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庄子的故事- 第4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生方死就是指一个事物生成是因为另外一个事物的死亡。比如说木材,木材的出生是因为树死了。

    方死方生就是指一个事物死亡而成就另外一个事物的诞生。比如说树,树死亡而有了木材出现。

    方可而方不可就是指这样可以,那样必须就不可以了。比如说如果认为儒家学说是最好地,那么墨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就是不可取的。

    同理如果我们认为墨家学说是最好地,那么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就是不可取的。

    那么到底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哪一家的学说是正确地呢

    其实判断起来并不困难

    只要我们跳出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而站在天地一体的高度上,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争论就没有必须了。

    站在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生存,是人与人之间争夺生存权。

    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都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我们争的是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争夺生存权。

    而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问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我们永远都会以一种物质形式而存在我们是道我得到了永生。

    方不可方可就是指如果这种方法不可以、这样也不可以的话,那么换另外一种方法、换另外一种形式绝对可以了。物有所用,各尽其能,都有发挥他作用的地方和时候。

    比如说当儒家学说、墨家学说以及诸子百家学说都不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时候,我们何不去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呢或者我们一定要抱着儒家或者墨家或者是诸子百家不放呢

    当儒家或者是墨家或者诸子百家不能拯救人类苍生的时候,我们何不放弃,去寻找可以拯救苍生的正确地学说思想呢我们何不改变一下观念呢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承认这个事物,就必然否认了其他;承认了其他,也就是承认了这个事物,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有了木材了就没有树了,有了木材是因为有树,木材因树而来

    aa2705221

第801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四)

    因此圣人不去追根究底,不去探知事物最终的由来和将来终究变化成什么样子。不去追究那些没有意义的事,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身、现在的状况。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作出正确地判断。

    也就是说人类模仿动物、植物、天地的行为和德行去生活,把动物、植物、天地的行为和德行作为人生导师,指导我们健康正确生活。

    任何事物中都包括着彼和此,有彼有此,有你有我,大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独立起来,认为只有自己。人类也一样,不要把自己独立起来,天下唯我独尊。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中的万物相互并存。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其中包括着彼和此,对与错,你与我等等。

    任何事物,我们要是再往下细分的话会分化出无数个独立体。再把这些独立体细分的话,还能细分出无数无数、无穷无尽。

    比如说人人本来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只是一个物种而已。可我们把它作为独立地个体后,就成为人了。

    而要是把人细分的话就会分化出四肢、五脏肺腑等等部分。如果再把四肢、五脏肺腑细分的话,又能分化出无数,无穷无尽。

    事物果真存在彼与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与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

    其实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因为它们是一体的。主要是要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待。站在高一级的角度上,它们是一体的,站在低一级的角度上,它们就是独立地。如果是独立地,那么就有了是非、对错等等的存在了。

    比如说人我们站在人的角度上,就没有手脚四肢和五脏肺腑之分。因为手脚四肢和五脏肺腑都属于人。而我们要是站在低一级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站在手或者脚或者五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就有了手与脚之分,就有了各种器官之分。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这些道理,那么说明我们得道了。

    如果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以后看待事物就会不一样,就会看到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呢这是要看我们站在哪个立场与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比如说以人为例要是把人作为个体的话,我们可以把人划分为无穷无尽地部分。人是由四肢、骨肉、血脉内脏等等组成。再细分的话,又能分成无数部分。

    如果我们要是站在道的立场与角度上看待人,那么人与万物一样,都是道。如果我们站在地球的角度上,人与地球上的万物又是属于天地间的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要站在什么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待事物。

    所以说不要站在个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待事物。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事物、看待问题。要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

    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马不是马,其他物也不是物,它们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能分彼此吗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天地是一个整体,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说哪里还有什么白马非马呢哪里还有人、物,你、我之分呢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能分彼此吗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一定要分出彼此吗一定要细分吗再把彼与此分成无数个独立个体,再把这些独立地个体细分出彼此吗

    一样一样地道理我们还要分儒家与墨家吗去争论谁对谁错吗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来讲,儒家与墨家争论的问题都不过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

    难道我们每个正常人,还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生活吗我们还需要儒家或者是墨家来指导我们生活吗我们就比儒家或者是墨家倡导者笨吗

