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涔且桓霰叻赖慕ㄉ枵摺T诘饺魏游髦螅剂俗约旱陌脖咚枷耄紫仍錾枇吮吖氐姆榛鹛ǎ⒘送瓯傅脑ぞ逑担送獯罅康慕岷弥鼙卟柯洌郝蛄悸恚匦陆ㄉ枰恢Ь竦钠锉慷樱魑挚剐倥肭值幕α俊O啾扔谥昂撼颖欢烙ΥΠご虻木置妫猿涔卣角罢觳旃ぷ鳎拿跃褪恰鞍傥挪蝗缫患保看涡倥肭种埃寄艹錾匕严喙厍榭稣莆涨宄踔亮巳挥谛模虼诵倥说娜肭郑蠖嘧甑剿目诖铩4庸�89年到公元前87年,短短两年里,匈奴人对甘肃天水地区的侵扰高达8次,每次赵充国都能够提前得到情报,充分做好布置,结果杀来的匈奴军,都落进了他的埋伏圈。这是汉匈关系历史上关键的两年,志得意满的匈奴,在遭到河西守军一次次剧烈的打击后,不得不从梦想回到了现实:与汉朝对抗是没有出路的。

  因赵充国镇守河西走廊的战功,到了汉武帝去世后的公元前86年,赵充国被调回了京城,之后被提升为中郎将(御林军总指挥)。汉昭帝即位后,赵充国又曾受命镇压河西地区羌族的反叛,他推行民族和解政策,平等对待当地羌族,推心置腹不搞民族歧视,团结大多数部落,对少数作乱坚决打击,恩威并施下,很快平定了当地局面。公元前81年,赵充国再次统兵,大破入寇河西走廊的两万匈奴骑兵,斩俘万人,生俘其头领西祁王,这是汉昭帝即位后对匈奴取得的一场重大胜利,因为此胜,匈奴乖乖地答应与汉朝通好,并放还了大批被扣押的汉朝使臣,著名的“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也正是因此得以重归汉朝。因此战功,赵充国官升护水都尉,俨然汉昭帝时代的第一将星。

  【二】

  贵为“后汉武帝时代”第一将星的赵充国,有一个素质远远超过了同时期诸多将领:境界。

  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打仗,是为了什么?

  封建时代,军人大多数都是粗人,大多数人打仗,是为了立功,理想高一点的,为了能升官,再高点的,也就是封侯拜相。而赵充国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异类,他打仗的目的,却是为了不打。

  比如在后来位高权重时期,每当汉朝边境发生摩擦时,赵充国的反应都是一个:这场战争会不会扩大,打这一仗,对国家值不值。

  所以在他的戎马生涯里,甚少有大规模杀戮的事情,基本都是只要对方主动投降,就优待俘虏。但一旦出手决定攻击,就要重创对手的有生力量。在当年经营边地的时候,他的方略同样如此,不追求斩俘的数量,而是以安定边关,促进民族融合为己任,对于归乡的匈奴部落,以及当地的羌族部落,都公正对待,理智处理各种民族纠纷,尽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所以在他主持汉王朝军事的那些年,汉王朝打仗不多,但战果很丰硕,但凡战争,都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长时间不敢再来。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就是由此而奠定。

  而赵充国本人,也成了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帝王在位时期的重要人物,而且比起诸多武将来,他不但会打仗,而且也会混官场,不管是何等政治人物当权,和他的关系往往铁杆得很。比如一度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对他就极为倚重。尤其是在汉昭帝驾崩之后,朝廷局面扑朔迷离时,他“站对了队伍”,坚决支持霍光,拥立刘询为帝,这个抉择也继续给他带来了好运。刘询即位,即历史上的汉宣帝,赵充国被封为营平侯,即使是后来霍光倒台后,赵充国地位依然稳固。而此时他的名字也令匈奴闻风丧胆。公元前72年,匈奴发动重兵攻打汉朝西域的重要属国乌孙国,汉朝闻讯后,以赵充国统兵4万出征,结果,匈奴人闻知是赵充国前来,立刻吓得脚底抹油,拔马溜之乎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武,赵充国做到了。

