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帝成长计划-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对于作为皇帝,尤其是穿越者皇帝的刘弘而言,找一个思想相对先进一点的官僚,却并没到‘可遇不可求’的地步。
  如果说张苍的喜悦,是‘朝闻道,夕死足以’的狂喜,那刘弘的喜悦,就是‘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满足。
  如果说,当今汉室天下两千二百余万人,有那么一个人能明白‘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关系之间,还有一个密度作为自变量’的话,那这个人,必然是张苍!
  ——要知道张苍这货,可是在遥远的公元前一百五十年,欧洲还处于古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就尝试测算地球到太阳之间距离的变态!
  要是这样一个人,都没法理解重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那别说汉室了,这个时间点的整个地球,都不会有人能理解!
  ——包括几十年前,被罗马士兵杀死的阿基米德在内!
  既然张苍能明白,刘弘也就没有必要再浪费口舌,去解释一石宿麦研磨成粉,为什么会只剩下半石余了。
  对张苍会心一笑,露出一个默契的眼神,刘弘便图穷匕见。
  “若北平侯所言无缪,朕或可以为,石同百二十斤之比,唯米粮可行?”
  “既如此,其余等物,石当合斤几何?”
  言罢,刘弘似是想起什么般,又补充道:“朕常闻,一金之重,大抵为一斤;若如此,当何以取得恰一斤重之金?”
  虽然心里大概确定,汉室必然有除了容量之外的测量方式,但刘弘还是无法确定,那个‘其他测量方式’,究竟是不是称重。
  但很快,张苍再一次给出了一个让刘弘惊喜不已的答案。
  “臣愚以为,陛下欲相问者,乃‘一斤’之重,当如何取之?”
  闻言,刘弘重重的点了点头!
  ——刘弘迫切需要知道,此时的‘一斤’,和‘1/120石’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
  却见张苍颇有些轻松地一拱手:“启禀陛下。”
  “凡民所用之‘一斤’,多以金重为考;若一金厚、长、阔结为一寸,则此金之重,变为一斤。”
  “与此金等重之物,亦为一斤。”
  言罢,张苍笑着将刘弘最后一个疑惑解开。
  “及至‘米粮一石,合百二十斤’,便因米粮一石同百二十金等重,方有此说。”
  呼~
  听到这里,刘弘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是安稳落地。
  ——既然百姓能理解‘一石不一定等于一百二十石’,那冬小麦磨成粉后,每石高达二百多钱的价格,就不会让百姓觉得这是‘高价’了。
  原因很简单:最起码,张苍所说的‘长宽高各位一寸的黄金,重量等于一斤’的概念,是必然为绝大多数汉人所接受的。
  而汉一寸,约合后世2。2至2。4厘米,一块‘一立方寸’的黄金,其大小比乒乓球还要小一半!
  即便没见过金饼,百姓应该也能反应过来:一百二十个一立方寸,总重打一百二十汉斤的金块,根本不可能盛的满十个‘斗’。
  这样一来,刘弘就可以稍稍改变一下策略,让少府在一开始,不以‘石’为单位出售麦粉,而是以‘斤’为单位出售。
  至于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反正少府在卖麦粉的同时,也还要卖粟米得嘛!
  如果百姓有疑惑,那就量取一石粟米,通过类似天秤的杠杆来称重,取得与一石粟米等重的麦粉。
  即:少府不保证,和一石粟米等重的麦粉是‘一石’,但绝对保证其达到‘一百二十斤’!
