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帝成长计划- 第3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宗皇帝顿时感到惭愧起来,将老者请入了宫中,居住在石渠阁,不时请教国家大事。
  夏四月,太宗皇帝召开石渠阁会议,召集天下所有文学学派,让这些学派派出学识过人,受人敬仰的代表,一起来商议大事。
  这次石渠阁会议,是各个文学学派后来发展的重要转折。
  在这次会议中,儒家、墨家、法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黄老学派都派代表参加,太宗皇帝亲自与会,并让太子旁听。
  在这次会议当中,各个学派都表述了本学派的中心思想,互相之间都交流、学习到了很多正确的东西。
  此次会议后,太宗皇帝为各个学派做出了评论:
  ——黄老学,善于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比较适合用在乱世之后,百废待兴的时间。
  ——法家善于通过严明的法律,严格的纪律推动国家的强大,适合用于国家弱小,但朝气蓬勃,需要改革的时间。
  ——墨家擅长工具器械的技术,对于国家的军队、设施建造都有很大的贡献,对于百姓的生产工具,也总能有很好地改善,是国泰民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农家善于教百姓更好的耕种土地,从土地中种出更多的粮食,可以说是国本的维护者。
  ——纵横家擅长以不动用武力的手段,将那些还没有接受教育开化的蛮夷化为诸夏,在和外族蛮夷的交流过程中,有着消除兵戈的作用。
  ——阴阳家分离自老庄学说,本身还是以《易》为核心思想,其所擅长的卜卦之术,对于历法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儒家,太宗皇帝并没有说太多,只拿内史贾谊的例子,说:儒家的学说,几乎算是诸子百家的来源,说明其学说还是很重要的,但儒家士子大都喜欢夸夸其谈,只是偶尔能出现贾谊这样踏实肯干,不妄想着一步升天的君子。
  在太宗皇帝做下这个评论之后,天下有很多把孩子送到儒家士子门下学习的百姓,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了另外学派的老师。
  石渠阁会议结束之后的夏五月,太宗皇帝举行了第二次科举,在参加这次科举的九万多士子当中,儒家的士子有六万多人。
  通过第一轮,得到‘可以任用为吏’认可的,总共有两万七千多人,但儒家士子只有四千多人。
  通过第二轮,得到‘可以任用为一百石级别官员’认可的,总共有九千多人,儒家只有五百多人。
  通过第三轮,进入殿试的,总共有七百人,儒家只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太宗皇帝第二科取士的状元,颜回的玄孙颜异。
  在知道颜异是儒家出身的士子后,太宗皇帝奇怪的让御史大夫去查,看颜异是否通过某些见不得人的手段通过考试。
  最后,御史中丞送来了颜异在三轮考试以及殿试的答卷,其中前三轮都是满分,只有最后的殿试,被太宗皇帝亲自扣了五分。
  于是太宗皇帝召见了颜异,将颜异殿试的试卷拿出来,问道:殿试的答卷,你为什么要写故齐悼惠王罪不可赦,但其所为不应该被天下的百姓知道?
  颜异回答说:故齐悼惠王一门,连续三代都出了反贼,陛下废黜齐悼惠王的宗庙,也是应该的;但悼惠王是孝惠皇帝的兄长,陛下作为孝惠皇帝的子嗣,不应该把故悼惠王一门的事告诉天下的人。
  太宗皇帝问为什么,颜异说:儒家的学说中,有亲亲相隐的说法,意思是作为亲人,应该帮犯错的亲人隐瞒错误,免得家族的颜面被丢失。
  太宗皇帝反问道:那为了隐瞒亲人的错误,就应该让这个错误不得到惩罚吗?
  颜异说:不是,这不是亲亲相隐,而是狼狈为奸,只有让人作呕的鲁儒才会这么做。
  真正的亲亲相隐,说的只是隐瞒错误,保全亲人和家族的颜面,就像‘家丑不外扬’;但帮亲人隐瞒错误,只是在外人面前隐瞒,在官服面前,还是应该把知道的全都说出来,这样才符合君子的道德典范。
  太宗皇帝终于开心的笑了起来,对身旁的人说:这次考举,我汉家又得到了贾谊那样真正的儒家君子啊!
