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帝成长计划-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到临近秋收的时候,地方县衙就会派出缴税官:游缴,带着无秩小吏和称量工具,死死守在田边。
  此时百姓的耕作,也普遍严格遵照节气,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收获,都是根据专门的‘望天人’估算时节;多数情况下,一个县乃至于一个郡的秋收,都会在同一天。
  到了秋收日,百姓用镰刀收获粮食时,游缴带来的小吏都会瞪大眼睛,紧盯着百姓将还散发着秸秆气息的作物送到田边,称重缴税。
  无论最后的收成是多少,游缴都会将收成的十五分之一分出来,作为农税。
  简单透明,即便收税官在称量工具上动手脚,百姓也能大概目测出,游缴取走的部分,究竟是不是自家土地收获的十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某人名下的一百亩田产量是三百石,那就缴税二十石;收成六百石,农税就是四十石。
  这种类似‘绩效’的按百分比纳税的方式,使得地方官对治下百姓的土地收成也十分关心——对地方官而言,税收,那就是政绩啊!
  收上来更多的税,就意味着治下土地的收成好,不要脸一点的地方官,也可以吹一句‘民安居乐业,暖衣饱食,无有饿殍’。
  除此之外,更高的税收,也会使得官衙的经费更加宽裕。
  ——此时,地方属衙的运营经费,并不是由中央拨款下发,而是地方自己从秋天收上来的农税扣留,将剩下的部分运到长安,上缴国库。
  至于截流标准,按照刘邦所制定的‘量入为出’,通俗来说,就是根据收入,调整政府开支。
  如果税收多,那地方官府自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多截留一些,用于第二年给官员发放福利、维护道路,乃至于开渠引水,提高粮食产量等等。
  税收少,那地方官自然没有底气多截留,第二年只能勒紧裤腰带,吃饭都不敢带油水;至于造路开渠,逢年过节给治下官吏发个红包什么的,更是想都别想。
  十五税一,大约百分之六七的税率,对封建时代而言并不算太高;但实际状况是,历史上文帝将农税税率从‘十五税一’减半,改为‘三十税一’,刘恒在百姓眼里就成在世圣人了!
  从百分之7降低到百分之3。5,看上去并不多,真的值得百姓如此感恩戴德,甚至到了武帝晚年,都还记得刘恒的好,从而愿意被猪爷一纸罪己诏收回民心?
  若是了解此时百姓的生活状况,就可以发现:刘恒所做的一切,确实值得被百姓称一句‘圣人在世’。
  开国初,刘邦给天下每一户人家,都各发了一百亩地;而如今主要作物——粟米的亩产,普遍在三石左右。
  如此算来,一户百姓劳作一年所得的收获,就是三百石粟米。
  至于支出,即便不考虑特殊状况,按照此时普遍存在的‘一夫五口治百田’的家庭组成,每家五口人计算,一年的口粮,就要用去一百二十石。
  看上去,百姓手上还剩下一百八十石;但实际状况,却并没有这么乐观。
  即便不考虑柴米油盐、穿衣用度等支出,光是粮价的浮动,就足以让百姓泪流满脸——秋收之后,田里种出来的粮食,是要卖出去的!
  而市场上顿时涌入大批粮食,自然会使得粮价暴跌;但无力储存粮食的百姓依旧只能认命,以远低于平时的价格,将粮食贱卖给粮商。
  等百姓家里留的粮食吃完了,再去买米的时候,粮食可就不是卖出时的价格了——夸张一点的时节,粮价甚至会比秋收后,百姓卖出的价格贵一倍!
  如果遇上今年这样,时局动荡,兵荒马乱的时节,就很容易出现农民吃不起自己播种、自己收获,卖给粮商的粟米这种状况。
  这就是封建时代,百姓最无奈的事:谷贱伤农,谷贵害农。
  多数情况下,一夫五口百田的理想状况,农户忙活一年,除了勉强填饱肚子外,最后剩下的钱,很可能给家中妻儿换身新衣都不够用。
  这种时候,原本给官府交上去的二十石粮,突然退回来了十石,是种什么体验?
