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帝成长计划- 第3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陛下当知:兵家之大忌有三。”
  “何也?”
  “一曰:归师勿掩;二曰:穷寇勿追。”
  “其三,便乃腹背受敌,当自侧腹暗遁,而不可自背腹强攻也!”
  听到这里,刘弘不由暗自点了点头:穷寇勿追、归师勿掩,在后世都是妇孺皆知的俗谚了。
  至于后面那句,刘弘也能大致意会。
  ——当腹背受敌的时候,不应该向这两个方向发起攻击,而是应该实际从两侧逃离,从而结束腹背受敌的状况。
  就像一支部队攻城的时候,若是侧翼或身后出现敌军援兵,应该第一时间停止攻城,并尽快脱离战场,以避免被城内和城外的敌军包夹。
  因为前后夹击,就意味着敌人只要想,就随时可能让本方陷入包围圈。
  但这个状况,用在灵活的匈奴骑兵集群身上?
  看着北地与匈奴接壤的河套地区,刘弘暗自摇了摇头。
  河套地区,算是汉匈接壤的国境线当中,仅有的一处东西向接壤,而非南北向接壤的部分。
  具体形容,就是说:如果把汉室版图形容成一个方块,那河套,就是这个方块确实的左上角。
  在这个方向,汉室的北地地区与匈奴东西接壤,陇右地区又南北相接。
  如果按照柴武方才的话推断,匈奴人不选择北地攻打汉室的原因,是忌惮骑兵集群在自西向东攻打北地时,陇右地区的汉军会北入河套地区,威胁匈奴骑兵集群侧翼。
  但这个说法,有两点站不住脚。
  第一:相较于陇右,此时掌握在匈奴人手中的河套地区,大半处于更高的地势;对陇右,河套地区的匈奴人具备‘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而汉室要想从陇右进入河套地区,却要从低处冒着弓羽箭矢,向着高地势前进。
  这显然不符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规律。
  第二,就是机动性。
  侧面威胁的战略意义,是让敌人陷入‘可能被包围’的战略困境,从而放弃攻击,甚至退出战场。
  但汉室无论是北地还是陇右,乃至于长城防线绝大多数守备力量,都是步兵集群。
  ——甚至是以材官为主的重步兵集群!
  用重步兵威胁骑兵说:‘你要被我们包围了’?
  神话故事都不敢这么写···
  至于刘弘刚刚得知的,如今汉室唯一掌握的完整骑兵集群,只有区区一千人的编制不说,还远在后世内蒙古托克托地区!
  要想让云中城内的那支骑兵校尉,对从河套攻打北地的匈奴骑兵造成威胁,且先不提1000vs50000+的兵力对比,到底能不能让匈奴人忌惮,光是云中到北地数千里的直线距离,就否定了这个预案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柴武口中‘匈奴人担心侧翼或背部受敌,所以不会选择北地’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看着刘弘手持长棍,对北地、陇右,以及二者西北方向的河套地区指指画画,柴武大致也明白了刘弘的顾虑。
  就见柴武轻笑着点了点头,暗地里对刘弘敏锐的战略嗅觉表示认可,便有些隐晦道:“今吾汉家之首患者,当北蛮匈奴。”
  “然陛下可知,匈奴之首患者何?”
  听到这里,刘弘下意识一张嘴,却又本能的一滞。
  作为已知世界唯二的两个巨头,汉室和匈奴,本身就是彼此最大的威胁···
  不!
  不对!
  对于匈奴人而言,草原霸主的争夺,远比南侵汉室重要的多!
  想到这里,刘弘目光中陡然亮起一道精光,手中的长棍在片刻间,便指向了河套地区以西!
  “大将军之意···”
  见刘弘话半而止,柴武满是欣慰的再一点头。
  “陛下慧眼如炬。”
  而刘弘的注意力,则紧紧锁定在了堪舆之上,与匈奴掌控下的河套地区,以及汉室掌控下的北地、陇右地区,呈北、东、西三足鼎立的区域。
  ——河西!
  ——月氏!
  反应过来这一点,刘弘终于明白,匈奴为什么在汉室鼎立后的二十多年内,放着北地这么一个战略价值无疑比拟的要地攻打,反倒是从燕、代地区入侵。
  ——因为月氏人的存在,让匈奴不敢全力从西向东攻打北地,把背部留给位于河西地区的月氏人!