  而在进行抗匈战争的同时,赵充国还有另一个对手:羌人。

  当时的羌人,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原住民,最早接受匈奴的统治,汉朝占有河西走廊后,羌族人起先臣服于汉朝,但羌族部落众多,实力分散,又兼匈奴撤走后,其力量迅速膨胀,与汉朝的冲突也日益增多,而在屡次遭到汉朝军事打击后,匈奴也改变了策略,改成了策反羌族暴乱,以牵制汉王朝的政策。汉宣帝登基之后,羌族的叛乱日益增多,渐成汉朝这时期的大患。

  但幸运的是,汉朝有赵充国。

  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的公元前65年,羌族的叛乱已经很严重了。这时期的赵充国,已是告老多年了,无奈之下,汉宣帝再次将赵充国请回来问计。对河西羌族的情形,赵充国早就了然于胸,他详细分析了当地的形势,反对部分大臣提出的对羌族实行残酷镇压的政策,提出应该“甄别”,即重点打击其中蓄意叛乱的,对大部分的部落,应该遣使安抚。但汉朝派出安抚羌族的使臣,却惹出了事情。公元前61年,汉使义渠安国政策失当,在河西当地滥杀无辜羌族,引发当地羌族大规模叛乱,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已经70岁高龄的赵充国主动请缨,要求到河西去收拾乱子,他采取了谨慎的政策,依然是“百闻不如一见”,缜密地侦察敌情,弄清楚羌族部落的内部情况,然后分化瓦解,制定了三步走策略。首先重点打击其中叛乱最严重的丁零部落,然后对其他叛乱部落围而不打,采取对峙政策,在当地修筑堡垒,准备屯田长期坚守,他的稳妥,引起了汉宣帝的猜疑,急于解决问题的汉宣帝几次下诏书申斥,但赵充国不为所动,反而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方略,其中“攻敌易,攻心难”一句,昭示了其解决边防问题的态度,在战场上打败对手容易,但真正要解决问题,却还是要攻心。在他的坚持下,西汉帝国最终同意了他的平叛方略,一面在当地继续进行分化招抚,一面经过调查,查清了先前侵扰汉地的,是其中的先零部落,随后火速动兵,重创先零部落,以迅速解决战斗的方式,给周边的羌族上了课。恩威并施的策略果然奏效了。随后诸多羌族诚心归附,向汉帝国投诚,之后直到西汉末年,河西羌族部落甚少与汉帝国发生冲突。

  这正是赵充国的伟大之处,他也许读书不多,但是知道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继续制造仇恨,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平安,而不是一味追求战功。弥合民族之间的仇恨,比单纯的厮杀要更有意义。终其一生,他都是这个态度。

  【三】

  羌族问题的解决,使赵充国在汉朝的威望无以复加,之后他再次退休,但是汉宣帝却命他“退而不休”,每次国家边境有事,汉宣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赵充国前来商议。每次赵充国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完全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为汉帝国分析利害,多次阻止汉帝国主动发生对外战争的企图。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也因此得到延续。公元前52年,这位一生操劳边事的名将溘然长逝,享年86岁。他起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末期,却大器晚成,成名于西汉帝国最后的辉煌——昭宣中兴时期。他主持军政期间,虽未对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安边持重的思想,多次击退匈奴对汉地的侵扰,使走投无路的匈奴人,从此走向了分裂,更诚心与汉帝国通好。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二部,北匈奴在汉帝国的打击下持续萎缩,南匈奴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由呼韩邪单于率领,向西汉帝国集体投降。至此,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侵扰问题,在这时期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之一,赵充国功不可没。对于他的贡献,汉成帝时,黄门郎杨雄曾做赋称赞说“有汉中兴,充国做武”,可谓对他一生贡献的最好概括。


  第十五章 陈汤了结北匈奴

  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单于城早已是一片断壁残垣,曾经的康居故地而今依然纠缠在仇杀与暴力中。都说美国人赫赫武功天下无敌,可塔利班垮了,本·拉登还不消停,萨达姆上吊了,伊拉克还是乱如麻,相形之下,两千年前的中国将军陈汤却给美国人在同样的土地上上了一节生动的军事教育课。斩单于的赫赫武功在文人的记录下只有寥寥数笔,一句豪言却永远篆刻在史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时代的匈奴已非当年驰骋草原的天之骄子,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做了汉朝皇帝的顺民,北匈奴的致支单于沦落成了西域的恐怖分子,今天杀个汉朝使臣,明天劫掠个把商队,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可小打小闹总不消停。偏偏当时康居国的国王是个“有理想”的人,很想过把西域土皇帝的瘾,于是两位“难兄难弟”很快勾连一气了,致支单于住康居国的地,康居王仗匈奴的势,把丝绸之路搞得鸡犬不宁。套用《傻儿师长》里一句常用台词:这鬼日子没法活喽。

