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生意。
……
……
大衍皇城,御书房中。
约莫是新年已国,大衍也随之来到了天顺三年的缘故,司徒云秦的鬓角似乎白发越发多了,人也显得越发苍老。最近大陆上没有任何战事发生,就连燮国也因为独孤启病重的缘故,放缓了对于周边蛮族的打击和压迫。
南晋那边越青玄依然没有在新年的朝会中返回洛阳,态度已然表明,这也是司徒云秦思考的最大原因。越青玄是先帝册封的晋王,占据大衍的南面富饶之地,拥兵多达三十万,其下士卒多以骑兵为主,精兵强将,固守南方,司徒云秦几次都想对南晋动刀兵,可南晋就像铁板一块,想要彻底灭绝南晋至少需要出动大军八十万,而此时大衍,能凑足五十万的大军已是奇迹。
才刚步入御书房外的行廊,就能听闻司徒云秦的恼火骂声,“你们这些饭桶,个个都说越青玄是当世战神,根本不可能有人在个人勇武和用兵谋略上胜过他分毫,那么朕养着你们做什么?”
张永年在内监的带领下走入书房,便看见了大发雷霆的司徒云秦,在御案之下,跪着五位大将军,五人俱是额头冒汗,匍匐在地,大气都不敢出。
张永年认得这五人,都是驻扎在洛阳城周边五城的统领,不过是靠着朝中裙带关系,再加上不惜银钱的开销,才最终坐上了这个统领之位。要让他们吃喝玩乐他们俱是一把老手,可要让他们领兵打仗,还不如现在就杀了他们,省的上了战场还要丢人现眼。
当今天下六国,各国都有令天下武将臣服的大将军,南晋自不多说,晋王越青玄当年可是自诩带兵多多益善,只要皇帝陛下给他披甲百万,那他就能帮助陛下一统天下的傲气人物;大汉谋士如云,武将如雨,随便在街上一抓都是世家大族出来的精通文武韬略的将军,汉王吕青阳更是在五十岁时亲自披甲上阵,斩杀大衍军士上百人后尽兴而归的猛人,只不过现在年老色衰,只能在幕后出谋划策统领全局;西魏有不老军神唐玄;就连燮国都有位不为天下知的大将闻沧海,据说还是密宗光明大主教闻瀚海的远方表亲;大夏倒是没有什么出名的将领,可是只要他们还有红莲寺的支持,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六国之中反倒是身为中原正统王朝大衍,不仅倾城山还能否庇佑,军中上千将军、统领,也只有项千秋老将军还说得过去,可这唯一的将军却不受皇帝陛下的待见,皇帝陛下宁愿老将军一辈子守在大衍和大夏的边界,也不愿意任用老将军,怕的是老将军功高震主,实在是有心回天之人唏嘘不已。
见到张永年缓缓走入,司徒云秦的脸色缓和了不少,他指了指身旁的作为,道了声“赐坐,”后,便继续修理身前五人。
“你说你们几个,朕还能说什么好,莫不是花了钱升上来的,竟然连一些最基本的兵法韬略都对答不上来,”司徒云秦满脸怒容,继续破口大骂。
“如今战事迫近,难道还要朕来保护你们,啊,”没骂多久,气呼呼的司徒云秦重重跌倒在椅背上,一边的内监早早准备好清茶,递到司徒云秦手边。
司徒云秦接过清茶,一饮而尽后心情似乎缓和了一些。
只见他一扯金黄袖袍,骂了一声“滚,”那五名大将军如释重负,屁颠屁颠地逃离,生怕多待上一会,就得脑袋坠地。
待那五位将军屁滚尿流逃离,司徒云秦反而笑了起来,看向张永年,笑道:“你看这些人,像不像一条条被吓破胆的狗。”
张永年笑而不语,半晌后才应和道:“真像。”
第323章 :一纸调令
对于现在的大衍来说,司徒云秦担心的并不是外部的威胁,一年之前他刚刚用了七八座城池和西魏与大汉换取了短暂的和平,所以北部以及东部的威胁暂时可以排除,短时间内大衍与大汉、西魏不会妄动刀兵。
至于大夏,有老将军坐镇边陲大漠,谅夏王元昊也不敢轻易领着他的铁骑踏过边境,不然司徒云秦有自信让他在重蹈一次十八年前的败仗。
至于西南大山深处的燮国,司徒云秦更是根本连瞧都瞧不上眼,这个从大衍四分五裂出来的国家,从司徒云奉开始就一直只是保持观望状态,毕竟燮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过于偏僻。燮国位于西辽盆地之中,周围三面环山,只有东面开放出一条天堑一般的栈道,供来往之人行走通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三面的大山之中,隐藏着无数部落蛮族,而这些蛮族刚好拦在燮国的扩张道路上,一次次打击着燮国的军队。
