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关键的内容是:聪明智慧与名声。
第二个关键的内容是:心斋。
聪明智慧与名声,庄子认为是相互倾轧的,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源、根本。
但是并不是要我们拒绝聪明智慧,不能聪明智慧,要“无知无欲”。而是要我们正确认识聪明智慧和名声的本质,正确对待它。
聪明智慧与名声是用来更好地生存的,而不是用来谋求多余的东东、身外之物的。
而后世的学术奸细以及那些理解能力有问题的学者,则在这个上面大做文章,根据这些来指责老庄哲学是“虚无主义”、“消极无为”、要人们无知无欲、“愚民政策”等等。
第二个关键内容是心斋,心斋是针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知道道德是怎么败坏的吗你知道聪明智慧是怎么来的吗
道德的败坏是因为人们都在追求名声,表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就会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结果没有道德的人都变成了有道德的人。
这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
聪明智慧是来源于争斗。为了争斗,为了斗倒对方,为了取得胜利,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
这就是聪明智慧的来源
聪明智慧是用来相互争斗的工具。
所以说名声与智慧这两个东东都是凶1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祸端。所以我们学道之人,不要去追求名声和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要淡泊名利,要大智若愚。
解读庄子哲学,我们不要拘泥于文字的字面意思,要引申,要结合整体来理解。
再则庄子一书留传下来不知经过多少人在字面上作改动了,肯定不是原文。
还有当时的字与后世的字是不同的,字的不同字的表达意思也就生了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肯定言不达义。
古代人说的一句话,我们可能要几句话甚至是几十句话来表达,才能表达清楚。古代人说的话,就跟诗一样,有着很深地意境,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各有心得。但是作者原文所表达的整体构架是不会变的。
解读庄子上面说的话,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庄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背景、前提的。不不是庄子直接说的。在人间世文中,是孔子说的,庄子假借孔子之口说的。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地:
颜回要去卫国做官,辅佐卫国当时的国君。卫国国君是个暴君,孔子就劝说颜回,一定要注意。在这个暴君手下当官做臣子,一个不小心就会死的。而颜回一定要去,还说出孔子教导他的那一套“救世”理论什么地。孔子见颜回一定要去,就说了以上的话,提醒颜回,要他不要追逐名利,不要追逐贤名等等。
然后就此引申认为:就算颜回得到了卫国的重用,把卫国治理好了,功成名就,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不仅仅是暂时的,而且你颜回一样要死。
为什么呢
因为“贤名”的关系
你的“贤名”、德行盖过了暴君,盖过了卫国君王,所以卫国君王就要杀你。试问:你是君王还是我是君王你一个臣子的德行盖过我君王了,你是不是谋逆啊
不相信卫国君王会杀你是不是那好我举几个例子,他们的情况跟你一样。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不要教条说你尽力了,只要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算是死,也值了。试问你死了之后,还不一样恢复原来的面貌
你是做出了成绩,但你死了。你说值,那你就是为了名。可最后的结果是:你死了,你没有完成这一次做人的生命过程。还有你没有最终解决人类的问题。你只是解决了卫国暂时的问题,一时的问题,却并没有根治。
既然不能根治社会问题,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你又何必去送死呢
这恐怕才是庄子所要表达的
既然这种方法不是根治社会问题的最好方法,不能最终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们就不要去做。没有用,你去做干什么折腾还不如好好生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生存的方法,好好生活,完成自己这一次做人的生命过程。
颜回就这个问题心里不服,又说出了以下处世之方,说他将如何如何,是不是可以保全自己呢
结果一样得到了否定。
人间世中的这一段也很重要。颜回所说的方法,都是春秋战国之前的“处世良方”,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
可当我们面对暴君的时候,你的一切“良方”都没有用。因为暴君不吃你这一套。人家手头上有权力,人家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这一段的喻意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你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既然是徒劳,还不如不折腾。我们换一种方法去生活,为何一定要去辅佐那个暴君呢是不是
这样又回到前面了,回到人间世文章开头。在文章的开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古时候修道的人,他们总是先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后才去保全他人的生命。如今你自己自身难保,哪里还有时间去阻止暴君的所作所为呢你还是先学会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吧
你自己都没有学会保全自己,你还谈什么“拯救天下苍生”呢
你自己都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你凭什么教导别人如何生活
本章完
第43章 庄子的心斋
庄子内篇第四篇人间世中最有名的典故,就应该数“心斋”了。天籁小说bs 历代解读者和道教人士,都在研究什么是心斋,各有所得。
不管是不是正确,能够帮助到他们,都是好的。
那么什么是“心斋”呢
怎样解读才是正确地解读呢
