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国的事,庄子的话也多了起来。白圭等人都张着嘴巴听着,对于庄子的讲解,不住地点头。
“总之卫鞅的改革是对的不说别的事实摆在面前,秦国的粮仓多出了粮食,秦国的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秦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国力
反对卫鞅变法的人只是极少数,是那些世袭贵族。而广大地人民群众,老秦人还是支持的。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好处可惜他们人微言轻,他们的声音别人听不到。
所以秦国的变法在诸侯国中、在大周天下,被人误导了。
还有对于秦国渐渐地强大起来,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害怕他们明明知道卫鞅变法改变了秦国,可他们就是借助变法的事而攻击秦国、指责秦国。不是变法不好,不是秦国律法太严厉,而是害怕秦国变得强大了”
庄子分析得有理有据,白圭等人不住地点头。白圭也亲眼所见了,秦国确实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富强起来了。可是对于秦国律法的严厉,他还是不敢恭维在严厉地律法面前,你一个不小心就触犯律法了。
还有最根本地一条,秦国的律法上面存在许多漏洞。就算你是一个守法公民,大大地良民,可你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人陷害了。
不管怎么说,白圭还是不看好秦国的,认为秦国早晚会大乱,卫鞅会收不起摊子。
看着年轻地庄子,白圭等人不由地更加敬佩起来。
要说以前尊称庄周为庄子,是因为庄子与卫鞅的关系让众人脱离了秦国的大牢。对庄子的敬佩只是猜测,只是看到一个表面上的庄子。而如今亲眼目睹,亲耳所闻庄子谈论秦国,有理有据,见解正确。眼见为实,不得不从内心里佩服。
“庄子大才”
“庄子大才”
一个个不时地赞叹起来
白圭说道:“庄子不仅大才,而且武功也是天下无双秦国大牢中的枷锁和脚镣,在庄子面前形同虚设还有庄子的胆识,也不是一般般”
说起秦国廷尉府大牢内的事,白圭又是滔滔不绝起来。那天大牢内发生的事,他已经不是一次对别人说了。每次重复着说,都没有一人觉得他废话。相反一个个都听得认真。
“也难怪他是杨朱的关门弟子,道家学说的传承人”
“对对对杨朱的武功,天下无双他的弟子还能差到哪里去是不是”
大家说着说着又说到杨朱的身上。
店家端来一盘羊肉,说道:“杨朱是庄子的师父啊杨朱他不是我听说不是他不是”
店家没有再说下去。
“不是什么啊”有人问道。
“你是说当年的事吧”白圭知道店家说的是什么,说道:“是的杨朱当年是亲手杀死了庄子的爹娘,可那不是唉怎么又扯到这件事上面来了呢不说了喝酒”
白圭端起酒碗,邀请庄子喝酒。
庄子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第167章 认贼作父事件
见庄子的脸色难看,一个个都不敢再说了。
对于庄子“认贼作父”的事,众说不一。
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庄子人生的一个败笔,不应该拜杨朱为师。不管怎么说,都是杨朱亲手杀死你的爹娘的。虽然杨朱不是你真正地仇人,真正地仇人是奸细,是齐国的猎豹队。可不管怎么说,是他亲手杀死你的爹娘的啊你能理解,我也能理解,可天下人能理解吗
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庄子就是认贼作父。他们就跟惠施一样,一口咬定你了,说你拜杨朱为师就是认贼作父谁亲手杀死你的爹娘谁就是你的仇人。就算杨朱不是你真正地仇人,你也不能拜杨朱为师你拜杨朱为师你就是认贼作父
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力挺庄子,认为庄子不是认贼作父,还认为庄子小小年纪就能识大体,不被世俗迷惑,了不起。可是这些人太少了,力挺庄子的声音太小了,往往被反对声给淹没了。
