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呜呜呜小公主奴才一定要替屈公主照顾好小公主。呜呜呜”
伍公公闹出了这么大动静,一下子引来了许多人围观。皇宫中,还是有许多闲杂人员的。还有宋剔成的后宫人员。
“散了散了散了”
带领戴六儿来的那个大监,朝着周围人吆喝了起来。周围的人见是宋剔成身边的大监,一个个这才很不情愿地散了。
不过一个个都相互打听了起来。
“怎么回事”
“你问我我问谁”
“去问问寝宫那边的人,不就知道了”
“对对对”
伍公公见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这才收敛起来。赶紧把信物拿起来交还给戴六儿,然后爬起来跟在戴六儿的后面,往寝宫那边去了。
戴六儿把信物收藏起来,用手压了又压,生怕没有放好或者是放错地方了。然后才跟随在大监的后面往寝宫走。
到了寝宫外面,大监进去里面禀报,她就跪在地面上等。
伍公公准备闪身进去,跟以前一样,到宋剔成的身边去。结果面前黑影一闪,一只手臂拦住了他的去路。
“你”伍公公大怒。
“主上说了,任何人不得进去违抗者杀”
“就凭你”
“你想造反吗”
“你”伍公公只得忍耐着,站到一边去了。
“你还是回去吧主上的家事,就不用你操心了”
伍公公想想觉得还是算了,不跟这人计较。宋剔成想培养年轻一代死忠,为儿孙的将来作打算,就跟当年司城子罕培养他一样。
当年的他,武功也就跟面前的这个黑衣护卫差不多。
唉算了
我知道小公主的下落就行了我保护小公主周全就行了宋剔成的事,他不要我插手就由他去吧
想到这里,伍公公朝着戴六儿行了一个大礼,说道:“小公主保重”
然后身形一闪,原地消失。
大监小跑着出来,说道:“主上让你进去不许哭起来”
戴六儿爬了起来,但是她还是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在喉咙里哽咽着。
到了宋剔成近前,戴六儿双膝跪地,行了君臣之礼。然后从怀里把信物掏出来,双手奉上。
“主上这是戴六儿唯一的信物请主上过目”
aa2705221
第788章 宋剔成的态度
大监接过信物,双手捧着到了宋剔成面前,宋剔成的脸色严肃,接过信物,摆放在面前的案几上,认真地看了起来。
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数了。可为了装模作样,不得不这样做。其实就是没有信物,单单凭借伍公公,他就信了。伍公公是他家的死忠,是先父司城子罕的死忠,也是他的死忠。就凭这一点,他就可以无条件相信伍公公。
伍公公,也就是那个矮小驼背老头。据说与伍子胥是同一个祖宗下来的,世代为楚国忠良,把守楚国边关。只是遗憾地是,伍公公天生残疾,不能驰骋沙场。后来因武功盖世,被选进皇宫,当起宫廷中的特别护卫。
因伍家与屈家是世交,屈公主下嫁宋国和亲,嫁给司城子罕,伍公公作为屈公主的护卫因此来到了宋国,并留在了宋国。
在戴六儿还没有来寝宫之前,也就是先前伍公公拦着戴六儿看信物的时候,就有人把情况汇报给他了。伍公公的一切行为举动,他都听说了。
既然戴六儿拿出来的信物是真的,伍公公都认了,那就是真的,无须再确认。
可是这不是不想认吗这不是
在以前,听伍公公讲事情经过之后,他也去了地宫,看了屈姨娘的画像,特意看了那件蓝色底子上面绣青莲的兜兜。所以当大监把信物递到面前时,他的心里就完全确定了。
是的一切都是真的
戴六儿是造不出这个假的
兜兜上面的针线、手工,都不是民间绣娘可以绣出来的。民间绣娘的手工再好,要是没有宫廷中的丝线,一样绣不出这样地手工。
还有也只有宫廷中才有这样地材料,四十多年了都不会腐烂。要是民间的材料制作的,早应该腐烂了。
这都是用宫廷中最好地材料和最好地手工制作的。
也由此可见当年司城子罕在宋国朝堂之上的权力了。如果没有一定地权力,你根本得不到宫廷中的材料,更得不到宫廷中的绣娘绣的绣品。
可见这件信物是由当时宫廷中的某个娘娘,或者是皇后什么人让绣娘用最好地材料制作的。
“把画像拿来”
宋剔成看完兜兜,抬起头来,朝着大监说道。
大监看了看宋剔成,没有说话。
“去地宫把画像拿来”宋剔成喝道。
“是”
