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到两艘战船的中间有很大的间隙,后面的战船还没有赶上来,干脆指挥着自己的这艘船驶了过去。
此时的战场形势,如果从空中俯瞰,就可以看到,唐军的舰队就像一条细细的长蛇。倭奴人却像一把巨大的剪刀,分别对准唐军的头部和中间一段。
双方开始交火了,此时的海战远射武器主要是弓弩、抛石机,对对方的伤害不大。主要的作战形式,还是要靠近战肉搏。
薛仁贵手持弓箭,和唐军士兵们一起作战,他箭不虚发,赢得了士兵们的一阵喝彩声。
唐军装备的武器中,还有火油弹,由于抛石机的精度太差,加上倭奴战船数量太多,虽然烧毁了倭奴人的一些战船,但是阻止不了他们的接近。
士兵们对于燃烧瓶的威力信心满满,他们握住燃烧瓶,等倭奴战船到了只有十几米的时候,点燃了瓶口的油布,朝着倭奴人的战船扔去。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唐军士兵扔过去的燃烧瓶竟然大部分掉下了海里。他们仔细观察才发现,倭奴人在船头支起了渔网,燃烧瓶扔到了上面,大部分被弹开了,掉到海里。
有些燃烧瓶掉到了船上,但是地面上还有一张网,燃烧瓶完好无损的掉到了网上。倭奴人捡起来直接扔了回来。
原来,倭奴人早已研究了唐军的作战特点,预先做好了准备。
就在唐军郁闷的时候,倭奴人已经靠了上来,短兵相接了。
薛仁贵握住一把陌刀,狠狠地砍向了一名倭奴士兵。
倭奴国王天智对于这次海战做了充分的准备。唐军的舰船高大,还有火油弹和燃烧瓶等武器,这些他也都预先做了准备。
他的战术是首先将唐军的舰队,截断成两部分,然后再向心冲击,将唐军再继续分割,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将唐军各个击破。
开战以后,战场的形势,基本上是按照天智的预想发展的。倭奴人成功地将唐军分割成了几段。
天智国王看到自己遮天蔽日的庞大舰队,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刘仁轨和薛仁贵所在的战船,被四艘倭奴人的战船包围了,倭奴人拼命地往上爬来。多亏了楼船高大,唐军居高临下,勉强阻止住了倭奴人的进攻。
刘仁轨指挥着战船边打边退,尽可能的将唐军战船靠拢在一起。
程处默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和部分唐军的战船也陷入了倭奴人的重围。
再说秦怀道,他在倭奴人分割之前,赶到了唐军的炮舰舰队。他把22艘炮舰排成三列,每列相距200米左右,平行前进。这样便于充分发挥炮舰的侧舷火力。
炮手们是第一次将火炮用于实战,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在最右边一列最前面的一艘炮舰,首先接近了敌人。
对方是一艘两桅杆的海秋战船,长14丈,可以装载220名士兵,是倭奴人的主力战舰之一。
唐军炮舰上的炮手队长,为了保险起见,一直没有下达开炮的命令,直到敌舰距离唐军30米的时候,才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舰艏的一门大炮和侧舷的六门火炮同时开火,这么近的距离,用不着什么精确瞄准,全部命中了敌舰。
六颗炮弹命中了敌舰吃水线附近,直接就在上面开出了六个大洞。一发炮弹打偏了,击中了一副桅杆,直接将桅杆打成两段。
敌舰在风浪中颠波,破口处不断进水,随即开始倾斜,接着就沉没了。
唐军将士们一阵欢呼,接着开始瞄准下一首敌舰,这次是一艘较小的战船,唐军一排炮弹过去,直接就将敌舰打散架了。
20分钟不到,唐军就击沉了30多艘敌舰。其余的敌舰,看到唐军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全都惊呆了。大部分敌舰调转船头,逃之夭夭。
秦怀道带着炮舰在前面开路,唐军的其他舰船就跟随在他们后面。一路过去势不可挡。
他们不断的救援出被敌人包围的舰船,他们身后的舰队也越来越大了。
倭奴国王天智以前也听说过,唐军拥有大炮,可是他没有想到,唐军已经将大炮安放在了战船上。
就在这时,天智远远的看见,自己的最大型号战船中的一艘,面对唐军的炮舰,一个照面就被击毁了。
天智欲哭无泪,知道这仗是没法打下去了,他无奈地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战结束了,唐军损失惨重,172艘战船被击沉,阵亡士兵多达2700余人。
倭奴国海军的损失更大,619艘战船被击沉,阵亡士兵多达8000余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经过了这场残酷的海战,倭奴国拼凑起来的海军,很多邦国都失去了信心,他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从此,倭奴国海军基本上对大唐构不成威胁了。
这次海战锻炼了大唐的海军,程处默等人也迅速成长了起来。
第三百五十五章 作妖
海战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愔等人的耳中。李治十分兴奋,对于发展海军的劲头更足了。