自从秦国廷尉府大牢内闹出认贼作父事件开始到今天,将近一年时间,整个大周天下的各个诸侯国内,都传闻着关于他庄子的故事。庄子因大闹秦国大牢而出名,成为某些人传说的话柄。也因他与卫鞅的关系,而让那些坐冤狱的人得以释放。这些得以释放的人,把他们所见所闻传播开来,表达自己对庄子的感激。
古代人是最记恩的,特别是救命之恩。庄子对这些从冤狱里出来的人有救命之恩,所以他的名字、他的故事得到了广泛传播。
不过在传播他的美名的同时,也传来了另外一个声音,那就是“认贼作父”
因为大闹大牢那天的事就与认贼作父有关。就是因为那个矮小瘦弱的家伙说庄子认贼作父,还侮辱庄子的娘亲戴六儿,才引起庄子暴怒的。所以在传播他的美名的同时,人们难免会评说一下认贼作父这件事
庄子从大牢出来被卫鞅接回去,在卫鞅家里住下给卫鞅与秦孝公讲道,有半年多时间。他是从那年冬天住进卫鞅家的,一直到第二年夏末才离开。辗转到了魏国与商圣白圭相遇,差不多近一年时间了。古代虽然交通落后,可对于外界的消息,大家都特别地感兴趣。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有什么新鲜事,传播起来的速度和范围也是相当惊人的。
庄子并不知道,他才出山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是个很有名气的人了。不过他的名气并不是那么一边倒的好,也不是一边倒地坏。只有那些从秦国大牢中出来的人感激他,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是荣辱参半。
商圣白圭的看法与众不同,他是力挺庄子的,是那少数人之一。
见庄子还是无法释怀,他只得再次提及。
也许这个时候庄子更需要人来理解、支持、力挺,才能堵住众人的嘴。也只能让庄子有了敢于面对、正视的心理,才能堵住众人的嘴。你要是自己都过不了这一关,别人只会说得更厉害。
“庄子大才不计个人恩怨,明智”
白圭对众人解释道:“据说庄子当年拜杨朱前辈为师的时候,才十岁。他十岁的时候就有这般见识,由此可见,他是天才而到如今,有多少人几十岁了,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都什么人啊
还有我特别看不惯那些高官、名人,他们也说庄子的不是都什么人啊就凭他们的智商,他们怎么混到高官的位置上的”
在白圭的劝说下,庄子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慢慢地恢复了正常
他朝着白圭点了点头,然后朝着众商贾看了一眼,说道:“我也是在师父的感化下,才领悟的当我得知是师父亲手杀了我爹娘的时候,我真的动了杀心真的
可我师父并不把我当仇人的儿子看待,我跟随他这么多年我知道,我师父一直为当年的事叹息,为那些死在他手下的人叹息他老人家从来不主动杀人,而都是被人逼迫得没有办法了,才杀人的。
对于杀我爹娘一事,我娘都认为自己错了,我师公也认为自己错了。我与师父哪里还有仇恨呢要是这样都理解为仇恨的话,天下人都是我们的仇人。坏人只要挑拨离间一下,我们相互之间就变成仇人了。唉”
“等等等等”有人打断庄子说话,问道:“听说你娘没有死真的”
众商贾都把目光聚焦到庄子的脸上,看着庄子。
“我娘没有死”庄子点头道。
众人听了,都吁了一口气。
白圭说道:“我们当时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都以为是传说。听你亲口说了,我们才相信。想当年你的爹娘双剑合壁,那可是横扫天下”
“就是就是”
说起关于庄不名、戴六儿当年的传闻,一个个无不变色。有多少恶人死于他们夫妻的剑下有多少人死了都被人栽脏在他们夫妻身上
不过传闻归传闻,传的都是关于两人除恶扬善的事迹,没有低毁的意思,只是夸张了一些。有很多恶人不是他们夫妻杀的,倒挂在了他们夫妻的名下。
“在宋国与齐国交界的宋家镇上,我师公、我娘,墨家弟子与我师父,以及道家弟子,当时就把墨家与道家之间的矛盾化解了。
后来我师公带着墨家弟子,我师父带着道家弟子一起回到蒙县分坛。我师公再次承认自己当年错了,向道家弟子承认错误,向天下人承认自己的过错,为他的过错而忏悔。为那些因他的过错而丧生的人痛惜、难过他老人家重新解读了墨家学说,然后归隐了。
我师父也全面而系统地讲解了道家学说,特别是他老人家的一毛不拔理论。讲完了道家学说,他老人家又讲解如何治世,讲解了兵家、法家和儒家我师父认为:乱世用兵、治世用法、盛世用儒、道家治心。讲完了他的全部理论,才带着我归隐的
