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庄子的故事- 第5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这些人的真面目。在通读老子道德经文的时候,这些人再也不发挥想象,发挥自己的思维推理,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却就“小国寡民”这四个字,发挥了极其丰富地想象。

    其实这些人或许不是没有读懂老子的哲学思想,而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某个目的,故事曲解。

    既然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怎么就不能全面理解老庄哲学呢

    还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过上优越于他人的生活,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

    总结归纳为一条:他们也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为了过上优越于他人的生活而已,为了一己之私而已。因为当上了走狗之后,就可以领一份狗粮,如此而已。

    而不是站在人、人类、学术的角度上。

    什么叫小国寡民

    意思就是:有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说它小,是相对天下来说的天下之人各有各的情趣,相同情趣的人毕竟很少

    最好的社会风貌就是这个样子的。有着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可社会现实并不是这样,相反是一片混乱。是一群人在几个人的带领下,盲目地去征战。或者为了某个目的而去行动。更多地是为了个人的生存目的,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所以老子提出小国寡民,人类最终的生活面貌就变成了“不可能实现”、“理想国”、“乌托邦”、“某某主义”。

    那些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个否定,赤裸裸地否定。然后又把他们之后所说的“无为”、“不尚贤”、“绝圣弃智”、“绝学无忧”、“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等等搬出来,作为佐证。

    最终目的就是那么地赤裸裸,否定你,从而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老子所说的人类最终“小国寡民”的面貌,并不是随口而说的,而是根据道家理论而来的。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这样地:人与人的组合,才形成社会。国家是因为保护人民而存在的,而出现的。不是先有国家而后有人民的,而是先有个体的人,然后因社会形势的需要、生存目的的需要,才形成国家的。

    国家是保护人民的需要,才出现的。当国家不能保护人民的生存的时候,国家就不存在了。当人民不需要国家保护了,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说白了国家只是人类发展史上出现的“临时需要的机构”,当人类能够理智地生活,不再有战争后,国家就自动消失了。

    当人类能够理智地生活,不再有战争了,国家机构自动消失了,然后出现的就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面貌。

    而那些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们,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一点,就武断地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空想,然后予以否定。

    对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篇的另外一处曲解,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对于这个地方的曲解,很好解释。那些曲解的人完全是断章取义,没有接连上下文。

    为了达到目的,那些人解读到这里的时候,不接连上下文,又恢复断章取义的解读法。在小国寡民上面,他们引经据典,而到了这里的时候,他们连上下文都不连贯起来就解读了。

    根据史料记载,“结绳记事”是历史上的一个时代,那时人类还没有文字,靠结绳记事来记录相关事情。

    老子当过大周守藏吏,接触的古籍很多,可能了解一些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所以在这里就引用了一下。认为人类理智生活后,形成小国寡民,生活面貌就跟结绳记事年代差不多。

    什么叫小国寡民

    就是有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说它小,是相对天下来说的天下之人各有各的情趣,相同情趣的人毕竟很少

    人们都害怕死亡,害怕意外,都不敢、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熟习的地方

    虽然有车船可以去远方,虽然有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可没有了战争,这些东东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都放在一边没有人理会。

    人们仿佛都回到了那个“结绳记事”的时代,都拥有甜美的饮食,美观地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与不同习俗的人哪怕就生活在对面、隔壁,就是不与他们来往。虽然可以看见他们、听到他们的鸡鸣狗叫,一直到老,各自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老死不相往来

    aa2705221

第1067章 庄子送葬

    公元前291年,庄周79岁。

    秦昭襄王十六年,韩厘王五年,魏昭王五年,宋君偃后元三十八年,宋钘卒。

    宋钘,又称宋子,宋国宋城人。

    宋钘,与尹文齐名。著有宋子一书。

    孟子告子下记载,孟子曾会见过宋钘,并称他为“先生”,孟子自称“轲”。

    宋钘与宋辙是堂兄弟关系,宋辙世袭了爵位,成为宋家镇的主人。而宋钘家族渐渐地沦落为普通百姓,自谋生路。宋钘与惠施是表兄弟关系,两人少年时期都居住在宋家镇。

    少年庄子第一次出门的时候,在宋家镇与惠施、宋钘相遇。后来在墨家分坛杨朱讲道的时候,庄子只看见了惠施却没有看见宋钘。宋钘听了杨朱讲道后,跟随一个道家走了,没有与惠施在一起。

    在稷下学宫的时候,因为公子田矩的关系,宋钘没有与庄子见面,两人错过了交流的机会。

    后来的宋钘,大多时间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从事讲学,只有少数时间出游,或者是为齐国办事暂时离开过齐国。

    晚年的宋钘,与庄子有过交往。具体说来,是从惠施辞官回宋国后,才正式交往的。

    宋钘得知惠施死了,特意过来奔丧,听说庄子后,才来找的庄子。

    年轻时的宋钘与庄子,两人都是相互仰慕。宋钘很服庄子,庄子也很佩服宋钘对道家学说的理解。庄子经常与人提及宋钘,称宋钘为先生。只是由于过去的交通和信息太慢了,两人最终没有见面。

    宋钘卒,庄子第一时间赶了过去,为其处理丧事。

    看到宋钘也死了,少年时认识的人几乎都死了,庄子也决定羽化飞升。

    不说少年时认识的人都死了,就是青年时期认识的人,中年时期认识的人,又有多少还健在呢

    在这个乱世之中,命不保夕,晚上脱了鞋袜,都不知道明天的自己能不能穿上,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就算早晨还活蹦乱跳地,说不定还没有到太阳下山就因为战乱或者是意外而死了。

