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大人荣升相国大位?“李存义对着胡惟庸笑道。
胡惟庸亦笑道:“同喜,同喜啊!“
“哈哈,不错,同喜,同喜!“两人相视而笑。一阵愉快的笑声舒展后,李存义满是畅快之意,伸手拉过胡惟庸的衣袖,道:”大哥还在家中等候大人,请大人随我一同前往!“
书房里,李善长难得一日没有诵读诗书,陶凯的一番话让他感到了危机,也让他开始为自己的后半生,以及整个李家的前程思索了,这一番思索,差不多是一炷香的时间。
一炷香的时间李善长彻底的将眼下局面细细思索了一番,现今的局面,很显然皇帝陛下容不下他继续担当相国一位,而自己隐退后,相国之位必然引起满朝文武窥视,在他看来,满朝文武能居相位者,除他之外,还有四人可以担当。
第一人,诚意伯刘伯温。此人上知下晓地理,中通阴阳,才华显著,更重要的是此人,除了精通诸子百家之外,阴谋诡计一样不少,的确有身居相位的资本,皇帝对他信任有加,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第二人,杨宪。此人才能不在自己之下,更厉害的检校出生,有洞察一切的观察力,以及心狠手段的手段,深得皇帝的欢喜,坐上相位也不是不可能,不过李善长是绝对不会让他得意太久。
第三人汪广洋,此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书法,多有谋臣,深得皇帝信任,倒也是一个能坐上相位的人选。
最后一人就是胡惟庸了,比起上面三人此人或许显得不出色,但比起一上三人,胡惟庸多了些狡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而这就是他选择胡惟庸而没有选择汪广洋的所在,要做大事,光做君子是不行的,唯有小人能做君子做不到的大事?“
门外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入了书房内,李善长微微张开了双目,望了一眼门外,耐心等待着。
咚咚咚——一阵轻微敲门声,跟着传来了李存义的呼叫声:“大哥,大哥——我把胡大人给带来了?“
“进来吧?“李善长语气不冷不热的应了声。
房门被推开,胡惟庸弓着身子跟在李存义的身后,走了进去,对着李善长抱拳道:“卑职胡惟庸见过相国大人?“
李善长淡淡一笑,并没有起身,而是抬了抬手道:“都是自家人胡大人不必客气?“
“一句自家人让胡惟庸心头一喜,忙站了起来,道:”不敢,不敢!“
李善长也没有多说,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静静的注视着胡惟庸半响,才道:“今日找你前来,想必存义都已经跟你说过了吧?“
“嗯”胡惟庸急忙应了声,身子仍旧弓着。
眯着双眼的李善长微微点了点头:“只有比孙子还要孙子,才能在这个尔虞我诈的官场,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你既已知道本相心意,那么本相就直言了,本相身居高位多年,就在今日加官进爵,早已引起浙东将士不满,皇帝为了稳固军心,笼络浙东以及天下读书人,武将的心,已对本相多有怨言,皇上心意,本相心知肚明,为了不引起皇上的不满,以及让皇上满足文武百官的不满情绪,本相决议隐退,将相国之位让出!”
“大人如此忠于皇上,实乃我大明之福,亦是皇帝之幸,更是我文武百官之效仿之楷模,典范!卑职佩服万分!“胡惟庸躬身拍着马屁道。
^^^^^^^^^^^^^^^^^^^^^^^^^^^^^^^^^^^^^^^^^^^^^^^^^^^^^^^^^^^^^^^^^^^^^^^^^^^^^^^^^^^^^^^^^^^^^
第二更了,今晚就这么多了,月票的书友们莫要忘记了,请送上哦!
∷更新快∷∷纯文字∷
………………………………
1613章 闻风丧胆
李善长淡然一笑,随即肃容道:“本相的相国之位一退,必然引起满朝文武争斗,人人都坐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从而光宗耀祖,统领六部百官,而依我对皇帝的了解,皇帝一定会询问大臣,其中必定有本相,还有刘伯温,若是我所料不错的话,此热性子高傲,平生自负才学,必然当仁不让,如此一来,皇帝必定不喜,这样一来,这宰相之外的询问你,便剩下本相,到时候本相推举你进入中书省,从而掌控天下!“
胡惟庸目光一闪,道:“惟庸多谢大人赏识,他日必定回报大人再造之恩?“
李善长摆了摆手,道:“你今日的这番胡,本相记住了,不过想要单靠本相举荐,坐上相国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容易?”
胡惟庸心头一惊,盯着李善长:“大人——?”
李善长目光一闪,道:“相国乃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百官奏折、边关文书、官吏任免、皇帝旨意,都要经过相国,几乎是半个皇帝,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相国的任免,从来是慎之又慎,故而选人之时,不断要才,还要忠、要信、要对皇家威胁最小,这样的人才能符合圣意,做到君臣一心?”
“大人之言,当真是字字珠玑,让惟庸眼界大开啊!”
李善长道:“刘伯温、杨宪、汪广洋三人之中,刘伯温本领最大,且是浙东首领,对你威胁最大,同样对陛下的威胁也最大,只要将他赶出金陵城,这若大金陵城,大明的相国之位,非你胡惟庸莫属!”
“大人所言极是,这刘伯温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确是个头疼的人,今日虽被封为诚意伯,可仍旧是御史中丞,掌管天下御史,言官,想要将他赶出金陵城,还要名正言顺只怕不易,何况此人一直清正廉洁,皇帝对他宠信并不下于大人,如果贸然对他发动了攻击,而又没有拿出一个伤的台面的理由,依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只怕难上加难啊,万一激怒了他,发动言官,御史攻击你我,小人倒也罢了,唯独对大人不利啊?”
