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位真正的医者,此刻弓着身子,对李善长进行,望、闻、切、问,好一会儿才黏着长须,吁了一口气,站了起来,走到书桌旁,拿起湖笔,刷刷刷一通写,下了药方!递给了一旁的年轻男子,道:“公子可按下官这药方于明日清晨抓药一幅,用水箭之引用,相国大人的病情就无大碍了!”
那年轻男子是李善长的长子李棋,长得眉清目秀,深受李善长喜爱,闻言接过太医的药方,担心的道:“太医,我父亲这病情?“
太医道:“下官仔细诊断过相国大人的脉搏,又看过大人的舌苔,不过是忧心所致,并无大碍,公子不必过于担心!“
李祺松了一口气,拱手道:“有劳张大人了,我这就送你出去!“
张太医也不客气,任由李祺送自己出了府邸,门外有一辆马车。
“深夜让太医前来,多有叨扰,父亲深感歉意,特让我雇车一辆送送张太医,还请张太医莫要嫌弃?“李祺站在门前拱手笑道。
张太医黏着长须,道:“公子说哪里话,行医乃下官本分,算不得什么?只是这马车——?“
李祺道:“夜色已晚,金陵常有盗贼出没,太医独自一人回太医院,家父实在放心不下,这马车是家父的一地心意,还请张太医千万莫要推辞!“
张太医见推辞不下,点头道:“既如此,那下官便恭敬不如从命!”
李祺笑道:“该当如此!”
张太医对李祺拱了拱手,便不再多言上了马车,进了马车一落座,便发现旁边有一只袋子,伸手解开一看,金光一闪,张太医心头一惊,抬头望向车外,只见李祺正一脸笑意的对他拱手道:“太医慢走——?”
张太医掂量了掂量的手中的袋子,嘴角微微一笑,不动声色的放入了怀中。
送走了张太医,重新返回了西厢房,李祺收起一脸的笑意,望了一眼李善长微微一叹,道:“非要如此么?”
李善长身子一颤,迅速的丢了个眼色。
李祺一愣,随即走向门前,伸出脖颈左右瞧了一遍,没发现什么才收回了头,重新关好了房门,气呼呼的道:“这些锦衣卫仗着皇帝的宠幸,在应天是横行霸道,如今竟欺负到我李家头上来了,实在可恶的很?”
自朱元璋应天登基后,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锦衣卫的权势可谓是日益壮大,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现在整个应天城,只要是看到街上有鲜衣怒马,横行无忌便躲之不及,若说这些明面的倒也罢了,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锦衣卫再厉害,只要不犯错,倒也不怕,可这些锦衣卫都是“都中大豪,善把持长短,多布耳目,所睚眦无不立碎”。他们神出鬼没,监视京城大官的一举一动,有任何的过错,上报朱元璋,这就让人害怕了,谁也保不准发了一句牢骚,说了一句胡话,甚至是梦话,这一切都有可能被锦衣卫听到,第二天必然落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前些时日,国子助教,后进为博士,校书翰林,撰功臣诰命钱宰受命编纂《孟子节文》,连日劳作,自感非常疲倦,一日散朝回到家后诗兴突发,成诗一道云: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本是一篇信笔之作,诗成之后,钱宰也就宽衣歇息了。没想到第二日上早朝时,朱元璋一见钱宰就笑着说:“昨天爱卿作了一首好诗啊,可是寡人没有嫌你上朝‘迟’呀,是不是用‘忧’字更好一些呢?”这一番话说得钱宰心惊肉跳,连忙磕头谢罪,心中暗自庆幸,多亏昨日还没有胡言乱语,否则今天此头就难保了。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当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让人憎恨的锦衣卫的同时,也十分的害怕。
病床上李善长端坐了起来,昏黄的烛光下,略显儒雅的脸并不是十分难看,望着李祺微微一笑,道:“祺儿不必如此气愤,锦衣卫充其量不过是陛下手中的一把刀而已,如今这把刀宛若一群疯狗一样,四处乱咬人,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如此胡作非为,迟早有一天激起民愤,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李祺点了点头,恭敬的道:”父亲说得极是,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当今圣上雄才伟略岂能任由一帮疯狗扰乱大明天下,用不了多久,一定会收起这把无用之刀!
∷更新快∷∷纯文字∷
。免费为广大书友提供天下王者最新章节和无弹窗全文阅读,如果你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请点击导航条上分享链接或复制如下的分享地址: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
1724章 :皇帝夺权
李善长彻底的坐了起来,脸上的神色也严肃了许多,念着长须沉吟了片刻,问道:“爹爹没上朝的十几日,朝廷上可发生了什么事?”
