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CIA等情报机构的“低能”(消息公布后,CIA局长就以身体健康为由辞职),但是也反应出了潜艇项目的保密性有多么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透露消息的话,恐怕要等到第一艘潜艇正式开工建造,美国的情报机构才知道共和国海军即将获得一种全新的潜艇。

至亍这种后来被命名为“舟山”级(以共和国的主要海军基地命名)的攻击潜艇有多么先进,连袁晨皓都不太清楚,他只知道,“舟山”号在2047年获得的建造经费不是全体代表大会批准的77亿,而是154亿,算上2048年与2049年的投入,这艘潜艇已经花掉了大约300亿元。即便“舟山”号在建成前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单价也是前一级攻击潜艇的2倍,单位吨位造价更是接近30万元。

虽然与其他战舰一样,作为该级别的第一艘,“舟山”号的造价中肯定包含了不少的开发与设计费用,但是根据共和国海军的建造计划,“舟山”号的实际造价高达750亿元。也就是说,除掉一半的开发费用,单价也高达375亿元,单位吨位造价高达32万元,是前一级攻击潜艇的1。7倍  要知道,按照正常标准,新一级潜艇的平均造价在前一级的1。4倍左右,高出的几乎都与采用的先进设备有关。

事实上,“舟山”级攻击潜艇是华剑锋当上海军司令后,最关注的项目。

要知道,华剑锋是来自潜艇部队的海军司令,虽然离开潜艇部队后的经历,让华剑锋身上的“潜艇兵”味道淡了许多,不然也不可能得到林啸雷的器重,但是与林啸雷相比,华剑锋是一个更加理性的将领,更具有领袖精神,也就更能抓住部队建设的关键。可以说,华剑锋高度重视“丹山”级的开发与建造工作,与共和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变革有很大关系。要知道,在找到合适的制海手段之前,潜艇绝对是最有效、而且是最强大的制海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潜艇是唯一可以确定的,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对海面舰艇构成致命威胁的主战舰艇,所以不管是共和国海军,还是美国海军,都在印度战争后,也就是强制电磁干扰系统成为主要防御手段之后,加快了潜艇的发展速度,甚至不惜降低水面舰队的地位来推动潜艇建设。

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好,所以在2047年透露了消息之后,“丹山”级攻击潜艇不但成了美国海军的心腹大患,还让美国当局将其当成“头号威胁”。别的不说,到2049年初,至少有2个CIA的谍报网在刺探“舟山”号的情报时被军情局与国安局侦破,在落网的数十名间谍中,至少有4人已经在共和国潜伏了20年以上,是货真价实的“高级间谍”。由这两起间谋案,还在2048年发生了有名的“间谍大清洗风波”,共和国与美国的情报机构相互摧毁对方的谍报网,甚至以暗杀对方“公开”情报人员的方式来威胁对方。2049年初,双方一次性交换了近百名间谋,该风波才宣告结束。

当然,这么大的牺牲到底值得不值得,还得由战争的结果来决定。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39章 空中航母

如果说海军风头正盛、陆军复兴在望,那么共和国空军就在走下坡路。

事实上,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空军就在走下坡路。

虽然在30年代末与40年代初,很多人都认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天军不大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完全取代空军,成为最强大的打击力量,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天军取代空军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天军至少能够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打击得到严密保护的高价值战略目标的时候能够取代空军。到了40年代末,随着天军发展加快,空军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早在30年代后几年,共和国空军就开始调整兵力结构。

中东战争中,共和国空军表现得最出色的不是战术航空兵、也不是战略航空兵,而是支援航空兵。甚至可以说,战略航空兵只是尽到了本职,战术航空兵则发挥失常,只有支援航空兵在超常发挥。要知道,当时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创造了在24小时内向前线投送1个作战单位的纪录。放在6年前的印度战争,投送规模相当的1支战略反应军,至少得花3天。可以说,正是空军支援航空兵超常发挥,裴承毅才能在持续1个多月的大规模战争期间将足足8个战斗单位送到前线,以优势兵力击败了美土以联军,为最终迫使对方坐上谈判桌打下了基础。

空军的兵力结构调整,在中东战争后变得更加明显。

从发展战略上来看,空军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向下兼并”。不管怎么说,空军的打击能力肯定比不上天军,只要解决了发射成本带来的问题,天军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要打击力量,从而使空军“边缘化”。作为一支军事力量,要想体现存在的价值,就只能在火力投送与兵力投送上做文章。火力投送就是打击能力,而兵力投送则是运输能力。在打击能力上不如天军,并不意味着在运输能力上没有作为的空间。事实上,着重提高运输能力就是空军的出路。换句话说,空军的发展目的不是抑制天军,而是要完全取代海军。

设想一下,如果空军成本降到了海运成本的水平,海军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从理论上讲,海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掌握“制海权”,并且通过“制海权”来提高国家实力,为国家利益服务。严格说来,“制海权”与海运的关系最为密切。实际上,即便开采海上资源,比如搜集海底矿床上的锰结核、开发海上油气田,都需要通过海运将开采的资源送上陆地。如此一来,“制海权”的直接体现就是海运,以及由海运带来的利益。历史上所有涉及到制海权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保护海运与破坏海运的战争。如前面所说,当人类社会在某一天不再需要以海运的方式来运送货物的时候,即便海军不会消亡,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在此基础上,空军的发展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2042年之后,空军利用军费恢复性增长的大好机会,提出了两个重大项目,一是与天军联合研制具有实战能力的空天战机,二是开发具有永久续航能力的超大型对流层空中作战与运输平台。