两年之前,燮国国君独孤启令大将闻沧海领十万大军讨伐蛮族之首的大辽族,结果是大辽族灭,西南十三族尽数归降,可是总是有那么些不开眼的家伙,依然打着复仇的旗号,以游击的方式,不停骚扰燮国来往的军队或是商客,令独孤启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除去这些外在的威胁,其实司徒云秦早就认识到内部的威胁才是最大的,自登基的这三年来,请辞的朝廷官员越来越多,忙着告老还乡,这让司徒云秦的用人成了很大的问题,不然朝廷也不会有这么多职位空缺出来,让这些酒囊饭袋之徒横插一脚,钻了空子。
自从袁灿和闫阔海死后,洛阳城守军以及禁军统领的位置便空了出来,司徒云秦还没有立马安排这两个位置的人选,可是这个半个月以来,总会有某位内监在自己耳边吹嘘哪位大人的儿子特别适合这个职位,想来也是收了贿赂,不过对此,司徒云秦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水至清则无鱼,收受贿赂在历朝历代都是屡禁不止的,司徒云秦也懒得去管这些内监到底收了多少钱,反正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明白让谁担任要职,仍凭他磨破了嘴皮也休想改变自己的想法分毫。
抱着这样的思想,司徒云秦感叹自己无人可用之余,却不懂反思自己,是自己任仁不用,还把这过错怪在别人头上。
张永年坐在一边,安静看着司徒云秦自导自演的这出独角戏,当那五位将领连滚带爬地滚出御书房后,张永年才出言道:“最近大陆上并无战事,陛下何至于对战事如此上心?”
“永年,你是不知道呀,朕刚才只是将一些最基本的兵法韬略考了考他们,你猜怎么着,他们竟然支支吾吾根本连答都答不上来,你说要是朕将大衍的安危交到这种人手中,祖宗社稷岂不是危矣。”
司徒云秦说着,一脸的痛心疾首,张永年在心中不禁暗道:造成这一切还不是你自己的过错,当初说着不用修行者,现在可好,没了修行者,连一位拿得出手的统领都没有。
心中这般想着,口里可不能这么说,张永年还没嫌自己命长,于是他拱手称道:“既然陛下真的担心洛阳城周边的军防,臣都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哦,你有合适的人选?”司徒云秦惊喜道。
“只要将项千秋老将军从大夏边陲调回洛阳,可万事无忧矣,”张永年沉声说道,眼睛一撇,已经看见司徒云秦的脸色阴沉下来。
“难道整个大衍,只有项千秋一人陪称为大将军?”司徒云秦冷冷一哼,吓得张永年缩了缩脖子,可他还会强打起精神来继续说道:“陛下忌惮项将军是人尽皆知的,可大衍能称为将军之人唯有项千秋,陛下若想保大衍两百余年江山社稷,还请不计前嫌将项羽老将军从边陲调回。”
司徒云秦的眼神眯了起来,似乎在仔细思考这个方法究竟是否可行。
“如果将项千秋调回洛阳,那么与大夏的边陲又能派何人去守?”司徒云秦问道。
张永年听罢旋即释然,镇定道:“如今的大夏已今非昔比,夏王老弱,根本无心南下,只要派一位资历丰富的统领过去顶替项将军,一切可保无忧。”
“那这个资历丰富的统领又该是谁呢?”司徒云秦不依不饶。
“检察院副院长王同光可行,”张永年话刚出口,司徒云秦便大笑不止,一边笑还一边拍打着栏杆,“永年有永年,看来你是真的不懂国事,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王同光去守卫边疆,大衍开国两百余年还从来没有开过此类先河。”
张永年听罢单膝跪地,双手环抱,“请陛下听臣一句不恭敬之话,王同光此人我先前在任务中才第一次认识,此人不仅自身武艺了得,一手看人识人的手段同样也是精妙无比,至于领兵作战,臣看应该也不会差到哪去,况且检察院已经十八年没有接到过任何任务,在洛阳中形如荒废,与其如此,还不如让检察院的卫士们前往边疆,保家卫国。”
司徒云秦沉默良久,拍膝而起,高声道:“好,朕就同意你的法子,一纸调令让项千秋回京。”
