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双关语的家人和往事
灯泡没白没黑地亮着,烘烤着满屋臭气。大坑上摊开厚厚棉被,被面斑迹点点。一些碎小草根伸到土壁外面。灯泡里闪着不能让人直视的钨丝。墙角的马扎,绿绷带磨得起了毛。有一次灯泡炸了,就在眼前,双关语吓了一跳,碎片擦着他的脸蛋飞,一小缕青烟腾起在残留的灯座周围。
双关语习惯把手伸进棉被底下,摸那些温热的鸡蛋。拿起来,对着灯光照,里面显现了一团斑驳的阴影。三七二十一天,再过两个星期,小鸡就要出壳了。小生命就在液体中浸泡和酝酿。然后,它们毛茸茸,带着新鲜的鹅黄|色,叽叽喳喳,用纤弱的小细腿,绕过破裂的蛋壳。握着小鸡,双关语感受着一个柔软身体的热度——它以微弱的腿力蹬踏着,试图挣脱束缚。
双关语的奶奶是那个年纪人中少见的高个子,声音洪亮,动作麻利。除了一双小脚,她身上没有旧式女人的遗风。她甚至不是一个慈祥的奶奶。为了制止丈夫喝酒,她不惜动用暴力。双关语亲眼所见,奶奶把爷爷按倒在炕上,抄起扫床的条帚,一通噼噼啪啪地痛打。爷爷边哀号,边求饶。奶奶爱吃零食,把各种当时还算稀罕的奶油饼干、橘子水、糖葫芦等等小心藏起来,怕别人偷吃。她对自己的儿孙也是吝啬的,很少给双关语留点什么,顶多心情好的时候,在他的粥碗里撒一把干干巴巴的虾米皮。在奶奶的被窝里,双关语发现过已经走味了的整只烧鸡,浸出的油汤把包裹的草纸洇透了。夜半人静,从奶奶睡觉的那个方向,传来经过克制的咀嚼声。咔吧咔吧,咬碎脆骨。只有抿嘴的声音,吃的是槽子糕。每天早晨,奶奶必饮一碗鸡蛋花——滚烫开水,冲进打散的蛋液里,不搁盐糖,趁热喝下。营养丰富的补液,奶奶只为自己准备,无视一旁观望、尚在年幼的双关语。蛋花浮漾起来,双关语想,又少孵了一只小鸡。
家里的经济支柱来自奶奶。她孵小鸡赚得的钱,使她可以获得某种特权,包括小灶和坏脾气。双关语的爸爸上大学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忍饥挨饿,经过艰难时期,得益于家庭的小鸡事业。
双关语的爸爸当然也姓双,名鱼座。当年也是个淘气孩子,后来好运撞身,双鱼座稀里糊涂地考上高中,又稀里糊涂地上了大学,读的还是听来玄妙的物理系。孵小鸡的家庭,出了个骄傲的大学生,真是祖坟烧了高香。
刚入学的双鱼座,身上还未洗净那股浊重的鸡屎味儿,已被远远近近的亲戚视为贵人。双鱼座在同学中也地位非凡,不是因为别的,一是他兜里有别人想都不敢想的零花钱;二是他能把半个班的同学带回家,吃毛蛋。大学生正是二十岁左右年纪,家境大多贫困,赶上饥荒,饿得跟狼似的,做梦都不是春梦,而是馒头大饼。双鱼座的义举,让他赢得了远远近近的好名声。别的系的学生恨自己当初没上了物理系,能和双鱼座当同学。
毛蛋,就是发育成熟却没出壳的小鸡。煮熟的毛蛋,散发着古怪而不洁的肉香。这些难产儿,紧闭受难的眼睛,青蓝的眼睑覆盖着微凸的眼球。毛羽湿漉漉的,打着绺,拔毛之后,露出密布的肉疙瘩。双关语总能看到死鸡眼边的短短睫毛——他习惯一口咬下脑袋,然后拽下团缩两侧的翅膀。这与他爸爸的爱好不同。双鱼座专门喜欢嚼鸡脑袋。小巧的颅骨在牙齿的压磨下纷纷碎裂,品尝变得格外具有音效——双鱼座甚至捡起儿子吐出的鸡头,嗍吮和咬碎之后,享受其中有限的汁液。
提前去死,这些小鸡反而没有血迹。双关语记得每次杀鸡时,奶奶必然准备好一只瓷碗。公鸡的脖子别扭地被扭到一侧,菜刀不是剁下去,而是像锯一样反复在脖子上拉动。血浸透羽毛,然后流到瓷碗里。渐渐冷却,渐渐黏稠。最后,血完全凝住,变得像一小块猪肝。
吃鸡的时候,双鱼座照样拣出鸡头。他爱吃锯齿形的冠子,吃完冠子,再掰开坚硬的喙,吃窄尖的舌头。成年鸡的头骨不如雏鸡那样脆,出于习惯,双鱼座还是咂咂有声地吸吮起来。
双关语八岁的时候,目睹了爸爸倒在车流纵横的街道上——他奇怪地联想到了鸡血。
那天早晨,他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在下午交通混乱的道路上穿梭。远远地,他看到一个小贩——树起的大草桩上,插满糖葫芦。他甚至看清了焦糖泛出明媚的琥珀色。口水涌出,他咽下喉咙。他感到爸爸捏了一下车闸,自行车停了下来。爸爸把五角钱放到他手心,说:“去,自己买个糖葫芦吧。”双关语喜悦地跑到小贩面前——他至今还记得,小贩的嘴角两侧,长了对称的两颗黑痣。他举着糖葫芦往回走,手心里攥着零钱。双关语亲眼看到,人行道上扶着自行车把手等待的爸爸,被一辆从拐角冲出来的汽车撞飞。而且是冲着自己的方向飞过来。
