺手一扬,把那只抢食的苍蝇赶走了。然后,继续看书。
  这一幕,被站在门口的宋歌看到了。




宋胡斗才 (1)

  宋歌的心中有了数,抬步走出了门,走到了小院子里,脚下碰到了一个细石子,细石子滚了开去,发出细微的声响——
  胡用以为是自己的女儿过来了,“囡囡,回来了?过来把这块麻团拿去吃了吧!”
  宋歌轻轻走到胡用身边,说:“胡用哥,用功呢?”
  胡用惊觉,回头看着宋歌,急忙想用手去遮住那口盛着麻团的碗,又觉得多此一举,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显出尴尬的神情,“宋……你,你来干什么?”
  宋歌笑着说:“胡用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小弟过来是想求教几个学问。”
  胡用露出鄙夷的神情,“就你……?”
  宋歌也不恼胡用的态度,依旧笑着说:“怎么?不行?孔圣人都说有教无类,难道胡用兄认为我这样的纨绔子弟,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吗?”
  胡用听宋歌搬出了孔老夫子,勉强说道:“行,你说吧,讨教什么问题?”
  宋歌问道:“先讨教一个算术问题:巍峨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巧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餐一碗饭,四人共喝一碗汤。请问,寺僧几人?”这是简单的方程题,但是对于宋代的人来说,应该是个难题,宋歌估计像胡用这种一门心思读书应考的迂腐者,很难涉及这么难的数学题。
  果然,胡用被问的一愣一愣,思索了很久,无法回答,“你这……是什么嘛?你有能耐,说说寺僧几人?”
  宋歌笑着说:“共六百二十四个寺僧,不信你自己算一算。”
  胡用掐了好久的指头,验算了答案,是正确的。他抬眼看宋歌,有些异样的目光,“宋……你再说一个,小生一定能解开。”
  宋歌又说道:“今有一物,数量多于一百,三三数余二,五五数余三,七七数余二,问物有几?”
  这种题目,在二十一世纪,大概也就是三四年纪的奥数题,但是在大宋朝,估计一般的数学家,都要研究不少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把这题目搁给了胡用,简直比闷棍还厉害,直接就把他打蒙了。
  胡用脑袋里捣鼓了许久,连个思路都没有,又不甘心再一次被问倒,急得抓耳挠腮,坐立不安……
  过了一会儿,宋歌轻描淡写地说:“嗯,这个太难了,胡兄解不开,我也不为难你了,算了吧。”
  胡用万不得已,只得恳求宋歌给出答案,“宋……公子,你说说是几?”
  宋歌淡然说道:“一百二十八。”
  胡用一验算,果真三数余二,五数余三,七数余二,这下,他倒有些佩服宋歌了,虽说不读圣贤书,但是这些有关数字的学问,倒的确很精通呢!




宋胡斗才 (2)

  但是,胡用不会就这么认输了,还没涉及他熟悉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呢!他死鸡嘴尖尖,说道:“宋公子,你这两个问题太偏了,在下读的都是圣贤古书、诗词文章,要是涉及这些方面,在下无有不会。”
  宋歌笑着问:“当真?”
  胡用自恃学识不在世人之下,寻思凭你这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难道会问出什么难倒我的题目出来?也就把海口夸大,“你问吧,保证都会,不会我是龟孙子!”
  宋歌问:“《论语》里有这么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
  《论语》对胡用来说,那是熟悉不过了。胡用立即回答说:“简单!该句的解释为:老百姓,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是孔老夫子对国家安定团结所总结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对后世影响极大!”
  宋歌哈哈大笑,“非也,非也。吴兄的解释,完全没有把握孔老圣人的本来意思,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胡用大声辩解说:“胡说,《论语》注解的各个版本,都是这个解释,怎么会错呢?”
  宋歌说:“吴兄息怒,请吴兄把这整句论语背诵下来,我们再做讨论。”
  胡用相当熟悉,就背诵道:“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宋歌说:“依照吴兄的解释,前面的三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何解释?”
  胡用说:“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育理论,是说每个人在道德上要达到的三个境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而完善的人。”
  宋歌说:“那么,以孔老夫子这样提倡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这上下两句连起来,似乎在解释上行不通啊,前一句教育人们要做完善至美的人,后一句却让老百姓做无知的人,宋某不才,这似乎不符合孔老夫子的言论精神啊?”
  “这……历代大家都这么解释,应该不会错的。”胡用为之语结,他一直在读,解释都有前人注解,也没有仔细深究,这一句被宋歌这么一解释,似乎更加贯通了,而且的确更加符合孔老夫子的言论。
  宋歌说:“孔老夫子教育我们,学而不思则罔。吴兄的治学之态度,不够严谨啊!”
  读了三十年的书,居然被一个从来不捧书本的纨绔子弟教训,实在太窝囊了,偏偏又提不出可以反驳的理由来,当真是憋屈啊。
  胡用几乎成了一只裹着腾腾热气的高压锅,偏偏那漏气嘴还被堵塞了,闷的万分难受,却又透不出气来,“这……这……”