  至于匈奴在公元前166年,才第一次从北地入侵汉室,则是因为在公元前168年,月氏王被老上单于砍下了头颅,月氏人被赶出了伊犁河流域,西迁向中亚地区的阿姆河两岸!
  “原来如此啊···”
  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刘弘心中,对今年冬天的汉匈战争,终于燃起了十足的斗志。
  “即刻传令:着典客、奉常有司同陇右都尉,速传信月氏王!”
  “朕,要帮一把月氏人···”


第0363章 战略目标
  对于月氏人,刘弘一直都是持着一种复杂的态度。
  要说让匈奴消灭月氏,彻底统一草原,显然不是刘弘所愿意看到的。
  但要是砸锅卖铁,帮月氏人抵抗匈奴人的进攻,刘弘也做不出来。
  对汉室而言,月氏人存在的意义,仅限于给匈奴人添点堵,让匈奴无法腾出手来,全力攻打汉室而已。
  当然,现在在刘弘心中,又多了一个‘保护北地、陇右地区不受匈奴大规模入侵’的原因。
  从这个目的出发,刘弘对月氏人的期待,仅限于‘慢点被打败’,或者是‘给匈奴人造成一些阻力’。
  至于帮助月氏人割据草原,成为汉室又一大敌的预案,则从来都没出现过刘弘的脑海当中。
  所以在此之前,刘弘即便有类似‘在匈奴人和月氏人之间掺一脚,拉拉偏架’的意图,却也没有太过着急。
  毕竟按历史进程来看,月氏彻底被赶出河西还为时尚早,距离历史上,老上单于对文帝刘恒吹嘘‘老子灭了月氏’,也起码还有三到五年时间。
  ——老上吹嘘文治武功,起码得等冒顿嗝屁吧?
  再者,月氏人如今在匈奴的攻势下一退再退,龟缩河西;而河西和汉室版图中间,还有河套地区相阻。
  要想在匈奴人的猛烈攻势下,在短时间内和月氏人搭上联系,难度着实不小。
  但现在,汉室已经有了在几个月后的晚秋,和匈奴干一仗的打算,那和月氏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刻不容缓了。
  刘弘目前的打算,是通过少量的淘汰武器军械作为支持,以换取今年冬天,月氏人做出从河西东入河套地区的姿态。
  不需要真的攻击河套,只需要做个姿态,就能把匈奴人自北地攻打汉室的可能性降为零!
  而后,便是韩王部按原计划率部众南下,从长城任意部分进入汉室。
  如今的韩王部,本就不过一万来号人,经过幕北到幕南再到长城的漫长旅途,必然剩不下多少人。
  就算韩王部抵达长城时,还能有三千人幸存,那也可以从随便一个小缺口,甚至直接从门洞进入长城。
  ——没错,作为秦始皇所建立的进攻发起点,长城每隔数十里,是有同往草原的门洞的。
  即便是不过数丈宽的小门洞,容纳韩王部那顶多三千人,也就是几个时辰的功夫。
  再往后,就是消息传回匈奴单于庭,冒顿恼羞成怒,发誓要让汉室‘付出代价’!
  但看着眼前的万里长城,再瞅瞅身后的十来万骑兵,冒顿便会发现:右北平太冷,云中太硬,能容纳这十几万人攻入长城的,只有马邑方向。
  再加上月氏那边,还需要匈奴连年攻打,面对汉室,匈奴要保存一定实力。
  就这样,冒顿决定花费最小的代价,带给汉室最大的‘告诫’,汉匈马邑战役旋即打响!
  那么接下来的议题,也就清晰多了。
  ——马邑战役,匈奴人大概投入的兵力会是多少?
  ——汉室应该派出数量多少、以何兵种为主的部队,作为此次伏击包围战的主力?
  这两点,算得上是马邑战役最重要的问题了。
  只要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剩下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朝堂一声令下,相应的部队调动、粮草遣运,以及相应的战备工作,就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了。
  想到这里,刘弘便轻挥挥手,将殿内的侍郎叫了一个过来,令其取来一张更清晰,且只有马邑及附近的堪舆。
  令刘弘感到无奈的是:那位侍郎最终取来的,却是一整张代国的行政疆域图···
  看着眼前这张没有地形、地势,也没有等高线标识的代国疆域图,刘弘不由暗自摇了摇头。
  “等军校办起来,要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军事地图的测绘!”
