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诏令。可以说是关中所有百姓的福音。尤其是那些平日夜间〖运〗动做的太多、家中又不太富庶而孩子又太多的大秦百姓来说,更是天大的恩赐。
毕竟,这个时代,还没有广播,电视,也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脑、微博,而缺乏了娱乐生活的老百姓在劳累一天之后能做什么呢?
似乎除了晚上的床、上、〖运〗动,根本无事可做。
床、上、〖运〗动,好做,但是生养的孩童难养啊。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百姓。
光是这一道诏令,就让胡亥瞬间赢得了整个关中所有百姓的拥戴,那些享受到朝廷补恤的百姓,更是家家供奉了二世皇帝陛下的神位,早晚参拜。
毕竟,朝廷替百姓供养养不起的孩子,这在整个神州大地数千年的历史中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当然,也只有掌握了始皇帝留下的浑厚根基的胡亥才敢如此!十二大官仓,仓仓皆满,尤其是最为巨大的敖仓,更是米粮溢出,胡亥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中午,胡亥就收到了蒙恬自九原传来的信报。
这是一封请罪的信报!
冒顿没有抓住!逃走了!
不能不说,这本就是在胡亥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冒顿能够轻易的就这样被捉住,那么他也就不可能让整个大汉帝国拿他无能为力,数十年只得采取和亲岁贡之策来保证边境的安宁!也正是因为如此,胡亥才毫不犹豫的下令命蒙恬不惜一切代价捉拿或者诛杀冒顿!
毕竟,如今蒙恬等人包括大秦朝中的各个重臣,乃至军事大家尉缭在内,怕是没有一个人要比胡亥更加了解冒顿,更加清楚冒顿该是一个何等样的狠角色。
如今大秦的各级将领,包括蒙恬在内,他们得到的消息都仅仅是明面上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而冒顿真正的恐怖在如今还根本没有显露出来。驱逐月氏、覆灭月氏,也顶多只是让蒙恬等人对冒顿多了那么一份警惕之心,少了几分轻视而已。
大秦,已经无敌太久!
他们这样想,胡亥并不怪他们!毕竟,他们不是自己,来自于后世,虽然不可能什么都记得,但是那仅有的一点记忆却是清楚的告诉了胡亥,冒顿如果成长起来将会是何等的恐怖。
正是因为知道冒顿肯定能够想办法逃出大秦,摆脱蒙恬的追捕,所以胡亥才会下达让蒙恬捉拿冒顿的命令。既然料定冒顿能够逃跑,那么蒙恬自然就没有战功可拿,也就不存在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尴尬局面了。
当然胡亥不是没有想到万一冒顿真的火气那么背,被蒙恬给生擒或者诛杀了。
那自然是最好不过,毕竟冒顿的威胁要比项梁乃至子婴他们严重的多。无论子婴还是项梁所在的楚国,都不是铁板一块,有太多的掣肘,而冒顿不同,冒顿在草原匈奴一族的威信无人能比。
铁板一块的匈奴一族,如果再加上一头聪明点的头狼,那威胁指数就要成直线上升了。
如果蒙恬真的抓住冒顿或者诛杀了冒顿,胡亥自然该赏还赏,就看蒙恬敢不敢要了。不过在胡亥看来,蒙恬定然不会要的。
蒙恬谨慎而知足!
“传诏太保大人,就说冒顿贼酋狡猾,于各将无关,好生安抚留在九原的东胡人,随时准备接应驰援深入草原的王乾所部。另着太保大人从九原附近阴山以南的草场和云中以北的草场各划出一块用来安置东胡人。莫乎尔不是要给朕牧边么?朕怎能拂了东胡一族的拳拳之心!”