请先看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师您有没有更好方法,请告诉我。”
孔子说:“斋戒我告诉你如果我们用心去做事,无论去做什么事,都是那么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宇宙就不会这么深奥了。”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不饮酒、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我这样,应该也算是斋戒了吧”
孔子说:“你说的这个斋戒是祭祀前的斋戒,并不是心斋。”
颜回说:“请教老师什么叫心斋”
孔子说:“你必须静下心来,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要用耳朵去听外界的事物,而是要用心去想、去领悟外界的事物。不要用心去想、去领悟外界的事物,而是要去想、去领悟气。
听到的一切信息止于耳朵,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记在心上;心里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为止,不要再现实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没完没了,要到此为止;
气什么叫气呢气空气也肉眼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就像道一样,它是确实存在地,却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虚虚无也无没有也让自己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心里没有想法、大脑里没有意识,这就是心斋”
颜回说:“我在没有听老师讲解心斋之前,我就是那个颜回。现在我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心斋了,我不是颜回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把自己忘记了,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忘记了。老师我这是虚吗”
什么是心斋
听到的一切信息止于耳朵,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记在心上;心里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为止,不要再现实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没完没了,要到此为止。
什么是心斋说白了就是: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就是心斋。就跟斋戒那样,不沾荤食。
庄子的心斋,一样又被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误导了,认为心斋就是与世隔绝。只有与世隔绝,我们才能做到心斋。
其实这是误解、误导、偏激的理解,又没有结合庄子的整体思想、老庄哲学的整体思想来理解。
学术奸细这样理解,主要是为了与“无为、消极、虚无主义、避世”等等扣给老庄哲学的帽子挂上勾。
正确地理解应该是:对于生存没有意义的东东,我都心斋掉。就跟互联网科技应用一样,互联网上面那些不良地信息等等地屏蔽掉。一些不良人员全部拉入黑名单,不与之来往。这就是心斋
再则庄子的心斋不是让你与世隔绝,724小时心斋。不应该是一生都心斋。而是跟斋戒一样,只有到了祭祀前后才心斋。斋戒并不是一年到头或者是一生都斋戒的,而是有时间段的。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才是正确地。
总之一句话,有利于生存的我们接受,不利于生存的我们屏蔽。屏蔽等于心斋
以为心斋就是屏蔽一切、一生都心斋,达到无知无欲状态,显然是误导。或者是偏激理解。
在讲解心斋的时候,庄子还讲到了“气”。
气什么叫气呢气空气也肉眼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就像道一样,它是确实存在地,却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虚虚无也无没有也让自己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心里没有想法、大脑里没有意识,这就是心斋
其实在这里,庄子一样运用了“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在老子的道德经充分体现了出来,老子运用的就是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人类大脑育的一个过程,值得学者去研究。
庄子一样要我们效仿自然,效仿道。在这里,庄子要我们效仿空气。他认为我们要像空气那样,无所不在,却又处处存在。
接下来,又具体解读了一下。
请看原文: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孔子说:“你的悟性很高,理解的很透彻。我再引申下,让你更深刻地理解。
无论你到了哪里、在什么环境下、与什么人打交道,你都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当存在。不要把面子、利益、自尊、名誉等等地当回事。能够融入这个圈子,就尽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融入这个圈子,就赶紧离开,换一个环境。
要做一个开放型的自我,不要建立个人堡垒把自己封闭起来。你就把自己当成一所空置的房子,什么人都可以容得下。为什么要开放到这个程度呢把自己当成一所空置的房子呢你就把这一切都当成迫不得已、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我们为了生存下去,才不得已而为之。
你要是这样去做了,你就差不多接近道了。你就可以在那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混得很好。
不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只要走了就会留下痕迹。人生也一样,不可能不与人处事,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交往。与人交往就会留下一个人的痕迹,就会暴露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就会伪装,避免自己吃亏。可是当我们面对苍天的时候,苍天有眼,我们都暴露在苍天之下,无法伪装自己。
天网恢恢,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