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卖儿自责,庄子这才告诉她:娘亲早已羽化飞升了。
得知娘亲羽化飞升了,卖儿大哭。
在卖儿的大哭声下,戴六儿、庄不名两人出现在院落里。此时的两人,都是年轻时的形象,比现在的庄子还要年轻。特别是庄不名,就跟保养得最年轻时的庄子一样。
卖儿趴在地上给两人磕头,请求二人留下,照顾家。
戴六儿、庄不名两人笑而不语,看了所有孩子后,飘身而去。
aa2705221
第971章 庄子对战争的思考
公元前339年,周显王30年,楚威王1年,庄子31岁。
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楚宣王率军三十万东进淮北,想灭掉淮北、泗上之间的十几个小诸侯国,扩大楚国版图。
正当楚宣王与齐、越、宋三国军队大战淮北之时,卫鞅率二十万秦军出蓝关。兵分二路,一路东出洛南,一路东出商洛古道,会兵于商州,赶走商州楚军。接着又挥师东出,夺取楚军把守的丹凤和武关,并派大军驻守商洛、丹凤和武关。把丹江以北,武关以西,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
秦国背叛秦楚盟约,楚宣王气极,加上旧疾复发,一病不起。翌年,病重,岁末死。临死前,仍念想商州之地。
楚宣王卒,楚威王即位。
在谋臣的建议下,楚威王,准备重振楚国雄风,在一系列措施颁布之后,便开始广招天下英才。
在寻找天下英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船神。经过打听,得知船神可能是庄子时,便对庄子感兴趣起来。
楚威王得知庄子确实是大才,决定派人来请。
庄子得知楚威王要请他去楚国为相,也便打听起了这个人。以他现在的能力,打听起这事,并不难。
来到楚宫后不久,楚国以及楚威王的事,他都了然于心。
楚威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王,有着严重地称霸天下心理。而现在的庄子,是一个文化战线上的人,他不希望通过武力来吞并天下,更不希望看到杀戮。
战争是残酷地,无需多说。无论是谁发动战争,也无论是谁通过战争而得到天下,而战争的过程都不外乎:这个诸侯国的人杀那个诸侯国的人。最终地结果都是:大周子民相互间的残杀。
更说得直白一些:都是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
道家虽然也讲杀伐果断,对于影响自己生存的人进行杀伐果断。可道家是有底线的,在不影响自己生存的情况下,是不进行杀伐的,生存是道家的底线。
道家不是彻底地慈善家,不杀生。相反对于影响了生存底线的他人和事物,出手都是毁灭性的,绝对不手软。也就是说,道家并不是说人类之间就不能进行战争。而是我们要为生存而战争,不要作无意义地战争。
可是诸侯间的争霸战,往往并不是因人民的生存出现了问题,而对他国发动战争。而是诸侯君王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为了称霸的虚荣,为了君王自己的个人目的,而反动起来的战争。
所以对于诸侯之间的战争,庄子以及道家都是不支持的。
人民的疾苦、人民的生存艰难,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战争而造成的,逼迫着人民去参与战争。可战争并不能解决人民的疾苦和生存问题,相反只会加重。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卷入到战争中去,而是要看清战争的最终目的。
而事实上证明,诸侯之间的战争,君王发生战争的目的,只有小的诸侯国是为生存而战,而大的诸侯国发动的战争,并不是为人民的生存而战。而是为了称霸。
小的诸侯国因迫于大诸侯国的压力,不得不卷入战争。其实这场战争也不完全是因为人民的生存问题,而更多地是君王的君位问题。君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君位,保持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坐享君位,永远过着奢侈的生活,才参与战争的。
