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帝成长计划- 第3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柴武看来,当听到‘需要三十万士卒’这个消息之后,眼前这位酷爱用数据说话,精通算术之道的小祖宗,必然会对这场战役持有迟疑态度。
  在此次战役可能需要的花费,最终摆上这位小祖宗的御案之后,此次‘马邑战役’很有可能,就会胎死腹中。
  ——开什么玩笑?
  这位可是能想出踢开粮商,以政府的身份下场做粮食垄断生意,去赚每石粟米五钱利润的老财迷!
  而这次战役,最低最低的耗费也是在五十万万钱以上!
  按照少府如今‘每石粟米盈利五钱’来计算,为了凑齐这场战役的军费,少府至少要卖出十万万石粟米。
  十万万石粟米···
  去年整个关中的粟米产出,也才不过三万万石···
  在具体的说出此次战役的基本准备要求后,柴武心中已经笃定:马邑战役,大概率打不起来了。
  对于柴武面带遗憾,甚至隐隐有些如丧考批的神情,刘弘可谓是一无所知。
  此时的刘弘,已经取代了方才柴武所在的位置,站在了堪舆前数尺的位置,俯瞰起平铺在地上的堪舆来。
  根据柴武方才的叙述,汉室对于此次马邑战役的大致安排,也被刘弘在脑海中勾践起来。
  ——南边的马邑、北面的武周塞,加上东西两面的山林、涧崖,将匈奴十万骑兵围困在内。
  由于战场过于狭小,匈奴人最多能在同一时间出动两万骑兵。
  东西两个方向不用汉室去管,直接交给天险就可以;但南北方向的马邑、武州塞,则都需要驻扎重兵,以避免匈奴人冲出包围圈。
  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为了保证匈奴不会在意外攻破马邑之后,继续引兵南下,兵锋踏过赵长城,就还需要在马邑以南的赵长城一线布置第二道防线。
  而这两个方向共计三个防线,纯粹出于包围、防守目的的军队,就需要汉室砸二十万进去!
  砸进去这二十万,才能保证包围圈‘大概率不会被冲破’,至于对匈奴人造成打击,还需要大几万,甚至柴武所说那般的‘十万步卒’,针对包围圈内的匈奴骑兵进行扫荡。
  而汉室这边,从接到韩王部的消息,开始调兵遣将开始,到韩王部跨过马邑,再到匈奴人跨过武州塞,汉室又重夺武州塞,形成包围圈,就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
  包围圈形成,匈奴人必然会尝试向北攻打武州塞,以重回草原;失败之后,又极有可能破釜沉舟,全力攻打马邑。
  甚至有可能,会两头同时进行!
  如果幸运的话,武州塞和马邑都守住了防线,匈奴人身心俱疲,粮草辎重吃得差不多,就又是一个月。
  再算上之后的缩小包围圈、分割剿灭,又是个把月。
  就这样,三个月的时间,三十万战斗编制、百万人级别的民夫征召,汉室就如雪崩般花掉五十万万钱,战果却充满未知。
  ——马邑…武州塞一带东面的山林,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绝对不能通过’的天险!
  虽然山林间遍布蛇蝎虎狼,也多有暗坑险崖,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性。
  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匈奴人大概率会选择进入山林,拼着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折损代价,从深山老林里绕回草原!