  于是让颜异到尚书令属衙做事。
  秋九月末,霸陵邑建成,在确定颜异不是夸夸其谈,却四肢不勤的腐儒之后,太宗皇帝将颜异任命为了霸陵邑的县令。
  番外:《新史记·太宗本纪》(后元)三
  文鼎十二年冬十月,丞相申屠嘉任期满,被赐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荣誉。
  冬十一月,任命曲周侯郦寄为丞相,以贾谊为御史大夫。
  春二月,南越王赵佗送来了收成很高的稻种,朝堂百官建议太宗皇帝下令,在关中大规模种植水稻,以替代粟米。
  太宗皇帝说:天下百姓习惯粟米为粮食已经很多年,宿麦也是最近几年才被百姓接受,如果把所有土地的粟米都改成水稻,那百姓可能会不习惯。
  百官纷纷表示太宗皇帝明眼万里。
  于是太宗皇帝下令,以主爵都尉标出水稻价格,每石按七十钱的价格收购。
  这个时候,主爵都尉的粮食价格,已经比正武年间下降了很多,百姓从主爵都尉买粮食,粟米每石只需要四十五钱,宿麦每石六十钱,麦粉一斤一钱。
  听说主爵都尉标出每石七十钱的水稻价格后,长安百姓纷纷前往大农,想要购买水稻的种子。
  这时,担任大农丞的公孙弘站了出来,告诉太宗皇帝:水稻的种植需要很多水,如今关中的土地,能满足水稻种植的地方很少。
  大农丞公孙弘,也就是后来的公孙丞相,是在文鼎七年的时候,被菑川国举荐为了贤良方正,和贾谊同龄。
  听到公孙弘的建议后,太宗皇帝派大农有司去勘察,发现种植水稻确实需要很多的水。
  于是太宗皇帝开内库,拨钱二百万万,在关中广设水利。
  在过去,朝堂建设水利,都是让百姓服徭役,只发放每天五钱的劳役废,以及口粮,但太宗皇帝却说:徭役当然是百姓的责任,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同样是皇帝的责任。
  百姓家中的壮年男子,从春天到秋天都要忙碌在田间,冬天家里还要补种冬小麦,适龄的男子还要去参加冬训。
  如果我在关中大开徭役,那关中百姓家中的田亩就会没有人照料,家中的老幼也会没有人照顾,冬训也可能被荒废,这是明智的君王不会采用的。
  于是颁布诏示,按照壮年男子每天五十钱,稍年长、稍年幼的男子四十钱的标准,在关中兴修水利。
  同年夏四月,关中的龙首渠、六辅渠、白渠,以及汉中地区的褒斜道同时开始动工,关中数以百万计的余子参加到了其中,原属于少府的军工部也贡献出了将近一百万蛮夷奴工。
  秋七月,太宗皇帝又下令,在秦郑国渠的基础上清理、拓宽河道,并挖掘更多的支流,让更多的土地得到灌溉,并让御史大夫贾谊作为这件事的主事人,大农丞公孙弘作为助手。
  秋九月,御史大夫贾谊、大农丞公孙弘联名上书,表示关中的水利工程耗费了太多钱,内库的储存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对于皇帝掌握朝堂十分不利。
  文鼎十三年冬十月,太宗皇帝颁布《盐铁令》,规定天下所有的盐、铁,都只能由官府来负责销售。
  这其中,铁的售卖被交给了原属于少府的军工部,另外在主爵都尉下新设一司,负责盐的售卖。
  冬十一月,主爵都尉并入大农。
  春正月,吴国丹阳郡发生汉军将士杀害商贾的事件,太宗皇帝让廷尉张释之细查。
  最终,廷尉张释之上奏太宗皇帝:被杀害的商贾,都是在吴地和南越之间倒卖粮食、布匹、铁器的商人,通过行商,在过去十多年积累下了几万万钱的财富,却没有上缴过商税。
  这些商人又通过贿赂当地官员,在过去十几年都没有服徭役、兵役,由于家里没有土地,也从没有缴纳过农税,口赋也去向不明。
  丹阳郡的军卒按照太宗皇帝颁布的《讨胡令》,将这些商人不交税、不纳赋、不服役的举动,归为了蛮夷,所以才杀死了这些商贾。
  消息传出,天下商贾都人心惶惶,短短半个月之内,前往内库缴纳商税的商人就把长安所有的客栈酒楼给沾满,内库在十五日之内收回了商税近四十万万钱。
  得知这些状况之后,太宗皇帝颁布诏谕,重申了吕太后所制定的《金布律》,并认可了丹阳将士对不缴纳商税,不服从徭役、兵役,不缴纳农税、口赋的商人,视为蛮夷的做法。