宋胡斗才 (3)

  宋歌接着说:“其实,这句论语,千年以来,都被误读了,孔圣人要表述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圣人要说的真实意思是:对于《诗经》《礼记》《乐经》等促使人类道德臻于完善的书籍,如果百姓知道,就由他们发挥,如果百姓不知道,那我们就教他们。”
  胡用仿佛五雷轰顶,五道霹雳在头顶炸开,震耳欲聋,又仿佛醍醐灌顶,透彻心扉。
  他感到有些天旋地转,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呢?自己无日不在苦读,做起学问来,却还不如一个终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淫人.妻女的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胡用极度郁闷,开始在自家小院子里暴走。
  这时,胡少妇拎着一个菜篮子,牵着女儿囡囡的小手,从后门进到了院子里。
  胡少妇看到失心疯似的丈夫,以为出了什么意外,手里的篮子掉到了地上,篮子里的野菜散落在了地上,她疾步上前,问道:“官人,你怎么了?”
  女儿囡囡跑了过来,“爹,你怎么了?”
  胡用倒是没有发疯,看到妻子女儿拎着野菜回来,回想起上次在街上被宋歌批判成无法养儿孝老之徒,此时在宋歌面前更加有些不好意思,就停止了暴走,对妻子说道:“没事,快速散步而已,你们进屋去吧!”
  囡囡看到石头上碗里的那块麻团,说道:“爹,你怎么不吃这个麻团啊?”她虽然是在叫爹吃麻团,可是口里很响地咽了口水,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现在已午后了,她跟着娘在野地里采野菜,走了一个早上,哪里有不饿的道理?
  胡用听了,心疼不已,再也顾不得面子,拿起那块麻团,塞到囡囡的手里,“爹不饿,囡囡吃了吧。”
  囡囡说:“娘说了,爹是大人,要多吃点,才有力气读书!”说着,又把麻团放回了碗里。
  胡用的眼泪流下来了,他恨自己怎么这么无能,同时,心里已在反思,读书到底是不是一条理想的出路呢?
  他迷茫了!
  宋歌也流泪了。
  这号称世界首富的大宋朝,也还是有这样为了一个麻团而相互推让的人家,还是有很多人饿着肚子没饭吃!
  但话说回来,这大宋朝的历任皇帝,包括现任皇帝宋哲宗,都还算是清明之君主,休养生息,赋税不高,如果愿意出力干活,又没有突然降临的灾难,一般人家都还不至于到没饭吃的地步。
  而胡用这种读书人除外!
  囡囡看到了在一旁的宋歌,高兴地叫唤起来,“大哥哥,你来了?”但是却没有跑到宋歌身边去,看了宋歌一眼,看了父亲一眼,然后低下头,走回去帮助娘亲捡地上的野菜。




宋胡斗才 (4)

  宋歌明白,肯定是她的老爸胡用教育她说自己不是好人,让她离自己远一点。
  吴少妇捡好了野菜,牵着女儿的手,低头走进了屋里。走过宋歌身边的时候,撩了一下鬓角的碎发,欠身行了一个妇礼,走了进去。
  囡囡水汪汪的大眼睛看了宋歌一眼,跟着娘进了屋。
  多么纯洁善良的一个妇女啊!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
  宋歌心想:这狗日的胡用,这辈子娶到这么好的一个妻子,生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够幸福了。狗日的,连我都嫉妒了!可他却偏偏不知珍惜,除了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久下去,估计妻子女儿甚至老娘都要饿死为止。
  今天,我务必要让这混账东西彻底放弃死读书的念头。
  就在刚才,宋歌有了一个想法,他准备交给胡用一个特殊的任务。这任务,就是一个使命,关系到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存。
  胡用被宋歌的问题以及见识弄的心灰意懒之中,又看到饿的发慌的妻儿,思绪起伏,心潮澎湃,在内心深处,他已在反思,读书到底顶什么用处?
  这时,宋歌又说话了:“吴兄想必知道当世的大文豪苏轼吧?”
  胡用回答说:“苏大人曾任杭州通判及杭州知府,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宋歌说:“那么,请问吴兄,苏轼作为文坛领袖,一改往日靡靡词风,而开创豪放词风,想必也知道吧?”
  胡用听到宋歌说起他熟知的知识,兴致高涨,立即说道:“这当然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大人的这一首《赤壁怀古》,多么豪迈,多么雄壮啊,需要多少豪情气概,才能写出如此大作啊,必将流传千古呐!”
  宋歌说:“不错,这篇《赤壁怀古》的确是千古绝唱,后世再无佳作堪与比肩。吴兄既然对于豪放词风有所了解,小弟前些日子忽然梦到与本朝第一枢密使狄青大人灯下喝酒畅谈,偶得一篇《破阵子》,还请吴兄品评一番,如何?”
  胡用惊愕不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