  可这日子却越过越滋润,只因一个人的到来——陈汤。

  之前,这位大将的名声就一个字——臭。老爹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还喜欢搞点腐败什么的,在天子脚下越混越抽抽,偏巧新任的西域都户甘延寿要带个副手,就把他从长安带过来了。

  一路上,甘延寿吃惊地发现,这位几乎天天搞事的问题人物,居然出人意料地老实,每天闷着头赶路,但只要经过城邑山川,总要停下来观察一番,一双眼睛滴溜乱转,不知琢磨什么。甘延寿也懒得管,别惹事就好,到了任所,陈汤立刻跟领导摊牌了:老子来西域就是要惹事的,而且是惹大事——打匈奴!

  甘延寿真以为这个下属神经不正常了,打匈奴?发兵,征召,事事都是大工程。陈汤的理由充分得很,致支单于横行西域,将来必成大祸,不打不如打,晚打不如早打。甘延寿实在被说得烦了,就客气了两句,那就等我向领导请示请示吧。陈汤这回是真打算干正事,几天后甘延寿生病歇班,陈汤一不做二不休,假借着朝廷的名义向汉朝驻西域的属军下调令,等甘延寿回过神来,城外已经黑压压集结了4万多大军,甘延寿气得直跺脚,这不是毁我吗?陈汤二话不说一把刀横到甘延寿脖子上:老子干都干了,谁敢阻拦这把刀不认人。事已至此,甘延寿只得仰天长叹,听你的,生死福祸全由天吧。

  这得补充一句,冒用朝廷命令调兵看着简单,实际上是个高难度技术动作。换到当代,不但得有造假证的本事,还得有一张比卖拐还能忽悠的嘴皮子,试想一下,假如陈汤转世到今天,就算不当将军,没准还是个开皮包公司的大老板呢。

  不过还是当将军好,当将军起码能给西域人出一口气,4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发了,先在赤谷城收拾了康居副王,杀鸡给猴看确实管用,一路上康居人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一枪没放就把汉军领到了单于城。这致支单于真是欠收拾,在城池上布列重兵,彩旗招展,还命士兵冲着汉军大喊:“有本事就来打我啊。”这个场景放在战争小说里还真眼熟,用这招的人,不是要设个埋伏引诱敌人来攻,就是要虚张声势震慑敌人,可这致支单于呢,是啥后手都没有,总之临死也要装一把牛,真个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你让我打,我就不客气了,4万汉军齐上阵,冲锋的冲锋,射箭的射箭,扔石头的扔石头,忙得不亦乐乎。致支单于派麾下精锐骑兵冲阵,汉军弩兵瞄准了一顿猛射,“天之骄子”们的骑术到底是有先人敏捷迅速的遗传,“嗷”的一声拔马逃回本阵,反把致支单于的城防冲得七零八乱。陈汤大手一挥,4万汉军齐杀过去,匈奴兵登时丢盔卸甲,关键时刻,还是致支单于的媳妇靠得住,大小老婆齐上阵,乒乒乓乓竟然又坚守到半夜,直到几十个老婆死伤殆尽,汉军终于彻底攻陷单于城,致支的脑袋被一个叫杜勋的汉军士兵剁了下来,终于光荣成为匈奴数百年历史上第一位被汉军阵斩的单于。

  请原谅我把战斗的过程写得太简略,攻城本身实在无甚可写,致支单于充其量算是个破落贵族,与汉军实在不是一个等量级,凭一支坑蒙拐骗来的军队和一个名声狼藉的将军,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竟然就如此轻易地落下了帷幕。这以后,匈奴臣服,昭君出塞,烽火渐熄,一切都已顺理成章。只是得胜后的陈汤获赏微薄,又因贪污案被罢,后半生落寞在家,虽说德行有亏,但与他的大功业相比,实在不算匹配。

  我想,是“忽悠”也好,“建功”也罢,是“德行有亏”,还是“瑕不掩瑜”,陈汤只是一个怀着扫灭匈奴志向的人,用坚定的信念与不择手段的方式去做一件他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