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康熙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失在康熙末年- 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咿?康熙见母后并没有想象中地惊骇,只是点点头,在自己手中夺过桔子,吧唧吧唧吃得倍香,他顿时就傻了,讶然问道,“母、母后。。。。您不觉得吃惊。。。不觉得皇儿有些胡闹?。。。。。朕可是要变法啊,喂,母后,朕是真的要变法,死也要变法的哦。。。您听清楚了没有?”
    太后眉梢一挑,又掰下一瓣桔子往嘴巴中塞去,笑道,“寻死觅活地,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母后啊,在凌啸被你派去西洋的时候,就知道了。唔-唔,母后就你一个儿子,别说是满洲了,哪怕你最后啊,被赶到了冰天雪地的乌苏雅里台,母后也会跟着去的!不过话说回来,到时候可要你和凌啸这小子轮流背着哀家!哼,谁让你们都不消停安享富贵,谁叫你们敢决定了又不拼尽全力确保成功的?”
    这话说得何其干脆彻底!康熙大喜地站了起来,盯着并不是生身母亲的太后,猛然间觉得,母后年轻的时候一定温婉灵美,想要说些什么感激言语,却发现自己再多说一句,对愿追随自己天涯海角的母后,都是一种亵渎!
    心知凌啸定是已经给太后暗示过什么的他,低头抹去眼角地潮润,给太后深深一躬身,方才把话题跳转回来,亢然道,“母后,您问朕为何抓胤礽,朕就给母后明说了吧。既然,有人要冤枉老二,朕就顺了这民意,让那人得偿所愿,看一看,看那人还想要干什么!他弄出这么大的阵仗,捅出这么大的娄子,不会是为了对付已经不可能登上皇位的废太子废人吧?”
    太后其实对所谓的嫡孙并无好感,问康熙,不过是奇怪他为何反倒抓了明显被诬陷的胤礽罢了,可一听康熙的回答,这才明白是所谓的以退为进引蛇出洞。拿胤礽来当做戏地反诱饵。她暗道康熙的城府了得,虽没有太大的兴趣研究这些权谋,可见到康熙在那里亢奋得都有些得意了,深知该让皇帝尽兴。笑道,“哦,原来是皇上的妙计。不过,若是那人自此再不行动了。。。。。。”
    康熙忽然间杀气一现,却又神伤地一敛,闷声道,“那朕就上秉太皇太后在天之灵,将胤礽圆禁终生,囚死为止!”
    皇太后这下真地是不明白了,很不能理解的时候。康熙却不等太后垂询便解释,“母后,若那人再不出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胤礽得罪了一个恨他入骨,又不计一切代价报复的人,说白了,胤礽就是那只万人都要抓的兔子。囚禁了他,既是保全了他,也是让那阴险的仇人自此息事宁人。”
    “那另外一种。。。。。难道你是怀疑。胤礽故意弄了个死间,来让自己置身事外摆脱怀疑?”太后也不是蒙昧之人,已然猜到了康熙的想法,口中这么说,心中却是有些不信,“天呐,皇上,要真是这样,胤礽那就真是心有山,之险啊。可是他这么做。除了拆你们的台以外,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
    “但愿是第一种吧。”
    康熙却没有再谈论这话题,一拍腿站了起来,嘱咐太后几句注意冷暖之后,便告退辞出。走在路上,康熙心中想的却还是胤礽。凌啸曾经给他讲过的一种观点,恐怕能解释胤礽为发动者的一切理由:性欲是人追求一切成就地本源。对此康熙也是深以为然的,所以他康熙才力主石玉婷离开胤礽。须知道,结合胤礽曾经的身份和经历,自然不可能像寻常太监那样贪财,权力或可满足,却除了帝位外,无可满足废太子地欲壑!胤礽如果有毁灭心理,在所难免,要是加上他对凌啸宿怨深积的仇,再加上对自己废他储君的恨,可能性大得很呢。
    康熙不是不想回答太后的问题,只是,对一个老寡妇谈性欲,很难开口的。
    “。。皇上,啊,皇上来了!皇上,超亲王要搞得大清朝礼崩乐坏,您可要说句话啊!”
    刚进隆宗门,康熙却被天街上地阵仗吓了一跳,在慈宁宫逗留的这半个时辰的时间内,里里外外竟然跪了七八十名文官,一看见他出现,顿时像是久候地苍蝇见了血,膝行着聚拢过来,头磕得是砰砰响,叫得是嗡嗡嘈嘈,哭得是稀里哗啦。
    康熙一下子默了脸,冷冷地逼视看守内朝的一等侍卫德楞泰,咔咔冷笑着问道,“德楞泰,这是内朝重地,还是庙会市集?”
