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已经不再对周亚夫抱有太大期望的刘弘而言,眼前的申屠嘉,就算是‘汉开国元勋’阶级,所能贡献出的最后一个人才了。
之后,汉室必然会如大多数稳定下来的封建政权一样,从武人执政时期,向文官掌权时代过渡。
贾谊、晁错这样的贤良方正将大放异彩,张释之、桑弘羊这样的商界精英也将步入政坛。
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各自的尿性,刘弘自是了若指掌——文官集团,在竭尽所能揽权的同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变化。
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封建王朝在进入‘文官集团为主’的政体之后,大半都会走上腐朽的下坡路。
国家弊政得不到修缮,问题得不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集团甚至会最终成为这些问题的获益者、制造者。
而武将集团则呈现出另一个极端:为了武勋,这帮武夫甚至敢无中生有,制造战争!
为了引起战争,武夫阶级会不遗余力的撺掇朝堂:xxx对我大汉不恭,咱得收拾他呀!
这还算好的——如果鼓噪战争而不得,亦或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待遇,武人阶级也不比吃人血馒头的文官集团好到哪里去。
——喝兵血、吃空饷,乃至于杀良冒功,在后世都成为了武人集团的基操。
二者孰是孰非,自是一目了然——任何一个阵营的单独存在,都会使政权‘跛(bǒ)脚’。
所以即便知道很难达成,刘弘也想要试一试,看能不能让这两个阵营,成为汉室的油门和刹车,同时存在,互相制衡,却又谁都奈何不了谁。
文官集团更为守旧,但相应的,也意味着更加稳定。
就像那句‘武夺江山、文治天下’一样,政权的治理,最终还是要依靠文人阶级。
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汉初开国元勋那样‘文能提笔修诗赋,武能上马安天下’非人的壮举。
所以刘弘更愿意把文人集团,形容为‘国家’这辆车上的刹车板。
而武人阶级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古今中外,促进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的,都永远是战争。
只有战争,才能在一段十到数十年的时间间隔内,将人类的文明先前推动前年!
就好似后世,十九世纪的华夏人还都处于‘路太远,信太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封建时期,短短百余年后,人类文明就经历了动力革命(蒸汽机)——电气革命(内燃机)——信息革命(计算机)——绿色革命(人工智能)这一连串革命。
人类在长达三千年以上的封建时代中,都没能推动一丝一毫的科技技术创新,在世界大战前后短短一百年之内,就成为了现实。
所以武人阶级,在刘弘的认知力,就是国家这台车的油门。
每一台正常的车,都需要有油门和刹车同时存在,没有油门车走不动,没有刹车,则可能会翻车。
一个健康的政权,也需要文人集团充当刹车的角色,武将阶级发挥油门的作用,才能让这辆‘车’,平稳的行驶在富强的康庄大道之上。
而此时的汉室,就将在不远的将来,面临一个十分危险的时期:以开国元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暗弱,文官集团强势抬头。
这个时期,导致了文…武两个集团在汉武帝一朝彻底对立,并在文官集团的全面胜利中画上句号。
——就连武帝朝著名的巫蛊之祸,本质上也无法脱离‘文武相争’的内在缘由。
巫蛊之祸,与其说是李广利支持下的昌邑王,与背靠卫皇后的戾太子之间的斗争,倒不如说,是卫霍新兴武勋集团,与刘屈氂为首的文官集团的政治斗争。
巫蛊之祸结束,文官集团,虽然失去了朝堂上的大半代言人,但巨大的人员基数,使得文官集团很快就缓过神来,
而汉室武将阶级,则因为卫、霍新兴武勋集团因戾太子遭到全面清洗、之后李广利兵败身亡,而彻底落寞···
自此,汉家不再有男儿争相参军入伍的热情,也很少见朝堂之上,有武夫出身的官员位列相宰。
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誓言,成为了汉家尚武之风最后的绝唱。
甚至在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华夏封建史当中,武人阶级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最终从西汉初文武双全,军政皆通的群体,发展成为了明末杀良冒功的**。
