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道了,明白人生了,只有说你能够在这个乱世中寻找了生存下去的理由、理论根据。而现实大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主观认识上明白了人生,但是客观环境是恶劣地,不容乐观。
德充符中的第五个故事,是讲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与君王的故事。
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这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后,再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
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这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后,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的了。
然后就这个故事进行一番解说。
再然后从道德回到人德,解说得道之人如果在人世间生活。
这是道德应运于社会实践,要我们抛弃人德,接受道德。
人德人为制定的德。道德以道的理论依据而延伸出来的大德。
这也是德充符这篇文章最终的用意:用道德应人德,用道德来实践人生。
这个故事开篇讲的那两个事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观念变了,一切都会变
卫灵公看惯了这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后,再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
齐桓公看惯了这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后,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的了。
天刑之,安可解
如果我们不改变观念,我们就无法改变面临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就无法根治这个混乱地社会,人类就没有幸福可言。
最后一个故事,是惠施与庄子的辩论,辩论“有情与无情”。
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后世公认他是名家鼻祖,在辩论上一套一套地。庄子经常与他辩论,常常的情况是这样地:庄子开始时辨不过惠施,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赢。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简而言之,庄子认为:道赋予了人的容貌,天地赋予了人的形体,人不能因为好恶而致伤害自身的本性,人要顺任自然而不要随意增添什么,人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所以说人是无情的。
如今你又展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整天靠着树干吟咏,依靠在几案后面闭目假睡,你这不是折腾吗自然授予了你的形体,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活着只是完成生而为人的任务,你却以坚白论而自鸣得意以为你会说是吧
庄子的意思是,站在人的层面上来讲,人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人怎么没有情呢人有父母子女亲情、朋友之情、爱情等等。这是基本之情,但我们不要多情。
什么是“多情”
最终还是一句话: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你不要沉溺于“人情”之中,活得那么复杂。何必“展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整天靠着树干吟咏,依靠在几案后面闭目假睡,你这不是折腾吗”
这就是多情
本章完
:。:
第58章 庄子的大宗师白话文 一
知道天地的运行规律、作为,知道人类社会、国家的运行规律、来源、人的所作所为。那么这个人就达到了认知的极点。
知道天地的运行规律、作为,他就知道明白人与万物都来自于天地,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
知道人类社会、国家的运行规律、来源、人的所作所为,用知道的这些知识来保全自己的生命,来应对随时发生的意外和不可知事件,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了。
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的。
因为判断事物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是否恰当,所判断的事物事实是否清楚,都将影响到判断的最后结果。我怎么知道面前的事物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出于人为的呢我怎么知道面前的事物是人为的而不是出于自然的呢
只有那些真正明白了人生的人,他们才有正确地认知,才能达到这个认知的高度、境界。
那么什么样地人才能算“真人”呢什么样地人才算真正地明白了人生呢
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心中不会颤栗,下到水里不会在意衣服沾湿,进入火中不惧怕灼热。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难道不是人吗
原因在这里:他们得“道”了,他们明白了人生,明白了生死。
人与万物一样,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有什么可怕地呢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后不做恶梦,醒来后也没有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只讲营养,他呼吸时气息深沉。
真人的呼吸是深呼吸,吸气从脚根开始上行,呼气从头顶下行至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喉咙,短促而浅,气血停顿在胸间。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口齿不清。那些嗜好和欲望太重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就跟呼吸一样,不能深呼吸。
古时候的真人,好像不知道生命之快乐,也好像不知道死亡很可怕。对于新生生命,他们没有欣喜之情;对于死去的人,他们也没有婉惜之痛。就那么轻轻地走了,就跟来的时候一样。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天地间来的,迟早还是要回归到天地间去。所以不追求多余的东东,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而已。得到了什么,他们欢喜地接受。失去了什么,他们就像根本没有过那样坦然面对。
这就叫做不用心去刻意追求,不人为地去改变自然规律,这就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平静,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严肃时像秋天,豁达时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够知道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极致的。