李善长一叹,这也正是他头疼的所在,洪武元年,朱元璋与应天登基为帝,除了一切仿照元朝官职,建立了中书省文武百官,还别出心裁的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名为巡按御史。这些官吏是代天子巡狩,凡吏政、刑名、钱谷、治安、档案、学校、农桑、水利、风俗、民隐都是其职责考察范围。金陵城百官称:“御史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弘治以后,巡按御史的权力更大了,侵夺了许多监察之外的权力,如行政方面“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都、按议、经画定而请于抚、按若总督”;在军事方面“地方战守事宜,巡按得参与谋政”;在治安方面“地方若出现贼盗,巡按要下令征剿,这些人官职不大,权利极大,四处巡视,谁也不知道他们何时就抓住了你的把柄,洪武年初,官员钱宰奉朱元璋之命进行修订《孟子》一书的工作。一日,钱宰下朝回家,因感工作进展顺利,心情颇为舒畅。于是,他便乘兴吟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当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钱宰上朝,朱元璋一见他便说,你昨日做得一首好诗。只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到啊,我看还是把“嫌”字改为“忧”字如何?钱宰闻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磕头谢罪。朱元璋说:“朕今放汝去,好好熟睡矣”,于是便将钱宰遣送回了老家。这个故事,让满朝文武百官对监察御使,闻风丧胆,饶是李善长身居高位,也怕被他们抓着把柄?”
若说,就一个监察御史倒也算了,毕竟这个特权也不是天天有,而且这些巡视地方,与他李善长并无多大的影响,最为厉害的还是让人文风丧胆的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是为了监察中央吏、户、礼、兵、工、刑六部的一切举动,所设的官位同样对样朝廷六部,朱元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均从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按规定,凡以皇上名义发出的刺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若有不妥之处,可以封还奏报。全国各地上报给皇上的奏章,六科要根据分工按类抄报各部,并提出驳正意见。六科之官虽然为七品,但权力极大。他们侍从皇上,每日都有一人值班,站在殿中“珥笔记旨”。皇上交派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由他们向皇上报告;若各衙门口完成了皇上旨意,便由六科核销。每逢京官考察自陈政绩时,这些给事中还要会同六部进行审核。在考核中,有的官员政绩突出而被皇上召见时,一般要由吏部尚书及相关科的都给事共同相陪面见皇上。朱元璋奉行宋代司马光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在选择言官的选拔,可谓是慎之又慎,首先,“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其次,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爱身固禄;再次,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洞悉利弊动态,又能博涉古今,引鉴前史。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对于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总之,言官必须具备秉公据实,善辨是非,敢论曲直,既勤且廉等优秀品质,品行、才识不可缺失。这样的人,任凭谁见都怕。
^^^^^^^^^^^^^^^^^^^^^^^^^^^^^^^^^^^^^^^^^^^^^^^^^^^^^^^^^^^^^^^^^^^^^^^^^^^^^^^^^^^^^^^^^^^^^
第三更了,请诸位多多支持啊!
∷更新快∷∷纯文字∷
………………………………
1614章 封赏不公
他们的权利大,几乎无所不管,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大凡从中书省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的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之内。因为身份独特,职权特殊,满朝文武见了他们都心存畏惧,能不惹这些人,最好不碰,一旦得罪了他们,这些道学先生,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洪武初年,御史周观政奉旨巡视应天,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见他官位不高,冷哼了声,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便不把周观政放在眼里,与其强辩。周观政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宫制度,坚决不准女乐入内。太监无奈,只好回宫面奏朱元璋。
不多一会儿,传出皇上口谕,不再让女乐入宫。周御史可以回去安息。不料,周观政不依不饶,坚持“必面奉诏”。没有办法,朱元璋只好亲自出宫进行安抚,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这件事才就此作罢,皇帝都如此,更何况是他一个快要隐退的相位呢?”
刘伯温身居御史中丞,长官六科和御史,胡惟庸想要坐上这个相国之位,就必须将刘伯温赶出应天,否则有他在,依靠六科,就算是胡惟庸坐上了相国之位,也难以长久,李善长的算盘就彻底失算。
“如今的局面,胡大人想要顺利坐上相国之位,必须将刘伯温赶出应天府,否则,此事仍旧玄得厉害?”一番计较后,李善长抚着长须,望着胡惟庸道。
“赶出刘伯温?这,这只怕有些难办,此人声名在外,为人精明,且皇帝对他的宠信并不下于与大人,如果没有好的理由,不但得罪了此人,还惹得皇帝不高兴,到那时,卑职怕——?”胡惟庸担心的道。
李善长抚着长须,忽然一笑,道:“这事倒也不难难?”
“莫非大人有了主意?”胡惟庸凑过身子,心头一喜,问道。
李善长目光闪烁,并没有立即接话,沉吟了一会儿,忽然盯着胡惟庸道:“依你看,当今圣上为人如何?”
胡惟庸一愣,一声不明白李善长葫芦里卖弄什么药,但他对李善长极为了解,知道他绝不会无端的发问,想了想道:“当今皇上,知人善用,爱护百姓,杀伐决断,便是比之唐宗宋祖也毫不逊色,算得上一代雄主?”
李善长点了点头,道:“不错,当今圣上能在此乱世之中,消灭陈友谅,诛张士诚,伐方国珍,陈友定,明玉珍,的确算得上一代雄主,只可惜,雄主也有不足的地方?“
胡惟庸眼光一闪,盯着李善长“哦“了声,道:”大人请明说?“
李善长道:“圣上雄才大略不假,可为人多有猜疑之心,皇帝能疑心我李善长,如何就不能疑心刘伯温呢?“
胡惟庸道:“大人是想——在此做文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