在这场‘刹车’与‘油门’的斗争中,油门彻底熄火,‘猛踩刹车’成为了华夏社会的主流。
原本位于世界文化中心,身为世界三大文明中最强大的华夏文明,在之后近二千年的时间之内,十分‘大度’的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并最终被西方所超越。
所以摆在刘弘面前的,是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文官愈发强盛、武将愈发式微’的微妙时间点,找到文…武之间的平衡。
能一直维持汉室如今‘不分文武’‘武官能治民,文官能治军’的局势自然最好,即便不能,也要保证让文…武成为汉政权的两条腿,交替前进,谁也不比谁短一截。
而如今,文官集团起势在即,武将群体已然开始落寞。
武人阶级的落寞,主要源自于开国元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汉初保守的对外战略,使得军方后续的新鲜血液很难得到出头的机会。
对于武人集团的落寞,刘弘没有太好的办法——无论如何,汉室也需要完成基本的物质基础积累,才能逐步开启与匈奴的系列战役。
既然武人的落寞无法遏制,那刘弘就只能从另一方面下手,给即将抬头的文官集团,创造一些阻碍。
只有这样,才能让刘弘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汉室的物质积累,让武人阶级缓缓停下衰败的速度,与‘后来居上’的文官集团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而对文官集团最好的遏抑,古往今来都只有一个方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分权!
1616044992
第0310章 三分内史(下)
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几乎每一个汉人政权,都无法逃脱一个怪圈。
——武得天下,文治天下,武人高开低走,最终落寞;文人后来居上,带江山走上腐朽。
刘邦武安天下,西汉却断绝于‘儒家圣人’王莽之手;刘秀中心汉室,东汉又在世家壮大后断绝血脉。
宋武安天下,亡于文官之手;朱元璋荡平蒙元,却还是无法避免大明朝,被东林党裹挟在灭亡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而在这些例子中,文武相争时期最长的,就是汉室。
其他朝代,大都在初代开国元勋武将阶级落寞后,自然地走向‘轻武重文’的大道,而汉室武人阶级,则是在武帝朝的汉匈战争中,来了一次回光返照。
而现在的汉室,恰恰处于文官集团还未成为中流砥柱、开国元勋也尚未完全落寞的微妙时节。
在这个微妙时间点,刘弘对于平衡文、武两方阵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如现在,为了减缓文官集团强势崛起的脚步,包括但不限于三分内史、七分少府,乃至于压制丞相权力的计划,都被刘弘提上预案。
而针对将来汉匈大战之后,将重新成为朝堂重头的新兴武勋集团,刘弘也有钳制手段——太尉的罢设,以及地方武装调用权的削夺。
现阶段下,最迫切需要推动的,就是内史的肢解。
内史被坊间假称为‘九卿之首’,除了内史有资格成为三公,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史的职权,仅比丞相小那么一丢丢。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每一任内史,都可以为刘弘提供一个新的丞相人选。
但这种状况,属于文官集团最喜欢的上下秩序——下属的职权,只比上司小一丢丢。
这样一来,原本不用太复杂的官僚体系,就能被细分为无数部分,无谓的增加中央的行政压力,降低行政效率。
如今的内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丞相名义上掌天下民政,关中却占丞相实际掌控范围的九成九以上。
内史理论上只负责关中农耕工作,但实际上,关中的一切,都能和如今的内史扯上关系。
掌控长安九市,使内史掌控了关中的商贸;秋后的税收,又保留了内史对农耕的影响力。
再加上内史掌控下的关中各处要道、关隘,乃至于关中地方政府的下辖权、长安城的治安权,使得整个关中的方方面面,实际上都在内史掌控之下。
即便是再往下,内史的职权也依旧没有被分化多少。
——中尉,作为九卿属衙的一个分部门,却是在统掌长安北军的同时,具备中郎这个武将群体的指挥权!