之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并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遍施万世,他们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
乐于交往是为了追求外在的虚荣利益等等的人,他们就不是圣人;
有偏爱,此亲彼疏的人,就算不上是仁;
伺机行事,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的人,他们就不是贤人;
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以自己的喜好而行事,他们就算不上是君子;
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原则立场,他们就不是有识之士;
追求向外之物如虚荣、利益等等而失去生命,他们不仅仅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人性的本真。因为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的虚名。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地人,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而献身。但是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安适而这样做的。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先为自己而活,然后才为周围的人和天下人而活。
为自己而活,才是人性的本真。
古时候的真人,一副正气凛然地样子,不管别人是什么态度、立场。好像很孤立,无法承受自己的态度、立场所带来的压力。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虚架子,经受不住考验。又好像那么回事似的,可给人的感觉又有些华而不实。
当真正面对的时候,他们好像显出怡然欣喜的样子,一点也不害怕。
当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又好像出于不得已的样子,不得不这样去做。
当他们真正行动起来后,神色又恢复自然,做出来的结果又是那么地合情合理,让世人挑不出毛病。完事后又显出一副无所谓地样子,他的神情看起来好像刚才不是他做的与他无关,心不在焉好像忘记了要说点什么来表示表示。
那么他们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呢
他们把刑律当作主体,绝对不做违法的事;他们把礼仪当作羽翼,入乡随俗,尊重别人。把自己的能力当着时间,随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把自己的道德操守当着原则,时刻遵循。
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他们处处小心,害怕触犯律法而引来杀身之祸。
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他们入乡随俗,尊重别人别人就一样尊重他们,所以他们能够行走于天下。
把自己的能力当着时间的人,随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好像欠了别人似的。其实不然是因为迫不得已什么叫迫不得已是因为同为人类,生存不易,不能孤立、独立而生存,人与人、人与万物是相互的关系,所以我们没有帮助别人、帮助万物,我们是在为自己。
把自己的道德操守当着原则并时刻遵循的人,就好像有脚的人走过山丘根本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还以为他们是一个路过的人。其实不是是他们已经养成习惯了。
所以说道家与周围人一样,也是普通人。他们并不例外,一样遵守律法,一样遵守礼制,一样劳作,一样生活。只是不同地是,他们遵循道。
其实无论是道家还是世人,无论如何行事,都不过为了生存。只是生存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道家是与天为徒,效仿天、效仿道。而世人是以人为徒,效仿别人,别人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明白是效仿天、效仿道有利于生存,还是效仿别人生活有利于生存的人,他们就叫真人。
死生是自然规律,并非人为,没有人可以改变,这就是命。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出现那样,并非人为,没有人可以改变,这就是自然。
作为人,为了生存有时候不得不参与世事,与世俗为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人与万物都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难免不发生冲突、对立。
人们总是把天看作是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祭祀它。何况道呢天地万物皆来源于道,我们当如何待之呢
人们总是把国君看作是权力者,无法摆脱国君的权力范围。因而终身愿为国君效死。何况道呢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道。国君也是人,也一样来源于道。所以我应当遵循道,效仿道,以道为师
泉水干涸了,小溪沟变成了陆地。生活在小溪中的鱼儿都被困在那里,它们相互依偎,彼此张大着嘴巴出气以此取得一点湿气,彼此以唾沫来相互滋润,苟延残喘。
如今失去了泉水的源泉,没有了生存的依靠,才想起当初生活在江湖中的自由自在。后悔当初选择了错误的依靠,才来到这条小溪中。既然如此,不如接受现实,把过去在江湖中的快乐也忘却掉,改变一下认知观念,然后重新选择一下“鱼生”。
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与痛苦都忘掉,改变一下我们的认知观念。然后重新规划一下我们的人生。
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已。人与万物一样,来源于天地之间,来源于道。就让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人生吧而不是依赖于圣明的尧或者是暴虐的夏桀。
道用大地来承载着我的形体,让我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又用衰老来让我休息,用死亡来让我安息。所以既然这样善待我的生前,也一样会如此善待我的死后。
将船儿藏在山沟里,将大山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很保险了,不会丢失。然而半夜里却有个大力气的人把山谷和河泽都背走了。藏者还在睡梦中安心地睡大觉,并不知道他藏匿起来的东东被人偷走了。
将小东西藏在大的东西里面是可以的,不过一样会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面还不让天下丢失,怎么才能做到呢
这就要我们有一颗无私的心。我们没有私心,无须隐藏。天下摆在面前,别人偷不去,无须隐藏。
再则天地日月星空等一切一切都来源于道,最终回归于道,我们何须有私心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何须有私心天下万物各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