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远远地伺候着的小宦官和宫女们,只是学了一小会儿,也能够用自己记住的字母来拼出诸如“nihao,chileme”这样的话来。
而且他们都认为,标注在拼音上面的声调更是绝妙之笔。汉语原本就不是拼音语言,就算注音了之后,同音字也很多。把每个字都标上声调,再连到一起看,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判断出整句话对应的汉字是什么。不过所谓的一声“—”二声“/”三声“v”四声“”和轻声究竟是怎样的调子,还需要特别教授一下。
只要有了拼音和字典的存在,党爱国向身边的人普及普通话的速度必然会快上许多。谁忘了哪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就翻查一下字典,不必再到处询问别人。
而字典的搜索查询方面,党爱国自然也采用了拼音和部首这两种方式。不过除了拼音之外,部首搜索已经不稀奇了。许慎许叔重历经二十一年所著成的《说文解字》十五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
但《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来进行的,而党爱国则改为更直观的笔画排列。能够改为笔画排列,也是因为他简化过的汉字,部首的笔画大大减少,很容易数清楚的关系。
党爱国主要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日以继夜地将古汉语繁体字“翻译”成了普通话简体字。为了不耽误王粲的休息,他晚上翻译时遇到了不认识的繁体字,都是先攒在一起,等到了第二天他规定的“工作时间”再让王粲一起来讲解。而坚持要一直陪着他随时磨墨的貂蝉,也被他强硬地赶去睡觉了,只留下一两个值夜的宫人在旁边伺候。
至于他这没日没夜地宅在南宫里工作,会不会让外面流传出“未来人神仙”天赋异禀,精力无穷,足不出户,旦旦而伐,日以继夜,永无止息这种奇怪的传言……可就十分不好说了。
这么努力地写字典,党爱国自然是有理由的。他打算先把大概能用的字典编出来,接下来再去指导相关的工匠改进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造纸技术还好说,现在这样的纸张也算能用了。可活字印刷术虽然概念很简单,要找出最适合铸字的材料和最适合印刷的油墨却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如此一来,他在进行其它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原本就已经在洛阳的曹操、袁绍、荀攸等学生通过互相传抄请教,先一步学习普通话和简体字——也就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抄写一本字典出来。
而之后的学生们陆续到达之后,若是活字印刷术还不能初步投入使用——这简直是一定的了,那他们能够学习和抄写的字典就多出了不少本,能请教的同学也会有很多。
至于以后中央大学捉弄入学新生的传统活动会不会变成抄写出一本字典来,这就不是党爱国要考虑的事了。反正如果只是字典还好说,要是变成抄写辞海甚至是百科全书……那么未来的中央大学不进行强制招生的话,估计逐渐会因为报考人数过少而陷入废校危机吧。
党爱国花费了五六天时间,十分速度地把《尔雅》和《说文解字》这两本古代字典给翻译成了普通话简体字。不过他只是写出了每一个要解释的繁体字所对应的简体字并标注了拼音,而字后面的解说部分就不管了。
之后对照他初步翻译好的《尔雅》和《说文解字》,来将解说部分翻译成简体字的事情,正适合过目不忘的王粲来做。如果是别人,可能还得时不时地来回翻查某些繁体字的简体写法。
而且王粲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将这些字重新按照拼音顺序排列起来,再按拼音、部首的各自顺序分别编写查询目录。不过这项庞大的工程主要还是得靠许多人一起来完成,王粲只要负责组织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就可以了。
这也算是党爱国给他的一个小小考验吧,毕竟记忆力出众不等于其它能力也出众,否则党爱国写招生名单的时候也不会忽略掉他。如果王粲只有记忆力出众……或者还要加上文采出众的话,也就难怪他在三国这个乱世里并不是十分出名了。
