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帝成长计划- 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太宗皇帝得知辟阳侯被淮南王一锤砸死在未央宫外,旋即令卫尉上将军秦牧将淮南王捉拿,由宗正押送至陛前问罪。
  太宗皇帝问淮南王:辟阳侯是侍奉过四代皇帝的老臣,又是开国功臣,还做过丞相,为什么要杀死这样的老臣呢?
  淮南王说: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后,臣的母亲留在了长安,吕后对臣的母亲多有照顾,但吕氏子弟则屡屡有不敬的言行;
  后来吕氏子弟逼杀臣的母亲时,审食其是右丞相,却对臣的母亲不管不问,任由吕氏子弟羞辱,最终,臣的母亲不堪屈辱,含冤死在了宫中。
  臣一看到审贼,就觉得对不起生母,一时怒不可遏,便将审贼砸死在了宫外,大祸已经酿成,无论陛下如何治罪,臣都甘愿伏法,绝对没有埋怨的想法。
  听到淮南王含泪说出这些往事,太宗皇帝潸然垂泪,说道:淮南王和母亲离别许久,连母亲逝世的时候都没能尽孝,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朕继位足足四年,太后却依旧被陈、周二贼囚禁在宫中,朕却全然不知,如果天下做人母亲的人,都被儿子这样对待,那汉家以孝治国的政策,就将变成一纸空文了。
  于是太宗皇帝赦免了淮南王的罪责,只勒令淮南王赔偿辟阳侯的家人金钱,并赐辟阳侯冥器若干。
  听到太宗皇帝的做法,张太后十分感动,但也怜悯辟阳侯的家人,于是派宫中寺人前往慰问、吊喧。
  正武三年,月氏送翁侯女前来长安,想要和亲,太宗皇帝在得到了太后的许可后,答应与月氏和亲,并收下了月氏送来的种马一千匹,母马一万五千匹。
  冬十月,关东诸侯按照惯例朝见长安,来长安的有燕王刘信,代王刘武,齐王刘遂,梁王刘恒,楚王刘郢客,淮南王刘长,长沙王吴臣。
  冬十一月,太宗皇帝颁布诏谕:裂楚国土,封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礼为临淮王,封刘富为东海王,楚国自此一分为三。
  春二月,马韩来使,说燕国以北有东胡的残部,效仿上古时期的周礼施行井田制,太宗皇帝大怒,遣使问责。
  夏四月,燕王刘信上奏:东胡残部,是如今匈奴的先辈、乌恒两个部落,已经不再受匈奴管辖。
  太宗皇帝于是命上将军秦牧率军出征,于夏六月抵达燕东地区,在马韩朝鲜的帮助下抵达乌恒山以南,鲜卑、乌恒两部固守不降。
  秋七月,卫满朝鲜派兵支援鲜卑、乌恒,汉军又因为安东地区的气候而止步不前。
  卫满朝鲜,是燕王卢绾得手下,燕人卫满鸠占鹊巢,墙垛箕子朝鲜社稷得来的。
  由于卢绾得缘故,卫满朝鲜对汉室也一直没有臣服之意。
  知道卫满朝鲜派兵增援鲜卑、乌恒两部,燕王刘信便派燕国兵东出,将鲜卑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上将军秦牧则留下少量部队包围乌恒山,带着其余部队杀到了卫氏朝鲜的都城,
  汉军兵临城下,卫氏朝鲜都城的百姓箪食壶浆,卫氏朝鲜的掌控者卫离被王宫内的武士砍了脑袋,朝鲜自此被汉室收入版图。
  卫氏朝鲜覆诛之后,鲜卑、乌恒两部不再做抵抗,乌恒部献降,鲜卑部诈降之后,暗中派人送消息到匈奴单于庭。
  匈奴单于得到消息之后,几欲召集军队南下,最终还是被左贤王劝回,单于最终抑郁而终。
  正武四年,匈奴单于挛鞮稽粥继位,是为老上稽粥单于。
  冬十二月,太宗皇帝以上将军秦牧开疆扩土的功劳,封秦牧为长平侯,食邑九千六百户。
  春三月,在得到的卫氏朝鲜区域新设辽东、乐浪两军,并裂土三百里,封梁王刘恒的第四子刘揖为朝鲜王。
  秋七月,岁不丰登,太宗皇帝昭告天下,农税取三十税一,口赋纳三人一算,每人四十钱,并将男子开始缴纳口赋、农税,履行兵役、徭役的年龄推迟到二十岁。
  正武五年东十月,匈奴单于轻率大军进攻北地,北地都尉孙卯率所部将士誓死抵抗,不数日,月氏人派兵东出河南地,匈奴无功而返。
  次年春,匈奴来使,再替和亲,太宗孝文皇帝以汉家没有适龄公主为理由,让匈奴单于送女子入汉室,匈奴单于只能答应。