第两百七十九章召见刘邦
从收到蒙恬自九原传来的莫乎尔愿意领着东胡归附大秦开始,胡亥就在考虑自己该如何安置这些世代游牧的东胡人。
当然,胡亥从来没有想过东胡一族会在依靠大秦逃出匈奴人奴役之后再次背叛大秦。因为胡亥根本不会给他们机会,分化和同化,后世有太多对付这些游牧民族的经验了。
胡亥有太多的方法可用,而根本不需要如冒顿那般将东胡人当作奴隶和炮灰,反而将原本天大的助力给推到了大秦这边,成全了大秦。
不过,蒙恬既然没有抓到冒顿,那么冒顿如果没有死在回返大草原的路上,以冒顿的能力必然能够看出匈奴一族此次面临的危机,而只要冒顿不死,肯定会在王乾之前回到狼居胥山。不过在胡亥想来,即便冒顿能够活着回到狼居胥山,估计也是如丧家之犬般,吃的苦头肯定少不了的。
冒顿先王乾一步回到狼居胥山,那么如今还被匈奴人羁押在狼居胥山周围充作人质的数十万东胡老弱妇孺,所要面临的情景估计就不会怎么美妙了。
不过,冒顿杀的越多,东胡人的根基就会被削弱的越厉害,随之而来的就是东胡一族同匈奴一族的仇恨也就会愈深。
在胡亥看来,至少莫乎尔的一家老小肯定是活不了的。不过这都跟胡亥没有关系,东胡人毕竟不是大秦百姓不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是不是没有道理。
冒顿挟着滔天的仇恨回去,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的放过东胡人。而冒顿杀的越多,本来因为冒顿覆灭东胡一战就元气大伤的东胡一族就更无法同匈奴抗衡。
虽然这一战冒顿败了。还损失了二十万的匈奴精锐,但是这也仅仅只是让匈奴伤筋而已,还远远没有到动骨的程度。
王乾这次领着七万朱雀军和十万东胡骑兵北上狼居胥山。冒顿开始肯定会同王乾战上一战,毕竟这是大秦第一次深入大草原,而且还进入了匈奴一族的圣地狼居胥山,再加上冒顿新败,于情于理冒顿都不会视而不见。
朱雀军肯定不会败,这点胡亥很有信心,关键是如何保守好朱雀军马鞍、马镫以及马蹄铁的秘密。
如果冒顿不傻,在吃了败仗之后。最大的可能就是退兵,这样的话王乾最多也只能是在狼居胥山晃荡一圈,当然路上王乾杀的匈奴人必然不会少。
即使如此,匈奴也同样不是莫乎尔可以抗衡的。
不能抗衡,那么东胡一族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大秦,才有报仇的机会。尤其是对莫乎尔来说。想要报仇,也就只能好好的为大秦牧边。然后慢慢的被秦人所同化,最终完全成为大秦的一部分。
胡亥也很清楚,其实莫乎尔以及东胡一族最想要的生息之地还是辽东以北大辽河一带的东胡祖地。只是如今,东胡人刚刚归附,而那块祖地如今还是匈奴人占据着。莫乎尔不敢也不能说出来而已。
不过那块地方胡亥已经打算好了,即便是从匈奴手里拿过来,也是不可能再让东胡人重新回去的。一块祖地,对游牧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从匈奴数十年为了河套平原而不断南下侵扰大秦就可以知道。
胡亥并没有责罚蒙恬,也不想因为这样的小事责罚蒙恬。
而在听闻蒙恬没有将冒顿捉拿时,如今身为皇帝书房长史的蒙毅心中既遗憾又庆幸。遗憾的是,诛杀匈奴单于这等不世之功就这样失之交臂,庆幸的是蒙氏一族算是安稳了。
皇帝书房中没有别人,除了刚刚领了胡亥诏令退下的赢一外,也就仅剩胡亥和蒙毅两人。司马欣那个时候只是半路出家,临时被赵高等人搜罗上来顶替蒙毅的位置,而蒙毅却是在这个位置上整整坐了十余年之久。
皇帝书房中的一应事物,蒙毅本就是轻车熟路,此刻重新回到这个位置上,一应事物处理的更是得心应手。到如今,每一日各地送来的奏报在胡亥到达皇帝书房时,蒙毅已经尽皆将各地奏报分门别类的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了书房上的铜案之上,等待胡亥批阅。
而只要胡亥有问,熟知大秦朝臣乃至各地重要官吏和局势的蒙毅,都能够顺手拈来,对答如流。
如此一来,胡亥的日常的工作量顿时大大减轻。甚至有了闲暇能够有时间出去走走,这也是胡亥为什么会有机会出宫前往红绿家邦和阿房宫的原因。
蒙毅算是居功甚伟。
不过虽然如此,胡亥依然没有将本应该是皇帝书房长史代掌的皇帝印玺的权利交给蒙毅,毕竟皇帝印玺太过重要。
如今的皇帝印玺掌控在宗正赢腾手中。还有就是胡亥身上随身携带的日常批阅奏报所用的小印。
“蒙爱卿,郎中刘邦此人,爱卿以为如何?”在赢一退下安排传诏给九原之后,胡亥批阅了一会铜案上比较重要的奏报,将手中的狼毫毛笔轻轻放在笔架上,突然没头没脑的问了这样一句。
一直侍立在铜案旁边的蒙毅听到胡亥的话,先是思索了一阵,然后才道:“回陛下,下臣同刘大人并不相识,所以不便出言相评。”
“那好,如若朕命刘邦以后跟着爱卿随侍在朕身侧,让爱卿多多提点此人,爱卿以为可好?”