不过考虑到王粲的年纪还有些小,平时又得跟随党爱国四处跑,只有晚上能翻译字典,所以党爱国严格规定了王粲每天的工作时间。而他自己虽然不用再忙活字典了,也还有许多其它的事情需要处理呢。
何况在晚上他还要尽可能地将自己头脑中的所有知识写下来,再慢慢整理成教材。只是他和王粲不同,头脑中的许多记忆如果没用到的话,一时半会儿根本想不起来。所以才需要安排贴身书记,将他平时顺口说出来的知识、“常识”和“思想”给记录下来。
党爱国不过五六日就迅速完成了字典,而他所等待的“左伯”此时还没有被带到洛阳。于是他便打算先带领着自己的几个跟班去洛阳附近的造纸工坊,尝试着改进纸张的质量和工艺,以满足他今后对纸张的大量需求。至于左伯,只好等他来了之后再说了。
左伯是东莱人,字子邑,和太史慈还是老乡,是有名的学者、书法家和造纸高手。他改进了造纸工艺,制造出比“蔡侯纸”质量更好的“左伯纸”或叫“子邑纸”,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
而党爱国在来到洛阳之前,就打定主意要改进造纸术了,所以向汉灵帝所提的要求中专门有一条,就是尽快将左伯请来——他不来也得“请”过来,这点就和中央大学那些“被录取”的学生们是一个待遇。而且党爱国还特地给他准备好了《专利法》,就是为了能让他将这相对先进的造纸工艺拿出来扩大生产。
不过现在想来,左伯在路上走得慢点也好。说不定党爱国指导造纸工匠们改良后的造纸术所制成的纸,比他的左伯纸还要好。那样党爱国也就不必绞尽脑汁地琢磨,要付出何种利益才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拿出“左伯纸”的制造技术了。
ps:都已经过了小年了啊,咱都忙得不知道时间了。现在还在努力攒稿中,但也还是先要要推荐票。只要推荐多了,咱也是会加更的哪,大家加油投票吧!不过暂时也不要太给力了啊……呃,这种心情还真复杂。
………………………………
0025 改进造纸术?对不起,专业不对口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位于洛阳近郊的缑氏乃地名,在城东约2000米处,面临洛水。1汉里约等于今天0。7里,1里等于500米,因此其在洛阳东将近六里的地方。那附近有那一段河流被称作“造纸河”,沿岸亦有“造纸河碑刻”,当然此地大族也是“缑氏”。
这缑氏便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缑氏几乎全族都从事造纸这一行业。汉和帝亦曾到缑氏巡视过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此地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还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此时党爱国就在毕岚的带领下,来到了缑氏的造纸作坊“视察”。前来迎接的是缑氏族长,他听说党爱国的要求之后颇为犹豫,因为造纸工作的现场并不是什么洁净整齐的地方。但在大名鼎鼎的中常侍毕岚和新升任中常侍的上军校尉蹇硕的要求下,他还是小心翼翼地引着“视察团”去察看造纸的全过程了。
这视察团的规模着实不小,党爱国除了带着王粲、貂蝉、毕岚、蹇硕四大跟班和十多个跟随侍候的宫人之外,还令毕岚找来了不少擅长制作机关器械的木匠和擅长打铁铸造的铁匠一同前往,让这些压根就不懂造纸的匠人们感觉十分摸不着头脑。
身后跟着许多人的党爱国在前往造纸作坊的路上,向缑氏族长询问起了造纸术的历史。对方欠着身子,边走边恭敬地为这个一身奇异黑衣的大人物解说了起来。党爱国这副打扮,再加上又有两个中常侍陪在左右,其身份也被缑氏族长猜了个大概——关于“未来人神仙”的传说,在发生的当天晚上便传到了他们这里。
“早期的纸都用大麻制成。其制造过程大致是先沤麻,即把麻浸泡到灰水中,将其上胶液洗净;接着将麻断成麻缕,再把麻缕捣烂——又称打浆,使麻中的丝络分散开来;然后进行抄纸,即使麻中断碎之丝络均匀散布于浸入水中的篾席之上;最后捞出晒干,即成纸张。此法与漂絮之法极其相似,表明造纸之技艺正是源自漂絮法。
但此时所制纸张粗糙非常,麻缕捣得不够碎烂,丝络于篾席之上分布亦很不均匀,因此还不便于书写,大都只用来包裹物品……”
“等等,你刚才所说的漂絮法是什么?”