    德楞泰在康熙身边很久了,知道他的脾气,更知道封驳事件后,皇上这几天都在躲避臣子们的求见,赶紧跪了禀报,“回皇上的话,这里是内朝重地。奴才本也不许大人们进来,可今日当值的侍卫内大臣张廷玉亲口下令让他们进来跪候,奴才也就。。。。。”
    “衡臣?”康熙一愣,想不到放官员们进来逼迫自己的,竟然是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难道他也要学尹泰那样作仗马之鸣?他用目光在人群中搜索,却没有看见张廷玉的身影,顿时就火了,一面怒声吩咐传张廷玉乾清宫觐见,一面拔腿就走。
    其实文臣们要康熙表态,也不是不可以地,甚至从迂回求稳的角度出发,暂且模棱批评凌啸一下,对甚有语言技巧的他来说,也不成问题。
    但文臣们,好像都忘记了封驳之事,可心高气傲的康熙却没忘!康熙绝对不能轻易就这么服软,他可从没有把封驳当成政务得失的修正这么简单,因为这是拾遗补阙的最尖锐形式,在康熙的眼中,六科给事中不收回封驳,就是在逼他下罪己诏!只不过六科给事中制度,也是一块遮羞布,不好随便撕的,康熙不好明言,唯有以一种赌气的形式反抗,毕竟他不想当清朝第一个被封驳的皇帝!
    可是他脚步一动,便有官员跟着膝行而动,康熙绕行,又被堵上。
    一来二去,康熙勃然一脚踢开脚下呼号的一个老翰林,咆哮道,“你们是求见还是逼宫?如果是逼宫,朕就站在这里,不就是个逼吗,朕还怕逼?!”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万人敌,一人迷
    康熙的确不怕逼,至少是现在他还不用怕!
    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这点胆略康熙还是有的。现在闹腾来闹腾去的,都是些文官,所谓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只要各地督抚还没有加入进来,暂时是不用担心的。果然,康熙刀子般的言语一出,群官大骇地谢罪不已,虽是哭声更高,但再也没有一个人敢用膝盖追着康熙了。一进入大殿,却根本就无需德楞泰去传,张廷玉已经在殿角上跪着了。康熙的怒气还没有消去,冷哼了一声也不理他,便向东暖阁径自走去,却在门口终究忍不住停下脚步,怒道,“张廷玉,你好大的胆子!”
    他这一发怒,换得新茬茬的太监宫女们不禁有些股栗,还不了解皇帝习性的他们,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发生传闻中的迁怒于卑贱之人?但事情却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复杂,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在金砖上猛然磕了三个响头,便匍匐在地上双手呈举着一叠奏章。康熙讶然瞧了半晌,不言声地令人取来,才看了一眼就忍不住缓了颜色,“呵呵,衡臣,这份撤消封驳的奏章,就是你用允许他们进内朝递牌子换来的吗?”
    张廷玉听到他的笑声,七上八下的心这才放落下来,却深敛任何表情,沉声道,“是的,臣自请处分,请皇上治臣自专之罪。”
    “为王前驱,何罪之有?来人,上奶子,也给张大人赐一杯!”康熙见张廷玉猜到了自己的心思。彼此间都是有智慧的人,也不需要就刚才的事情多说,却忽地来了和他深谈地致,“起来吧。这么说,衡臣是赞同嘉奖超亲王的啰?”
    很是谨慎的张廷玉,起身前依然给康熙谢了恩,方才来到他身边垂手而立,回答道,“陛下既然问了,臣事君以诚,心中话就直言了。臣赞同皇上褒奖超亲王和十三爷十四爷,也觉得摄政王衔和亲王爵位该赏。但臣是孔尾子弟,自幼读圣贤书。习经纶道,对超亲王密报中的两点看法,并不赞同。”
    他张廷玉地父亲张英。是安徽桐城理学名家,又是官拜大学士致仕的宗师级人物,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又拖了科举的福气方才钟鸣鼎食,出身摆在那里。不同意凌啸的观点也是正常的。对此康熙也不怪他,笑了笑,让他接着说下去。“皇上,在臣看来,超亲王说艺术需要写实求真,可以促进学术界的求根问底精神,那么,臣希望皇上想一想,为何各朝各代都不推行写实求真呢?是因为,各个朝代的朝廷需要用禅义、山水画和田圆诗来消磨在野士子的不安情绪,维持民间读书人的安定。所以。超亲王此言略微偏颇。”
    耶?新视角呢!