    真的活到他这个年龄,已经很少见到了。

    特别是宋国,自从宋康王执政后,宋国就更加地混乱了。宋剔成时期积累下来的综合国力和人心,都在他的暴政下消失了。国库空虚,宋康王不断地压榨,逼迫着宋国人都想着一切办法离开宋国,移民去往其他国家。

    留下来的人,大多都是老弱病残。仅有的几个健全人,还要躲避兵役。他们没有离开宋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宋国有牵挂。他们的爹娘、长辈需要照顾,他们的配偶、子女、后代需要照顾。

    不是他们脑袋笨,或者是没有门路离开宋国。而是出于亲情和人心,他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离开宋国的原因,是他们不想一个人苟活着。

    宋康王执政时期,也学习晚年的魏惠王,对世袭贵族进行下手。

    魏惠王在庄子的主意下,对魏国的世袭贵族不断地进行削弱,把他们的封地收回,成为国有。

    宋康王也一样,人民那里没有的压榨了,他只得对世袭贵族下手。宋家镇虽然还存在,可那个世袭而来的爵位已经被撤消了,宋辙被削为平民,靠吃以前的积余过日子。宋钘的家族也一样,所有与世袭有关的恩惠,都撤消了。

    在宋国,不仅仅宋钘、宋辙家族这样,一切不在朝堂上为官的世袭贵族,全部没有了特权。

    在以前,改朝换代后世袭贵族只是削弱了一些,一点一点地削弱。比如说封地在一点一点地减少,特殊待遇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是那种“渐退式”。而到了宋康王后期,直接断

    就跟当年宋康王上台时对庄子家那样,直接把宋剔成封赐给庄子一家的墨家分坛之地收回去了。

    没有了世袭贵族的身份,这些人的后代就一样要去服兵役。一时之间,宋康王又能征到不少健全的兵源。但是这些世袭贵族的后代,虽然身体健全,可体质、耐心、道德素质都是有限的。所以宋康王的军队,战斗力一样提不上去。

    在送葬的路上,有人向庄子发出感叹,说宋康王暴虐、无能,宋国有这么多大才,却得不到重用。

    “不说别的,就眼前吧你庄子是大才吧还有宋子大才吧还有惠子”

    此时送葬的队伍正好路过惠施惠子的坟墓边。

    那人用手一指惠子的坟墓,感叹不已。

    不用多说了,就在眼前,宋国就有三位大才。

    庄子一生不得重用是小,还受到了宋剔成和宋康王两代君王的迫害。

    如果宋剔成是个明君的话,不疑神疑鬼的话,重用庄子,庄子有可能做一个大隐隐于朝的大隐,跟宋荣子一样,在宋国为官。用道家学说治世,治理宋国人心。

    可是宋剔成不但不重用,还进行迫害。

    惠施也一样在宋国没有得到重用,他把自己最美好地时光都用在魏国了,在魏国做了外相。其实惠施在魏国也没有得到重用,所谓的外相,不过是为君王跑跑腿而已。

    宋钘比庄子、惠子混的更差,一生没有得到重用,只能寄生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以讲学为生。

    庄子回过头对那人说道:“郢地有个人把白灰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白灰只有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他让某个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个小白点。那个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很随便地样子砍削着白点,鼻尖上的白灰完全削去了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那个鼻尖上抹白灰的人站在那里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宋康王知道了这件事,召见那个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与我合作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没有了合作伙伴,我就再也没有那个本事了。唉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庄子不仅感叹他没有了惠施这个辩论的对手,也在感叹人生,感叹宋康王以及宋剔成都不是他的合作伙伴。

    在这个世界上,唯独可以与他辩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惠施。通过与惠施的辩论,通过惠施的挑错,让他的思维更加地慎密。在说话用词上面,都严谨了起来。不然惠施一定会挑出你的错误。

    庄子不仅仅感叹这些,他一样感叹,他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了。同龄人都死了,比他年龄小的人也都死了,也到了他羽化飞升的时候了。

    他虽然修炼成了真人体,有了不死之身,可他一个人苟且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再则违背常理的事,道家是不会干的。

    道家讲究的是融入生活,过周围人一样地生活。

    所以他是必须“死”的。

    aa2705221

第1068章 以天地为棺椁

    公元前286年,周赧王29年,宋君偃后元宋康王43年,齐湣王15年,庄周84岁。

    齐国国君齐闵王联合楚、魏两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很快齐军将其抓获并杀死。宋国灭亡,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宋国的灭亡,对于庄子来说,没有一点“爱国精神”的。相反觉得这是宋国人民的一次解脱。

    在人类历史面前,只能是一次暂时的解脱。

    宋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宋康王的压迫,从苦难中走出来了。

    当然只是从宋康王的压迫下走出来了,并不是说从此就没有了压迫。在人类还没有选择正确地人生指导思想之前,都不会有长久的幸福。

    所以说只能说是宋国人民从宋康王压迫下的苦难中走出来了,并不是说宋国人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齐、魏、楚三国瓜分后的宋国,将面临着三个国家不同的赋税政策。宋国人的命运,也将分成了三种,能不能过与占领国子民一样地生活,任何人都无法知道。

    不过灭国与附庸被殖民是不同的。灭国后可能享受到占领国的国民待遇,而附庸后的国家,是要面临双重赋税的。所以灭国相对来讲,比附庸要好一些。

    天下的形势就是这样,小的诸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