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王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王者- 第8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伯温沉默不语,低头喝茶,神色淡然,只是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萧云,心道:“这个萧兄弟果然大有长进啊,我只是稍微说一下,他便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服老不行啊?”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萧云默默嘀咕了几声,忽然一拍桌子,惊道:“这么说皇上是想集皇权与相权与一身了,这样可不要累死!”

    刘伯温神色忽然黯然了下来,自秦皇一扫六国,一统天下,设置百官,到汉朝:“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职权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过大,为历朝历代的帝王所忌惮,汉立三公制。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旨在分散相权,隋朝设三省六部,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相当于丞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这么做,莫不是消除丞相职权,我大明建国,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还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以及作为职能办事人员的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中书舍人。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隶属中书省,对地方官的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莫不是皇帝过问,便是皇帝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丞相仅处在皇帝一人之下,高踞于百官之上的权要,当今陛下雄才大略,岂能容忍,可怜李善长犹自不知——?“

    “娘的,原来丞相的权利这么大啊, 我还以为是古人说得玩的呢,这么大的权利,岂不是把皇帝架空了,难怪皇上要对相国大人动手了,换做是我,有这么一个人时常在身边, 事事被他管着,还不能得罪,的确不太舒服!“萧云感叹了声,道:“不过,这事儿啊,要是没相国,所有的事情都得皇帝自己做,似乎也累了一些?”

    刘伯温瞥了他一眼,忽然站了起来,黏着长须,道:“萧兄弟,你可听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这句话!”

    萧云不知何意,摇了摇头表示没听过。

    刘伯温道:“昔日,有一次扁鹊见魏文侯,魏文侯很敬重的扁鹊的医名,就问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好?”

    “嗨,这个还用说么?当然是扁鹊了,人家都是神医了,连我都知道了,他的什么哥哥,弟弟,我听都没听过,这个魏文侯也不怎么样嘛,问这个一个没水准的问题?“

    刘伯温淡然一笑,没有理会萧云胡说八道,继续说道:“扁鹊说:“长兄医术最好,二兄次之,自己最差。”

    萧云正喝着茶,一听这个结果,扑哧一下,一口茶水吐了出来,摸着了一把下巴上的茶泽,仰着脸道:“大哥你说错了吧,天下水人不知神医扁鹊的大名啊,他的医术怎么可能比不上他的两位兄长呢?”

    刘伯温道:“魏文侯心中也奇怪,便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给人看病,总能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病情刚刚有点征兆,他就消除了疾患,防止疾病的发生,病人都以为他只能治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所以他没有名气;我二哥在病人的小病将要发展成大病前,就有办法把它治好。所以病人并不觉得自己患了多么严重的病;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

    萧云微微一愕,似有所悟。

    ∷更新快∷∷纯文字∷

    。免费为广大书友提供天下王者最新章节和无弹窗全文阅读,如果你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请点击导航条上分享链接或复制如下的分享地址: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

1734章 :权柄

    

    刘伯温没有给他沉思的机会,继续说了下去:“丞相一职,自秦皇汉武以来,一千多年,便沿用至今,秦皇汉武是何等人物,无人废除丞相一职,唐宗宋祖乃千古明君,对丞相也不过是分化而已,当今陛下雄才大略不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唯独眼光差了一些?”

    萧云知道刘伯温还要说下去,虽然早已从史书知道这些结果,可这么听下去,倒也不错,而且他也有心想听听这位被后世称作神一般的人物,对这件事情,到底是持怎样的一种看法!所以,不声不响继续听了下去。

    刘伯温似乎难得碰上萧云,心也放开了,话儿也就做多了起来。“当今圣上雄才伟略不假,可天下并不是一人的天下,秦有左右相,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唐宗有魏征,宋祖有赵普,元祖有耶律楚材,雄才大略者,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是设丞相,总览天下,若上位者人人效仿当今圣上,天下的皇位只怕也没人愿意要了!”

    这番话现在说出去,也许旁人不认同,但萧云却极为赞同,因为从后世的所知,自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这道圣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和他的后代子孙既是皇帝,又是丞相,总览六部,一人干两个人活。

    朱元璋来自行武,身子骨结实,政权又由他创立,对于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但还是在洪武十五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帮忙处理政务,朱棣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朱元璋、朱棣一批开国之君尚且都如此,更何况那些生于深宫之中花花太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各种繁杂的政务,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以及足够的政治嗅觉和经验。加上心智水平的无可奈何,所以处理政务对后辈皇帝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苦差。

    因为没有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每日需要废寝忘食的处理繁杂的奏折政务,一天两天还吃得消,那些没吃过苦头的皇帝,那能长久的吃这种苦头,久而久之皇帝开始逃避朝会,拒绝面见大臣,政务最终依靠内阁与权利极大的宦官,从而导致了明朝后期层出不穷的内阁专权,太监把握生死大权的局面了。

    “刘大哥说的极是,废除丞相一事,事关重大,当今圣上雄才大略,想必也不会轻易做出这等与国无益的事情,我看啊,陛下批阅相国大人的奏折,不过是做给相国大人看的, 并非当真要废除丞相如此重要的职位?”萧云一时也不知说些什么,见刘伯温神色忽然间安然了下来,急忙出言安慰。

    刘伯温仰起脸望着天,许久才轻叹了声:“但愿如此吧?“

    萧云实在不想在废除丞相这个问题上继续说下去了,仰起脸想了想,道:“这才皇上对相国心生厌恶,依大哥之见,陛下最终让谁接替相国大人位置呢?“

    刘伯温目光闪了闪,道:“若老夫料得不错,皇帝会先以汪广洋为相,随后是杨宪,最终一定会是胡惟庸!”

