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庄子的故事- 第5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其实在“焚书”这件事件面,秦始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作为一代君王,一个统一了六国的君王,心里还是清楚的。焚书只是做做样子,吓唬吓唬那些“非主流”思想,杀鸡儆猴的。要是那么全面、彻底,古籍不复存在了。

    也是说,凡是“涉事”的人,凡是在某个范围内的人,都必须交出“禁书”。在其他地方,只是做做样子。

    当然不乏那些拍马屁的官员,那些借机闹事的人,那些脑袋一根筋的人借机生事,严格执行。因此是焚了许多“禁书”。

    这些人你说什么他们执行什么,一副无脑地样子。结果造成了一定地损失。最后让秦始皇背历史的黑锅。

    试想:要是秦始皇那么一无是处的话,他还能统一天下战国经历了几百年,都没有人能做到一统,唯独他做到了。要是无能的话,他能做到

    aa2705221

第1074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再扯了,不再说心界的斗法了,直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

    要是扯的话,心界又一场斗法,结果道家失败,儒家学说思想占领思想界,庄子等人被心界老怪物囚禁,等等。那是小说,学艺术,是扯,是丰富地想象。想象出一个心界,还佛祖呢还帝呢

    其实都是想象出来的事件。

    在现实生活,秦始皇统一国后,到了他儿子秦二世的时候,把大好河山断送掉了。嬴氏家族世代的努力,成为一场空,白忙活了。

    嬴氏家族的子孙并没有因此而永远享受到荣华富贵,保持尊荣的身份、地位,却给当时的世人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残酷地战争,让无数人死于战乱,让无数家庭悲欢离合。

    当然并非说是嬴氏家族一家的罪过,不过是举例而已。而是说有同样思想、经历的诸侯君王家族、世人,他们的想法不都是如此

    不仅古代,在现代,从古至今,不还是有许多人有这样地想法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庇荫子嗣,希望自己的后代永远享受到荣华富贵,保持尊荣的身份、地位。结果都落空了回头过来看,他们的一切努力,世世代代的努力,都是白忙活了,都不过是瞎折腾而已。

    如果这种瞎折腾不影响别人的生活、生存,还无所谓,他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如果他们的折腾影响了他人、人类的生活、生存,他们这一类人该死

    还是那句话,在人类还没有寻找到公认的正确人生指导思想之前,人类是没有永久地和平的,一切和平都只是暂时和局部的,人类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扯得远了,回归话题。

    秦二世灭国后,又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国历史进入汉朝。不过这次的战争相对于战国来说,短暂得多了。

    还是那句话:乱世用兵,治世用法,盛世用儒,道家治心。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渐渐地往盛世发展了,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又有了用武之地。

    因此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

    要是扯的话,心界又一场斗法,结果道家失败,儒家学说思想占领思想界,庄子等人被心界老怪物囚禁,等等。

    那是扯那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好用三维模拟出来的画面一样,是模拟出来的。心界是人想象出来的,是一个想象的世界。

    结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汉初,在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经济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以是结果,本书作者没有考证,此处作引用之用。

    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和经济进一步强化主义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以是结果。

    如果要是扯的话,是不是能写好一段“心界大战”的字,写道家学说思想如何被儒家学说思想打败,等等

    事实是如此道家是治心之学,是人生哲学,不是具体的治世之学。

    心治世必治

    继续: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汀辜鼍偃迳蹶拔闪睿早何反蠓颍锶迨酰岢獾兰遥亩涞凼敌姓胃母铮踔两ㄒ椴幌蝰继笞嗍隆q继蠖源瞬宦诮ㄔ臧罩鹜蹶啊⒄早海抉加ぁ⒇┫嗵锿‘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遭到贬黜。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

    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

    、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

    武帝即位时,历经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因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进一步强化主义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从以搜索结果可见:盛世用儒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没有用道家学说思想来治心。

    建元元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排除出去。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学说,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家学说思想通过政治的手段,登历史的舞台,霸占着主导地位,垄断了市场。

    aa2705221

第1075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一)

    庄子的著作一直在民间流传,在道学爱好者之间流传。有很多人看了庄子的著作后,顿然悟道。因此将庄子的著作奉为至宝,时常研读。

    庄子的著作是大多是解读经的,解读始祖老子的经的。

    杨朱一生传道,没有时间著书。晚年隐居的时候,他把平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庄子。庄子解读老子经,大多是根据杨朱的解读而来的。

