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起乱,恰好赶在了春耕前后;而如今已至八月,秋收在即,叛乱还仍未被镇压。
也就是说,今年汉室整个农耕期,都处于诸侯叛乱、政权不稳的动荡期。
方才,在北阙为‘上非惠帝子’一事画下终点之后,刘弘紧随其后补充的,便是承诺长安百姓:主爵都尉,必会以九十钱的价格售粮于长安粮食,保证长安百姓能有粮食吃!
——在短短一年之内,长安,再一次迎来了粮食短缺···
但与之前几次所不同的,是此次粮食短缺,并非某方势力从中作梗;而是长安,真的没多少粮食了···
灌婴大军自四月末出征,而后十数万大军窝在睢阳城内,吃了足足三个多月的粮食。
刘弘大军虽出于‘失踪’的需求,而未再从长安调粮,但光是从长安赶到萧关,到‘萧关出事’之短短一个月之内,便耗粮数十万石!
再加上荥阳的申屠嘉大军万五千人、丰沛的周灶大军三万人···
从四月初一开始,到今天的八月初一,四个月的时间,中央府库便蒸发了两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正常时节,两百万石的粮食缺口虽则庞大,但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中央还是能通过《汉律·均输律》中的相关规定,从巴蜀乃至于淮南等地方调粮入关,填补缺口。
但恰恰今年,关中非但因战争而导致存粮快速消耗,还导致农耕荒废,粮食欠收。
说白了,就是支出剧增、收入骤减。
也就是刘弘早早底定了粮食保护价政策,将粮食垄断先于此次动乱提上日程;如若不然,刘弘回到长安看到的,恐怕就不是百姓涕泗横流的跪拜,而是扛着农具冲击未央宫了···
粮食保护价政策存在,百姓自然不用担心没粮食吃,或粮食太贵买不起;但作为粮食保护价政策,即主爵都尉设立者的刘弘,就要为‘无限制出售’的许诺头疼了。
昨日散朝之后,刘弘总共留下了三位臣子奏对:张苍、虫达,以及田叔。
留张苍,自然是商讨朝堂后续安排,以及借张苍之口,将意图透漏给朝臣百官的用意;留虫达,则是了解一下前日未央宫之战,强弩都尉的伤亡损失几何,以及北军现在的状况。
而留田叔,便是为了粮食。
即便是现在,刘弘都还记得昨日,田叔嘚嘚瑟瑟道出的状况···
——少府存粮,只剩下不到十万石!
就是这不到十万石,还得准备这几日供给灌婴大军。
周灶大军驻于丰沛,位于楚国境内,已是得到了楚王刘交的暂时‘接济’,军粮问题不甚严峻。
至于申屠嘉大军,则早已在张苍请示过太后张嫣之后,自六月初开始,便开始以敖仓存粮为军粮···
此事,在当今天下只张嫣、张苍,刘弘及申屠嘉四人知晓!
盖因敖仓之存粮,身系天下安稳;每一粒粮流出,都会让天下,尤其是关中人民的心震上三震!
但现在的状况,已经到了非开敖仓不可得地步了···
少府存粮在供给灌婴大军之后,几乎剩不下多少;而关中,光是长安城内,就有二十多万张口等候着少府售粮于粮食,以填饱肚皮。
二十万张嘴,这就是每个月四十万石粮食。
若是农产没受影响,此事倒还不用如此郑重——秋收之后,关中就将得到一大批存粮,即便产出受到影响,也能大抵支撑半年以上。
若刘弘咬咬牙,将收上来的农税也交由少府卖出,再想办法从巴蜀运一批粮食入关中,今年就能撑过去。
但治理国家,并不是由程序运转的单机游戏···
现实与游戏最大的区别,就是游戏里的百姓只会吃饭、耕作、打仗,而现实中的百姓,还会恐惧。
当八月下旬,关中各地传出‘亩产不到三石’乃至于‘不到两石’的消息,关中百姓必然会陷入恐慌。
虽然主爵都尉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百姓的慌恐,但别忘了:主爵都尉,如今还只存在于长安城内!
