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表露在外的意思。
穷:困窘,走头无路。
达:通畅、顺利。
命之行:自然的运行,指非人为造成的情况变化。
相代:相互更替。
规:窥。
滑:通作“汩”,乱的意思。和:谐和,均衡。
灵府:心灵。
豫:安适。
兑:悦,欢乐。
郤:通作“隙”,间隙的意思。
接:接触外物。时:顺时,顺应四时而作的意思。
法:仿效,借鉴。
荡:动。
脩:同“修”。
闵子:人名,孔子的弟子。
纪:纲纪。
:屈曲。
跂:通作“企”。“跂”指腿脚屈曲常踮起脚尖走路。
支离:伛偻病残的样子。
脤:唇。这里用跛脚,伛腰,无唇来形容一个人的形残貌丑,并以此特征作为这个丑陋之人的名字。
说:游说。
说:通“悦”;喜欢。
脰:颈项。肩肩:细小的样子。
瓮:腹大口小的陶制盛器。“”字亦作“盎”。瘿:瘤。颈下的瘤子大如瓮盎,这里也是用畸形特征作为人名。
诚:真实。
孽:祸根。
约:盟誓。胶:粘固,胶着。“约为胶”意思是把盟约当成胶着似的束缚。
德为接:意思是把施德看作交接外物的手段。
工:工巧。
斲:“斫”字的异体,砍削的意思。
丧:丢失、缺损。
货:意思是买卖东西以谋利。
天:自然。
鬻:通作“育”,养育的意思。
天食:禀受自然的饲养和供给。
眇:通作“秒”,微小的意思。
謷:高大的样子。
惠子:即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
益:增添。
劳:耗费。
据:靠,凭依。槁梧:指用梧桐木做成的几案。
瞑:通作“眠”,假寐的意思。
天选:自然的授予。
坚白:“坚白”论是古代名家的著名言论,它以石为喻,指石之白色与石之坚质都独立于“石”。庄子对于这一类辩论极不赞赏,斥之为无稽之谈。
以上只是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生词,对于初学者,可能还有更多生词,望参考前辈注释阅读原文。只有阅读原文,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54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 一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主要讲德,更确切地讲,是讲道德。天籁小说bs 庄子讲的道德与现代所用的道德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庄子的道德在道字上面要加双引号的,是相对于“人”德来讲的,是道之德,应该是“道”德。
德无须多讲了吧大家都懂的。如果我们无德,就要被人骂的。社会上无德的人多了,社会就很混乱。所以我们要有德。
做一个有德之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孔圣人一生追求的,因此他老人家成为了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并不是说孔子开办私学成为老师这个师,学习他当老师,以他为榜样。而是学习他做人的原则。孔圣人这个“万世师表”,是指人格上的老师,做人处世的老师,而不是老师的老师。
庄子“德充符”这三个字怎么解
德无须多说了,就是道德的德。充:满、担当的意思。“德充符”所说的德要充满、担当到哪里呢到哪个上面去呢要充满到“符”上面。符:符号、标示的意思。德要充满、灌注到哪个符号上面呢
因此庄子“德充符”的原义就出来了,要充满、灌注到人这个符号上面来。但是并不仅仅要充满、灌注到人这个符号上,而是要充满、灌注到万物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庄子的德是大德,是“道”德,而不是“人”德。
庄子德充符讲的是要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人生,看待宇宙、天地,来规划我们的人生。所以称为“道”德,省去双引号就变得道德。
后世的道德一词,也可能源于老庄哲学原著,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一书。
遗憾地是后世的人只知道讲“道德”,却沉溺于“人德”。没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宇宙、天地,看待人生。没有按照“道德”这个词的原意来规划人生,建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而是跳不出人的范畴,而建立在人德之上。在认知方面,给自己限制了范围。自然目光、境界就小多了。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讲的就是道德与人德的关系,讲道德与人德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看了许多解读庄子德充符的文章,因为这些解读者没有读懂老子的“道”,没有读懂老庄哲学的“道”,所以解读到庄子德充符时,根本无法解了,说不出所以然了。根本不懂这篇文章所要表述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甚至每个小故事后面的经典文字,他们都解读不出来,不是错解就是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结果与庄子的原义不相干。
德充符中前面五个故事的后面,都有最经典的解读。结果由于后世解读者没有读懂“道”,解读出来的都是“文不对题”,都变成了瞎扯。
德充符后面惠施与庄子谈“情”,是这篇文章的最后总结,让我们回归到现实,回归到“人德”上面来。庄子的意思是:站在道的层面、高度上来讲,人是无情的。因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但是站在人的层面、高度上来讲,人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呢
由于大多数解读者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所以读到德充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了。
为了方便那些没有正确解读德充符这篇文章的人正确解读、读懂,只得先简单地说一下老庄哲学中的“道”,道家的道。
道是一切来源
天地宇宙都来源于道。
道是什么呢
道是变化
一切的一切都是通过变化、进化而来的。老子就把这个变化取名为“道”。
道,也有路的意思,没有尽头的意思。
道也是指具体某物的,也可以是万物、所有。什么东东都是道,一切都是道。因为只有实物才会产生变化,没有实物怎么变
“进化论”应该有很多人知道吧
道家认为,一切都是进化而来的。天地日月都是进化而来的,只是我们暂时或者说是永远都无法追究到到底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所以道家就把这个“进化”或者是“变化”取名为道。
道这个词不好解释,但是一旦懂得了什么是道,就很好理解老庄哲学了。随便怎么解释,都能懂。对于悟性好的人来讲,举一两个例子就能听懂。而对于笨猪来讲,你是越解释他们是越糊涂。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天地之间,在天地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天地就是我们人类的父母,也是万物的父母。所以我们与天地间的万物是兄弟姐妹,是平等的。
我们有了道家的“道”,我们就有了一个正确地宇宙观。然后我们再来树立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我们有了正确地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后,是不是就有了德呢
