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端口处的红色泥封已经被破坏,末尾倒插着两根黑色的鸟兽尾羽。
封泥防窥的方法早在战国时便已有之,虽在汉初已经广泛流传到民间,但火漆泥封依旧是官府专用。
鸟兽尾羽,更是只有在涉及边关的军情战报之上才看得到。
羽毛数量从一到三,依次代表着军情的急缓程度;倒插,则表示消息尚不能完全确认。
缓缓取出筒中的布锦,看着上面规整的文字,陈平眉头不由缓缓皱起,旋即望向窗外,哀叹着自语起来。
“绛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布锦缓缓从陈平手中滑落到膝间,折起的布角出隐隐露出其上所文。
——云中守臣尚昧死百拜,谨奏陛下,吾皇万寿无疆···
·
·
·
PS:魏尚成为云中郡守的具体时间不明,只查到一句‘文帝时为云中守’,此时的年龄应该为50…55岁之间,还算符合逻辑,希望大家不要太过于较真。
如果有大佬对相关知识有所涉及,佐吏恭闻教诲。
第0025章 少府无主
刚走到府邸正门外,陈平便看见周勃背负双手,焦躁的在院内来回走;见陈平迈过门槛,更是一拂袖,转身身,向府内疾行而去。
陈平只好无奈的苦笑着,跟上周勃的脚步,向前堂走去。
刚走进门,就见周勃毫无仪态的盘腿坐在西席首位,左手、右肘分别撑上膝盖,右手揉捏着脸颊处的髯须,满目焦虑。
淡笑着摇了摇头,陈平负手走向首位,语带调侃道:“太尉今日竟未携酒登门,莫不是怕了老夫?”
周勃却是嗤然冷笑一声,目光轻蔑的看向陈平,讥讽道:“丞相国之柱石,君之臂膀;某粗鄙,怎敢与丞相同饮?”
前日常朝,陈平着实伤透了周勃的心···
算上北阙外那次,这已经是周勃在短短不到五天的时间里,第二次在朝中众臣众目睽睽之下颜面扫地了!
陈平却是淡笑着低下头,从怀中取出那支竹筒,递到了身边的奴仆手中,示意给周勃送去。
待等奴仆将木筒恭敬的放上周勃面前的案几,陈平又轻挥了挥手,示意堂内下人皆退下。
见陈平这般慎重,周勃才勉强按捺住将木筒砸在地上的冲动,取出筒内布锦,低头查看起来。
不过片刻,周勃便烦躁的抬起头:“不就是匈奴白羊部异动的军报?某早知矣!”
“云中守亦言:此或为牧民迁徙,尚不能确认。”
说着,周勃的面色重新沉了下来:“丞相何以顾左右而言他?”
陈平却依旧不焦不恼,慢悠悠起身,来到周勃身边,又从怀中取出另一块布锦,递到周勃手中:“绛候再看看这封战报。”
莫非边墙果真有警?
怀着这样的想法,周勃再看向第二封战报,但再怎么看,上面所书也与第一封相差无几。
疑惑的抬起头,就见陈平已坐回上首的座位上,低头吹着碗内茶汤,淡然道:“此战报,乃陛下交于老夫手中···”
抿一口茶,陈平抬起头,见周勃还是一副困惑的模样,只好再度起身,走到堂外环顾一周,确定周遭无人之后,回身走到周勃面前。
见周勃依旧呆萌的看着自己,只好无奈的叹口气,在周勃身侧跪坐下来,上身微微前倾道:“老夫得此战报,乃云中守呈于丞相府;绛候之所得,则为云中尉上报太尉府。”
言罢,陈平深深凝望着周勃的眼眸:“绛候试想:此战报,陛下从何得之?”
微微愣了愣,想通陈平言底之意,周勃猛然瞪大眼睛:“丞相是说···”
没等周勃说完,陈平便以眼神制止周勃继续说下去,挑眉道:“若非如此,老夫又何必委身那小儿之下?”
周勃恍然大悟,顿时羞愧着站起身,深一作揖:“臣①失礼,望君莫怪···”
陈平微一点头,坦然受之:“绛候言重了。”
二人刚跪坐下来,周勃便又疑惑道:“丞相所言虽有理,然吕···老妪掌权几逾十年之久,又怎会有边军···?”
