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上有众多的骨节,有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这些东东全都齐备地在我的身体里,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
如果有偏爱的话那么哪个部分成为臣妾呢哪个部分成为奴仆呢哪个是主要的呢哪个是次要的呢
要知道它们可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啊
如果有偏爱的话,有了臣妾和奴仆之分的话那么臣妾与奴仆之间能不能相互协调配合呢还是轮流做为君臣呢今天你是老大,明天他是老大,皇帝轮流做
要知道它们可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啊
如果有偏爱的话我们能放弃我们身体上某个部分吗
事实上说明,那是不可能的无论我们放弃我们身体上的某个部分,我们的身体就残缺了。
我们跳出这个圈子,不说人与人体了,我们来说天地间的万物。人也是天地间的一物而已人类并不是万物中的主宰,人也是依赖大地、万物天地日月而生存的。
天地间真的有什么“主宰”存在其间我们无论是找到了这个主宰的存在或者是没有找到,那都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增益和损坏。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都不是非此即彼。而是都是相互的、彼此的。都是你、我、大家的共同组合。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争什么谁是主宰、谁是老大、谁是主要、谁是次要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共同地组合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天地造化而形成人,但不要忘记:我们只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我们并非长生不老,我们是要死的。
其实生命是很脆弱的,在人类的最初,是要与大自然对抗,在大自然中求生存。好像与生命赛跑一样,不能停下来,停下来我们就会死掉想起这些,真的觉得做人真的很可悲。
人的一生好像被奴役了一样,就这样为了生存而忙碌,没有停息的时候。一辈子都这样,困顿了、疲劳了都不知道停下来休息。好像一个迷失了方向的人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一直在寻找回家的路,在不停地走,不能停息下来,停息下来就找不到家了。如果我们的人生是这样地,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悲哀了
有人说,人是可以长生不老的可是如果我们是这样地人生,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好像被奴役了一样,一生劳碌不停除了劳碌还是劳碌
随着人的衰老,生命的终结,我们的思想、精神,以及我们所有的感情,对亲人、子孙的感情,都一块儿终结了。死了我们就从人世间消失了。难道这不是做人的一大悲哀吗
人的一生,难道就是这样过去的吗就是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才这么认为的,认为世人大多数人都这样地迷昧无知而世人当中就没有人跟我一样,也认为世人大多数人都这样地迷昧无知的吗
aa2705221
第799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二)
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是别人的处世方法,来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大自然中的万物相处。
自己以往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就是我们的老师
这个老师就叫“成心”,也可以说它是成见或者是偏见成心、成见或者叫偏见,它都是我们心中的一种固定地判断事物的标准,并且认为是正确的
我们谁都有这样地一个老师我们都喜欢用一种固定地判断事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并且认为是正确的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地老师呢
我们为什么会有成心呢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地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给予了我们同样地感受。我们就接受了教育,认同了别人的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成心或者说是成见的来源
愚昧的人也会跟我们一样,有成心吗答案是肯定地:有我们所有人都有成心、成见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这样地老师。
所以往往在某件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就有了判断,就有了猜测,就有了对策。我们假想出某件事,然后对其进行判断、分析、猜测等等。然后就有了应对之策。
这就是成心惹的祸
自从我们有了成心,于是就有了无中生有无事生非于是就有了梦想就画出了一块大饼,让想吃大饼的人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就好像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达了一样。怎么昨天就到了越国去了呢因为昨天我们的心已经去了,我们的成心已经去了。我们已经把越国丰富地想象了一遍,想象出n种可能n种景象。nn种种情况。
这就是成心惹的祸,把没有当作有。没有就是有,这是什么道理呢即使圣明的大禹在世,恐怕也不可能讲得清楚。而我又怎么能讲得清楚这些道理,让世人明白成心的危害呢
人说话发出的声音并不像风吹孔穴的声音,风吹孔穴发出的声音只是声音而已,而人说话发出的声音却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善辨的人所发出的声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们所说的内容丰富,但是没有最终地结论。他们所说的话,就跟王婆的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还没完没了所以这些人所说的话,都是不可信的。
他们说了什么吗其实说了等于没有说。
他们真的说了什么吗其实说了等于没有说。
但他们不承认,认为他们说了许多道理等什么地内容。他们一样不承认: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于雏鸟的鸣叫。
雏鸟的鸣叫是雏鸟嘴里发出的声音,而人的说话声是从人嘴里发出的声音,两者不都是声音吗
如果一定要认为人类发出的声音是声音,有道理的话那么雏鸟嘴里发出的声音也一样是声音,其中也一样包含着许多道理。
所以说他们的说话声、辩论声、歌唱声等等,如同于雏鸟的鸣叫声。
道家的道是怎么被人误解的呢
自从道家的道被误解后,道家的道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这个人也说自己是道家,那个人也说自己是道家。这个人说道家无为,那个人说道家消极避世,还有人说道家影响社会发展,想把人类返古到无知年代。
这些人都自称自己是道家,或者说自己理解了道家。
其实他们都不是真道家他们是伪道家他们是学术奸细,在故意曲解道家。
他们故意曲解道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自己正确地,其他学术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人类的毒瘤,都应该铲除。
人类交流的语言,怎么就有了是非对错了呢
人类嘴里所发出的声音,其实跟雏鸟的鸣叫一样,跟野兽的嘶鸣一样,跟地籁一样,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可自从人类有了灵智之后,就有了是非对错了,就有了儒家和墨家思想,就有了一切。
