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年代--向南向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奔腾年代--向南向北- 第16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符指着老远的天边和他们说,那里是蓄水湖,蓄水湖有一个闸门,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然后通过一级级的灌站,用水泵把海水抽到初级蒸发池里,让它在阳光下自然蒸发。
  接着进入中级和高级蒸发池,经过一次次蒸发,海水就越来越稠,浓度逐级升高,变成了我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这里的结晶区,经过暴晒,在这里饱和结晶,当卤水浓度蒸发达到波美二十五度时,析出了氯化钠,就是原盐。
  这前面所有的工序,最要紧的就是太阳,可以说是傻晒,生产周期的长短,就看阳光暴晒的程度。
  张向北明白了,怪不得冬天这里要休业,其实是你不想休也必须休,谁让阳光在冬天不给力呢。
  “这一车车装好,就是我们吃的盐了?”向南问。
  “这是粗盐,工业盐,要是工业上的用途,或者拿去做盐焗鸡,基本就这样了,如果是家庭用的精盐,还需要进车间进一步的粉碎和包装,东西其实是一样的。”老符说。
  老符边说,边带着他们往里面走,他们看到,除了机械化的收盐机,这里还有人工收盐。
  收盐工人穿着高筒的雨靴,手里拿着一根竹竿,竹竿的头上,是横着的一块木板,他们推着竹竿走,就像是一些宾馆酒店大堂里,搞卫生的人员拿着大拖把拖地那样,把结晶池里的盐,推到池边,这里有另外的工人,用铁锹把这些盐一锹锹铲进手推的翻斗车里,运走。
  和结晶池连在一起的高级蒸发池,与结晶池白皑皑一片不同的是,高级蒸发池里的海水是褐色的,很稠,就像泥汤。
  老符和他们说:“晒盐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力气活,一千年以前的人们怎么晒盐,我们现在还是怎么晒。”
  “他们那个时候没有你们阔。”包天斌说,“那时候土地不值钱,不像现在。”
  包天斌转头和张向北说:“你看这盐场好像没有什么效益,其实是一块肥肉,看到没有,这么大的一片,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他们的,要是不晒盐,这里造一个滨海新城都没有问题,可以成片开发。”
  包天斌来“宅鲜送”之前,是跟着老谢搞房地产的,看到这大片的土地,就眼馋了。
  老符白了他一眼说:“可以,都拿去给你们造房子,你以后炒菜都不要用盐了,手指头伸进锅里搅拌两下就可以,反正天这么热,你的手指头也是咸的。”
  张向北和向南两个大笑。
  在盐场里走着,张向北意外地发现盐场里还有一条铁路,已经废弃了,张向北奇怪了,看这个样子,这铁路还可以使用的时候,整个海南岛都还没有通铁路,通往大陆的铁路轮渡更没有开通,这铁路通往哪里?
  “这是海南最早的铁路了,不属于铁道部门,属于我们盐场的,那个时候,我们生产的盐从这里到黄流镇,然后再从黄流镇,运往全岛各地,或者在三亚装船去大陆,现在交通发达了,这条铁路,已经废弃了十多年。”
  四个人在盐场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张向北和向南,还走近了那些盐山看看,去盐仓库看看,看到里面的盐也是堆成小山一样,张向北笑着和老符说:
  “你们这个仓库,大概是最干净的仓库了,什么病菌都不会滋生。”
  “对对,连老鼠和蟑螂都不会进来。”老符说。
  头顶是太阳,脚下是发烫的水泥路,边上是白花花的盐,头上的那顶露兜叶编的草帽,也帮不了多大的忙,向南的脸都已经被晒红了,她和张向北两个,觉得都快被晒昏过去,自己都快变成食盐,身上的衣服,早就已经湿透。
  他们远远地看到自己的车子,就像是看到了救星,包天斌理解他们,一路小跑过去,边跑边和他们说,我去把汽车先发动起来,空调打开。
  老符走在他们边上,浑若无事,黝黑的额头连一滴汗水也没有,张向北看着惊奇,问,你是怎么练起来的?
  老符笑笑,说:“我一天要在这盐场,在这大太阳底下走二十几里路,已经习惯了。”
  张向北和向南到了车上,咕嘟咕嘟灌下了一瓶水,感觉这才回过神来,老符站在太阳下面,没有上车,挥手和他们再见。
  车开动起来,车厢里的热气散的很快,包天斌把车窗合拢,车厢里总算是凉快下来了,张向北和向南都吁出了口气。
  张向北问包天斌:“这个老符是什么主任?”