而中尉麾下的中郎将,也是在具备对麾下中郎的指挥权的同时,具备对北军的一定影响力——如今的中郎们,普遍都在北军担任中层军官。
至于中郎将本人,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成为北军理论上的二把手,实际上的一把手。
毕竟中尉虽无九卿之名,但职权丝毫不亚于九卿,根本没有时间天天盯着北军。
除了丞相…内史、中尉…中郎将的职权微量递降之外,类似的状况在内史各属衙数不胜数。
如太仆理论上掌天下马政,但如今汉室实际掌控的行政区域基本局限在关中,就使得太仆的职权,跟内史掌控下的马政部门职权高度重合。
同样的道理:少府掌天下平准、均输之事,但掌控关中各地市集的内史,同样有能力插手少府的业务。
说白了,虽然汉九卿各司其职,但哪怕把其他八个部门全部撤裁,内史都能保证行政秩序能正常运转。
——这就很恐怖了!
国家某一个分部门对绝大多数国家部门具有影响力,并随时能取代其他部门的作用?
这样的部门,有一个丞相府,就已经足够让刘弘头疼的了···
其实内史成长为这般怪异的模样,也不是刘邦的本意——最开始,内史确实只负责农耕之事。
但后来,情况就一点点发生变化了。
为了完成刘邦‘授民田爵’的任务,内史顺理成章的拿下了关中田亩丈量、分发,关中百姓建档立户的工作。
看上去,内史的职权并没有因为‘授民田爵’而发生什么变化,但实际状况,却往往于预想有很大的出入。
为了保证授田工作中的治安,内史顺理成章的掌控了‘备盗贼都尉’,这个如今只有六百石等级,在汉初却享有真二千石级别的重要部门!
之后,为了保证关中百姓户籍的顺利建立,内史又曾在一段不断地时间间隔内,享有了自由出入皇家档案室:石渠阁的权力。
再后来,商人的问题出现,长安建九市;而九市的掌控权,也再度被掌控长安治安的内史揽入怀中。
就这样,内史作为一个区域农业部门,一点点具备了军、政、商各方面的职权,配合着关东逐渐脱离长安中央的实际掌控,使得内史,成为了汉九卿唯一一个‘名为九卿,实为假相’的庞大部门。
而历史上无数的经验都告诉刘弘:越是庞大的部门,行政效率就会越低下,里面的龌龊就会越多,文官集团可操纵的空间就会越大。
但内史的问题,却也不是能通过削夺职权、使其重新回归到单纯的农业部门,就能解决的。
存在即合理。
既然内史能在汉兴不过二十年后,顺理成章的揽夺军、政、商等各方面权力,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内史的运转,需要这些权力作为保障。
如若不然,汉室朝堂也不会允许内史这般肆无忌惮的揽权,却又对其视而不见。
既然权力已经被内史吃进了肚子,也很难再从内史手里抠出来。
所以,解决内史问题的办法,就只剩一个了。
——分割。
这也属于绝大多数时代,皇帝对某一群体无可奈何,又如鲠在喉时的操作模式。
内史的分割,刘弘其实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参考。
在历史上的景帝时期,内史被改为大农,于此同时,景帝又设立了大农的平行机构:大内,将内史的财政权剥离。
之后的武帝一朝,已更名为大农的内史更是被正式瓦解。
——改大农为大司农,全掌天下农耕事,另立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剥离大农的行政权。
再将中尉更名为执金吾,从内史中剥离而出,使得内史的军政权也被剥离,自此,内史才便向回归汉初,那个单纯负责农耕的部门运行模式。
有成功先例在眼前,刘弘也没有放着不用,另外折腾的道理——刘弘对内史的分离计划,便基本以历史上的成功先例为参考。
将来的内史,便将按照军、政,商三方面,分为三个部门:中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以及大内。
当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