  实际上,若是换一份军用堪舆,情况必然会比现在这张代国疆域图要好很多。
  ——最起码,汉室此时的军事地图,已经有用三角形标记山丘的部分了。
  但用三角形加‘某某山’‘某某丘’作为标记,终归是很难让人轻易看懂,也基本不会有人能借着这样一份地图,在大脑中还原出当地大概的地貌。
  这对于战斗的预先策划工作,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无奈的摇了摇头,刘弘便令殿内侍郎将这份长约两丈,宽一丈的堪舆铺在地上,又示意众人围过去。
  “若是梁王见朕召诸位将军,于此以代之堪舆谋战阵之事,恐不日便当哭诉长乐?”
  不忘调侃一句远在睢阳的梁王刘恒,刘弘便脸色稍一正,望向一侧的柴武。
  “还请大将军稍述马邑一带之地貌,及吾汉家之守备。”
  先前听到刘弘似是无心的调侃,殿内众人正琢磨着刘弘此语有没有什么深意,听刘弘将话题拉回正轨,又赶忙齐齐望向柴武。
  见此,柴武也是稍一拱手,来到堪舆旁,毫不在意的跪了上去,指向了一个黑点。
  “马邑,位故赵长城北四十里,代北雁门郡以南百五十里。”
  柴武第一句话,就让刘弘眉毛下意识一样,望向地上的地图。
  在这份地图之上,代国总体呈一个不规则的手机状,上下长,左右窄。
  最上面,即最北的一处,标记着‘雁门郡’等字样;最南,则是与上党郡毗邻的中都县。
  在这个立着的长方体更靠下的位置,是代都晋阳。
  而在刘弘认知中,‘比最北的长城还要靠北’的马邑,实际上却在雁门以南!
  就连差点把刘邦折进去的白登山…平城一带,都比马邑靠北百余里!
  在听到这句话的一刹那,刘弘便满带着疑惑,望向了单膝跪在堪舆之上的柴武。
  就见柴武话头一滞,面带苦涩的解释道:“陛下或以为,今吾汉家之北墙,乃秦所筑之长城?”
  听到这句话,刘弘面上惊讶更甚!
  却听柴武满带着屈辱和遗憾,将手指向了地图上代表马邑的黑点,而后在这个黑点以下,从左至右划了一条凹线。
  “陇右、北地及燕北,北墙却乃秦长城;然代地之北墙,却非为秦之长城,而乃战国故赵所筑之长城。”
  “代地之秦长城,乃于雁门以北,赵长城,则于秦长城以南百里百余里;于马邑至雁门为最阔,相距二百里。”
  说到这里,柴武大概在堪舆左上角外点了个点:“此乃云中,位秦长城北百里。”
  “秦长城西起陇右,至云中,围雁门而北延;赵长城则自云中而南折。”
  听柴武这番讲述,刘弘对如今汉室北墙防线的认知,又更加具体了些。
  简单来说:代北地区,有更靠北的秦长城,及相对靠南的赵长城两道北墙,作为防线依仗。
  而从柴武话中的意思来看,代北地区的秦长城,很可能无法起到真正的防线作用,反倒是位于赵长城外的马邑!
  这就让刘弘有些搞不懂了。
  马邑在雁门以南?
  照这么说,马邑怎么可能会成为前线,甚至是位于‘北墙’以外的一线?
  马邑以南,不还有雁门郡作为缓冲吗?
  看着刘弘脸上挥之不去的惊诧,柴武终是再摇了摇头。
  “启禀陛下。”
  “战国之时,雁门本非赵国所有,乃赵国同东胡所相商之‘不战地’;未得赵国答允,胡不得游牧雁门。”
  “赵国亦同:若赵卒出马邑而踏雁门,则为胡视作宣战。”
  “及秦皇一统六国,赵长城废,秦新建长城于雁门北,乃令草原诸胡不得南下牧马,雁门即为秦土。”
  “后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关东多有诸侯不恭事;高皇帝御驾平乱,则北墙之地多为草原诸胡侵蚀。”
  “至燕王臧荼、卢绾先后叛汉,代相陈豨谋逆,燕代之地便多为匈奴所觊觎。”
  “太祖高皇帝同狄酋冒顿平城一战,便乃为雁门、代郡多受匈奴侵扰,故起之。”
  听到这里,刘弘就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雁门、上郡等地,只怕是汉匈双方默认的缓冲区,且主要是汉室单方面针对匈奴入侵的缓冲区。
  而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