    只有少数章,是庄子自己写的,不是解读经的。

    可遗憾地是,庄子解读经的章,大多失传了。而流传下来的,却是他亲自写的章。

    不过我们一样可以从庄子的章看到他注解老子经的字。而且几乎随处可见。

    从流传下来的章可以看出,庄子的哲学思想与老子是不同的。庄子哲学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延续,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阐述和拓展、延伸。

    庄子哲学思想是根据老子的“道”而来的,由“道”即人。根据老子道的理论而延伸出万物,延伸出人。然后阐述人

    庄子从个体的人着手,解构社会。像庖丁解牛那样将社会解构,但解构社会并不是庄子的目的。

    将社会化整为零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社会的本质、特征,告诉我们:社会、国家是由个体的人组合而成的。

    社会、国家是人类历史过程暂时出现的机构、组织,是因保护个体的人而存在的。当国家机器不能保障人民的生存安全的时候,国家机器失去了作用,对于人民来说,不存在了。当人民不需要国家这个机器来保护了,国家也不存在了。

    所以国家机构是人类发展进程的一个暂时性的东东,并不是一定要有国家的。如果一定要教条的话,认为说这话是反国家、的话,扣帽子搞字狱的话,也没有办法。

    可历史事实摆在面前:当国家机构或者说是国家机器不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保障人民生存权利的时候,要改朝换代了。

    所以敷衍是没有用的,掩饰、打压不让人说也是没有用的。只能证明某些人不敢承认,苟延残喘。他们的目的是:继续享受他们暂时的、个人的人生快乐而已。

    再则道家说这些并不是针对某个人的,也不是针对当时社会的。而是讲的是理论。本来是这个道理。道理摆在那里,你还能不让人讲。

    庄子将社会化整为零后,再将个体的人组合,构建成家庭、家族、团体、组织、国家。

    其实家庭、家族、团体、组织、国家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人类的繁衍而出现的。当家庭、家族、团体、组织、国家不能保障一个人生存、繁衍的时候,个体的人又回归成个体,一切又划归于零。

    所以后人读庄子,大多数无脑的人和无脑的学者都只看到庄子只讲个人,不讲集体什么地。

    特别是读到介绍杨朱的章时,更是不理解。所以杨朱的“一毛不拔”理论,被许多人误解了。因此还被儒家的亚圣孟子骂了。

    庄子、杨朱都把个人提到主要位置,都认为:首先必须为自己而活着,然后才是为至亲的人而活着,再然后是为他人、社会。

    本来是这样,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别人、为社会而活着。

    而儒家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迎合社会管理。

    儒家讲“舍生取义”,道家也讲“舍生取义”,可道家与儒家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完全不同。道家的舍生取义是为自己,是为至亲的人,然后才为陌生人。

    总之一句话,给人的感觉是:道家为己,儒家为公。

    其实更多地人是举着儒家的牌子,而并不是儒家。更多地人说自己是儒家是说给别人听的,是用儒家的要求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而他们自己则凌驾于这一切之。

    他们嘴为公,其实际一样为私。只是利用国家机器、权力、法律、道德等来压制别人。而此时的儒家学说,成为被利用的学说。这些人利用儒家学说来压制世人,正如庄子某篇章讲的那样。

    那篇章应该是庄子一书外篇盗跖吧

    盗跖应该不是伪作,应该是庄子的亲笔所作。因为他符合庄子的思想,符合庄子哲学对儒家学说的认识。

    由此可以看出:道家真实,儒家虚伪。

    当然道家是在理论真实,说了实话。而在社会实践,并不是这样地。保护自己是首要的,让自己活下去是首要的。所以道家一般都遵纪守法,规避危险。

    正是因为老庄哲学是从个体的人的角度来解读人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混乱、个人经历挫折的时候,人们才捡起老庄哲学,认真研读。在顺境的人,是不愿意深入思考人生的。

    所以历来有这种说法:人生得意的时候,信仰的是儒家学说。人生失意的时候,信仰的是道家学说。

    这种说法应该是从汉武帝之后流行的。

    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养活了一大批官僚。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混进官府只为自己不为人民服务的官僚,他们充分利用国家权力来欺压人民,向人民鼓吹而自己凌驾于之。

    所以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