党爱国听到不明白的地方,立即举起手打断了缑氏族长的话,认真地问道。他可不是过来走走形式的,而是真正为了看看是否能利用他头脑中的现代知识,帮助作坊改进一下造纸术而来。本来他就不了解造纸这一行业,怎么能不问清楚呢。
缑氏族长毫无脾气地耐心解释道:“轩辕黄帝元妃嫘祖,创下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至秦汉时,工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又以次茧作丝绵,其处理次茧之法即为漂絮法。操作其法之要点,即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造纸时打浆一法,便依此法而来。”
等党爱国点头示意他可以继续讲解之后,缑氏族长才重新接上了之前被打断的话。
“蔡侯任尚方令时,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奇 书 网等物,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造纸,即成‘蔡侯纸’……”
缑氏族长的话虽然是颇为直白的口语,但党爱国听得也有点费力。他将要点整理归纳了一番,并结合自己头脑中的现代知识,得出了此时造纸术的工艺流程: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性溶液中“烧”去杂质,并分散成粗大的纤维束状态;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等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粗大的纤维束分散成更细的纤维丝,制成纸浆。这两步合在一起,党爱国知道应该就是“制浆工艺”,他所知道的关于现代造纸业的专业名词好像也只有这一个而已。
第三是抄纸,即把纸浆倒在水里制成悬浮溶液,然后用篾席这种能漏过水的器皿不断将溶液中的细小纤维捞在篾席上,使绒毛一样的纤维在篾席上交织粘成一片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来就成为了纸张。其实这就是另一个专业名词——“造纸工艺”,只是党爱国不知道造纸竟然也算是造纸业的专业名词罢了。
等来到了造纸作坊场地之后,缑氏族长带领着党爱国的“视察团”首先来到了放置原料的地方。他上前抓了两把不同的原料,摊在两只手里展示给党爱国看。
“此即楮皮,其树名楮,幽州人谓之谷桑,荆扬人谓之谷。这两把俱是楮皮做的‘穰’。夏天所生之楮皮又叫牙皮,较易从树上剥落,作成之穰为黑色;寒冬腊月所生之树皮同树干粘在一起,采下之时会粘连着树干白肉,因此所成之穰为白色。穰分黑白二色,故所造之纸也分黑白二种。除楮皮之外,缑氏周边亦有麻田用来造纸。”
党爱国盯着缑氏族长手中的‘穰’看了一会儿,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便抬起头问道:“怎么不用树干来造纸?”
“树干质坚,岂可造纸?”
缑氏族长听到党爱国这外行话,被雷得外焦里嫩。所以说他才最讨厌那些下来视察时不懂装懂的领导,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不过即使如此,他还是得绕过党爱国的“雷区”,陪着小心来给他解释。
“若将生皮之树伐尽,岂无异于竭泽而渔乎?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纵使采剥楮皮,亦只可在夏冬两季进行,以免妨碍植物之生发。”
“你只要每年划定一块树林来砍伐,砍掉之后再种上新树不就可以了?这样年年砍年年栽,一直到最后一片原有的树林砍伐光,之前第一次栽下的树林已经长大成材可以使用为止,以后不就可以不断循环了么。而且不光是树干,几乎所有植物的茎干,包括芦苇、稻草,其实都可以用来造纸。”
党爱国这样指点道,但他看缑氏族长虽然不断点头哈腰,实际上大概很不以为然,肯定是琢磨着把他敷衍走就得了——反正这些大人物过后也不会关注造纸作坊是不是真用树干来造纸了。
不过党爱国也没有着恼,他看向身边的王粲,王粲点点头表示都已经记在脑子里了,于是他便示意缑氏族长带他们继续看下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