胡亥明白蒙毅的意思,刘邦是自己授的官,而且还是带在身边的郎中,他此刻在皇帝面前说刘邦好,有拍马屁的嫌疑,这样的事情蒙毅做不出来。而如果说刘邦不好,那么就是在说皇帝识人不明了。在加上蒙毅确实跟刘邦没有打过什么交道,他也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刘邦。
更何况蒙毅还不清楚皇帝对刘邦其人是个什么态度。
不过胡亥紧接着一句话就已经告诉了蒙毅他的态度。
皇帝想用刘邦,而且估计还要重要。自己可是皇帝书房长史,命刘邦跟着自己还让自己多多提点,难道皇帝是想待今后让刘邦代替自己为皇帝书房长史之位?
但是不管如何,皇帝既然已经说了,显然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了。难道自己还能拒绝不成?
“下臣遵旨!”
蒙毅听到胡亥的话,连忙恭声应道,心中已经想着以后要多多注意刘邦其人。
片刻之后,咸阳宫中就传出诏令,着郎中刘邦入宫觐见!
当传诏的人到达刘邦府邸的时候,刘邦正焦急的在自己府中打着转,吕雉还没有回来。
第两百八十章提拔和敲打
刘邦、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六个出身低微的老兄弟,审时度势搭上了张耳和陈余的顺风车,虽然确实是立下了些许功劳,但是却绝对到不了惊动皇帝让皇帝亲自接见并授官的程度。即便抓住张耳陈余算是一个不小的功劳。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刘邦等人的出现,王离抓到张耳陈余等人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总体来说,在大秦群臣的眼中,刘邦六人的官授的有点大了,尤其是刘邦,更是开了以一介布衣跃为皇帝身边近侍郎中的先河。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秦的世家贵族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晋升途径。
文臣,大多是先入宫为郎中或者负责记录的尚书,跟随在皇帝身边听用;武勋,则是大多进入咸阳宫充当禁卫将军,这个将军只是名词,其实也就是皇帝身边的禁卫,负责站岗之人。
这些人,统统都归皇帝书房长史掌管,包括这些世家子弟日常表现,都有皇帝书房长史择机禀报给皇帝。在始皇帝之前,则是禀报给秦王。
如此熬上个一两年之后,皇帝或者秦王就会将这些历练的世家子弟授官入朝或者放入禁军、卫卒中,虽然大多都是小吏或者低级军官,但是他们晋升的速度却是不用质疑的。
最为主要的是,这些世家子弟都是刚刚及冠的年轻人,而刘邦却是一个即将半百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朝中对刘邦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萧何、曹参等人。
不过想到那是平乱的第一仗,很可能是皇帝故意如此,来激起百姓帮助朝廷平定叛乱的热情。再不济也能让百姓不会从贼,所以虽然一干朝臣觉得有些不妥,却是没有人反对。
后来。随着皇帝秘密东巡归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刘邦逐渐淡出了大秦朝臣的视野,似乎皇帝已经忘记了这样一个人,在朝中没有丝毫根基的刘邦,自然不可能有人为他在皇帝面前美言。而原本想要多同刘邦亲近亲近的朝臣,也是逐渐疏远。
一个被皇帝遗忘的人,自然不会得到重视。
其实,刘邦不仅在跟李府拉关系。冯去疾那边同样也没有拉下。只是他去拜访了这位如今的大秦左丞相数次,都吃了闭门羹而已。
不是冯去疾不见他,而是以刘邦小小郎中的身份,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就见到如今已经身为大秦朝野第一人的冯去疾?
每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冯府门房处投下拜帖,这投下拜帖的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无论资历还是官职爵位都远远高过刘邦之人。其中真正见到冯去疾的人也不过是两只手不到,轮也轮不到刘邦。
但是,今天的册封大礼之后。刘邦知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