这便注定了粮食保护价政策的辐射范围,最多不会超过长安城方圆百里。
为了保障关中大半区域都得到主爵都尉的辐射,以安定惶惶民心,就需要一批庞大到以千万石为单位的存粮,支撑主爵都尉将触手伸到关中每一个角落。
仅凭秋收之后收上来的农税,此事断然无法完成。
即便主爵都尉在秋收之后,将大部分粮食购入,也不足以支撑其主爵都尉的大肆扩张。
这就像一个包工头,眼前放着一个楼盘的项目,但要想取得红利,就需要砸成本去启动该项目,并准备足够的流动资金,以保证项目运转下去。
项目停止运转,顶多就是楼盘烂尾;而粮食保护价政策若是出了问题,那汉室政权的威信力,就将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
连带着刘弘,这个曾承诺‘让每个百姓有低价粮食吃’的天子,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将一落千丈。
所以刘弘地目光,就自然地锁定在了函谷关外,存粮几近七百万石的敖仓之上。
对于动用敖仓之粮,刘弘想过瞒天过海,先动用,回头再放回去。
但几近思虑,权衡利弊之后,刘弘还是决定,将此事拿到朝堂之上,通过廷议的方式,光明正大的以敖仓之粮,作为粮食保护价政策全面铺向关中的启动资金。
道理很简单:今天刘弘因某事偷调敖仓之粮,那来日,便必然会出现某个臣子有样学样,以‘唯天下苍生计’为由,擅动敖仓,以动摇政权根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刘弘还是决定,将此事掰开揉碎,给朝臣百官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要拼着动摇民心的风险,去动用敖仓内的存粮。
“丞相臣食其谨拜陛下。”
只见审食其出班一拜,旋即又回过身,拱手环顾殿内众臣:“陛下命,臣不敢不从;此便以关中各县之所报,告与诸公卿曹知晓。”
待等百官回礼过后,审食其重新面向刘弘,稍清了清嗓。
“自夏四月,齐悼惠王诸子起兵于关外,关中各郡县便时有奏:人丁多从军出征,春耕颇缓。”
“恰夏秋雨水不丰,关中各地多有旱患;及至上旬,复奏:粟苗多有枯亡、果瘦之虞。”
说着,审食其长叹一口气:“丞相府闻训而惊,于采风御史合查此间之事,终证实其真伪。”
“依臣之相府,御史大夫合估:今岁秋收,关中所得之粮,恐只去岁半数有余···”
话音刚落,殿内众人无一不面色凝重,包括刘弘,以及身旁的代王太后薄氏,太后张嫣在内。
岁不丰登,是封建时代最常见,却也是最无奈的一桩‘灾祸’。
粮食欠收,意味着朝堂许多规划需要延后;外族入侵不能回击,只能祈和。
最为关键的,是百姓必然会因此,饱受饥寒交迫之苦。
对于太后张嫣而言,这样的状况,无疑算得上很严峻——如果撇开前段时间,陈平周勃做乱长安之时不算的话。
而对于大部分朝臣而言,农产欠收,甚至是跳水式腰斩,也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汉室的农税,并不是固定的‘每人多少钱’或者‘每亩多少钱’,而是按照收成的比例,将实际收获的十五分之一上缴中央,作为农税。
若今年关中农产真如审食其所说那般,直接腰斩,那就等同于中央财政收入也同样减半;明年各有司属衙的经费,也会减半。
将军费、宫讳维护费用计算在内的话,有司属衙的经费甚至可能会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不削行政经费,总不能削军费,让本就吃不饱肚子的边防战士彻底没饭吃吧?
至于让皇帝刘弘连带着整个皇宫过抠搜日子,更是不可能。
算来算去,中央财政收入减少的部分,大半都会被摊在行政经费之上。
“唉···苦也···”
一想起明年,就要过三菜一汤的困苦日子,大半朝臣都不由哀叹一气,旋即思虑起对策:从何填补这块缺口呢···
“岁初,安陵杜氏屯粮居奇,关中粮价鼎沸;朕见生民疾苦,唯黎民苍生计,着少府立主爵都尉,以售平价粮于市,安民之心。”
等审食其回到朝班之后,刘弘简单做了个开场白,便将自己的计划悉数道出。
“时以至今,主爵都尉之所能,想必已尽显于诸公当面。”
“诸公皆国之柱石,以为主爵都尉所行之‘粮价保护’,于吾汉家利弊几何?”