道家的道、道学学说,以前被大多数智者认可过,怎么现在却被人误解了呢被很多人抛弃了呢
语言本来只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现在却赋予了它是非对错。而且还一定要分出一个是非对错呢
原因就在这里:道、道家学说被人误解了,被某些人的言论误导了。语言本来只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现在被华丽的词语给粉饰了,听起来好听多了。人们追求华丽的词藻,而忘记了语言的本质。
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
儒家与墨家的是非辩论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其实就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其实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是非对错,不过是在有意地刁难对方,突出自己。其实双方都没有说到实质性的问题,而只是在粉饰自己。其实他们争论与不争论,对世人都无益。
如何去判断儒家、墨家所认为错的、非的,是不是真的就是错的、非的如何去判断儒家、墨家所认为的对的、是的,是不是真的就是对的、是的
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先站在儒家或者墨家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看待墨家,再站在墨家的立场上来看待儒家。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的本质
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我们就跳出儒家与墨家的这个圈子,站在人、人类的角度、高度上来作出判断。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我们再跳出人、人类这个圈子,站在天地一体这个角度、高度上来作出判断
其实儒家与墨家争论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
其实人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都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物种而已。
站在儒家与墨家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人的生存问题,人类社会的问题。而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人与万物的生存问题。
站在道的高度上,我们才会明白人生和生死
如果我们还不能明白人生的话,那么让我们再来往下分析
aa2705221
第800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三)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都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分彼此的,主要是要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待。
站我的一面来看待,那么就只有我而没有你站你的一面,也就是我的对立面来看待问题,那么就只有你而没有我。如果这样看待问题的话,那么事物就变成孤立的了,而不是相互的了。
如果把你、我当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事物、问题,那么我们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因此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角度上来讨论问题的。他们是站在人、人类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而他们并没有站在天地一体这个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本来是人与大自然中其他万物如何生存的问题,人怎么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的问题。结果有了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后,成为人与人之间争生存的问题了。
如此说来人类文明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其实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片面地、错误地我们所争论的问题,还是生存的问题。是跳出了人与人之间争夺生活权的圈子,又钻进了人与大自然去争夺生存权的圈子。
而真正地道家,是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生存、生死的
生存权争夺不是就是生与死吗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生死呢
如何看待生死,我们得先跳出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所争论的圈子,也得跳出天地一体这个圈子。我们必须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生死,等到我们明白生命的来源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人生,思考人的生死也不迟。
天地万物包括宇宙星辰日月,都来源于道。都是经过无数次、无数年、无数种种的变化,而后而形成后来的宇宙星辰日月,天地以及天地间的万物的。人也是其中的一种,是经过无数次、无数年、无数种种地变化,最后才演变成现在的人的。
在道面前某个物种的灭亡,并不是说某个物种灭亡了就彻底地灭亡了。而只是说这个物种灭亡了,但是它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
比如说树树死了只是说明这棵树死亡了。树死亡之后它依然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那就是树干、木材、树枝、树叶、树根等等而存在。
而树干、木材、树枝、树叶、树根等等它们会“死亡”吗或者说它们消失吗有人可能会说,把他焚烧了就“死亡”了或者说是消失了其实它还是没有死亡或者消失,它只在换了一种存在。
焚烧后的它们,变成了烟、火、热能、空气、某种物质的气体或者其他形式、物质而存在我们能说它死了吗
如果我们不服的话,也可以继续往下分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变,它都不会彻底地死亡或者是消失,它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
当初的树虽然不存在了,可它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
这就是道
道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也可以从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地,而不是独立地、孤立地。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不存在后,分化出无数种存在形式,存在于其他物种之中,或者说与其他物种融合然后组合成新的物种,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这就是“方生”之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方生方死就是指一个事物生成是因为另外一个事物的死亡。比如说木材,木材的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