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韩信后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三国之韩信后人-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韦曜只见女子眉头微蹙,睫毛弯弯;
  一头乌黑的头发,挽了个公主髻,髻上簪着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一小串珍珠,她说话时,珍珠就摇摇曳曳的;
  白白净净的脸庞,洁白无瑕的肌肤。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
  小巧的鼻梁下有张如樱桃般的小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下垂,带着点儿惊吓的恐慌。
  韦曜想遍了前世见过的明星,也没想起来谁能和眼前的女子相比;
  要说有的话,估计也就是金庸笔下描述的王语嫣可以一比吧。
  胡思乱想的韦曜听到了对面姑娘的问话,赶紧道“我乃是刺史府中侍卫,奉丁大人之命,前来藏书阁增长见识!不想惊扰了姑娘,不知姑娘是……”
  对面的小姑娘听说是府内的侍卫,心就放下了大半;
  也许看着韦曜眉清目秀的,颇为顺眼。答道“我是丁府小姐……小姐的随身丫鬟。”
  “哦……姑娘取《诗经》是自己看么?”韦曜问道。
  “嗯,我自己看……我是说等小姐看完,我也会看看!”
  对面的女孩一脸通红,不知道怎么和这个人聊起天来了?以前的自己可是对谁都没有好感的。
  “《诗经》之中包含了的弃妇、闺怨、伤春、悲秋、送别、忧国、感怀、相思、惜时、思乡、颂美、讽刺、战争等等,只要姑娘不被影响心智就好!”韦曜侃侃而谈。也许是韦曜这几天太无聊了,所以话特别多。
  对过的小姑娘一下子愣住了:《诗经》里面有这么多说法吗?我不知道啊!平常就是感觉里面的诗、词挺好的,没想到有这么多说法。
  小姑娘的脸更红了,呐呐说道“难道此书不详?”
  韦曜笑道“其实说起来,也就是一言蔽之“思无邪”,小姐可以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来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至于小姐怎么理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过的小姑娘低下了头,心里想到:他懂的真多啊!恐怕西席先生都不如他吧!
  听他这么一说,这《诗经》里面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的含义。
  小姑娘也没抬头,轻声说道“我今天就先拿去看了,明日一早我会就送回来,你要是想看;便明日来取吧……”说完头也不敢回的就急匆匆的下楼走了。


第45章 汉版梁祝 大儒郑玄
  呆呆的看着姑娘走后,留下了一头雾水的韦曜自己发楞,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么?
  她这是在约我么?对于两世都没谈过恋爱的韦曜来说,还真有点迷茫。
  韦曜又随便拿了一卷书,看了一会,却始终看不进去。叹了一口气,把书放回原位,回到住处了。
  第二天一大早,韦曜就去了藏书阁,来到放置《诗经》的架子跟前,焦急的等待着那姑娘送书回来。
  不一会听到有人上楼的声音;
  韦曜赶紧拿起一卷书装着看了起来。直到那姑娘走到身后,还装的自己全身心的陷入书卷中不能自拔。
  那姑娘轻轻的咳了一声,韦曜才装作刚刚发现她的样子;笑道“原来是姑娘来了,看完了么?”
  那姑娘脸色通红的道“看完了,昨日听你一说,我细细的品味了一下,果然每个诗句都是一个小故事。”
  韦曜道“这只不过是记载了一小部分的故事,民间还有不少口口相传的故事并不在其中!”
  “是吗?你有听过什么没有记录其内的故事么?”姑娘好奇的问道。
  韦曜说道“嗯,有很多。我今天就给你讲一个我们老家发生的故事吧!”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姓祝的士家大族;诺大的家族只有一个小姐,取名叫祝英台;那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家有一个家丁,名叫梁山伯;此人是文武双全,也是吹拉弹唱无有不通!”