李祺将双手放在双膝上,下意识的看了一眼门外,才道:“大事到是没有发生,陛下除了伤心常将军病逝外,歇朝三日外,爹爹不在这十几日里,陛下每日早朝、午朝召集群臣,商议北方的战事,还询问百姓生计问题?对了,陛下还让爹爹管辖的六部的奏折都一一处理了,听说了这十几日,陛下便是都在看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你说什么,陛下让六部送上奏折,谍报?还亲自查看、批阅?“李善长面色大变,陷入了沉思之中。
自吴年九月,平吴,论功封他为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官居百官之首,裁断整令,从善如流,朱元璋却从未干预,更别说是批阅奏折,看奏折。
这次封赏,他以文臣进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便是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然犹位在他之下,身居高位,朝廷不满之臣比比皆是,陶凯的论斋戒时,所说的那番话。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让他有所警觉,这才装病,这么做除了做给百官看看,更大的目的是看一看朱元璋的态度。
他请病假已经有十余日,朝廷文武都知道了,他身为百官之首,统领百官处理国事,丞相府里没了他,头两天无人过问实属正常,因为,一些不太急的事情也可以挤压一两日,可十几日那就不太正常了,不说六部急,当今圣上也会忧心国事来询问与他,可硬是等了十几日,硬是没人来询问,这个就不应该了。
不说自己如今的身份还是百官之首,便不是这些年他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年,为大明经营盐,立茶法,立钱法,开矿冶炼,定鱼税,事无巨细,无不是一一处理,可以说这十余年里,他早已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帮手,他生病了,朱元璋若不能慰问一番,那就太对不起他了,就算国事繁忙,满朝文武大小官员不少,随便派一个到府上来慰问一声也是应该的,可朱元璋没来,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来,仿佛他当真不存在一般,这本身就让他隐隐有些担心。
如今他听闻,朱元璋命六部呈送奏折,十几日每日观看奏折,批阅奏折,这一切本是身为百官之首位的相国所做,当今圣上却亲自所为,这么只有一个理由!
想到了这个理由,李善长身子微微一震,额头上竟溢出微微汗珠来。
“父亲,你怎么了?”李祺见父亲面色难看,忙关切的问。
李善长仿佛没听见一般,皇帝亲自批阅奏章,还十余日都如此,莫非这是在暗示自己,自己这个当朝宰相干的活,他朱元璋也一样可以干,京城没了他李善长,还有六部,还有他,他就是六部之首!
“皇帝这是要夺权啊?”李善长喃喃的叨念了声,忽然又摇了摇头,寻思道:“相国自古便有,陛下虽雄才伟略,却也绝不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缔百官之首,若是这样的那就太可怕了?”
“父亲!父亲!“李祺见父亲自言自语,魂不守舍,心中大急,忍不住叫道。
“看来皇帝对我只怕是不再信任了?“李善长叹了声道。
“这怎么可能,父亲如今圣眷正浓,满朝文武无人可比,若说旁人陛下未必信任,说到父亲绝无可能?“李祺信誓旦旦的道。
李善长对自己这个儿子极为爱惜,闻言呵呵一笑,道:“祺儿此话怎将?”
李祺想了想,道:“自陛下登基一来,父亲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祗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禁淫祀。可以说,我大明国事有一半是出自父亲与刘伯温、宋濂之手,若陛下不信任父亲,似这等大事岂会如此此放心交给父亲呢?这次封赏,陛下不顾群臣反对,封赏父亲为六公之首,位极人臣,若非没有极大的信任,陛下岂能如此!“
李善长本就对朱元璋对自己生厌有些怀疑,不说两人这些年的关系,就是这一路的追随,他也是不信的,可禁不住陶凯的那一番话,让他心生疑惑。
见父亲没有出声,李祺的胆子大了几分,继续道:“不说父亲对陛下忠心耿耿,就是如今局面,鞑子未灭,满朝文武,陛下想要依靠的唯有淮西将士,父亲是淮西将士之首,陛下依靠是淮西将士不假,说到头来依靠的还是父亲而已,父亲有了这样的本事,陛下笼络还来不及,岂能对父亲生疑呢?”
李善长细细一想,也觉得自己儿子说的有几分道理,自己熟知历史,处事快截果断,又长于辞令,满朝文武除刘伯温之外,做宰相并无第二人选,除非朱元璋当真下定了决心撤掉宰相之职,否则依着自己今时今日的地位,他却是想不出朱元璋有什么理由对他心生厌恶。“
细细想了一番,心情也好了许多,满朝文武,除了刘伯温的淮西集团与他对抗之外,朝廷之上他的亲信倒是也不少,不说旁人,胡惟庸就算一个,若朝廷有丝毫的风吹草动,胡惟庸第一个会来,如今十几日没见此人,那足以说明朝廷的局面,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嗯,这也许只不过是皇帝一时兴起而已,并非对我心存不满,今日没来,也许明日就会有人来了!
∷更新快∷∷纯文字∷
。免费为广大书友提供天下王者最新章节和无弹窗全文阅读,如果你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请点击导航条上分享链接或复制如下的分享地址: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
1725章 :梅开二度
次日清晨早朝,朱元璋当中宣布了两条号令,第一条指令,诏曰:“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第二天圣旨是下达给户部的,责令户部官员尽快去各州县普查户口。先颁发“户帖”(即登记表),统一格式和内容,逐级下发,要求民户据实填写,作为编制户籍册的依据。
“户帖”的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男子成丁、不成丁,姓名,年龄;女子大口、小口,姓名,年龄),还有分别记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亲属关系。另有“事产”一项,详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船只等不动产和动产等基本情况。“两条圣旨下达后,群臣高呼万岁,户部更是一片欢腾之声。
“看来,想要控制满朝文武,宰相的大权,不可旁落啊!”朱元璋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