  所以,即便战况与汉室的预想一致,包围圈形成,且没被攻破,依旧不大可能做到‘全歼来犯之敌’。
  顶天了去,也就是重创来犯的匈奴诸部,让他们过几年惨淡日子,好换得汉室过几年安生日子。
  从这个战果而言,一场针对匈奴有生力量‘重创’的战役,花费五十万万钱以上,是刘弘不太能接受的。
  顶天了去,刘弘也最多只能拿出今年,少府凭借粮食保护价政策赚到的十五万万钱,以及收上来的十来万万钱口赋。
  这就意味着:马邑之战,汉室最多只能投入十五万人左右的兵力,并取得预想的战果。
  包括重创来犯之敌,缓解汉室未来几年的北墙防守压力;重新掌握雁北地区的实际掌控权以保证汉室尽快在雁门地区开始蓄养马匹,为将来骑兵部队的建设做准备,等等这一系列的战略目标。
  那么接下来,刘弘就需要在尽量不影响战略实施难度的前提下,将柴武‘三十万人’的战员预案,直接折半。
  而这,恰恰就是一位穿越者发挥自己‘特长’的领域。


第0365章 军火交易
  柴武给出了三十万人的‘预算’,刘弘想要直接腰斩,自然要用排除法。
  即:柴武这套三十万战斗编制的预案中,有哪些部分,是绝对不能削减一兵一卒的。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整场战役的中心:马邑。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一场马邑战役,并非是常见的伏击…包围战。
  一般而言,伏击战,通常都是本方提前预知地方的行军路线,而后在该路线选择伏击地点,如山谷、峡谷等双向通道形战场,然后提前设伏。
  待地方按计划进入战场,就可以来一出‘两头堵’,然后借助地形地势,对敌方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包围、歼灭。
  这样的伏击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风险。
  只要敌方按计划进入包围圈,那无论如何,战争打响的片刻时间,伏击一方都能凭借敌方‘仓惶迎敌’而获得巨大的优势。
  即便后续的战斗形式逐渐不利,伏击一方也能做出相对安全的决策。
  如拉开距离,凭借地势用滚木、巨石进行‘远程杀伤’,或围而不攻,消耗敌方士气、粮草,乃至于安全撤退。
  而现在汉室正在筹备的马邑战役,与寻常的伏击战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战场。
  正常的伏击战,都是在敌军的行军途中偷袭;而马邑战役,则更像是在敌军的战略目标周围,上演一出反包围。
  马邑至武州塞之间的百里区域,某种意义上确实能形成类似山谷的‘双向通道’,马邑城、武州塞两处关隘,也确实能负担起战略要点的使命。
  但相较于纯粹意义上的伏击战,马邑战役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汉室而言却风险巨大!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是打伏击,那不过是‘一条路来两头堵’,如果没堵住,那就干脆放弃山谷两侧谷口的防守,直接跑路就好了。
  反正敌方是受袭,哪怕出于‘小心有诈’的考虑,也不会继续追杀。
  但在马邑战役中,充当‘山谷口防线’的两处要隘,却是肩负赵长城防线安危的马邑,以及武州塞!
  尤其是马邑,正好位于赵长城唯一一处缺口的正北方向。
  一旦战况有变,马邑告破,那马邑战役,将很有可能脱离刘弘预想中‘伏击战’‘歼灭战’的性质,反而转变为匈奴人大规模入侵的开端。
  马邑一破,赵长城形同虚设,代国将陷入全面战争;而后,匈奴人可以东侵燕地,或南下赵地,亦或是西取上郡。
  说白了就是:一旦赵长城告破,整个关东,都将不再具备任何一条,能限制匈奴人大规模机动的防线。
  燕国若出问题,汉室的北方防线将更加摇摇欲坠;本就无法完全掌控的雁门地区,或许将彻底脱离汉室的掌控。
  真要那样,恐怕赵长城,就真的要成为绝对意义上的第一线···
  若是赵地被攻,则关东必然动荡,且先不提这烂摊子怎么收拾,光是关东诸侯为了收拾各自境内的烂摊子,从而名正言顺的扩充武装,就能让刘弘恶心好几年!
  至于匈奴破马邑,跨过赵长城后西进,那更是让整个汉室都无法接受。
  ——一带上郡失去汉室的控制,匈奴又可以有三个方向的选择。
  往北,可以对长城外的云中城,实施绝对以上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包围!
  在上郡都失去的情况下,汉室绝对不可能支援的到远在后世内蒙境内的云中。
  这样一来,云中被围个一年半载,而后自然破灭,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往西,则北地、陇右告急,最糟糕的状况,就是云中依旧被全面包围的同时,汉室整个北方沦陷!
  关中北方门户的萧关,或许就会成为今后,整个汉室的北方门户;作为天子的刘弘,也能被迫体验一下大明皇帝们的感受。
  ——天子守国门嘛!
  最糟糕的状况,则是匈奴人取下上郡之后,直接南下,近逼关中!
