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让一个人改变观念。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类比思维。就跟米国的法律一样,没有这方法的法律可以用相似的案例来作裁判根据。
所以这就有了如下一段文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
小智无法跟大智比,短命无法跟长寿比。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
传说中最长寿的人是彭祖,彭祖活了七百来岁,我们要是与他相比长寿,怎么比
其实生命就一个过程而已长寿与短寿又有什么区别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就等于完成你的使命了,有什么可比的呢
庄子讲这一段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从中作出比较,感悟万物的生命过程,人的生命过程跟万物一样,无论长寿与短寿,都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一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的物种。当人类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了,当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到了灭亡的时候,当人类不存在了,人类与人类创造的所谓的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所谓地文化,都将随之而去。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追求的文明、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思呢
不说那么远了,就说眼前。当我们死了,我们追求的一切对于我们还有什么用呢
活着才是我们追求的,多余的东东,多余地追求,都没有必要。快乐地活着,才是我们追求的,多余的东东,多余地追求,都没有必要。
庄子逍遥游的第一部分,讲的就是境界。境界的不同,我们看待人生的观点就不同。只有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地逍遥游。
不然我们就是蹦达在草丛、树木之间的“蜩与学鸠”。我们的人生境界,所看见的世界就有限
就拿现代社会的人来讲,有不少人跟“蜩与学鸠”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认为能挣到钱,拥有财富和荣耀,那就是人生。尽管在挣钱的时候不择手段,背后被人骂无耻或者可怜。荣耀也只是表面上的,背后被人骂是假的。可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他们要的是结果,是表面的东东:他们拥有了财富和荣耀。
看见别人追到美女、帅哥,看见别人养小三、小白脸他们她们也去追求,认为这就是人生。
看见别人有车有房、换新车换新大房,他们也去追求,认为这就是人生。
看见别人钻了政策的空子,或者是挣了昧良心钱移民去了国外过暂时的享乐生活,他们也去追求,认为这就是人生。
看见别人拍几千几万元的婚纱照,她们也要去拍,认为这就是人生。
看见大街上流传流行什么款式的衣服了,别人穿什么新款式了,自己明明没有能力去买,也不缺衣服穿,可还是要想尽办法去买,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
例子就不用一一例举了,如果我们认为那就是人生的话那我们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了。
aa2705221
第658章 如何才能做到《逍遥游》之二
庄子逍遥游的第二部分,是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到“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止。
“汤之问棘也是已”明显是后世大能编辑整理时添加上去的,第二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说内容也不同。
第二部分前面一段是衔接,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这一段是衔接文,上下过渡文。然后把境界、高度往下降,站在人的角度上,来具体讲解。
逍遥游的第一部分是站在道的高度上,站在更高、更远的高度和境界上来讲解的,可能有人还是不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逍遥游,逍遥人生。
也就是说,第一部分讲的太远、太深奥、太高大上了,一般人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一般人达不到这个认识的高度,没有这个境界。
所以从第二部分开始,上下文衔接之后,就开始讲“人”,站在人的角度上来讲解,这样就能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你站在道的角度上,站在万物平等的角度上,一般人可能不懂、不理解,觉得太深奥了。
因为没有系统学习道家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道”是个什么东东。不知道“道”是个什么东东,就不能理解道家认为的“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大地上的一个物种。”
只有站在“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大地上的一个物种。”这个认识高度上的人,才能理解鲲鹏与“蜩与学鸠”之间的差距。有了比较,让人感觉自己渺小,跟“蜩与学鸠”一样渺小。这样更容易让人产生顿悟。
从第二部分的第二段开始,就讲“人”了,以人为例。
这一段是从“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止。
理解这一段相当重要
这一段讲的也是境界、高度。
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来讲的,对于一般人来讲更容易理解。
这一段前面部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它的意思是:那些才智能胜任一方官职的人,行为能够庇护一方百姓的人,德行能投合君王心意的人,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话,很有成就的话那么他们也就像上面说的“蜩与学鸠”一样。他们的人生境界也就如此了,跟“蜩与学鸠”没有区别。
这种人跟宋荣子比起来,一样让人鄙视、瞧不起。
宋荣子,也就是宋国的那位大隐。它是墨家弟子,从而在宋国为官。后来接受了杨朱的传道,转而成为“大隐隐于朝”的大隐。