    康熙一愣,有些刮目相看地瞟了张廷玉一眼。不过,康熙在之前就已经和凌啸达成了些共识,晓得这是愚民政策和开化民智之间的争论,秦始皇封建以来,法家重刑峻法、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地天人感应,全都是本质上的愚民,康熙作为前三十年的有为之君,当然明白这一点,可惜,法家道家已经被历史证明不可用,而儒家地方式里面,他又找不到怎么既愚民又超越的好办法,心理上早就偏向于凌啸所说的既开民智又加法术驾驭之路了。康熙当即不置可否,“那科举改制呢,衡臣认为错了?”
    这还用说?张廷玉干吞一口唾沫,不欲和明显有意改革科举的康熙背道而驰,一拱手,所说的话却甚是简洁,不着声色地把话题拉倒现实政务上,“皇上,科举改制之事,等超亲王回来,自然会有一场大辩论,不过,臣很担心地是,恐怕在这场大辩论之前,首先出现的是一场刀兵之祸!”
    “哦?!”康熙停住了往嘴边递去的杯子,眼中精光一闪,低声道,“你说地刀兵之祸,可是蒙古和六省土司?”
    张廷玉点点头,声音很是空洞,“是的皇上。本来上次廷议,二阿哥已经把事情剖析得很清楚,推行改土归流,青定可能出现的叛乱,很是容易。可是那是在内地稳定的前提下才行的。泄密案一出,举国上下的官员士绅,为自身职权所忧,为子弟晋身之阶所虑,将人心不稳,心全不在政务上。官员士绅乃是朝廷统驭百姓的纲和目,地方威望和典论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人心不稳,则各地百姓不稳,尤其是江浙一代,文气郁郁,又是国家财赋重地,一旦有些变故,支援前线的钱粮则不畅,若是一个局部战事不利,立刻就会让朝廷陷入被动。皇上,这个泄密案,所泄露地内容和时间,都很蹊跷啊!”
    康熙这才品出味道来,脑子中灵光一闪,猛然惊呼一声,“岳仲麒!朕一直都在奇怪,这个改土归流的当口上,谁会要救岳仲麒这种凌迟钦犯,他除了打仗。。。。。。衡臣,照你这么说,岳仲麒被劫走一事,应该不是孤立的突发事情了,难道你认为,这和泄密案之间也有联系?又难道你认为,整件事情是蒙古王爷们策划的?”
    张廷玉深深一躬身,叫道,“皇上英明!据归化将军、宁夏将军、黑龙江将军等人报来的奏章来看,很多的蒙古各部旗,借口逐水草而牧,正偷偷向伊金霍梅靠拢。臣和上书房其余大臣都认为,可能难以避免一战。而南方各土司的行动,虽是基本上没有大的异动,但也不可不防,如若蒙古和六省一起糜烂起来,军事上的损害,远没有政治上的损害大。如果他们把矛头指向的,不是皇上您,而是所谓的清君侧。。。。。。那么朝廷这一边,立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朝野士绅。把泄密案中地科举改制建议拿出来说事。。。。。皇上,压力会全部向您和超亲王身上涌去,逼得您,要么。疏远像晁错一样建议改土归流的超亲王,要么,就是在内忧外患中冒上奇大的风险!”
    听完张廷玉的分析,站起身,康熙拧着眉头思量了半晌,心中很是犹豫。
    张衡臣地话,站在一个调和四方维持衡定的宰相职责角度,未雨绸缪地提出警告,不可谓不是老成谋国之言,颇有些道理。而他言中未尽之意。实际上就是谏议自己,不管凌啸的科举改革是对是错,也不管背后是不是蒙古王爷们的手脚。当今之际,要么朝廷放弃改土归流的国策,要么康熙就马上站出来表态,对凌啸的谏议进行驳斥,总之。二者抉择其一,决不能同时爆发!
    康熙这才体会到了所谓改革之君的难处。
    蒙古的改土归流,那是地域万里辽阔的大清朝必须进行的长治久安策。康熙怎么能容忍一群有兵,而且是速度奇快地骑兵的王爷们,时刻威胁到国家心脏的北京?想当年地察哈尔蒙古叛乱打到北京,害得孝庄太皇太后还要散尽内库招募子弟守城,而隔一年就要嫁去一名郡主公主的,康熙也觉得有汉景帝和亲匈奴的耻辱!现在,风吹得呜呜响,雷打得炸炸轰,却一下子说朝廷不改土归流了,别说长治久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