我真的没有想到,都到现在了,真的我十岁时就明白的道理,怎么到如今还有许多人不明白都是什么脑子啊”
白圭端起酒碗,邀请庄子喝酒。然后说道:“我觉得不是对与错,明白不明白这个道理的问题,而是正如庄子你所分析的秦国那样。卫鞅变法对秦国是有好处,可人家就是不愿意承认怎么办是不是嘴巴长在别人的身上,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白圭说完,不住地摇头
第168章 谁能一统天下
不觉间,天已大亮,庄子与白圭两人整整谈了一个晚上。其他商贾,早已架不住瞌睡,睡觉去了。
谈完庄子认贼作父事件后,两人又从秦国谈起,到大周天下的各个诸侯国。商圣白圭认为:天下将来可能归楚或者齐,特别是楚。
秦国虽然在卫鞅的变法下强大起来了,可随时都有可能乱起来。一旦变法失败或者中途而废,秦国面临后退或者灭亡的危险。所以秦国的将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楚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民风温和,子民勤劳踏实。不过他对楚国的将来也很担心。楚宣王开疆拓土,对自治国家方面都不错。可在继承人方面,白圭很是担忧,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接班人。如果下一代楚国君王无能,楚宣王所做的一切,都白搭了。
对于魏国,白圭摇头叹息。
魏国现任君王,也就是历史上的魏惠王,虽然在开疆拓土上面很不错。可是魏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又不多,魏王又不听劝谏,不知道休养生息,连连征战,早晚会让魏国垮掉。
白圭原为魏国重臣,就是因为魏王听不进去臣子们的劝谏,他才弃政从商的。所以他对魏国都不敢提及过多,以免隔墙有耳,传到魏王那里去了他在魏国也就呆不下去。
对于齐国,白圭是看好的。齐国的齐王也就是后来的齐威王,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个“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君王,是一个很年轻不错地明君。不说别的,就连嘴臭的淳于髡,都被他重用了。可见齐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你有才,人家都敢用言格即可免費無彈窗觀看
“还有不得不提一下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一个人才聚散地就跟当年宋国蒙县墨家分坛一样,那里聚集了几千上万大周天下的才子”
“稷下学宫”庄子问道。
对于天下大事,他这个才出山的人,知道的很少。特别在白圭这个游走在大周天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商人面前,庄子更是白痴级别。
“稷下学宫就是一个大学堂齐桓公时期开设的,也就在你跟你师父走后那年,齐桓公晚年为齐国做的一件很有远见的大事,开办了稷下学宫。
齐国为了招揽人才去他们齐国,凡是去稷下学宫讲学的人,按照听课的弟子多少,给予你一定地奖励听你讲课的学生越多,先生的报酬就越高。
还有凡是去稷下学宫听课的学生,只要有先生签收了你,你都可以住在先生家里,一切费用由齐国国库支付
在这样地情况下,天下才子们都去了那里,只要找一个先生拜在门下,就衣食无忧了。所以吸引了天下才子,只有你有路费,你能去齐国,你不仅可以免费拜先生求学,还可以衣食无忧。
天下寒士谁不愿意前往。要是在那里崭露头角了,被齐国重用了,那是多好地事啊
关键是你必须先有一定地才学,你到了稷下学宫后必须有先生收你做学生”
庄子心想:稷下学宫是个好地方,到了那里,我可以讲我的道学,通过稷下学宫把道学传播开来,省得我周游列国了。嗯等我回了宋国,打听到容儿与青儿的情况后,就去齐国的稷下学宫。
不过那个叫淳于髡的人在齐国,他会不会为难我
不管那么多了,还是先去试试运气
对天下一统的看法,庄子还是看好秦国的。不过为了尊重白圭前辈,他没有与他进行争辩。关于秦国的将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