    萧云一愣,再也说不出话来。

    胡家府邸不大,却修建的极为雅致,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一派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后院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倒也别有一番景象。

    此刻,胡惟庸正斜靠在一张湘妃竹椅上,衣袍已解,袒露胸膛,左右抱着一个女子,右手提着一只酒壶,不时的喝上一口,一脸的醉意。

    怀中的女子眉如春水,眼若秋水,娇俏玲珑挺秀鼻,樱桃小翠,肤若凝脂,颊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袅娜地斜靠在胡惟庸怀中,两只小手轻轻的捶打着胡惟庸的肩膀。

    胡惟庸啧啧啧了几口,忽然左手在那女子腰肢上轻轻一捏,跟着缓缓顺着小腰,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待攀上了那一对波涛,哈哈一笑,手中一用力,变掌为爪,恰到好处的抓了那只峰峦,用力的揉捏了起来。

    那女子黛眉微微一皱,小嘴轻轻哼了声,一张粉嫩的俏脸微微休得通红,双手却没有停下来。

    胡惟庸的大手在那一对峰峦上把玩了一番,并没有多做停留,继续往上游动,带滑到那女子的脖颈之处,不知是因为江南的女子,肤色光滑如景德镇刚刚出土的瓷器,胡惟庸边抚摸边啧啧啧了几声,显然很满意这肌肤带来的手感。

    女子齿贝轻轻咬着朱唇,一张瓜子脸因为连番的羞涩,已红如三月的桃花,殊不知无形之间多了一抹难得风韵。

    这一抹风韵恰好被眯着双眼的胡惟庸捕捉到了,嘴里淫笑了声,原本抚摸的大手,在脖颈之间没有片刻的停留,一路上向上,后脑,头顶、忽然摸着后脑勺的大手, 猛的一用力,那女子“啊“一声惊叫,那张美得动人心魄的脸颊,便埋在胡惟庸双股之间,胡惟庸轻轻拔了插在云鬓的玉簪,顿时一头青丝,宛若一壶瀑布倾泻而下,迅速遮住了那女子的一张俏脸。

    ………………………………因为网络出现了问题,一直拖到现在,抱歉了!

    。免费为广大书友提供天下王者最新章节和无弹窗全文阅读,如果你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请点击导航条上分享链接或复制如下的分享地址: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

1735章 :祸福无门

    

    胡惟庸嘴角微微向上一勾,一抹得意的笑意从嘴角溢出,大手按着那女子的后脑勺,轻轻的拍打着,每拍一下,那女子的檀口雀舌便轻轻吞吐一下,吸允之间片刻便让胡惟庸舒服的轻声叫唤起来,手上拍打的动作也越来越快,那女子雀舌转动,或轻、或拢或慢、或捻、或抹、或复、或挑、或转——“腾挪之间,胡惟庸便是魂消魄荡,欲仙欲死,哼哈之际,身下的那张湘妃竹椅,也随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宛若给两人的伴奏!引人遐想连连。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湘妃竹椅停了下来,胡惟庸端起酒壶押了一口,吧唧吧唧了两下,便摆了摆手,那女子会意,站起身来,从湘妃竹椅旁的茶几上,端起一把古筝,玉指轻轻拂过耳边的发丝,一边手中轻抚琴弦,听得铮的一声,那女子小嘴微微启开吟唱道:“宝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饯,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廓暮雨潇潇,恨的是筛曲槛西凤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胡惟庸摇头晃脑随着琴声慢慢的哼着,嘴里喃喃道:“这个叫兮兮的美人儿,当真不错,当初花一百两银子买回来,还真挺值的?不说这生得倾国倾城的容貌,就是这唱小曲的功夫,便不是一般人能唱出来的, 何况那一张百变弹簧的小嘴,吸允之间,不知道多么的销魂!“

    “好,唱得好!“胡惟庸鼓掌大叫。

    那女子唱的更加卖力,一曲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小曲总算唱完了,兮兮站了起来,提着裙摆,莲步轻轻摇,有些惧怕的走到胡惟庸的跟前。

    她原本是苏州人,父亲是苏州的秀才,朱元璋攻打平江时,她父亲帮忙守城,最后,平江城破,张士诚生死, 朱元璋因为痛恨苏州百姓在大军攻打平江时支持过张士诚,平江城破后,杀了不少人,而她的父亲正好在其中之类,父亲死后,母亲一时接受不了,竟一病不起,不久也过世了,她自此流落到青楼,因为资性慧黠,颇有文才,被青楼老鸨看重,大力培养,终于在秦淮河畔有了一些小名气。

    胡惟庸买下她是在三个月前的一日,那日,她一袭淡黄色的衫子,站在楼前一把古筝,也如今日这般唱着曲子,她本是青楼女子,唱个小曲自然很平常,并没有如何放在心上,谁知第二日,院子外一阵喧闹声将她惊醒了过来,她正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