接下来,薛仁贵等人到了釜山港口,组织了30多万联军,横渡对马海峡,救出了侯英杰等人,朝着本州岛前进。
捷报频传,李愔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不久前,李愔接到了岑文本的来信,他建议李愔尽快返回长安。
长安城此时发生的事情,令李愔深深担忧。
岑文本在信中提到,李世民进来,性情变化很大,李泰的势力正在抬头。他提醒李愔不要轻视这件事情,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危险。
李愔决定立刻返回长安。
长安城里最近还真是在闹鬼。
自从袁天罡提出了恢复李泰亲王爵位的建议后,因为倭奴国的战事,李世民没有表态。李泰心里不痛快,就去找长孙皇后。
立政殿。
“母后,儿臣恢复亲王爵位的事情,父皇已经基本上同意了,只是因为朝鲜半岛那里打仗,把这件事给耽搁了。您看,你能不能找机会跟父皇提一下?”李泰说道。
李世民最近一段时间对李泰比较欣赏,长孙皇后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可是,要恢复李泰的亲王爵位,长孙皇后心里还是有顾忌的。
李泰毕竟犯过很多次错误,深深的得罪了李愔,他要是能够老老实实的恪守本份,将来也许能够得到善终。可是以李泰的个性,如果恢复了他亲王的爵位,恐怕他会得陇望蜀,又起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
长孙皇后是个聪明睿智之人,她比较过李泰和李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李泰都远远的逊于李愔。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当然希望他能有个好的前程,然而这个前程,不应该是在现在,应该是在未来,由李愔给与他。
长孙皇后说道:“青雀,母后认为你还是保持现状为好,免得被别人猜忌。”
李泰委屈的说道:“母后,儿臣知道您担心什么,您放心,六弟现在干的很好,儿臣已经没有了那份心思。
儿臣想恢复亲王爵位,只是因为,朝廷中很多人狗眼看人低,他们看到儿臣遭到了贬斥,也敢给儿臣脸色看。
儿子好歹也是您和父皇亲生的儿子,总不能遭这份罪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泰说的也是实情,人情冷暖,皇宫是表现最突出的地方,长孙皇后深有体会。
不过,长孙皇后认为,这件事最好还是要征求太子李愔的意见,她实在担心太子李愔会因此而忌惮李泰,也许将来李泰会有杀身之祸。
长孙皇后劝慰李泰,让他千万不要再提起此事。
李泰心中郁闷,就告辞离开了。他找到袁天罡,请他想办法。
袁天罡已经看明白了,太子李愔对自己不感兴趣,如果他将来当了皇上,自己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他决心扶持李泰,为自己谋一个富贵前程。
袁天罡笑道:“殿下,您不必担心,贫道自有妙计,接着他对李泰耳语了一番。”
李泰闻言大喜,说道: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道长,此话当真。”
袁天罡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千真万确,此事不能由贫道提起,否则,显不出殿下您的功绩。”
李泰说道:“那就太感谢道长了。”
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李泰来找李世民,汇报泰山封禅的准备情况。他说道:“为了更好地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儿臣请求亲自前往泰山,现场监督准备情况。”
李世民看到李泰如此尽心,心中高兴,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李泰就离开了长安。
两个月后,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不久前,薛仁贵、侯君集和牛进达从日本列岛传来了捷报:
联军陆海军密切配合,横扫了日本列岛,倭奴国王天智兵败自杀,泉盖苏文10万大军在与倭奴国作战中,损失大半,没有了争胜之心,向大唐表示臣服。
李世民将日本列岛改为大唐东海道,委任薛仁贵为东海道驻军司令,王玄策为宣抚使。
自此,大唐又增加了87个县,人口增加了302万。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他望着墙壁上的一张松鹤延年图,心道:“大唐江山如此锦绣,自己却渐渐老去,要是能够长生不老该多好啊。”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正在这时,李泰求见。
“儿臣参见父皇。”李泰行礼说道。
“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李世民问道。
李泰兴奋的说道:“父皇,儿臣到泰山之巅看日出,看到一位仙人乘坐在一只仙鹤的背上,飘然而至。
这位仙人落到了山顶后,和一位道士下棋。”
李世民问道:“后来呢?”