  尤其是这十石粮食退回的时间点,恰好是春末夏初,青黄不接的时候?
  ——就冲这,刘恒在历史上被百姓捏出塑像,早晚跪拜,丝毫不为过!
  而刘弘免除边防战士农税的考虑,便出自于此。
  每一家免除一百亩土地的田税,按亩产三石,十五税一算,也就是二十石;二十万戎边部队,共计四百万石粮。
  免除的这部分农税,已经很接近边防部队一年的粮食消耗量——五百万石了。
  但刘弘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究竟要怎么操作,才能在通过免税,解决边防部队军粮欠缺问题的前提下,让边防战士感受到来自天子的关心?
  ——这边免税,那边停发军粮这种事,刘弘是干不出来的。
  刘弘地目的,是想通过免除边防战士家中的农税,降低边防战士对‘军粮发放不足’的不满。
  诚然,仅仅让边防部队的不满降低,并不能改变边防战士饿肚子的问题;但刘弘现在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


第0135章 愈挫愈勇
  在百般推演,多方考证之后,刘弘发现:要想在现有二十级军功勋爵体系不受打击,且不加重中央财政负担的前提下,从根源解决边防部队军粮欠缺的问题,就需要汉室财政收入从现在的每年三十万万钱,增长到一百万万钱左右,才有可能实现。
  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粮价大体维持在如今的八十到九十钱之间。
  对如今的汉室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汉室天下,在籍人口约两千两百万左右,大约三百万多户;可耕作土地面积在三万万亩左右。
  而国家财政收入达到一百万万钱,就等于说每年的农税,需要收上来1。25万万石粟米。
  再加上地方官府截留的行政开支,几乎每二亩地,就需要收上来一石粟米;按亩产三石算,就是六税一。
  加税?
  刘弘还想着将来降税呢!
  起码要将农税降到历史上文帝的‘三十税一’,国家才能良好的发展下去。
  因为贸然加税,对封建社会而言,无疑是杀鸡取卵!
  更高的税,意味着百姓的负担加重,没有多余的粮食喂饱孩子,等同于阻碍人口增长;历史上文帝降税,也是希望减轻百姓负担,达成促进人口增长的目的。
  如果百姓活不下去,卖身为奴,国家更是会直接失去一个纳税人!
  所以,加税根本不在刘弘地考虑范围内——非但不能加税,刘弘还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农税降低到三十税一。
  这就使得,想真正解决边防部队的军粮问题,刘弘需要按部就班的提高生产力,提升人口基数,扩大可耕作土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而在北方匈奴虎视眈眈,即将迎来巅峰时期的缔造者——老上稽粥的前提下,边防部队的人数非但不能减少,还要在不远的将来增加。
  节流不成,刘弘只能开源。
  短期内,只能通过耗费巨大的运输成本,透支中央财政,让边防将士的一日两餐打到水准线以上。
  长期来看,竭尽全力的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产量大幅提高,使粮食产量和国家财政,都成长到足以承担每年一千万石军粮支出的程度。
  在这期间,为了适当解放边防守戎部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汉室还需要达成一次对匈奴的战略获胜,以此减轻长城一线的防守压力。
  除此之外,为了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同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刘弘需要在农业税之外,另寻一个收入来源。
  想着这一桩桩,一件件,刘弘不由感到身心俱疲——真想不通那些争破脑袋,都想要坐上那九五至尊之位的人,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做皇帝很累的好不好!
  见刘弘满脸疲惫的揉着眼角,柴武适时的止住话头,悄悄打量着刘弘。
  “朕无妨,将军继续。”
  对于刘弘‘免除边防士卒农税’的想法,柴武引经据典,全方位分析了其利弊。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绝对不行!
  偏偏柴武指出的漏洞,刘弘还无法反驳。
  其一:边防部队二十万,若免除农税,国家财政收入将直接减少三万万钱,但应该拨付给边防部队的军粮依旧要给,这如何解决?