大监这才敢去拿画像。
因为那里是地宫,更因为那里是伍公公闭关的地方。没有得到宋剔成的允许,谁也不敢去招惹伍公公。伍公公的武功,宫里的所有人都听说了。
大监小跑着去了,宋剔成这才抬起头,朝着跪在下面的戴六儿说道:“起来吧赐坐”
“谢主上呜呜呜”戴六儿磕了一个头,这才爬起来。
一个小监拿来席位,铺在地上,算是给戴六儿赐坐了。
“上茶”宋剔成又说了一句。
又一个小监这才拿着一个矮案几过来,摆放在戴六儿的面前。再有一个小监端着茶壶、茶杯,摆放到案几上,并倒上茶水。
“寡人请你来都城,名义上请你来参加春耕大祭的,其实寡人心里也一样想着这件事。很好你还记在心上好寡人对你很满意好好好”
“谢主上”戴六儿拱手行了一个礼,说道:“戴六儿没有别的心思,就是想认祖归宗了却心愿戴六儿不想要什么名分,也不想贪图什么”
“这是什么话呢”宋剔成打断道:“你要是真的是寡人的妹妹是屈姨娘生的小公主,哪里能就这么默默地认了呢寡人会诏告天下的你是寡人的妹妹寡人会把你接进皇宫,在都城给你赐一座府邸”
“谢主上谢主上呜呜呜”
戴六儿赶紧离开席位,来到先前下跪的地方,重新跪下磕头。
“谢主上戴六儿没有那个奢望谢主上收回成命戴六儿没有那个奢望戴六儿只求平安就让戴六儿一家人住在蒙县,住在墨家分坛那边吧主上呜呜呜戴六儿不要名分不要呜呜呜谢主上呜呜呜”
宋剔成一边与戴六儿应付着,一边看着兜兜。
不一会儿,大监小跑着回来了,把画像拿过来铺展在案几上。
宋剔成将兜兜拿起来,放到画像旁边,与画像上面的兜兜比照着。
大监也站在一边,看了之后也是不住地点头。这个兜兜与画像的兜兜一模一样,就算是模仿,也模仿不到这么一致。
在事实面前,不得不确认了,这个兜兜就是画像上的那个兜兜,画像上的那个兜兜,就是根据这个兜兜而作的。
看完画像,宋剔成手一摆,轻声地喝道:“拿走”
大监忙不迭地把画像卷好,拿开。
宋剔成拿取那件兜兜,展现给戴六儿看了一下,问道:“寡人问你刚才你是不是把这件信物给别人看了”
戴六儿的心咯噔一下,觉得完了果然宋剔成要挑事了。赶紧磕了一下头,说道:“是主上在来寝宫的路上,伍公公看了”
“啪”
宋剔成把脸往下一拉,把拿兜兜的手往案几上一拍,案几上的茶具等之类的东东当场跳了起来。喝道:“寡人是问你还给谁看了”
黑衣护卫见状,当场从角落里蹦了出来,站到宋剔成的一侧,朝着戴六儿怒目而视。
见君王大怒,寝宫内所有服侍的下人,一个个都不敢作声,不敢走动。整个寝宫内,顿时一片死寂。空气中,激荡着君王大怒后的余威。
“没有”戴六儿赶紧把头低下,趴在了地面上。
“真的没有”
“没有”
“你都没有给任何人看包括你的家人你儿子”
“主上呜呜呜”戴六儿大哭。
面对宋剔成的刁难,她也只能哭,等待命运的安排。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宋剔成如何待她,只要宋剔成看到了信物,并在心里承认了信物,就够了,她的心愿就了了。
“把头抬起来”宋剔成喝道。
戴六儿哪里敢把头抬起来,趴在那里动都不敢动一下。
“把头抬起来”黑衣护卫喝道。
戴六儿这才把头抬起来。
宋剔成手里拎着那个蓝色底子上面绣着青莲的兜兜,在戴六儿面前晃了一下。然后递给黑衣护卫。
黑衣护卫会意,接过兜兜,走到火盆前,将其丢在了火盆之上。
那件蓝色底子上面绣着青莲的兜兜,飘飘荡荡地落到火盆里,迅速被火苗吞没。
“你有了信物又怎样你给别人看了又怎样难道寡人就非认你这个妹妹不可了”宋剔成转而厉声喝道:“来人将戴六儿给我拿下打入死牢”
aa2705221
第789章 庄子的齐物论不是目的
现代流传下来的庄子一书,第二篇就是齐物论。
第一篇是逍遥游,讲的是要站在一个更高地高度和境界上来看待问题,特别是看待人生、世事。我们只有站在更高地境界上,站在道的高度上,我们才能在生活中逍遥游。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站在更高地境界上去看待问题,特别是看待人生、世事呢
因为一般都是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了不是说站在更高地高度上、境界上就站在上面了。而是我们要有方法,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