  “生产车间的主任啊,我们走过的这一大片的盐田,都归他管。”包天斌说。
  怪不得,看样子黑人还就是这样炼成的。
  张向北抽抽鼻翼,他发现现在自己身上,和前面老符身上的气味是一样,有一股又潮又腥的咸味,他不知道,是在这盐场里沾来的,还是自己身体里挥发出来的。
  张向北想到了,自己要是就这样埋到地底下,大概都很不容易腐烂,他不禁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向南问。
  “没笑什么。”张向北说,“我想他们的仓库,连老鼠和蟑螂都不敢进去,要是把人埋在那盐堆里,不知道会怎么样。”
  “变成金华火腿啊。”
  包天斌说,大家都笑了起来,张向北说对对,老鼠和蟑螂,也害怕自己成为腌制品,所以不敢进去。
  “我们接下来去哪里?”张向北问包天斌。
  “莺歌海。”包天斌说。
  “我们不是已经在莺歌海了?”张向北奇怪了,问。
  “这里是盐场,我们要去镇上,那里是鱼场,网上说的最漂亮的落日,是在莺歌海镇的海滩上。”包天斌说。
  张向北点点头,明白了,莺歌海,这么好听的名字,也怪不得大家都喜欢用。
  莺歌海镇很小,面积只有十二平方公里,远没有盐场大,全镇四个村、七个居委会,加起来人口也只有一万多人,是典型的那种由小渔村发展起来的镇。
  刚开进镇里没多一会,包天斌把方向盘一打,就在一家店门口停下,招呼张向北和向南他们下车。
  这是一家很小的店,里面只有三张桌子,店里没有空调,只有头顶的吊扇在不停地转着,转下来的都是热风。
  包天斌让张向北和向南在吊扇下面坐着,他自己走去了柜台前点东西,张向北看看,这里也不像是饭店,而是像冷饮店。
  过了一会,老板娘给他们端来了三碗食物。
  碗是一次性的塑料碗,勺子也是一次性的塑料勺子,碗里白色的是椰奶,这一碗东西,很像是清补凉,又不是,白色的椰奶中间,浮沉着一条条墨绿色的,像果冻一样的东西。
  “这是什么?”张向北问。
  “先尝,你们先尝尝,尝完后我再告诉你们。”包天斌卖着关子。
  张向北和向南用勺子舀了一勺尝尝,香甜糯滑,还有一股青草的香气,加上冰镇过的椰奶,让人暑气顿消,说不出的舒服。
  张向北不停地吃,吃了半碗之后,这才看着包天斌问:
  “现在可以说了吧,这到底是什么?”
  “鸡屎藤粑籽。”包天斌说。
  “鸡屎藤?”
  “对,鸡屎藤,一种藤草,和地胆头很像,因为叶子用手搓烂之后,有一股鸡屎臭,所以叫鸡屎藤,但闻久了,就可以闻出一种清香,和臭豆腐差不多,都是闻着臭,吃起来香,这个是吃起来很爽,对不对?哈哈。”
  包天斌得意地笑着,好吧,确实很爽,他妈的爽得一塌糊涂啊,张向北心想。


第2235章 就那么落了
  吃完了面前鸡屎藤粑籽,三个人又要了三碗,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多,肚子有点饿了,但离吃晚饭还太早,包天斌和他们说,看完落日,差不多要到晚上八点左右才能吃上饭,我们先填填肚子。
  吃完了上车,车在镇中心的街道上开,镇上的居民,基本都新建了三四层的楼房,房子的样式和造型各异,没有统一的规划,所以房子虽然都是新的,但整体感觉很凌乱。
  特别是路边,连电线杆的粗细和规格也不一样,供电部门走一路,电信走一路,有线电视又走一路,电缆和光缆横竖纵横,把天空分割成一块一块。
  所有的房子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院子里面很整洁,但一到外面,似乎就没有人管,很随意,院墙外堆着造房子多余下来的黄沙和砖头,靠墙立着建筑模板,连新房子连接到外面的各种电缆和光缆线,也是凌乱了,只要能拉进家里就可以。
  张向北对这样的小镇太熟悉,见过太多,每一个匆匆想改变自己面貌的村镇也好,个人也好,对他们来说,急于改变才是最重要的,细节还来不及考虑,或者说是,还需要给他们时间。
