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补偿,陆军只能在仍然非常先进衡DZ…31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事实上,早在印度战争爆发前,陆军就开始改进DZ…31A,准确的说,是针对DZ…31A在装备部队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求厂家进行小范围修改,并且将修改后的DZ…31A命名为DZ…31B。因为改动并不大,很难加以区分,已经装备的DZ…31A也陆续在部队里进行了类似的改动,所以除了装备编号之外,陆军没有使用DZ…31B这个代号。如此一来,在继续改进DZ…31A的时候,陆军使用了C这个编号。
与DZ…31A相比,DZ…31C主要增强了战略机动能力。因为陆军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战略机动能力,具备到几千千米外的地方战胜任何一个敌人的能力,所以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所有主战平台都要求具备足够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改进方案也不复杂,即提高作战平台的模块化程度。按照作战需要,DZ…31C不但能够非常灵活的配备防护装甲(总共分成了5个级别,最高配制时,能够抵御所有已经装备部队、以及正在研制的反装甲武器,只是机动性能将大大降低),还可以更换战斗模块与动力模块。因为采用了全电驱动,所以DZ…31C甚至可以更换行走模块。用负责该项目的总工程师的话来说,必要的时候,DZ…31C的乘员可以在8个小时内将其变成一辆轮式坦克。当然,实际使用中,坦克兵请愿让拖车载着主战坦克前进,也不会把履带换成轮胎。陆军在改进DZ…31C的时候提出更换行走机构,多半是为了炒作概念,逼迫对手在全电动化上下更大的功夫,从而防止对手在其他方面,比如防护与火力上取得重大突破。
主战坦克如此,步兵战车也是如此。
在DB…30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DB…30D(DB…30B是一个不成熟的项目,DB…30C则是针对出口而专门开发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提高通用性,大量采用DZ…31C的成熟技术,增强了通用能力。正是如此,DB…30D除了具备运载一个步兵班的能力之外,其他方面与主战坦克的区别并不大。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在12个小时内拆掉载员舱,将DB…30D变成一辆货真价实的主战坦克。
让陆军始料未及的是,因为DB…30D过于成功,导致DZ…31C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更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DB…30D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DB…30E在短短3年之内就在11个国家获得了超过3000辆的订单,其中接近一半是“主战坦克型号”。也就是说,对这些财力有限、军队规模有限的共和国盟国或者友好国家来说,在不可能为陆军采购太多的主战装备的情况下,一种能够同时扮演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角色的主战平台,哪怕因为通用性导致部分重要性能有所降低,也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因为DB…30E大量出口(到2041年初,由步兵战车发展而来的14种变型车总共获得了23个国家的6600辆订单与3400辆意向订单,按照外界估计,在未来20年间,DB…30E及其后继型号的出口总量很有可能突破3万辆,成为21世纪最为畅销的地面主战装备),所以DZ…31C的出口型号、即DZ…31D的业绩非常不理想。万幸的是,DZ…31系列与DB…30系列由同一家公司生产,只要DB…30系列销量比DZ…31系列多的多,最多损失一点额外利润。
在陆军主战装备中,另外一个大户就是炮兵平台。
因为已经全面装备电磁炮,所以陆军炮兵早与装甲部队分道扬镰。准确的说,除了基础平台之外,炮兵与装甲兵基本上没有联系。
更重要的是,依靠射程优势,电磁炮更加注重系统性能,而不是射程、威力、射速等某种单一性能。事实上,从一开始,受能源系统的限制,电磁炮就是按照一个系统设计的。
相对而言,炮兵受到的影响最大。按照最初的计划,共和国陆军将在2040年之前采购第一种螺旋电磁炮,并且在随后的5年间逐步取代轨道电磁炮(只有这样,才能将轨道电磁炮出售给更多的国家,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印度战争之后,因为研制难度太大,多项关键技术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没人可以保证能在2040年之前得到解决,加上前期投入已经大大超过计划,所以螺旋电磁炮的研制项目下马,由增强性轨道电磁炮取代。虽然在林啸雷担任总参谋长之后,螺旋轨道电磁炮项目得到了海军的高度支持(主要是轨道电磁炮的口径天生受到限制,很难继续提高,所以海军需要一种更加出色的电磁炮系统),但是由海军主持研制的螺旋电磁炮系统对集成质量的要求并不高(初期设计指标是1200吨,而陆军主持该项目的时候,初期指标为600吨,并且要求在正式禁备部队的时候,减少到200吨,以便空运),就算研制成功,也只能用在大型战舰上(事实上,即便装备巡洋舰,螺旋电磁炮系统的集成质量也得控制在500吨以内,如果装备驱逐舰,则得控制在400吨以内)。
对陆军来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增强型轨道电磁炮上。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已经准备了4个战斗单位的增强型轨道电磁炮在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最大射程由原来的450千米提高到了650千米,如果使用轻装药轨道增程炮弹的话,最大射程有望达到750千米。从理论上讲,在炮弹质量无法继续提高,又得确保最低限度的杀伤力的情况下,750千米基本上是轨道电磁炮的极限射程了。
当然,本着有比没有好的原则,陆军正在加快采购增强型轨道电磁炮系统。
因为DZ…31C与DB…30D都是在原有装备的基础上改讲而来的,所以增强型轨道电磁炮系统成为了陆军在2037年之后唯一批量采购的主战平台。可以说,为了争取让10个战斗单位获得最好的电磁炮,陆军舍弃了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备受瞩目的、由陆军航空兵主导的“未来空中战术平台”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陆军的各个兵种中,日子最好过的就要数陆军航空兵了。
按照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要求,因为陆航与空军的支援航空兵有职能重叠,所以两大兵种重新划分了职能,空军的支援航空兵仅负责战略运输机的开发工作,等于把战术运输机交给了陆航。也就是说,陆航从中分到了很大一块蛋糕,原本用来开发战术运输机经费的一部分分给了陆航。
当然,在全家人日子都不好过的情况下,陆航也不可能一枝独秀。
与装甲兵、炮兵一样,陆军航空兵在印度战争之后就没有新的主战装备研制与采购计划。
因为陆航的起点本来就很高,所以在只进行改进的情况下,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40章 玩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发展得最迅猛的就是陆军航空兵。