“陛下圣明,”张永年拜伏于地,口中高呼万岁。
……
……
一个月后,西北荒漠边陲之地,大夏与大衍的交界线处。
项千秋迎来了让他即刻入京的圣旨,在疑惑与不解中他踏上了返京的道路,然后将边境线的一干大小事务交给了和传旨太监同来的王同光。
在交割公事时,王同光笑着对项千秋说道:“项将军,此次回京怕是要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了。”
项千秋翻身上马,口中喃喃道:“飞黄腾达项某不敢指望,只要不做那笼子中的黄雀就已经足够了,我麾下兵马现在交到你的手中,希望王大人莫要让我,让陛下失望。”
“不会,不会,”王同光连连摆手,冲着项千秋一抱拳,道了声,“将军保重。”
大陆历三百四十六年,大衍天顺三年,守卫了边境线三十八年的老将军项千秋返京,检察院副院长王同光接手十五万边防军。
第324章 :心狠手辣
距离大衍洛阳一千八百里的大汉宣府城,汉王吕青阳正待在寝宫中一言不发,在他的身后站着两位婢女,内监立在下首毕恭毕敬。
过去的这一年可以说是吕青阳最憋屈的一年,几年来他一直在策划无数次阴谋暗杀,企图只手颠覆大陆格局,可惜天不遂人愿,他每次辛辛苦苦做下的龌龊事迹,总是为其他人做了嫁衣。
杀西魏宪公冉青山、西魏世子冉成,一手将不可能继承王位的冉炎托上了至高的宝座,可是结果呢,冉炎这小子不仅没有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甚至在登基之后变本加厉起来。到头来,西魏不仅没有臣服于大汉,甚至在汉魏的边境线上,冉炎更是增派了五万大军巩固防线,双方的交情在那个时候已经分崩离析,戎马本身,一辈子都自诩鹰犬的汉王吕青阳,到了年老色衰之时竟然被小雀琢伤了眼睛,要不是吕青阳还有更大的一盘棋要下,早就发兵西魏,让那刚登基的小家伙好好瞧瞧,到底什么才是大汉铁骑,什么才是当年赫赫威名的大将军吕青阳。
“人刚出生时就像一株株幼苗,需要雨水和阳光的悉心灌溉才能茁壮成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会逐渐长大成为青草,过不多久就会枯槁,成为垂垂老矣的家伙,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如此,”吕青阳时常在幽冷凄清的皇宫中自言自语,让那些常年跟随在他身边的老太监都觉得皇帝陛下似乎老糊涂了。
“我本是大衍北部宣府城的城守,天下大乱,诸侯动荡,谁不想分一杯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不想称王称霸定鼎中原。遥相那年我已经四十有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人人都说我不过是垂垂老矣,尚能饭否,可我就是要让那些人瞧瞧,只要胸中有雄心壮志,就算知天命又能何妨。短短五年时间,我亲领大军南征北战,历经大小战事三百余场,所见名将如过江之鲤,才打下如今大汉江山。“
“如今我已是天命之年,可是天下尚未一统,其余诸国依然猖獗,我怕是再也见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了,”吕青阳暮气喃喃说道,对着身前的内监招招手。
“传大将军司徒破觐见。”
内监得令下去后,吕青阳独自批阅着奏章,望着手里一条条的各城情报,心中叹息一声。
吕青阳四十四岁起兵,如今过去三十五年,大汉的版图也终于没有再改变过,这一直是吕青阳心头的一块心病。两年前和西魏宪公冉青山对坐而谈,两个年逾天命的老人相对而坐,两人在天下割据之前本就是交好朋友,吕青阳是宣府城守,冉青山是大明州的贵族子弟,家族中亦有长辈在朝中为官。
吕青阳比冉青山长一岁,可两人生日却是同一天,当年冉青山想要归顺大衍朝廷,并劝说吕青阳和自己一起归顺,吕青阳沉默不语,过了许久才脸色难看说道:“如果现在归顺了,那么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