李泰说道:“儿臣就躲在一旁观看。直到两个小时后,那位仙人朝儿臣躲藏的位置看了一眼,上了仙鹤的背,然后飞走了。
儿臣正在望着仙人的背影发呆,那位道士朝着儿臣藏身的位置说道:“既然是有缘人,不妨出来相见。”
儿臣战战兢兢的来到那位道士的跟前,只见此人仙风道骨,就向他请教仙人的来历。
那位道士说仙人是他的师傅,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仆役,至今已经有1270岁了。儿臣惦记父皇,向他请教长寿之术。”
“道士怎么说?”李世民眼前一亮,急忙问道。
李泰说道:“欲求长生之人,必须是人中龙凤,接天地之气,建万世功绩者,才有资格接受仙人的指点。
儿臣马上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皇您符合这个条件。您是太子,屹立大地之上,自然是接天地之气。您开创贞观之治盛世,自然是建万世功绩者。
于是,我就向他推荐了您。”
对于李泰的话,李世民半信半疑,不过他认为李泰不敢骗他,而且他心中抱着一丝希望,他问道:“那个道士怎么说?”
“那个道士说道,‘天机不可泄露’,他要当着您本人才肯说,于是儿臣就把他带来了。”李泰说道。
“他在哪里?让他进来。”李世民说道。
第三百五十六章 丹药
不久,李泰从外面请进来一位道士,这位道士看上去只有30岁左右年纪,身材高大,额头比起一般人要宽阔不少,男人女相,容貌俊美,网
这位道士见到李世民,就向见到普通人那样,对他作揖行礼,说道:“贫道道号清谷,俗名丁慎明,见过皇上。”
李世民问道:“道长请坐,请问道长何处修行,今年贵庚?”
丁慎明说道:“皇上,贫道生于汉朝建安5年,自幼被师傅收养,一直行走于名山大川,修行与山间溪谷。”
李世民惊喜的说道:“建安五年,道长今年不是已经441岁了吗?”
丁慎明说道:“正是,贫道虚长441岁。”
李世民英明神武,不是个轻易就能够被别人忽悠的人,他就和丁慎明谈起过往的历史,借机考察丁慎明。
丁慎明就从东汉末年的战乱谈起,对三国时期、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侃侃而谈。
期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奇闻异事,丁慎明非常熟悉,如数家珍。
在谈话期间,丁慎明提起的历史著名人物多达百人,其所在的历史年代,和史书上基本一致。
李世民心中暗暗惊喜:此人先不论身份真伪,仅仅这份学识,就非同一般。
李世民和丁慎明整整谈论了一天,心中基本上满意,不过,他不是个能够轻易信任别人的人,当天他并没有表示,只是和丁慎明约好,有空再谈。
第二天,李世民叫来了袁天罡,对他形容了这个道士的情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