换个角度看,陆军航空兵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正是因为共和国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解决藏南争端、半岛危机与南亚冲突。
半岛战争中,共和国陆军航空兵初次崭露头角。
虽然在整个半岛战争中,伴随空中突击旅行动的陆军航空兵主要扮演了低空打击者的角色,在对付美韩联军的装甲部队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大纵深快速突击的时候为进攻部队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唯一能够及时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作战部队。但是在这场战争中,陆军航空兵的战术运输能力受到了考验,特别是在前面几次战役中,陆航提供的快速运输能力对作战行动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用裴承毅在战后的话来说,如果没有陆航的战术空运能力,他就不会在第一次战役中把歼灭美军陆战师当成首要目的,最多只会考虑击溃美军。毋庸置疑,击溃与歼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两个美军陆战师突破了五老防线,撤退到三八线以南,那么在第三次战役的时候,裴承毅就得在侧翼部署更多的主力部队,提防美军的战略反击,使攻打汉城的作战行动受到影响。如此一来,就算美韩联军仍然会战败,半岛战争的最终结局都会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导致日本参战。
众所周知,印度战争是共和国陆军航空兵表现得最为彻底的一场战争。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越南战争是一场直升机的战争,那么21世纪30年代中叶的印度战争就是一场垂直起降运输机的战争。按照共和国在战后公布的相关数据,整场战争中,陆军航空兵的800多架DZ…25C型垂直起降运输机总共执行了近20万次飞行任务(占战争期间所有有人航空器飞行总架次的60%),向前线运送官兵120万人次(占战术空运兵力的90%)、运送作战物资150万吨(占战术空运物资的40%),因战斗损毁217架(占有人航空器战损总量的32%)、非战斗损毁64架(占有人航空器的21%)。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证明,陆航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执行战术空运任务之外,陆航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近距离空中支援。
因为在DW…26B的归属权上,陆航与战术航空兵产生了严重分歧,所以在陆航保住了低空攻击机群的同时,也承担起了近距离空中支援的重任。整个印度战争期间,陆航的低空攻击机群执行了80%以上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而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主要执行战场遮断与重点轰炸任务。虽然空军的根本意图是想借助印度战争,让陆军放权,从而提高战术航空兵的地位,但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陆航低空攻击机群的出色表现,坚定了项铤辉支持陆航的想法,并且最终确定了陆航的地位。用参加过兰契战役、在印度战争之后晋升为陆军少将,并且出任第十战斗单位指挥官的李东石的话来说,空降153旅能够守住兰契,并且击溃一百多倍的敌人,陆航低空攻击机群功不可没。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各种因素限制,比如兰契在敌人的大后方,距离最近的炮兵阵地超过400千米(当时电磁炮的最大射程只有350千米),空军集中力量打击印度的战略目标,所以能够支援空降兵的只有陆航,DW…26B在很多时候就是空降兵的“空中炮兵”。
由此可见,陆航主要任务只有两个,即战术支援与战术空运。
相对而言,后者更加重要。
在战术层面上,衡量军队实力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火力投送能力,二是兵力投送能力。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前者更加重要,但是事实上,兵力投送能力更加重要,要求也更高。别的不说,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之后,火力投送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不管是炮兵还是航空兵,扮演的都是火力投送者的角色。作为机械化战争巅峰代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都有足够强大的火力投送能力,而真正具备足够的兵力投送能力的却只有美国。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美国能够在太平洋战场与欧洲战场上投送足以击败敌人的兵力,并且最终击败敌人。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火力投送不再以量取胜,而是以精确取胜,因此战争对火力投送能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质量取代了数量,技术成为了致胜关键。作为另外一个致胜因素,兵力投送的手段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进步。事实上,即便到了印度战争期间,兵力投送仍然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共和国陆军航空兵能够在印度战争中决定战场局势,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兵力投送能力。
按照裴承毅在战后做的总结报告,5大取胜因素中,快速投送兵力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结点化的网络信息指挥系统。按照陆航提交的统计报告,印度战争期间,DZ…25C机群的平均日出动率超过2架次。因为印度战争持续了近半年,也就是说,800架DZ…25C在这半年期间,必须保证每天飞行2个架次,所以这绝对算得上是非常出色的表现。要知道,和平时期,DZ…25C机群的日均出动率肯定不会超过0。5个架次,即每2天飞一次。如果换成使用传统动力系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比如美国的VC…22或者QZ…25B,以半年为准的日均出动率肯定在0。3个架次左右,也就是每3天出动一次。事实上,大部分使用传动动力系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在连续出动20个架次后都要进行全面检修,在连续出动100到200个架次后则得进行大修,持续飞行300个架次则要返厂大修。而在整个印度战争期间,500多架坚持到战争结束的DZ…25C都持续飞行了近400个架次,期间只进行了2次全面检修与1次大修,而且事故率还不到万分之三。如果换成VC…22,恐怕事故率会达到百分之三以上。由此可见,陆航的战术空运能力有多么出色。
印度战争之后,受军事改革影响,即战术空运全部由陆航负责(空军撤消了战术运输机群,集中精力搞替代所有Y…14与Y…15,并且提到Y…16早期型号的通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