爸爸仰面躺在地上。双关语不知所措。几秒钟之后,从他嘴唇上一个细小的溃口,喷出一股极细的微小的喷泉,也就几厘米的高度。第一下过后,嘴唇边开了一朵梅花。第二下,喷泉有二十厘米的样子,像双关语的塑料尺长度。第二下过后,像打翻了一个盛鸡血的碗。在第三下到来之前,双关语看到父亲的眼睛睁了一下,很短暂,随后他闭上了——他的脸成了一张鲜红鲜红的脸谱。血喷涌得那么均匀……按照头颅的轮廓,在地上漫开。
()免费TXT小说下载
鲜红的糖葫芦攥在手里。这是爸爸死前的最后礼物。
第三章
双关语的工作受挫
命运改变,常常不需要积年准备,它在一瞬,乾坤扭转。
双关语早年丧父,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性。在纯粹的女性环境中长大,一方面,培养了他的某些女性气质,比如心细,比如敏感。另一方面,不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爹的孩子也早当家。双关语少年聪颖,虽没有爸爸管教,学习上却格外自觉。没有父亲,带给双关语奇怪的自卑感,成绩的优异能为他赢得骄傲,也算是对受伤心灵的注意力分解和安慰吧。小学三、四年级没上,从二年级直接上五年级,被其他家长奉为榜样。
毕业后双关语分配到中直机关,编辑一份行业内部的报纸。报社里多是七大姑八大姨转来的关系,有真本事的区区可数。矬子里拔将军,双关语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业务扎实,又为人谦和,双关语没有硬后台,倒也免却了帮派之争。几年下来,双关语基础打得不错,早早入了党,提升为中层干部,眼瞅着奔报社领导职位而去。
要说有什么不如意,双关语讨厌他的主管领导。这是个不拘小节的老家伙,姓单,简直像专门和姓双的双关语作对似的。一个是偶数,一个个是奇数。单社长的不拘小节不是粗心,甚至被他有意强调着,他以为这就叫恃才放旷。问题是他有什么才呢?以前做的是政工干部,谁知道是办公室主任还是人事处长,反正他自己介绍是“杂家”。单领导工作敬业,乐于批批改改,留下许多贻笑大方的败笔,还以为是普慧众生。单领导动过的文字,给双关语出了大难题,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因为是行内报纸,读者不多,或者说读者是由熟人和间接的熟人组成,谁跟单领导较那个真?只是双关语,看到那些碍眼的“闪光点”,如鲠在喉。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成熟了的双关语身上,那不是问题,双关语早就逢凶化吉、迎刃而解。可当时,双关语还残余着一点点有害的锐气。
本来双关语如鱼得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谁想,一得意,马就失了前蹄。
双关语只在一次喝酒后的聊天里谈起单领导带给自己的苦闷,是和原来的一个姓孙的同事。小孙后来调到了中国银行,和自己的业务再也扯不上关系。半杯二锅头下肚,加上白天生了老单的闷气,虽说小孙和自己的关系并不是多铁,双关语难得纵容自己口吐真言,说起单社长的坏话。
小孙,真够孙子的。猴精的一个人,笑眯眯地听着双关语的怨言,有时还帮衬几句。谁会知道,他正在追求老单的二女儿,孙子的还做好了入赘准备,以增加自己成为准女婿的砝码。得了双关语这方面的激愤之语,表面点头同意;两人分了手,姓孙的转眼就取道单社长家,立功式的报情报。
双关语马上就遭了报应。单社长可能认为,宽容是讲究条件的,如果饶恕永不悔改的坏人就等同于纵容恶,像双关语这种两面三刀的小人,眼睛里不揉沙子的单某人岂能容他?其实理想的宽容限度是:要让小人物能够生存下去,绝不让小人有立锥之地——单社长没这个气度,他虽不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吧,至少,也让逆我者王八!