  街道的尽头是一个公园,公园后面,是一片白净的天空,包天斌和他们说,到了,过了这个公园就是海边。
  包天斌把车靠边停下,这里几乎没有人,更别说什么游客,三个人下车,穿过公园朝海边走去。
  公园很小,就是贴着海边的沙滩狭长的一条,有花坛,和几个类似于儿童玩具的螃蟹和天鹅的雕塑,还有很长的,波浪形的,一步步通往下面沙滩的台阶。
  公园很干净,地上蒙着一层细细的白沙,应该是被风吹上来的。
  公园的外面,是海滩,这里的海滩很长,沙质很细腻,如果是靠近三亚,肯定又会成为继大东海、亚龙湾和三亚湾之后,甚至之前的游人趋之若鹜的海滨浴场,但在这里,它就只能是一个渔港,渔港里横七竖八地停泊着几十条小鱼船。
  渔港的外面,是防波堤,恶劣的天气里,可以阻挡着北部湾的巨浪,对港湾里的渔船的侵袭,而今天,整个北部湾风平浪静,沙滩和渔港里,也没见到什么人,渔港静悄悄的,只有一个五六十岁的渔民,在沙滩上铺了一块白帆布,坐在上面织补渔网。
  太阳已经西斜,晒在人脸上手臂上还是烫的,好在从海面上吹过来的风,是清凉的,两相抵消,就是站在这沙滩上面也不会觉得燥热。
  包天斌说,出海捕鱼的船都还没有回来。
  沙滩上立着一个十几米高的秋千,向南看到就跑过去,坐在了秋千上,张向北在边上推着,向南人在空中的时候,头顶的草帽掉了下来,吓了张向北一跳,草帽被风带着,在沙滩上滚,张向北赶紧追过去,追近了,草帽又往前跑,好像在和他捉着迷藏。
  向南和包天斌看着大笑,张向北追出去四五十米,总算是抓到了它,把它叠到了自己头顶的草帽上。
  张向北回来,继续推着向南,向南咯咯地笑着,不停地说高一点,再高一点,连包天斌也过来帮忙,两个人一起用力地推着,终于把向南推到了六七米的半空中,让人看着心惊,向南却说没事没事,再高一点。
  连接着向南坐着的木板的绳子,都快和秋千立架的顶部齐平了。
  “我在空中,都可以看到整个小镇了。”下来的时候,向南急切地和他们说。
  接着上去,再下来,向南又叫:“我可以看到防波堤外面的大海了!”
  他们的举动,吸引了一男一女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子走过来,站在那里,羡慕地看着上去下来的向南,傻笑着。
  “都还没有人这么高过。”小男孩和他们说。
  “你们家的船在这里?”包天斌问。
  男孩子看着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女孩子说:“不是,我们家的船在那里。”
  她指着港湾里的那几十条船说,张向北和包天斌大笑,张向北说,还是她说的精准。
  向南过完了瘾下来,她和张向北和包天斌说,那里那里,那里有一条路,可以走到防波堤上面去,我们到那里去看夕阳。
  三个人朝沙滩的尽头走,向南回头看看,看到那个小女孩坐到了秋千上,小男孩在推,向南走回去,和小男孩说,不要推太高,这是你姐姐还是妹妹,她会抓不住绳子的。
  向南说着伸出手掌给男孩看:“看到没有,我手都抓红了。”
  男孩看了看她,不屑地说:“我姐姐都已经摔下来好多次了,她说摔到沙子上,一点也不疼。”
  向南大笑,她说好吧,不过还是小心点。
  他们走到了沙滩的尽头,这里有一条长长的栈道,伸向海里,连接着防波堤,防波堤一共有三段,左右各一段,中间还有一段,三段防波堤之间,留出了两个缺口,这渔港里的渔船,就从这缺口里进出。
  他们沿着两边都是木栏杆的栈道,走到头,走上了防波堤,这个时候,太阳离海面还有一座金茂大厦那么高,但阳光已经柔弱了。
  摸一摸防波堤的石头表面,还是温的,但已经不那么烫手,向南摘下头顶的草帽,看了看它,犹豫了一下,包天斌笑道,没有关系,就拿它垫着坐,我们又不是黎族人。
  向南嘻嘻一笑。
  三个人把草帽垫在屁股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