  刘邦搞出三铢钱,汉室经济大崩盘不过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刘邦死后,通过吕后的一系列举措,汉室中央财政,才在几年前勉强达到收支平衡。
  至于每年的财政收入,更是每一分钱都早在收上来之前,就已经有了去向。
  突然因为免除边防将官的农税,而使得财政收入减少十分之一,九卿有司根本不会买账——既然是减免了边墙卫卒的农税,那就从军费开支里扣!
  也就是说,免除边防战士的农税,非但不能安抚吃不饱肚子的边防战士,反而会使得本就少的可怜的军粮进一步减少。
  其二:边防部队农税免了,那飞狐军这样的常备野战军,将士的农税免不免?
  地方郡国的卫卒郡兵,衙役门卒,长安九卿守卒,乃至于南北两军的农税,要不要免?
  如果不免,岂非厚此薄彼?
  下意识吐出一个‘免’字之后,刘弘就被柴武摆出来的数据吓得肝胆俱裂!
  如果将郡国地方的守卫部队、官府的武装力量,以及乡村青壮全都算在免税行列,那免税范围,将覆盖一半以上的农户家庭!
  也就是说:如果免除所有武卒家中的农税,那中央财政收入,将直接下降三分之二!
  直到此时,刘弘才体会到后世那句‘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是怎么来的了——汉室天下,说是全民皆兵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给军人免税,根本就是刘弘完全不顾实际状况的幻想!
  柴武提出的最后一点,则更是让刘弘抛却了所有侥幸,承认自己这个‘免除边军农税’的计划,比‘五年之内扫灭匈奴’还要天真。
  ——免税,只会减少中央的财政收入,却并不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日常运行!
  中央下令免除军卒家庭的农税,地方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将本该由‘军户’承担的税收,压到那些没有从军入伍的百姓家庭!
  这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会越来越低,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向着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要么,所有的人都挤破脑袋,将家里子弟送到军中,借此免除农税;国家最终面临无人纳税的局面,然后宣告灭亡。
  要么,被压的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掀翻这个不给他们活路的暴政!
  想到自己千思百想,甚至百般查阅资料档案,才‘保守’提出的方案,其结果却很有可能让政权走向灭亡,刘弘就感觉一股深深地挫败感涌上心头。
  ——这还只是柴武一个武将能看出的问题!
  要真把这个方案拿到政务娴熟,对民生经济有更深认知的陈年老吏面前,恐怕能发现的问题还要更多!
  “陛下?”
  一声轻唤,将刘弘从无穷的沮丧中唤醒。
  本瘫靠在御塌边沿的刘弘稍稍直起上身,整了整面色,稍一拱手:“幸将军在,方使朕未酿成大祸···”
  经此一事,刘弘心里那份自穿越时起,便一直未曾消逝的、专属于穿越者的优越感,终于在现实面前被敲的支离破碎——穿越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即便拥有超过两千年的视野,刘弘依旧与一个刚坐上百石小官的菜鸟一样,一切都要脚踏实地的学。
  想到这里,刘弘目光中的沮丧便缓缓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如烈火般澎湃的斗志!
  ——他还年轻!
  最重要的是,两世为人积累的丰富阅历,足以保证刘弘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保持绝对冷静的头脑。
  看着刘弘在片刻之前,就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柴武正要出口的慰勉之语戛然而止,不由捋须陷入沉思之中。


第0136章 借鸡生蛋
  春二月甲子(初一)的朔望朝中,一系列彻候、关内侯的封赏,被新任御史大夫张苍提出,廷议表决通过。
  治粟内吏刘揭,因为在诛灭诸吕过程中,夺取吕禄手中虎符的功劳,被封为阳信侯,食邑千二百户。
  除此之外,刘弘还提出:凡跟随太祖高皇帝征战,现秩二千石以上者,皆封关内侯,以嘉其功!
  对此,朝臣们自然是满口赞同。
  ——寻常人要想封侯,那起码要独领一部校尉,并在战斗中获得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才有那么些许可能!
  这对绝大多数朝臣而言,都不是轻易能达成的目标。
  不过,这秩二千石···
  只要被脑子抽抽,牵扯上什么‘谋反’‘大不敬’之类的事,那顶多熬个几年,二千石的位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