  “有一日,小姐祝英台在凉亭弹奏歌曲,有一个小小的音符弹奏错了;梁山伯大着胆子给小姐指出错误,小姐对他刮目相看。”
  韦曜就这么满口胡诌的给那姑娘讲起了汉朝版的梁祝故事。为了贴合这个时代,只是转变了他们的身份。
  “那梁山伯被祝老爷打死以后,小姐祝英台就被逼嫁给另一个士家大族的马公子……”
  “祝英台看到埋葬梁山伯的地方,不顾众人的阻拦,伏地痛哭;她的哭声感动了上天,这时候,一声惊雷把梁山伯的坟墓打开了一条缝……”
  “最后两人化作两只蝴蝶,比翼双飞,不离不弃……”
  韦曜说完,那姑娘早已泪流满面。韦曜转身到窗边,指着花园里的两只蝴蝶道“姑娘请看,这些蝴蝶都是他们的化身,你看他们翩翩起舞,虽徘徊风露之下,却也甘之如饴。”
  那姑娘看到两只上下翻飞的蝴蝶,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其实你应该不是刺史府侍卫吧?以你的才能怎会屈就侍卫一职!”那姑娘一双美丽的眼睛盯着韦曜问道。
  韦曜苦笑一声道“还不是因为刺史大人厚爱,暂留我在刺史府做侍卫!”
  接着韦曜把就在刺史府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
  听到韦曜将被授予校尉一职的时候;那姑娘惊叹道“没想到你如此年少有为,抵御外辱,想那冠军侯霍去病也不过如此吧!”
  韦曜道“姑娘谬赞了,守家卫国本是我大好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哪敢比拟冠军侯。”
  那姑娘又道“以你的才华,是不是也准备参加郑大家的选拔弟子?”
  看到韦曜发愣的样子,姑娘接着道“郑大家乃是现在的文学泰斗,正巧这次路过并州;家父……刺史大人就想办法把他留下了。”
  “刺史大人看我们并州文风不盛,特地恳求郑大家在众多青年才俊中看一看,能不能选中一个弟子。”
  听到那姑娘的话,韦曜震惊了;
  郑大家,难道是郑玄么?后世对郑玄的评价可是非常之高。
  郑玄,字康成。他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又记其60岁时,“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由此可见,郑玄当时私门讲学,极一时之盛。
  其弟子众多,几遍全国各地,著名的就有河内赵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经、乐安国渊、乐安任嘏、北海张逸、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干、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等。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大官,有的成了著名的学者。
  他此次路过并州,肯定是刚刚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
  这时候的郑玄还没有收太多的弟子。看来系统不是无的放矢啊,这次机会一定要把握住。拜了郑玄,又比水镜先生强多了。
  韦曜急忙问道“郑大家什么时候开始选拔弟子?”
  “就在明晚,到时候并州的青年才俊都会聚集在刺史府的后花园内;由郑大家亲自考校。刺史大人做评判。”姑娘回答道。
  韦曜感激道“多谢姑娘告知,只是要怎么才能参加选拔?”
  “别人需要名帖,你本来就是刺史府的人,就不需要名帖了。直接去参加就好!”
  韦曜又和姑娘聊了几句,两人就分开了。回到住处的韦曜把脑海里面关于郑玄的事迹又过了一遍;
  第二天韦曜没有再去藏书阁,而是在住处养精蓄锐,准备晚上的选拔赛。
  快到晚上的时候,丁原派人来找;看到韦曜到来后,丁原道“今晚刺史府要款待郑大家,有不少青年才俊参加,你不如也去凑个热闹;万一得了郑大家的青睐,我面上也有光!”
  韦曜弯腰抱拳说道“曜定当竭尽全力,为大人争光!”
  丁原笑着摆了摆手“下去准备吧!另外也注意一下府内的安全。”
  到了晚上掌灯时分,刺史府张灯结彩,门前有两位管家迎来送往;
  后院的花园内早已经摆好了一张张的小桌子,桌后放一张垫子,桌上水果美酒一应俱全。
  这时候有人问了,刺史府不是办公的地方么?