  夏六月,济南伏生献尚书,太宗皇帝派奉常掌故晁错前往受教;晁错学成归来,太宗皇帝任晁错为二千石尚书博士。
  秋九月,楚王刘郢客薨故,太宗皇帝命令有司盖棺定论,最终,刘郢客被谥为楚懿王,是因为刘郢客忠心不二,支持推恩策,将楚国的国土封给两个弟弟的缘故。
  正武六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云中,云中守魏尚率领云中军民誓死抵抗,最终使云中安稳如初。
  夏五月,匈奴单于派来使者,与太宗皇帝修订和亲,太宗皇帝雷霆大怒,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呵斥匈奴使者。
  太宗皇帝说:从正武二年开始,匈奴每年冬天都进攻汉家的北方,又每年春天来和亲求和,我本着礼教的缘故,每每答应匈奴单于的建议,但匈奴屡屡再犯,实在是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于是,太宗皇帝让匈奴使者回去告诉单于:如果想要和平,需要答应以下几个条件。
  一,每年秋八月,送马十万,牛十万,橐驼二十万,羊五十万至马邑,随行牧民不得携带刀刃。
  二,
  ·······························································································································································································································
  番外:《新史记·太宗本纪》(后元)一
  正武十二年秋,九州鼎出汾水。
  太宗皇帝十八年冬十月,颁布改元诏书,正式改元文鼎。
  得知九州鼎重新出现之后,天下的文人士子都聚集在了长安,各学派的学者也都前来,太宗皇帝让少府妥善安置了抵达长安的文人士子。
  汾水出现的九州鼎之上,已经没法分辨铭文,于是太宗皇帝在祭拜高庙、太庙、社稷之后,令少府匠人在神鼎上纂刻下了‘汉鼎’两个字。
  文鼎元年冬十一月,太宗皇帝颁布诏谕:汉鼎是上苍降下的祥瑞,是为了表彰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怀皇帝将天下治理的很好,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把汉鼎送到高庙供奉,朝臣百官、功侯贵勋、宗亲诸侯、后世子孙不时祭祀。
  诏书被颁布天下之后,许许多多的百姓感动的流泪,说太宗皇帝英明神武,泽及鸟兽,却把所有的功劳都加到了先祖头上,实在是孝道典范。
  但恰逢此时,儒生辕固赶来长安一睹汉鼎真颜,听说太宗皇帝把汉鼎送去了高庙之后,顿时感到非常气愤。
  高庙是太祖高皇帝享受后代香火祭祀的神庙,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命令,就连宗亲也很难进去。
  汉鼎被送进高庙供奉,辕固生就没有办法看到汉鼎,所以心中非常不满。
  得知辕固生是齐地享誉盛名的学者之后,太宗皇帝礼请辕固生进了宫,但由于被法家、墨家蛊惑的缘故,太宗皇帝并不喜欢儒生,所以对辕固生只给出了很高规格的礼仪,却并没有以国家大事相问。
  看到太宗皇帝如此对待自己,辕固生心里的恼怒更甚,便跪在了太宗皇帝面前说:陛下只因为汉鼎在汾水出现,就改元文鼎,但在真正的学者面前,陛下却丝毫没有虚心纳谏的意思,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恐怕高皇帝的江山,早晚都要被败坏掉。
  太宗皇帝本来就对儒生有很大的不满,听到辕固生的话,顿时雷霆大怒。
  此时,袁盎已经从北地都尉的职务升迁回到长安,在太宗皇帝身边做侍中,见太宗皇帝大怒,赶忙上前劝太宗皇帝。
  过了片刻,太宗皇帝勉强按捺住心中怒火,于是问辕固生:先生从遥远的齐郡来,我不顾及自己皇帝的身份,用宫中最高规格的礼仪对待先生,先生为什么要当面羞辱我呢?