如果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认知高度呢
庄子一书中的第二篇,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境界,提高我们的认知高度。
庄子的齐物论不是目的,而是告诉我们提高境界、提高认知的方法,扩展我们的视野。
看了许多解读庄子的书,都认为庄子的齐物论是万物齐一、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还说什么“齐我”、“齐物”、“齐梦”、“齐同”等等,完全把庄子的齐物论当成到此为止,齐物论是庄子的目的。从而把庄子哲学思想划定为消极。
如果在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时期,这样认为的话,不觉得奇怪。因为诸子百家时期,各个学说之间相互攻击、诋毁,是很正常地事。为了突出自己的学说观点,从而故意曲解别人的学说。
而到了后世,也是一样,也有人在故意曲解道家学说。
而到了现代社会,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如果还有人说庄子哲学是消极的话那就让人费解了。
现代学者要是还认为庄子哲学思想是消极的,照搬前人的解读的话那么他们就根本没有动脑子去细读庄子。
庄子的齐物论不是目的,而是告诉我们提高境界、提高认知的方法。
后世流传下来的庄子内篇第二篇的齐物论,跟内篇第一篇逍遥游一样,不是庄子一口气写下来的,而是后世大能根据庄子的学说思想,把庄子的文章编辑整理出来的。
从齐物论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时期,儒家与墨家之间的学说争论是多么地激烈。还有庄子与惠施的辩论,应该也是经常地。
在逍遥游篇里面,有庄子与惠施的辩论。在这篇齐物论里,一样看到惠施的名字和惠施经常辩论的那些话题、命题。还有有好几个段落,都是庄子与惠施辩论的内容。只是没有标注是两人的辩论内容而已。
正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辩论很激烈,所以这篇齐物论就以儒家与墨家的辩论为,而说了开来。
开篇并没有直接写儒家与墨家的辩论,而是写南郭子如何在修炼,写南郭子认为修炼的最高境界。然后才写天籁、地籁和人籁。再然后才写:不管是天籁、地籁和人籁,都不过是一种声音而已。再然后就由此而引申出儒家与墨家的辩论,在道面前,在天地间,不过是一种声音罢了。
儒家与墨家的辩论,就好比小鸟在大自然中歌唱一样,小鸟不知道儒家与墨家在辩论,还以为是一种声音,人类所发出的声音。
如果直接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懂,不知道为什么儒家与墨家的辩论,变成了与小鸟一样地声音,与天籁、地籁一样,只是一种声音。所以庄子就此作出了一番解释,让我们理解它,把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当成一种声音。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观点:把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当成一种声音,与小鸟的歌声、天籁、地籁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声音,人所发出的声音――人籁的话。那么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没有必要了,没有意义了。
儒家与墨家都不争论了,争论都没意思了,那么人世间哪里还来的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