    我们都是笨蛋只有学习了儒家或者是墨家思想的人才是聪明人

    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刻意追求。而物是因人有了认知,而细分出来的。在人类还没有认知之前,没有物与物之分,没有人与野兽之分,没有任何关于物的概念。

    什么才是正确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是正确的。什么才是不正确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说别人、对待别人就是不正确的。

    怎么才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不正确呢

    站在独立个体的角度上,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性、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独立的个体。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地,有自己的独立性、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独立的个体。

    所以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是正确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说别人、对待别人就是不正确的。

    可以列举这些事例来加以说明: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等,同样是草木、人、形状、变化、诡诈、怪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地差别呢

    从“道”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一体的,是天地的一部分。既然是天地的一部分,就跟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有什么区别呢还分什么你我呢是不是

    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分开了,细分成小草与大树,细分成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女人,又根据事物的形状来细分出宽大与窄小、事物的变化与不变化观察出事物的变化,又根据忠诚与奸诈分辨出好人与坏人,又根据事物的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分辨出怪异。

    正是因为我们把事物细分了,没有从道、从整体来看待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是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就是跟人体内的五脏一样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还会争辩、争论你我、分出彼此吗你的我的之争你家我家之争你国我国之争爱国与不爱国之争

    所以说我们把事物细分后,就站在更低、更小的境界上看待问题了。所以这个世界上就有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所以人类社会就乱了、毁了。

    站在更高的境界看待事物,就会发现:凡是事物没有成与毁,都是一体的。就好比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只有懂得什么是道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是不会去追究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

    追根究底者,是用,是在研究,是好事,容易让我们明白事理。当我们明白事物是经过不断变化而来的,这就是得,也称“得道”,明白“道”的开始。

    我们不仅要反复研究,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境界上来研究。不要只站在某个固定的角度上来研究,不要站在人这个角度上来研究,要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要站在宇宙来源的角度去研究。这样去追根究底,我们就真正地“得道”了。

    aa2705221

第802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五)

    耗费心思去争辩某件事、某个观点,却不知道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地。

    比如说儒家与墨家之争,争论什么呢争论最后的结果不都是相同地不都是谈如何管理社会、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最终结果就是: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是不是

    所以说这叫“朝三”什么叫朝三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栗吃,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急忙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其实给猴子的橡栗并没有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是猴子却以为多给了。

    因为说法不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以为多给了。养猴人开始说朝三暮四,三在前面。猴子以为三比四少,所以生气。结果养猴人马上改口说朝四暮三,四在前面。猴子以为四比三多,所以就高兴起来。

    原因就在这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

    正如我们中大多数人那样,被别人耍猴一样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是什么儒家与墨家谁的学说观点是对的是最好地其实也不过是能够迷惑“猴人”的美丽的语谎言罢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被人当猴子一样耍了,被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美丽的谎言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都是相同地,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儒家与墨家争论什么不过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观点

    所以古代圣人不去争论是非,不站在这个境界、等级、个体的角度上看问题,争辩是非。他们站在更高一个境界、等级、事物的整体上来认识事物。不去争论、判断儒家与墨家谁是谁非,谁的学说观点是正确的,谁更有利人类生活。而是让其自由发展,看最后的结果。

    当然这是一个比如,不只是以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来说事。在这以前,还没有儒家与墨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圣人看待事物,站在更高一个级别、高度、境界上,从事物的整体上来把握。

    比如说人,我们单单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只顾人而不顾他物,就会造成生态不平衡。而我们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大家是一个整体,从这个高度、境界、整体来看待人,那么就不存在生态不平衡,资源枯竭等等问题了。

    古时候的人,有不少人的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

    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呢

    那时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不存在什么具体事物,是混沌一片,肉眼看不见具体事物。

    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也是最正确地,正确到不能再正确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次,认为世界之始是存在事物的,那些看不见的具体事物就是物,是道。认为道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区分和界线。

    再其次,认为这个世界是存在具体事物的。而且物与物之间还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是与非的争论,他们保持着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对事物有了细分,分出彼此、对错、你我、此物、他物等等之后,再将事物进行细分,表明上是科学进步,其实认知开始出现偏差了。

    我们只知道对事物进行细分,而忘记了对事物进行组合,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整体上来分析事物。

    比如说人当我们把人从大自然中细分出来后,人就与他物有了区别。人区别于他物,就有了动物与植物之分,就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