  如此说来,冬小麦收购之后的销售关键,就只剩下造出一个类天秤式的杆秤,并量产几百上千个。
  想到这里,刘弘地心情,终于是彻底放松了下来。
  ——发明杆秤,可以说了刘弘穿越之后,所遇到的事情中,最最最最简单地一件了。
  非常简单:取一粗细相对均匀的木棍,准确找到中点,系个悬绳,两边挖出对称的凹槽,以悬挂绑粮袋袋口的细绳,一款极其简单粗暴,又足够使用的原始天秤,就做好了。
  这件事,刘弘大可扔给少府,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完成。
  ——几乎没有太高精度要求的天秤而已,又不是什么技术活儿,少府完成起来,完全不会感到吃力。
  而从这个‘长、宽、高各一寸的黄金重一斤’的测重方式中,刘弘也总算是知道了:后世的研究者,究竟是如何得出‘汉一斤约合258克’的换算关系了。
  汉一寸约2。37厘米,那一块‘一立方寸’的尽快,体积就是13。32立方厘米。
  再乘以金的密度:19。32,就可得出,这块黄金在后世的重量,为258克。
  而这块金块在汉时又被标为‘一斤重’,这就意味着一汉斤,等于后世度量衡中的258克。
  “啧啧。”
  “还是读书没用功,才平白手忙脚乱了这许久···”
  刘弘有七成以上的把握肯定:‘汉一斤合258克’这个知识点,在前世学到过。
  而这个换算关系的由来,也必然一同出现在客堂,被老教授掰开揉碎了见解。
  可刘弘却只记住了一汉斤等于多少克,却忘记了这个换算关系的由来。
  “网络游戏害人呐···”
  “嗨,慢慢补吧~”
  心里无奈的摊了摊手,刘弘便将表情整理了一番,将话题重新拉回正轨。
  “朕之所忧,乃少府得宿麦一石,磨而得粉,却余半石余。”
  “然少府购宿麦一石,须钱七十五;若售于名,或石作价钱逾二百。”
  “故朕忧,少府以石二百余钱售麦粉,民畏其价高,故弗食之。”
  将担忧毫不掩盖的摆出来,刘弘便将打算也一并道出。
  “依北平侯之见,若少府售麦粉,勿以‘石’量,而以‘斤’售,民当食否?”
  闻言,张苍稍一思虑,略有些迟疑的问道:“陛下欲令少府作价几何,以售麦面?”
  就见刘弘稍一思虑,便以一个略带些商讨意味的口吻反问道:“麦面一斤,作价一钱,或可行之?”
  一石冬小麦,在研磨成粉之前大概是一百二十斤,去壳、舂挑之后,也还能剩下一百一十斤以上。
  而研磨之后,虽然体积会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出头,但重量却并不会有多少损失。
  刘弘保守估计:一百二十斤冬小麦经过加工,得到的麦粉,至少也在一百斤以上。
  一斤一钱,一百斤就是一百钱。
  而这一百斤面粉,是少府花费七十五钱买来的一石冬小麦,加工而得的产品。
  大约二十五钱的利润,即便是去除各类成本,每石也能有二十钱以上的利润可图。
  今年关中收获的冬小麦,就将达到四万万石之巨,且大概率会被少府全部吃下。
  而当这四万万冬小麦,在少府摇身一变,变成面粉被卖出之后,就将为少府带来八十万万钱以上得利润!
  更恐怖的是:这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细水长流的‘每年八十万万’!
  这对于汉室财务状况,不外乎于外挂级别的提升!
  要知道前几年,汉室的全年收入,也才不过三十万万!
  即便是文景之治巅峰期的景帝末期,汉室的财政收入,也才堪堪达到每年七十万万钱左右。
  ——就这七十万万,还是国库占大头,少府的收入不到三十万万。
  而现在,刘弘仅仅凭借一个粮食保护价政策,就很有可能在冬小麦、粟米两项垄断生意中,为汉室赢得每年超百万万钱的收入!
  ——而且这上百万万钱,跟国库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部进入少府,即刘弘地口袋里!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粮食保护价所产生的每年上百万万钱收益,并不影响国库依旧能有每年二十万万钱左右的农税收入,以及少府每年十万万左右的口赋收入。
  去年秋收之后,刘弘已经拼尽全力,完成了关中粟米的全面收购工作;在接下来的半年中,‘粟米垄断’项目的投入,就见连本带利的被收回。
  只要接下来,刘弘能像去年秋收之后一样,将关中所产出的冬小麦再一口吃下,那汉室的财政状况,光从‘年收入’的角度,就见直逼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时期!
  过不了几年,汉室就能完成一整个文景之治所完成的物质积累,从而正式具备对外发动战争的能力。
  如此一来,摆在刘弘面前的问题,也就很简单了。
  ——不惜一切代价,将关中今年所产出的冬小麦吃下,并加工成面粉,售卖给百姓!