前者不用多说,肯定会得到重视,只不过起主导的不是空军,而是天军。

对空军来说,后者才是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

要知道,为了这个项目空军埋头做了20年的功夫。早在20年代初,即基于电能的新式航空动力学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空军就投入巨资,鼓励国内的相关机构研究全新的航空发动机。DZ…25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与DW…26系列低空攻击机所用的磁感应螺旋推进器就是重大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更有前途的,还是借助地球自身磁场的磁感应推进系统,特别是升力系统。

毫无疑问,这也是难度更大的科研项目。

直到30年代末,磁感应推进系统才取得了进展,并且走出实验室。

事实上,“磁感应推进系统”的原理非常简单,即利用超导体的“磁场排斥效应”,使通了电流的超导体悬在空中。从理论上讲,只要有基础磁场,而且通的电流足够强,就能将任何物体举起来。在大气层内,基础磁场就是地球自身的磁场。关键就在电流上,以及维持如此大电流所需要的能源系统上。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超导体的价格,以及将超导体制造成奇型超导线圈的工艺难度。至于其他的小问题,那就数不胜数了。比如因为能量转换效率不高而导致的高温问题(所有耗散的能量最终都转化成了内能),以及由高温问题带来的散热问题,都是该系统的拦路虎。

正是如此,直到40年代初期,“磁感应推进系统”才逐步具备实用价值。

克服了几个关键问题后,该系统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在2042年的时候,由物理实验中心开发的第一套推进系统就将1辆质量为1000千克的小轿车举到了天上,而且悬浮了数分钟。为了鼓励科研机构创新,空军在当年年底设立了一个“竞重竟时比赛”,以象征性的1万元奖金来奖励那些将最重的武器举到空中、并且停留时间最长的科研团队。当然,钱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在这背后的巨大商机。要知道,如果能够让“磁感应推进系统”变得实用,别说军用领域,在民用领域都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磁感应推进系统”带来的效益,绝对不亚于当初的复合蓄电池与超导电动机。也就是说,复合蓄电池将汽车带入了“电动时代”,而“磁感应推进系统”则能把汽车带入“飞行时代”。

有如此大的利益,自然有激烈竞争。

在物理实验中心完成了第一次具有实用意义的测试后不到3个月,得到上海汽车集团资助的1家科研机构就将质量与时间记录提高到了1250千克与15分钟,接下来半年,这两个纪录分别被刷新了5次与8次。到2043年底,已经可以将重达2500千克的物体举到空中90分钟。也就在这个时候,上海汽车集团决定投资1200亿元,在2045年量产第一种使用“磁感应推进系统”的轿车,也就是“磁悬浮轿车”。正是如此,磁悬浮轿车才能在2048年底投放市场,从2049年开始普及。

虽然空军设立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军用,但是首先民用的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极大限度的降低了相关设备的成本。别的不说,一种成功的轿车能够生产上亿辆,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将成熟设备的价格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降低军事普及的成本。

事实上,这也是空军当局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能把成本降下来,空军就无法说服政府大批量采购用来代替船舶的航空器。

当然,与民用设备比起来,空军的航空器就要大得多了。

2042年的时候,空军就提出了战术指标,即在保证永久续航力的前提条件下,将载重能力提高到1500吨,而且载重系数(载重量与总重的比值)不得低于25%,也就是系统总质量不得超过6000吨。实际上,这个指标中最关键的还是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即必须以磁感应推进系统为主推进器。如果没有这个指标,而是以传统动力系统,比如磁感应螺旋推进系统为主推进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完全有能力建造出达到空军战术指标的大型空中平台。从这一要求也看的出来,6000吨级的空中平台绝不是空军的最终发展目标。或者说,空军只是先搞个样品,到底要建造多少,以及要不要建造更大的空中平台,还得看样品的表现。

实际情况是,技术的进步速度比空军高层预料的快得多。

2045年的时候,最大型的磁感应推进系统已经能够举起100吨重的物体,并且持续工作24小时。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50年的时候,磁感应推进系统的举重能力肯定能够超过5000吨,持续工作时间超过168小时。如此一来,只要配备3套推进系统,就能使空中平台具备永久续航力。

正是受这个“美好前景”鼓励,空军在2045年推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继续完成前面提出的实验性质平台的建造工作,只是将其改成真正的实验型号,即作为实验平台,对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进行测试。二是根据重新评定的战术标准,开发第一种具备实战部署与实战使用能力的超大型空中平台。

这个新的空中平台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空中航母”。

到底是谁为该项目取的这个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名字确实很形象。

按照空军的战术指标,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载重能力为1万吨,载重系数40%,由2套完全独立的能源系统与2套完全独立的推进系统驱动,具有完全的永久续航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空中完成全部补给与维护作业。虽然在整个指标中,并没提到一定要具备支持作战飞机的能力,但是要让25000吨级的超大型空中平台支持作战飞机,绝对是一件简单到让设计人员都不会怎么费神的事情。

当然,超大型空中平台要想取代航母,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别的不说,如果不能解决磁感应推进系统容易受到干扰的特性,超大型空中平台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战斗平台,最多只能成为支援平台。

问题点在这里,空军要的就是支援平台,而不是战斗平台。

要知道,与载重能力在100吨左右的战略运输机相比,超大型空中平台的空运能力高出了100倍。如果考虑到永久续航能力,以及作战部队自身具备的战术空运能力,那么超大型空中平台的运输能力比战略运输机还要高得多。按照空军的估计,在运送1个战斗单位的全部官兵与主战装备的情况下,只需要20台超大型空中平台,而且能在24小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