双关语在单位的日子不好过了,如履薄冰。单社长使的是阴招,连双关语自己都不明白是在哪儿翻了船。直到老头的二女儿结婚,双关语一看小孙那张汉奸脸,才恍然大悟。双关语悔恨交加,不怪别人,就怪自己,谁让他当时糊涂,口无遮挡,没给自己留得后路呢?祸从口出,双关语对这个成语算是有了直接体会。
原来,这个世界是一张连缀着的大网。你挑破一根丝,不定什么时候就破成一个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据说从那以后,别看双关语年纪不大,却胸有城府,和谁说话,都加着小心。
第三章
我对双关语的印象
我这人胆小心虚,说话不敢说得太满,做人不会做得太绝。小猜锋芒毕露,她痛恨有些人廉价的谦虚——她说,那个人叫什么谦虚,不过简称罢了,科学而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谦卑加虚伪。我想,她有承担自己话语的勇气和智慧,我不行。我偶尔也有急的时候,也有怒的时候,也有眼睛红了不要命的时候,但图穷匕首现,离得近的却是自己的死,对方却毫发无损笑傲江湖。吃的亏多了,也就明白了收和退的益处。我一向“匿怒而友其人”,小猜耻之。
认识了双关语,对比之下,倒觉得自己足够性情。
我跟随一个文化单位到广东某市采风。说是采风,其实是政府资助,让我们看和写——或者说得更直接点,让我们夸,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效应增值,对进一步的招商引资,带来隐形的好处。我们参观了高科技产业、服装厂、灯饰公司,去品尝龙眼。我还在当地买了一件藤器,是用东南亚热带雨林生长的巴丹藤做的,质地优良,价格让经理打了折扣,只是带回北京费了周折,让我后悔。
采风团一行三四十人,日程过半,我没注意有双关语这么个人。他不起眼。后来想起来了,酒店大堂里见过一回,我以为不是我们团的呢。他个子不高,脸窄,稍稍有点溜肩。进进出出,腋下紧紧地夹着一个扁扁的小皮包,看了就让人不舒服,总给我一种他在憋尿的感觉。别的男的也有这种造型,还挺普遍的,只有他显得不松弛。像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爬出洞口张望,首鼠两端的。
采风团活动的最后一项,与当地媒体见面。我们享受接待,好吃好喝的,自然知道面对镜头和话筒,说话要以褒义词为主。开会之前,许多团员已给当地官员许下诺言,回去动笔讴歌,办报的当场就答应给版面宣传。没有当面拍胸脯的,在宣传费面前也纷纷松了口。
阔大的会议室坐得挺满。我还随身带了本小说,这种事情,还不是走走场面而已,别太当真。两个浮皮潦草的问题过后,站起来一位梗着脖子的小伙子。我后来知道他是复旦的研究生,因为“父母在,不远游”,毕业才回了本市。小伙子年轻,往好了说是具有新闻胆量,往坏了说是不知道眉眼高低,他不顾当地市长、书记在座,迎头给了一句:“听说你们来这儿,连吃带拿,看的都是风光表面,根本没有下到真正的基层了解情况。我想问问各位,你们这次来,到底是来看领导的,还是来看百姓的?”
我一听来者不善,慌忙低了头,怕这位生猛之辈与我视线交火,点名要我回答,我必理屈词穷。侧过脸看了看几个市委常委,场上出现了意外场面,我想他们肯定在克制尴尬和怒气,故作镇定。
因为会场无人答话,新闻小将看了看手上的出席人员名单……我比让数学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还紧张呢,生怕栽了。幸运,他说:“请《投资观察》的记者回答问题。”从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立刻成了全场焦点。他穿深蓝夹克,面熟。慢慢想吧,这就是双关语先生,总像是憋尿的那位。
“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咱们市的影响力……”双关语被人推到了麦克风跟前,先于他的发言,麦克风发出一阵啸叫。谁不暗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