  春三月,朝堂三度通过太宗皇帝《车船律》作为吕太后《金布律》、《津关律》的补充条款,并在御史大夫门下新设立水衡都尉,由义安侯田叔担任都尉。
  《车船律》规定:商人除了按照《金布律》《津关律》缴纳的商税之外,还要按照运送货物的乘具大小,缴纳行商的税费,标准为每辆马车行走五百里一算,每个船行驶百里一算。
  除此之外,水衡都尉将有权力随时查看商籍,并在每年年终,对商人的财产、过去一年的盈利做出核算。
  商人过去一年的盈利高于十五万钱,低于三十万钱的,按三十税一缴纳商贾税;
  高于三十万钱,低于五十万钱的,按照二十税一缴纳商贾税;
  高于五十万钱,低于七十万钱的,按照十五税一缴纳商贾税;
  高于七十万钱,低于九十五万钱的,按照十税一缴纳商贾税;
  高于九十五万钱,低于一百二十万钱的,按照六税一缴纳商贾税;
  高于一百二十万钱,低于一百八十万钱的,按照四税一缴纳商贾税;
  高于一百八十万钱的,统一按照三税一,来缴纳商贾税。
  商人的行商所得,由水衡都尉按照商贾的货物购买价格、出售价格,以及购买、出售数量来核算,其余人力、损耗等成本,按照当地平贾给出的标准计算。
  水衡都尉需要在每年春正月之前,核算出天下商人去年的盈利,以及应该缴纳的商税,商人务必在春三月之前,把应该缴纳的税款上缴当地官府,并由官府转呈长安,不得截留。
  发现商人谎报收益,逃税、漏税的,抄没所有财产,完为城旦舂,当地县衙一百石以上的官员处以流放河南(河套)、安东的处罚,郡衙当年的审计课为殿。
  在核算出商人去年的行商所得,以及应当缴纳的税款之后,核算内容需要在商人所在的县衙外公示一个月,当地百姓对核算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到当地县衙或郡衙举报,县衙、郡衙务必上报水衡都尉。
  如果最终审查结果属实,举报的人按照被举报商人家产一百分之一的比例,赐给奖赏。
  太宗皇帝推出的《车船律》,以及修改、完善的吕太后《金布律》《津关律》,被后来的世宗孝文皇帝统一归为了《商税律》,具体的内容被我写到了《货殖列传》当中。
  这三条律法,将汉室天下从正武三年开始兴盛起来的商贸稍稍抑制住,让天下的商人愈发变得遵纪守法起来。
  尤其是在《车船律》推出按照商籍上的户主,作为税率比例核算标准之后,天下许许多多的大商人,如舒駿的卓氏、程郑氏,荥阳的任氏,洛阳的师氏等,都把财产分散在了家中子侄的手中,成为了一个个资产数百万,每年盈利不超过三十万钱的小家庭。
  这样一来,原本呈现出大家族,大宗族雏形的商人家庭,自此成为了一个个小的家庭,很少出现地方豪强势力大,地方的二千石官员不能治理的状况。
  文鼎十四年,水衡都尉核算商人收入的模式,也被御史大夫用在了官员收入审核当中,从此时开始,汉家的受贿之风开始逐渐减少。
  汉室的官员俸禄虽然不低,但随着汉室百姓愈发富裕,粮价越来越低,官员拿到手的俸米其实越来越不值钱,再加上御史大夫属衙开始严查官员受贿,整肃贪污腐败的败坏风气,官员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当时在担任廷尉的张释之,每年能得到朝廷二千一百六十石的麦面作为俸禄,但在御史大夫属衙开始审查官员资产之后,也萌生了告老还乡的意图。
  身边的好友问张释之:阁下努力这么多年,才得到了如今九卿的位置,为什么想要告老还乡呢?
  张释之说:做了这么多年官,我兄长的资产被我花费的越来越少,如今,兄长要面临水衡都尉的商税核查,我也要面对御史大夫属衙的官员核查,再这样下去,我怕等我在廷尉的位置上老去,兄长的家产就要被我花费的一点都不剩了······
  这就是后来张释之留下的典故:久宦没(mò)仲产。
  在听到这些议论之后,太宗皇帝找来了已经从丞相的位置光荣退休的故安侯申屠嘉,问道:难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