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些伪儒家极力维持儒家学说。其实他们不是维持儒家学说,而是维护自己的地位,维持自己的那一份俸禄,维持自己优越于人民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乱世来了,老庄哲学又热了。
老庄哲学自从流传于世后,经历了战国末期、秦始皇、秦二世、汉朝建立这一段混乱的时期,已经广泛地传播开来了。因为战乱的原因,更多地人在研读老庄,从寻找到人生理论,在夹缝求生存。
学习了老庄哲学特别是学习了庄子哲学后,只要你正确理解了,你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人生不是为了活着,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有什么难的呢是不是
可道家学说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汉武帝的允许并进行推广,便开始隐匿了一般。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国的主流化。
其实是儒家使用政治的手段,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强行推广的,并不是人心所向。
杨朱说:乱世用兵,治世用法,盛世用儒,道家治心。到了盛世,是可以推广儒家学说,但是儒家学说不是人生哲学,只是治世的一种方法。而且还不是一成不变地方法,是那种因时代而变的应世方法。所以儒家可以治世,但必须用道家来治心。
如果儒家违背了这一条,必然是失败的。
结果在人类历史面前,汉朝很快灭亡了。
在人类历史面前,汉朝是很短暂地
事实证明儒家离开了道家治心,必然以失败告终。
一个不能正确解读“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哲学,一个不能给人类指明正确地人生方向的,最终都将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
汉朝的灭亡,代表着儒家学说是失败地,它不能引领人类走向健康、幸福地生活。
汉朝灭亡,国大地又进入混乱时期,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魏晋南北朝”。
社会乱了,又有人把老庄哲学捡起来了。那么回事:人生得意的时候,信仰的是儒家学说。人生失意的时候,信仰的是道家学说。
向秀是其的一个。
他喜谈老庄之学,注庄子,“妙析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
aa2705221
第1076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二)
向秀,227年272年时人。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他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经历了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怅和迷茫大彻大悟,在苦闷和徘徊大彻大悟,心境更加趋于淡泊宁静,用心阐发庄子思想的精神。
向秀还著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散集;思旧赋一篇存选和晋书本传。他到洛阳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之。闭门谢客,潜心作注。
关于向秀注庄子,还有个有趣的插曲。
向秀注释的时候,嵇康说,庄子的玄言妙旨会被注释弄得僵滞,以前也没有一个较好的注,劝向秀不如不注。后来向秀注基本写,拿出来给他看,他才知道:向注使庄子的玄理更加美妙。因此对向秀的才识大为叹服。
向秀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小,没有将父亲的注释光扬天下,被郭象将稿拿走。
郭象“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句而已”,以自己的名义大行天下。
此事见于世说新语学,晋书因之。其后千百年来,世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视了向秀。
晋书卷五十列传第二十原: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常闲居,以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世说新语学篇说他“才甚丰赡”。
关于郭象“抄”向秀注庄子的事,更应该看两者内容之差异,不要完全相信“史记”。司马迁的史记那么严谨、认真,都有错误的记载,何况其他人的“史记”了。
所以关于郭象“抄袭”的事,后人要理性看待,不要以讹传讹,抹黑一个人的学术功绩。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凯有风貌。凯生子业,业生弼。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他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乡公主。
主要作品: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政权更换快速,篡弑频仍,故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加外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人民生活艰苦。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找不到出路,乃寄心于宗教,寻求心灵的慰藉。于是各种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佛教是外来宗教,相传是从西汉末年传入国的。也许可能这更早。
道教是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在道家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主要作品:肘后方、抱朴子。主要成:钻研道教、研究医学、创作著作、擅长针灸。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
aa2705221
第1077章 皇封
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自从道家学说成熟以后,那些悟道的高人隐居了起来,以规避混乱的社会对自己生命的影响。
在道教还没有形成之前,这些隐居的高人,相当于后来道教形成的道士。不同地是,这些隐居的高人没有宗教仪式,没有规矩。真正地道家,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
再则他们任性自然,尊重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是不会被宗教仪式所束缚的。
后来随着悟道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学道避世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官府的追查,渐渐地有了宗教仪式。宗教仪式对于道家来说,完全是为了掩人耳目,是护身符,是为了不让官府来追查。
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允许一个健全的人不劳动的。所有人都必须到时代发展的车轮去运转,没有人可以逃脱的。
试想都不为社会作贡献,都不付出,谁来养活君王、养活国家机器、养活那些世袭贵族,养活那些官员,养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所以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不允许你公开隐居的。你想用隐居来“逃避社会现实”,没门。你想独善其身,自食其力,不行
所以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不允许你公开隐居的。要想隐居,你得躲得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之去。
特别是在乱世的时候,你更是无法公开隐居,公开说你是隐居。乱世的时候,需要更多健全的人来补充兵源。那好你们都悟道了、都隐居了,谁来当兵谁来保护君王、保护君王的江山、保护世袭贵族和官员
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你连隐居都找不到可以隐居的地方。
因此有人想出了好办法:我信教我信仰天地神灵。我把道家学说创始人神化为神灵,我膜拜神灵。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公开隐居。隐居也有了合理的理由,变成了合法化。
在秦汉以前,人民的素质普通有限,大多人是信仰神灵的,没有人敢亵渎神灵的。
不说在秦汉以前了,是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是有不少人相信有神灵存在的,还是有不少人有宗教信仰的。
有了“神灵”作庇护,隐居有了合法地身份和地位了。官府的人算来拉“壮丁”,也不敢拉侍奉神灵的人,害怕得罪神灵遭遇神灵的惩罚。
因此产生了“道教”。
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道家,当时的老子和庄子,在世人的心目的位置。如果没有绝对地影响力,他们是不会被世人神化的。算有人神话他们,官府的人也不会同意的。只有大家都公认了,才能有神格。
所以早期的道教徒,大多是真道家。
而道教形成之后,道教徒不再是纯粹地道家了。有一部分人是怀着宗教思想来修道的,有一部分人把道观当成了避难所。其只有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地道家出身。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不过如此。
道教的形成,也不过如此。
正是因为道教与道家有着这一层渊源,庄子作为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第一人,凭借他流传下来的庄子一书,在道教有了一席之地。
因此公元72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庄子受到皇封,被封为“南华真人”。也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又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后世评价摘录: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注:由此看来荀子没有读懂庄子。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有不同。遂性逍遥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口未能言。今见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