小诸侯国因被附庸殖民而过上不如以前生活的情况是有的,可毕竟是因为受到了“双重赋税”而造成的。被附庸后的小诸侯国,一方面要供养自己的国君,一方面要供养占领国,双重赋税而造成的。
而一旦小诸侯国灭国了,没有自己的君王了,往往就没有了双重赋税。
对于人民来说,有奶便是娘。不歧视他们,不虐待他们,给他们生存的权利,无论谁来当君王,都是一样地。而有了歧视和虐待,生存仍然出现问题,人民才会站出来反抗。
道家是站在生存角度上来看待事物的。
而其他各家,以及受大周几百年影响的世人,却并不是这么看待的。这些人都站在一个狭窄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认为自己的诸侯国灭国了是一种耻辱,认为要忠于自己的君王,认为这认为那,认为太多。反正观点一致,战争就有了理由,就自然而然地卷入到了战争中。
而道家就不这么认为。道家认为:其一我们都是大周子民。其二我们都是人
你一定要把自己划为某个诸侯国的子民,你的思维、境界就狭窄了。
或者你再按照这个思维逻辑来划分,你再把自己划分到更小的区域,比如说你是谁谁谁的人。就好像军队里军人一样,你把自己划分到归谁管理,听从谁的指挥。这样也可以,你毕竟是军人。
可是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只有军人才这样地认为:他们是属于谁的。而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停留在诸侯国的概念上了,认为自己是某个诸侯国的人,一切为国着想,要有国家、民族观念。
而军人呢他们的思维观念停留在了军队的概念上,认为我是军人,一切听从领导的指挥。其实思维一样是狭窄地。试想:这个领导要是有私心,通敌了呢如果这样你们不都是被人当枪使了
如果我们再按照这个思维逻辑来划分,再把自己划分到更小的区域。比如说:我们跳出军人的圈子,我们不是军人,我们是农民或者是团体组织,或者是家族、家庭呢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维模式看待问题的话我们就局限在团体组织、家族、家庭的这个认知层面上了。
而世人的思维模式,大多停留在诸侯国、军人、团体组织、家族、家庭这些狭窄地认知层面上了。而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大周子民,更没有站在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其实我们都是人
大周子民是人,北方游牧民族的人也是人,南方的蛮民也是人,还有那些原始部落的人也是人
我们都是人
aa2705221
第972章 不作为的人不是道家
如果楚威王不是一个想称霸的君王,一心只想把楚国管理好,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巩固国防,让其他诸侯都不敢来侵犯。另外其他诸侯国都愿意效仿楚国模式,就跟宋国效仿漆园模式一样,百鸟朝凤、天下来归的话,庄子倒是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做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
道家不是不可以为官的,并非一定要小隐隐于野,也一样可以生活在市井之中,中隐隐于市。也一样可以做官,大隐隐于朝。就像宋荣子那样,在宋国朝堂上为官,并得到宋剔成的信任。
当然作为道家为官并非完全是一种求生存的手段,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拯救天下苍生。
而把大隐隐于朝当成混时混日子,拿着高薪却不为人民办实事、不作为,那就是对道家的误解。那种人也不是真正地道家,只是打着道家的幌子或者说是故意曲解道家,给道家抹黑。
在能够为民做好事的时候,尽量做事。在不能为民做事的时候,明哲保身。而不是混时混日子,不作为、没有立场、底线,墙头草。更不是为了那一份高薪而霸占官位,得享尊荣的生活。
混时混日子、不作为、没有立场、没有底线、墙头草、为了那一份高薪而霸占官位的人,都是伪道家,都不是“大隐”。这些人都是挂着道家的牌子,给道家抹黑,或者说是故意曲解道家学说思想。