当一个人明白“道”后,明白人生后,也是可以为官的。认为道家是“隐家”,那是误解。
道家到底隐居在哪里,主要还是根据一个人的喜好,自性而决定。有管理才能的人,对当官又很感兴趣,又以造福人民为自己的人生使命的道家,是可以为官的。
不然就没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一说了。
一般文人雅士之类的人,隐于野,他们不喜欢喧嚣地都市生活,喜欢清静。并不是说,“小隐隐于野”的人境界不高。
而那些喜欢经商的人,或者其他原因的人,就隐身于都市之中。毕竟在都市中生活更方便一些。
道家也是人,需要与人接触,需要融入社会,入乡随俗。表面上要过周围人一样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你的生活圈,不独立特行,不另类。
宋荣子所追求的那样,才是真正的道家,真正地人做人当如此
宋荣子他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
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宋荣子都做到这样了,可庄子认为他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因为宋荣子还没有进入心界,没有修炼心界功法。
心界心理世界。
宋荣子只是在现实世界中做的很好,达到了做人、做一个道家的标准。可他并没有研究心理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用现代科学来讲,他没有利用“心理传媒学”,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开来,影响世人,造福世人。
不是影响世世代代的人。
宋荣子只是影响了一个宋国,影响了宋国一时,他的后半生。而不是大周天下,不是人类。
要造福于人类,造福于世世代代的人,让世世代代的人都效仿你,才是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要像列子那样:“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列子是最早研究心理学的道家之一,可遗憾地是,他的书被扣上“伪作”加“胡说八道”。
在庄子时期,没有“心理学”这个词,也没有“心界”这个词。反正是研究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教育心理学”或者叫“心理传媒学”的。
在心理世界里,我们无所不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心理想象的世界里,不食人间烟火,御空飞行,孙悟空一般地变化都可以。
把心界、心理学先放下,不说这些而说实际的东东,说结果。
庄子认为:我们不仅要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帮助周边的人,帮助天下人,还要帮助世世代代的人,帮助人类正确认识自己,选择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选择正确地生活方式。而不是要名、利,人生不是追逐名利的角逐场。
这才有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aa2705221
第659章 如何才能做到《逍遥游》之三
不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哪怕别人把你当空气,该怎么做事还是怎么做事,这就是“至人无己”。
不追求别人认为的那种功劳,做该做的事。在不影响生命的前提下,该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强迫自己做,这就是“神人无功”。
不追求名,不追求利,做该做的事。在不影响生命的前提下,该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强迫自己做,这就是“圣人无名”。
活着是目的,是任务,一切影响生存的事不去做,一切有利于生存的事就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三片段,是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止。这一段是讲“名”与一个人的能力爱好,以及人生的追求。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认为许由更合适治理天下,更有那个能力和德行。许由没有接受,认为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不需要他来治理。如果他来治理的话,大概情况也就这个样子。所以没有必要。如果他一定要来治理的话,那就是为了“名”。
由此许由发表了一番感慨,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大意就是: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
人生也不过如此,为了活着,为了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
许由接着还说: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大意就是: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轨迹,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你的人生轨迹、职责是当了天下君王,治理天下。而我我也有我的人生乐趣。
其实这一段的整体意思就是:“名”是身外之物,不是要刻意去追求。名是别人给予你的评价,而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得来的。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所得到的也不同,不管得到的是什么,都不是刻意追求来的,都是自然而然地得来的。活着才是人生的目标和目的,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才是我们活着的任务。
人因自性而活,只有按自性而活,生活才有乐趣。
自性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天性天生就是这个性格、本性。
因为自性的原因,形成了我们不同地兴趣爱好,从而造成了我们不同地人生轨迹。有人从事这个职业来谋求生存,有人从事那个职业来谋求人生。因此尧得到了天下,而许由隐居山林。
也由此而引申:这个人是领导管理者的命,那个人是当科学家的命,那个谁又是经商的命最终一句话: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都不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