  其实在古代,官员的办公和居家还真不分开;后面好多朝代都是这样;
  比如有人找某某老爷,看门的或管家就会说:老爷在后堂,其实就是在家,还没上班呢!
  韦曜缓步来到后院花园,已经有不少早到的青年才俊,分席而坐。
  或夸夸其谈,或故作高深。韦曜一个也不认识,就找了一个偏远点的小桌子前跪坐下来,闭目养神。
  盏茶功夫,整个后院都坐满了;
  人也都到齐了。韦曜就听到一声高喊“刺史大人到!郑大家到!”
  韦曜和众多青年才俊都站起身来,弯腰抱拳齐声道“恭迎刺史大人,恭迎郑大家!”
  韦曜看到丁原和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文士联袂而来,后面跟着一个脸蒙黑纱的女子。
  那中年人气质儒雅,肤色白皙,五官分明,眼中带着一抹凝重,颌下三缕长须;
  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如渊似海。眼光看了一眼众人,仿佛能把每个人都能看透,直逼内心。
  至于后面的蒙面女子,韦曜感觉就是在藏书阁遇到的那姑娘;
  不过现在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打量。
  丁原扫视了全场一眼,也看到了韦曜;含笑摆手道“诸位不必客气,请坐!”
  待大家落座后,丁原接着说道“今天把大家聚集到一起,主要是为了听郑大家给你们讲学!并州民风彪悍,缺少文学气息。今日邀来康成公,是你们的荣幸,亦是并州之荣幸。”


第46章 塞外为题 鄙视武夫
  听到丁原的话,众人再次起身抱拳“我等定不辜负大人之厚望,定当用心聆听。振我并州文风。”
  丁原笑着虚手一引道“郑大家请坐。”
  那中年文士并没落座,也是抱拳道“承蒙建阳兄厚爱,邀请吾结识众多并州青年俊杰,吾也感受到了并州的好客豪爽。能今日一聚进行交流,乃是玄一大幸事矣。”
  众多青年才俊连连口呼不敢。
  众人这才正式落座,韦曜又偷偷的看向丁原背后的蒙面女子;
  看到对方也在偷偷的打量自己。接触到韦曜的眼光,那蒙面女子迅速的转过头去。装着欣赏旁面的灯笼。
  这时康成公郑玄说道“吾从扶风马公处游学归来,蒙得建阳兄不弃,与吾把酒言欢。”说着向丁原抱拳致意,丁原也含笑回礼。
  郑玄接着道“吾一路行来,见识了边塞雄关,也见识了不少异族奇闻;心有所感!今日又与各位齐聚一堂,各位想必都见识过塞外风光吧。”
  郑玄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再次扫视了全场,接着道“不知可否请各位青年才俊以塞外为题,做诗词一首如何?题意不限;请各位准备一下吧!”郑玄说完后,就不再理会大家,转头和丁原窃窃私语起来。
  韦曜听到郑玄说道去拜扶风人马融为师,马融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
  郑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
  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讶不已,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
  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因父母年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返回山东故里。
  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此时郑玄刚刚学成归来,曾一个人在异乡漂泊。心里一定苦闷不已吧。
  这边韦曜正想着,听到一个青年高声说道“学生不才,偶得佳句;请刺史大人,请郑大家点评!”
  一下子全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说话的年轻人身上,丁原和郑玄也转头看向说话的年轻人。
  丁原呵呵一笑道“原来是王世侄,怪不得呢?吟来听听!”
  那年轻人志得意满的站起来,渡步到场地中间,
  吟哦道:
  豪饮美酒斗十千,并州游侠多少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乘似等闲。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匈奴首。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一首念罢,丁原首先叫好,道“王世侄果然好文采,短短时间做出如此好诗。不错……不错……”
  众青年也纷纷附和,这个说王兄大才,那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