庄子不想去楚国为官,是因为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楚国的朝堂上。
再则楚威王时期可能重用你,把你当个人。而到了他儿子时期,后代君王时期,就不一定再重用你。
或者楚威王现在是重用你,以后说不定就不重用你了。
还或者楚威王只是请你去楚国给他充充面子,表示一下他重用人才。而等你到了那里,政见不合就将你束之高阁。
确定庄子是大才后,为了安全起见,楚国并没有大张旗鼓公开来聘请庄子。因为楚威王知道了,庄子在宋国受到了宋剔成那个昏君的迫害。你要是大张旗鼓地话,必然会祸及到庄子的家人。
要是那样地话,庄子就不一定来楚国了。相反还要怨恨楚国。
所以楚威王秘密地派来两个能说会道的使臣,带着重金,请庄子。
庄子的分身从楚国回来,就在心里想着:如何才能推脱掉,不去楚国做官。而且还不得罪楚国。就跟推掉魏惠王的邀请一样,既不得罪,又能成为朋友。
这一年,即公元前339年,周显王30年,楚威王1年,庄子31岁。卖儿又生养了一个儿子,并且又怀上了。
现在的庄子家里,已经有五个娃了,加上卖儿又怀了,可以想象,生活将会如何
以庄子、卖儿的大手大脚,再多地银子也是不够花的。当然如今的庄子不再是过去的庄子,如今的卖儿也不是过去的卖儿,他们表面上大手大脚,花银子如流水。可实际上他们还是保留了一手。
以前宋剔成赏赐给戴六儿的金银玉器什么地,早已在戴六儿时期就花得“差不多”了。加上两年抗战期间,戴六儿又捐了一些金子给了宋剔成。基本上在宋剔成和外人的眼里,这笔钱没有了。
其实不然还有很多都被卖儿财不露白隐藏起来了。以前做的,都是表面现象,做给别人看的。好让别人都认为她们家的银子花光了,只有这样,才不遭贼惦记。
还有以前从漆园带回来的银子,也还有许多。
还有上次从魏国带回来的银子,基本上都没有动。
可是为了做样子装穷,你不得不那样装可怜。
从某一天开始,庄子又捡起了编织草鞋的手艺,每天早早地就打开院子的门,让赶集的人看见他在编织草鞋。上午集市散了,他又下地去干农活,保持自耕自食。
另外他还让张山、嫂夫人两人帮他负责管理墨家分坛那一片开垦出来的土地,请人耕种或者是转租。
现在宋国的政策是鼓励人开垦新地,租熟地耕种的人少了,一般都是自己去开垦新地。反正只要在规定的地方开垦新地,都是不收赋税的。
所以庄子在墨家分坛那边开垦出来的土地,是没有人愿意租种的。但是可以请人来打短工。当天干活当天晚上收工就给银子,给宋国刀币,还是有许多人抢着来干的。
对于穷苦人来说,能挣一些现金,还是愿意挤出一些时间来的。他们可以选择白天给庄子家干,趁早抹黑给自己家干。
张山与嫂夫人两人也要生活,也耕种了不少地。不管怎么说,要维持自己生存下去,要自食其力。
为了装穷,为了补充一家人的营养,装出没有银子买肉吃的假象,庄子只得经常背着弓箭去墨家分坛的山林里捕猎,去河边钓鱼什么地。有时还可以把捕获来的猎物,钓来的鱼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银子。
这些年下来,庄子的形象基本上定下来了:穷家里没有积余的银子。娃多养不活。
卖儿除了怀孕生娃、教育娃娃们外,那就是抽空绣花。她一天到晚都很忙,一点也不是装出来的。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她的哭声,都是被娃们给气的。
曾经显得很富态的卖儿,如今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
当然卖儿不是那种痛苦地哭,而是带着发嗲地哭。说真实一些,她是幸福地哭。
可卖儿的哭,对于不了解内幕的人来讲:就是因为穷,因为家里没法过了,儿女多了,才哭的。
对于外界人的误解,卖儿也学会了装比,从来不作解释,默认了。相反她还顺着别人的话引申一下。
“娃都不听话淘气打又舍不得打,只能自己哭了呜呜呜”
卖儿还一边说着一边又哭起来,一副很痛苦、很无奈地样子。
“谁让你生养那么多娃呢你少生些啊你”有人好心地劝解道。
“没有办法啊呜呜呜我又怀上了呜呜呜”卖儿哭道。
“你不能跟庄子他分开睡啊分开睡就不会怀娃了”
“呜呜呜”卖儿装出难为情地样子,没有辩解。
“唉你家那个日子没法过了平儿他娘我家还有一块干肉,呆会我送给你给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