  辕固生说:君王永远是臣子的君王,臣子也永远是君王的臣子,上下尊卑不能乱套,但是在君王犯了错误的时候,臣子应该指出来。
  陛下从汾水得到了汉鼎,而后就把汉鼎放到了高庙,这岂不是说上天降下汉鼎,就只是为了嘉奖高皇帝的功劳吗?
  我认为,上苍降下汉鼎这样的祥瑞,是为了嘉奖那些为陛下任劳任怨,替陛下治理江山的天下官员的。
  太宗皇帝气极而笑,便招来了朝中百官公卿,将辕固生的话重复在了百官面前。
  听到辕固生的话,此时担任丞相的张苍说:太祖高皇帝顺天应命,先是追随楚隐王推翻了残暴的秦,而后又打败了不知百姓疾苦的项羽,建立了汉室之后,又给天下的百姓赐予田亩、爵位,并派官员治理地方,派军队保护百姓。
  太祖高皇帝对天下百姓的恩德,用整个南山的竹子都写不完,辕固生以儒家的学问闻名齐地,如今看来,恐怕是浪得虚名的。
  御史大夫申屠嘉说:有汉以来,功侯元勋们带着军队安定天下,黄老学派的君子们无为而治,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这是百姓之所以能有好生活的原因;臣记得高皇帝说过,儒生都是些空乏其谈的人,如今看来,还真的是这样。
  之后,百官也对辕固生指指点点,觉得辕固生种着高祖皇帝赐予的田地,头顶高祖皇帝赐予的官爵,吃着汉粟,却不知道忠君,实在是让人不齿。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已经成为内史的贾谊站了出来,对太宗皇帝深深一拜,便说道:陛下不喜欢儒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我也是儒生,陛下却并不讨厌我。
  这是因为陛下喜欢踏实肯干,能为民做事的官员,而不是整天把先贤典故挂在嘴边,却连百姓的生活都不了解的豪强子弟。
  辕固生现在自称是以儒家的知识闻名齐地,我也对儒家的学说有些研究,可以替陛下试一试,辕固生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儒家官员。
  太宗皇帝一直很敬重贾谊的学识,听到贾谊这样说,便点头答允了。
  于是贾谊便问辕固生:几百年之前,先贤孔夫子诛杀了少正卯,阁下以为,孔夫子究竟是对是错呢?
  辕固生想都不想就说:孔夫子怎么会有错?孔夫子做的所有事,自然都是正确的。
  听到辕固生的回答,贾谊笑着摇了摇头,讥讽的问道:阁下对孔夫子这样一个面都没见过,只从书本看来的人都如此盲信,却对眼前能看得见,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圣君视若无睹,阁下究竟是闻名齐地的老先生,还是披着儒皮的逆贼呢?
  见辕固生回答不上来,贾谊便对太宗皇帝再一拜,说:陛下,臣已经试过了,辕固生并不是孔夫子的徒孙,只是一个自我标榜为儒生,却连忠君奉上都不知道的匹夫罢了。
  听到贾谊的话,太宗皇帝满是欣赏的点了点头,让禁中武士把辕固生扔出了长安,而后又半路截回,流放到了乐浪郡(安东)。
  朝中的百官公卿都离开了未央宫之后,太宗皇帝单独把贾谊留了下来,问道:先生刚才说,儒生不应该是辕固生那样的人,那儒生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呢?
  贾谊回答道:公羊春秋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孔夫子也曾经说过,只要是华夏的君王向外族蛮夷发动的战争,就都是符合正义的。
  所以在我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儒生,有两个最简单的标准——支持君王对外扩张,教化蛮夷,让蛮夷都进入华夏的怀抱,成为光荣的华夏人,还有就是要对历代先祖的屈辱牢记于心,穷尽所能取报仇,以慰先祖在天之灵。
  太宗皇帝闻之大悦,感叹道:先生说的哪里是儒生,分明就是忠臣义士,国之栋梁啊······
  于是罢免了担任太子少傅的田叔,让贾谊兼任了太子少傅。
  文鼎二年秋,丞相张苍的任期结束,从丞相的位置上光荣退休,太宗皇帝赐御剑五柄,并给予张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荣耀。
  文鼎三年设立太学,以北平侯张苍为山长,设立格物、算术、汉史等课程,广召天下法、墨、儒、黄老学派的老者前来授课。
  文鼎三年夏六月,在长安西郊举行了第一次科举,共有天下文人士子四万余人参加,有一万五千人得到了‘可以聘用为吏’的认可,四千人得到了‘可以做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