勉强按捺住自卖自夸的冲动,刘弘将问题,扔回到了朝臣百官的手中。
粮食保护价究竟好不好,但凡是个有眼睛的人,就都能看出来——除了商人会觉得不好,没有人会反对如此利国利民的政策!
但作为君王,刘弘的政治认知已经逐渐成熟;政治手腕,也逐渐向着历史上那些水准线以上的君王靠近。
——政策,还是得由朝臣提出。
起码也得朝臣认可,才能更好地施行下去。
作为帝王的刘弘大可不必事必躬亲,将所有功劳揽到自己头上,让整个中枢变成命令的执行者。
反正在汉室,无论如何,刘弘都不可能是‘错’的;朝臣做了好事,也必会有刘弘‘任用贤能’的功劳。
闻言,朝堂百官稍一滞,偷摸扫了一眼前排的皇党重臣。
见张苍、田叔等大佬纷纷低下头,研究起自己的手相,朝堂百官眼光一亮,旋即争相出班附和。
“陛下仁以爱民,心怀苍生,此诚社稷之大幸!”
“古有成汤网开三面,泽及鸟兽;今陛下效先贤之善政,臣等纵万死,亦当唯陛下之志为己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什么主爵都尉,粮食保护价政策!
陛下这分明是给吾等改过自新,洗心革面的机会!
看着众臣如此懂事,刘弘不由长出口气,强自忍下心中恼怒。
如果可以,刘弘真的很想将整个朝堂清洗一番,哪怕让几百头彘做朝臣,都不会比现在更恶心!
但现实总是这么无奈:武盛文弱的汉初,仅有这点文人,可用于治理国家。
“罢了罢了~”
“为君王者,胸襟还是宽宏些为好···”
刘弘正自我安慰着,朝臣百官的彩虹屁,才终于开始出现刘弘所希望出现的声音。
“主爵都尉平准粮价,使民不至受谷贵之害,实惠及万民;朝堂亦可从中得利,以充实府库。”
“臣愚以为,陛下所行之粮价保护之政,诚老成谋国之言,安定社稷之举!”
就见一位面容英俊,身形高大,眉宇间尽是温和的男子出班,对着刘弘郑重一拜。
“此何人?”
刘弘‘小声’的询问,却因清凉殿显著的‘扩音’效果而响彻殿内;只见刘弘身旁,值守的令勉稍一拱手,略有些尴尬道:“陛下赎罪。”
“此人,臣亦初见···”
闻言,刘弘却并未露出不满,饶有兴致的望向御阶之下。
“公之所言,甚得朕心。”
“不知公之名讳?今任之何职?”
那位男子稍抬起头,气质中虽满是恭谨,却丝毫看不出阿谀之意。
“不敢当陛下以‘公’称之;微臣袁盎承蒙太后信重,以为长乐宫谒者···”
闻言,刘弘眉角微不可闻的一挑,旋即淡笑一声。
“原来如此。”
语气虽还淡然,刘弘内心却是掀起波涛汹涌。
——文帝中郎,景帝太仆,和帝师晁错相爱相杀数十年的袁盎!
在刘弘的印象中,历史上的袁盎本是吕禄门客,于文帝朝为其兄袁哙举为中郎。
可这袁盎,现在怎么成了太后张嫣的谒者?
看着身旁张嫣目光中透露出的敬重,刘弘心中恍然大悟,不由啼笑皆非。
这袁盎,还真是···
太后闺蜜专业户?
暗自腹诽着,刘弘地目光便再添一份兴致。
“既如此,便请袁生教之。”
“今岁田亩欠收,关中缺粮、府库空虚之困,当何解?”
第0243章 新的时代
对刘弘,乃至于长安朝堂而言,此番关中的粮食紧缺,可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挑战自是不言而喻:面对刘弘正式掌权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粮食紧缺问题,其处理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百姓、民心对刘弘政权的信任,以及刘弘的个人威望。
新鲜出炉的少府主爵都尉,以及其所奉行的粮食保护价政策,在面对关中数十近百万户人口嗷嗷待哺的状况下,也需要证明自己,确实有‘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而机遇,也同样是此。
只要刘弘能解决此次粮食紧缺危机,保障大部分关中百姓的生活,并不会因此次危机受到太大影响,刘弘就将取得皇帝生涯的‘开门红’。
粮食保护价亦然——只要能在如此恶劣的状况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