德做人之标准做人处事之行为准则、心理尺度。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人不懂什么叫德。其实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大家都遵守的社会规范、公约,包括律法规定的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规范。
这样解读德,还是不完全的,也不是道家的德。
道家的德不是社会管理需要的德,而是按照道的理论延伸出来的德,俗称“道德”。而社会公德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而延伸出来的“公德”,这种公德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环境需求下,德的内容、要求就不同。
而道家的德是永远不变的。
道家要求我们按照“道”德去为人处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解决人生的烦恼。
先简单地讲一下道家的德,然后再分析德充符中所讲的德。
先简单地讲一下道家的德,也有助于读懂德充符。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来源于道,来源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道物化出来的一个物种。所以人类不要主宰万物,不要妄想。
由此引申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不仅人是要死的,人类也早晚是要灭亡的。这不是宿命论,不是宣扬恐怖思想,而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既然人是要死的,人世间的一切争斗等什么地,就没有意思了。但是道家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我们放弃多余地、不必要地追求,然后快活、本分地生活。
人是要死的不假,但赋予了我们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一生还有几十年的生命,我们不能因为最终要死而放弃生的过程吧是不是
还有人生还是有意思的,我们经过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经历过家庭之爱、父母长辈给予的爱。我们还经历过青春岁月谈恋爱、结婚生子、抚养教育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等等,人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能说没有意思。
如果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生命是永恒不息的。因为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是不是
本章完
第55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 二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讲德,可以说是层层梯进的。天籁小说bs 第一个故事是讲鲁国有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受了刖刑,只有一只脚。不要小看这个人,在鲁国,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一样多。“中分鲁”,两人把鲁国的生源“中分”了。
当然王骀这个人是庄子文学虚拟出来的,不是真的。
读庄子德充符的时候,我们会现,这篇文章中的主角人物都是残疾人。
庄子为什么要拿残疾人开涮呢
其实不是他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残疾人与健全人之区分,而是要以人与物之区分。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他们都是人,在道面前,在万物面前,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物种。是要我们站在道的认知高度上来看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范畴上来看待人。
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我们的目光才会远大才不至于沉溺于“人”世间,看不清人的本质。
还有在德充符里,庄子所列举例子中的衬托人物,都是名人。不是孔子就是子产,或者是鲁哀公,或者是老子或者是谁。
庄子是拿这些人来作衬托,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特别是那么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和学术奸细,还有那些喜欢崇拜、喜欢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当他们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们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个名人时,就会认真地读下去,甚至是很气愤。这样就能达到庄子想要表达的效果,就能顺利地把他想要告诉世人的话传达出去原来庄子是个标题党。呵呵。
在庄子一书中,这样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虚拟出来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的都是一样地,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达到他想要表态的效果。
回归话题。
孔子的学生常季见王骀是一个残疾人,而且好像还没有什么真本事。文中介绍说王骀是一个“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心里不解,就问孔子是什么原因。然后孔子就解释给常季听,说王骀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有无数解读者无法正确解读。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
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他们就无法读懂道家对死生的理解。
我们把这一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方便大家理解。
孔子回答说:“他是个道家他认为人和万物都来源于道,死后又回归于道。人与万物都只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具体事物而已,回归于道后,还会变化成为什么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对于他来说,死或者是生都只是这个生命的结束,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个得道之人,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所以无论生死如何变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将变成何物,他都不会在意的,随遇而安。无论变化成什么,都只是因道变化而来的,他就坚守这一点:他是道。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是由道变化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