只见陈平满脸慎重道:“绛候当知,吾等之所为,几与疾行于崖沿无异;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说着,陈平亦是站起身,对周勃郑重一拜:“老夫不得不慎而重之,万望绛候莫要介怀。”
周勃赶忙起身,局促的扶起陈平:“丞相万莫如此,险累诸同僚,是某之罪也···”
一番客套后,二人分别落座,周勃面上不愉早已不见,却又略有些不忿道:“便是如此,也不当纵那小儿猖狂至此啊?”
陈平却是阴恻恻一笑,满脸轻松:“前日常朝之上,小儿已是作茧自缚,绛候只等坐观其乐便是。”
见陈平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周勃也只好暂且安下心来:“丞相辛劳···”
·
未央宫内,刘弘对陈平的阴谋还一无所知。
此时的他,正爱不释手的擦拭着王忠从少府取回来的‘高祖斩白蛇剑’!
原本朴实无华的青铜剑刃之上,已被工匠连夜镀上了一层精铁,隐隐散发着危险的光芒;剑柄处更是夸张,各种金玉珠石不要钱似的镶满其上,就连剑鞘外,也是嵌上了一排饱满丰润的珍珠。
把玩一番,将剑绑上腰间之后,刘弘满意的打量着铜镜中的自己,嘴中不忘问着身边的王忠:“少府如今是何人掌事?”
只见王忠微一纠结,小心开口道:“老奴昨日往少府时,无人迎老奴入内;还是老奴托一旧识,将高祖皇帝剑带入少府···”
刘弘闻言一愣,半转过身,就见王忠将头深深底下,下巴都快将胸口戳破了···
“呵,果然。”
光从王忠这幅讳莫如深的模样,刘弘就已经能大致猜到少府如今的情况了。
少府,又被称之为内库,其主要职责,便是在皇帝需要任何一件东西时,闭着眼拿出个百八十万件,扔到皇帝面前。
当然,这么一个集库存、生产、供应为一体的庞大部门,不可能只对口服务于皇帝一人。
当某物价格过低时,少府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大量买入,囤积库房以备不时之需;在年景不丰、物资紧张的时节,少府则会在保证不影响宫廷需求的前提下,适量的将库存中某一物资撒入市场,以此谋利。
虽然有点类似于商人‘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手段,但由于交易规模与吞吐量足够庞大,无意间也能形成对市场的初步调控,使物价波动处于一个相对合理得范围,让百姓的生活不因市场波动而受到过大的打击。
汉初,天下百姓向国家缴纳的粮税为十五税一,也就是每户人家,将当年收获的粮食上缴将近百分之七。
但要上缴国家的除了粮税、徭役,以及十七岁以上男子每三年取其中一年、每户每三年出一人的兵役外,百姓还要上缴人头税:口赋——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
粮税,作为国家主要收入来源,会被全数收入丞相所掌管的国库之中,用于国家的一应支出,包括官吏俸禄、设施建造、道路维修、军队粮饷等花销。
口赋,则是上缴少府,成为皇帝的私人小金库,用于宫廷支出、皇帝赏赐、犒赏军队等用途。
从王忠的反馈来看,刘弘地小金库此时不止处于‘无人监管’的放飞状态,对于主人刘弘地存在也并没有什么认知。
甚至于,若刘弘不惮以最大的恶意猜测,此时的少府,只怕已是被各路牛鬼蛇神争相啃食,连骨头渣都不剩了。
·
·
·
PS:1。周勃在陈平面前自称‘臣’没有问题,是有例可循的——在历史上,陈平周勃坐视吕后乱来,遍封诸吕为王,甚至在一旁摇旗呐喊时,王陵便指责周他俩怎么这么没骨气?周勃的回答原文是: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安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这里的臣便是周勃的自称,可以理解为‘我’;君则是指王陵,可以理解为‘你’。
由此可以看出,在地位与自己相近,又比自己略高的人面前,地位略低一丢丢的人也是可以自称臣,以此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的。周勃身为太尉,其官职、年岁都比身为丞相的陈平略低,文中又是在道歉,敬称陈平一声‘君’,自称一声‘臣’,都是无可厚非的。
第0026章 汝阴国除(盟主加更)
此时的刘弘,对少府的局面还毫无办法。
甚至于陈平随便拉个马仔到刘弘面前,说要任命其为少府卿,刘弘也只有麻溜起草一封任命诏书,然后在上面盖上玉玺的份儿。
自己的小钱袋,却掌握在别人手中,刘弘心中很是恼火。
再想起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中,都要整天宅在皇宫里,过这种窝囊日子,刘弘就顿觉一阵烦躁。
了无兴致的解下白蛇剑,随手扔到王忠怀里,刘弘便气冲冲向宣室殿走去。
“传奉常卿入宫觐见!”