  关中对汉室的意义自是不用多叙;若关中告急,那即便是最乐观的状况,也得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入京勤王’。
  而这一切,从代国(代郡)沦陷引发的后果,到关东可能出现的乱况,再到上郡失陷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将对如今的汉室造成史无前例的重大打击。
  ——一场比高皇帝平城战役(白登之围),乃至于秦始皇沙丘之变还要严重的打击!
  要想保证这一切可怕到令人发指的事情不发生,最关键的一点,就在马邑。
  ——无论如何,马邑都绝不能陷落!
  哪怕拼着阵亡十万、二十万,甚至五十万将士,都必须保证马邑处在汉室的实际掌控之中!
  当然,实际状况也没那么悲观——要想保住马邑,根本不需要死那么多人。
  但柴武所提出的预案中,驻扎马邑内的那五万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削减的。
  这不是刘弘肆意揣测,而是汉室从过去二十多年的战争中,所总结出的血淋淋的宝贵经验。
  ——当某一座城池被匈奴骑兵集群攻打时,汉室必须要用两倍于敌方的兵力,才能确保城池三月不失。
  至于三个月之后,倒也不是说城池受不住了,而是冬天来临,匈奴人就该溜回草原了。
  至于匈奴人可能来犯的兵力,目前的状况是:如果只有右贤王带幕南诸部来,那就是五万人左右;要是单于冒顿亲自来,就是十万。
  但无论是五万还是十万,实际上马邑城面对的,都只会是最多三万人。
  ——再多,马邑…武州塞一带的战场就塞不下了。
  面对三万人,派出五万士卒据城而守,再加上紧急修缮一下城防工事,出击自是不可能,守住城池还是没问题的。
  若是从马邑城的大小、城墙所能容纳的守军士卒来推断,这五万守军甚至有可能被分为三到四部分,轮流上墙守卫!
  马邑既然‘万无一失’,那马邑以南的楼烦一带,及赵长城一线的五万士卒所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就基本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最起码,也不许要和马邑、武州塞的守军那般,提前从长安调动、布置,然后在楼烦一带吃喝三个月。
  即便马邑由于某些出人意料的因素被攻破,也不可能是战役前半段。
  ——五万人守城,一个月总是能守住的吧?
  所以,位于马邑以南四十里处的赵长城缺口,刘弘不打算按柴武所说那般,设置第二道防线。
  倒也不是说刘弘孤注一掷,而是赵长城作为汉室北方防线当中,代北一线实际意义上的‘北墙’,本身就是有守备力量的。
  凭借这部分力量,汉室在过去二十几年,都没让匈奴人大肆跨过长城,进行太严重的破坏。
  马邑真要出了问题,赵长城代北段已有的守备力量,足够将匈奴人南下的脚步挡住一段时间。
  借着这点时间,汉室就能做出充足的反应,对代北赵长城防线发起支援。
  这样,三十万人的部队,就被刘弘削减了五万——楼烦第二道防线。
  同时,又确定了驻守马邑的五万部队绝不能动。
  剩下的二十万人,按照柴武的说法,其中十万,是要在武州塞轮流防守,阻止匈奴人北逃;剩下十万,是要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的野外,对陷入包围的匈奴人进行绞杀。
  没错,步兵对骑兵的绞杀。
  或许听上去很魔幻,但结合时代背景,却是再正常不过。
  ——这个时代的匈奴骑兵,与后世蒙古奇兵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没有马鞍、马镫!
  若是无视匈奴骑兵垫在屁股下的牛皮垫,那此时的匈奴骑兵,几乎和远古时期骑马的野人毫无差别!
  如果刘弘没记错的话,现在这个时间点,匈奴骑兵连缰绳都没有;策马奔腾的时候,都还得靠揪马鬃来保持平衡!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种状况得一直到文帝登基,并于三年爆发河南战役后,汉匈达成新一轮的和亲条约,边境商贸逐渐繁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茶、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匈奴从边境贸易得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以苎麻搓制而成的、坚韧度更高的麻绳!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马镫、马鞍,甚至没有缰绳,骑马都需要双手攥紧马鬃的骑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作战的?
  没错,与绝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同,匈奴骑兵最熟练,也最引以为傲的作战方式,是近距离肉搏,即白刃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