  只要熬过这艰难的‘创业’阶段,等今年秋收,刘弘就不用再为收购粮米所需的钱财头疼,只需要躺在未央宫内,等着少府的账面一下下猛蹿就行。
  “北平侯。”
  想清楚这些,刘弘的面色便陡然一肃;气质中,也不由带上了一丝不知来由的使命感。
  “少府收购宿麦之事,诚乃关乎国朝兴衰之大事!”
  “万望北平侯通力协作,同丞相、少府等诸公,助朕力行粮价保护之政,以安民心,以实府库!”
  “待来日府库充盈,钱粮累富,朕当奖帅三军,当奖率三军,北定慕南,重夺吾汉室养马之所!”


第0330章 战略储备
  闻言,张苍自是连忙一拱手:“陛下言重。”
  “臣纵万死,亦不敢负太祖高皇帝恩德!”
  就这样,作为外朝名义二把手的御史大夫张苍,便代表了大半个外朝,许下了‘为粮食保护价保驾护航’的承诺。
  至于张苍为什么要这么轻易地做下这个许诺,自也不是头脑发热,被刘弘的王霸之气所折服。
  ——作为一个沉浮宦海长达四十年以上的政治家,张苍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以及判断标准。
  拿冬小麦的推广一事来说,从张苍的角度来看,重点并非是微观的‘国库能从里面赚多少钱’,而是推动冬小麦,对于汉室而言,有着怎样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待冬小麦的问题,张苍就不难得出‘通力支持’的结论。
  因为从短期来看,冬小麦‘冬种春收’的播种期,与粟米的播种期完美的避开,可以让资源匮乏的汉室,轻松达成‘粮食产量翻倍’的成就。
  而这个成就,对于任何一个封建政权而言,都是无法抵挡的诱惑。
  因为更高的粮食总产量,意味着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资源的充沛,乃至于,战略国力的大幅提升!
  ——粮食,几乎算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粮食’,或者说‘后勤保障能力’面前,什么兵员战斗力、军械先进程度,都属于‘可以慢慢考虑’的因素。
  甚至光是后勤保障能力的优势,就能将兵力、战斗力、军械的劣势抚平大半!
  原因很简单:只要后勤物资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那无论是兵力少、战力低,还是军械老旧、落后,都不再是问题。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兵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会有任何一个男子,能抵挡一碗热腾腾的粟米饭,所带来的极致诱惑。
  光是为了吃饱肚子,就会有无数人出于‘宁愿撑死,也不饿死’的心理,参军入伍!
  更何况汉室如今面临的战略局势,并不是需要充足的战略储备,来弥补其他方面的劣势,而是汉室在其余所有方面,都领先于整个已知世界,只是在‘战略储备’‘后勤保障’能力上,略微有些欠缺。
  就拿汉室最大的战略对手:匈奴来说,除了匈奴骑兵,对汉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外,唯一让汉室不敢全面开展的因素,就是‘耗不起’。
  因为一旦开战,意味着战争期间,汉室大半个北方都要绝收;而汉室中央却根本承担不起‘小半个疆域收不上农税,甚至还要拨粮赈灾’的代价。
  除此之外,汉室还有什么好怕的?
  论战斗力,即便是自称‘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骑士,也绝不可能比得上‘士不教不得征’的传统下,经过系统军事训练后,才走上战场的汉军将士。
  论兵力,那更是不用说——汉室民二千二百余万口,户足三百万!
  若是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国内全部可动用的武装力量,五百万不敢说,光是年龄20…35岁之间,且经受过军事训练的适龄战卒,汉室就能发动二百万以上!①
  反观匈奴,在国书中一直吹嘘的,也就是‘控弦四十万’。
  而这四十万兵力,却时间匈奴本部,以及楼烦、折兰这样的别部,乃至于一些塞种奴隶部落的兵力加在一起,才凑出的上限。
  战斗力稳占上风,兵力更是远超匈奴,军械的先进水平,就更不用说了。
  ——匈奴能成为草原霸主,还是占了秦长城军团慌乱撤回,丢下物资辎重的便宜!
  即便是现在,那些前秦时期的爷爷剑、爸爸弓,都还被匈奴各部头人视若珍宝,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