王忠赶忙小碎步跟了上去:“诺···”
现在的刘弘,急需找人发泄一下胸中窝火。
——再也没有比刘兴居,更适合给刘弘出气的人选了。
昨日常朝散后,夏侯婴便被收押到了廷尉衙门内的车船狱之中;待等刘弘晚上前往宫宴时,便已经传来了汝阴侯‘畏罪自尽’的消息。
对于夏侯婴会畏罪自尽,刘弘是怎么都不信的;只怕夏侯婴,是‘被自尽’的···
“心可真狠呐···”
夏侯婴被放弃,早在刘弘意料之中,这也是刘弘敢毫无顾忌的下手,将夏侯婴往死里整的原因:在刘弘活着出现在未央宫外的那一刻,夏侯婴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在不明真相的陈平、周勃眼里,刘弘没‘死’,无疑是因为夏侯婴和刘兴居没有把事情办妥。
砸吧着嘴,刘弘心中暗感了声可惜——车船狱,其实就是水牢;无论是水中的蛇鼠之流,还是牢顶上那只盛满水,不知何事会被倾斜的巨型水桶,都会对关押者持续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夏侯婴却才享受了半天不到,就‘畏罪自尽’了,着实有些走运。
出于羡慕,刘弘只好勉为其难的令秦牧带上军卒,将汝阴侯府值钱的东西尽数搬空;然后给陈平带了一句话:汝阴国除。
相比起‘被自尽’、死后还被刘弘洗劫的夏侯婴,刘兴居无疑幸运得多。
光是‘刘’姓,便足以让他拥有一块可循环使用的免死金牌了。
此时的刘兴居也不算太好过,正被关押在奉常衙门内的柴房之中,由秦牧专门派军士看管。
在正常情况下,涉及宗室的事务本应该是由宗正负责,但此时的宗正衙门同样因为没有掌事人,而乱成了一锅粥——前任宗正卿,因为与吕氏牵扯上关系,从而毫无意外的在前时之乱中‘殉职’。
没办法,刘弘只好将刘兴居交给奉常处置。
虽然职责毫不相关,但奉常卿刘不疑也算是宗亲长者,在宗正出缺的情况下,代为‘管教’一下刘兴居倒也算不上逾矩。
——没错,不是治罪,是‘管教’。
此时的人伦道德,是不允许刘弘治罪刘兴居的!
历史上,文帝在位,其弟淮南王刘长谋反,若按汉律处置,刘长妥妥死…全…家!
连宫女侍宦带奴仆下属,以及上述等人的亲属,总人数上千的那种!
文帝却同样因为顾忌舆论,对刘长毫无办法,只能是将刘长囚于车中,在车门上贴上一张‘私损者族’的封条,将其流放蜀地。
在刘长被一个县一个县接力押送的过程中,每一个想给刘长送饭的官吏,在看到那张封条时都没敢撕开,只能任由刘长饿死在囚车之上。
等刘长死后,文帝刘恒才‘哀哭’着站出来,沉痛的斥责了押送军卒,并尽数赐死。
可即便是如此完美的演技,刘恒也依旧没能瞒天过海——刘长尸首尚温,长安便流传起这样一则童谣: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相容
刘恒又只好着急忙慌跑出来宣布:淮南王死,朕甚哀之;尽封淮南王四子为候···
没过多久,刘恒又担心天下百姓以为自己是图谋淮南国,就将城阳王刘喜移封为淮南王,以证明自己不是馋刘长的封国;赐刘长谥号‘厉’,史称淮南厉王;并为刘长建造了诸侯陵园。
足足过了八年之后,刘长的幼子意外病死,那则童谣再一次喧嚣至上,刘恒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又让刘喜重新做回城阳王,并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长还活着的三个儿子分别为诸侯王···
这还是刘恒掌权之后!
刘长还只是刘恒的弟弟!
就更别提现在只是个傀儡的刘弘,去治罪宗室长辈刘兴居了。
所以,刘弘只能将刘兴居交由奉常刘不疑‘教导’、‘劝诫’。
当然,刘弘也不是以德报怨的圣母;即便没有明言治罪,也隐晦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