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王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王者- 第7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大诰》条目其亲制四编《大诰》,他将之作为对天下臣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课本,依凭专制主义的绝对权威在民间强制推行。

    当时萧云觉得不可思议,一个皇帝亲自指定律法,而且这律法,还颇有些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想不到这一切都是真的。

    朱元璋在《大诰》颁行时,他宣告:“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颁行《大诰续编》时又进一步说:“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家家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令归,的不虚不。”颁发《大诰三编》时又重申:“此诰前后三编,凡朕臣民,务要家藏人育,以为鉴戒,倘有不遵,迁于化外,的不虚示。”

    朱元璋又要求军官们全家老小都要背熟《大诰武臣》:“不听不信呵,家里有小孩儿每不记呵,犯法到官,从头儿计较将来,将家下儿男都问过:你决得这文书里几件?若还说不省得,那其间长幼都得治以罪”。

    为了扩大四编《大诰》的影响,朱元璋把它们列为全国各级学术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奉其旨意,行文国子监正官,严督诸生熟读讲解,以资录用,有不遵者则以违制论处。当时天下讲读《大诰》的师生来京朝见者多达十九万余人,均赐钞遣还。将如此众多的师生由全国各地召来京师讲读《大诰》,举行学习报告会,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堪称空前盛举。此外,收藏《大诰》与否,成了判罪或减罪的依据;熟背《大诰》,不仅可以获奖,而且还可以因此而被录用为官,平步青云。朱元璋为推广自己的这几篇作品,确实费尽心机。只可惜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萧云沉浸在自己的惊讶之中,朱元璋同样沉浸在自己的吃惊之中,他目光两道光芒闪射而出,许久才喃喃道:“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唯有重绳贪吏,置之严典了——?”

    ^^^^^^^^^^^^^^^^^^^^^^^^^^^^^^^^^^^^^^^^^^^^^^^^^^^^^^^^^^^^^^^^^^^^^^^^^^^^^^^^^^^^^^^^^^^^

    有书友看了上一章,问“高薪养廉”古代好像没出现过,对于这个问题,小景说明一下,高薪养廉在古代还真是出现过,根据史书记:清朝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相当于现代的正部级以上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每月只到十几两银子(京官有所谓“恩俸”,即照原俸饷另给一份;另外给一点有限的俸米),小一点七品官知县之类,每年俸银只有四、五十两。按常理来说,这样微薄的收入在当时的社会中,只能算是小康型或温饱型的生活水准。但是,当时许多官僚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他们哪里有那么多钱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靠灰色收入。

    当时,凡是州、县官,主要靠征收钱粮时进行盘剥。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改成“折色”,即征收银子。无论征收实物或银子,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整个州、县总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有时候各种各样的额外陋规,甚至超过正常税收的十几倍。

    雍正年间,为了革除这个弊病,就把耗羡归入国库,另外发给官员“养廉银”,例如知县看缺分如何,每年给“养廉银”几百两到一千两不等。

    但是地方官并不因为有了“养廉银”而廉,仍然在钱粮上打主意,可以借口银子成色不好,也可以借口粮食质量不好,而任意敲诈勒索,而且田赋可以用钱交纳,经手官员就任意把钱价压低。譬如说,市价二千文合一两银子,他可以定为二千四百文合一两;田赋上缴有一定数量,通常缴到八成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果有水灾、旱灾,明明收成是八成,可以报五成,农民实际田赋不少缴。多收的银粮都到州、县官和他们爪牙的腰包里了。此外,人们打官司也是州、县官索诈的好机会。
………………………………

1467章:我回来了

    

    与朱元璋商讨了一番后,差不多夜暮的时候,萧云才在李公公的引领下,出了吴王行宫,一路上萧云几乎没有从刚才的震惊之中缓过神来,后世记载朱元璋登基后,严刑峻法,迅速颁布了《大明律》、《大诰》两部影响深远的律法,同时多次竖起了屠刀,杀了一批与一批的贪官污吏,此时此刻的他脑海里几乎能想象得出那血腥的岁月。

    “娘的,看来得想法子退了?”萧云心中暗暗嘀咕道。

    李公公将他送出府外,微微躬身行礼道:“萧将军数月为归,必定是想念家中娇妻了,咱家就不多送了,就此别过?”

    萧云对朱元璋年代的太监并没有多大不满,甚至有些同情,见他行礼,也回了一礼,这才各自到了别转身往玄武湖的方向走去。

    萧云归心似箭,一路行走步伐极快,眼看离玄武湖越来越近,看着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的玄武湖,一种熟悉画面迅速融入他的脑海里,“各位老婆,你家相公回来了!”

    离自己门前越来越近了,萧云心中既是紧张又是喜悦, 自鄱阳湖一走便是一年多了,春去秋回,家中一切可都好,可爱的小郡主,柔弱的小蝶,慧心的谢兰兰她们都好么,会不会怪我冷落了她们,我的孩子是不是都长大了,他们会不会认我这个爹爹啊?“

    想到这一切,压着在心头的思念顿时如钱塘江的大潮一般来世汹汹,立即奔上了自家家门。

    正要进家门,从里面传出来一阵车轱辘转动的声音,一辆马车从里面缓缓驶将出来,车里面的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萧云后,忽然大声对着前面的车把式喊道:“李管家,李管家快停下,快停下,我看到熟人了?“

    车把式是一个年约四旬的中年汉子,听了呼喊声,忙勒住马缰,将马车在路旁一颗大树下停了下来,扭头道;“毛大人,咋了?”

    里面的人没有理会管家的询问,而是将脑袋从车帘子里面钻出来,望着正对面的门户大步急走的萧云看了半响,迟疑了片刻,喊道:“是,是萧云萧将军么?“

    萧云正低着头走路,并没有看前面的来人,不过他终究是习武之人,耳力高于常人,听得声音好奇的扭过头来看了看侧身的马车,目光直接忽视那个车把式,直入那车内的主人。

    细细看了一阵:“这人好面熟啊,好像在哪里见过啊?“可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那人见他望来,从马车上跳了下来,依旧对着他问:“是萧云萧将军么?”

    “我靠,这里都有人认识啊,哎,还是人太出名了,我已经很低调了,怎么还有人认识我啊?”萧云心中感叹,目光却疑惑的看了那人一眼,迟疑道:“不错,在下正是萧云,不知这位大人是?”他见这人一身锦衣,腰间别着一块紫玉,一看就不是凡品,更何况人家还有单独的马车,光是这个萧云就不敢小瞧了眼前这人,听他询问应了声,也叫了一声大人。

    那人道:“萧大人,真的是你么, 怎么?你不认识我了么?”

    萧云依稀有些面善,却一时记不起来。迟疑道:“实不相瞒,萧某这一年经历太多生死,当真想不起这位大人是谁,怎么?我们见过么?”

    那人倒也不在意,呵呵一笑,道:“我们何止见过,我还是大人一手提拔的呢?”

    “大人当日舍身救吴王殿下,小弟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人盯着萧云笑道。

    萧云身子一颤,随即惊喜了起来,走过去朗声道:“是毛兄弟么?“

    来人不是别人, 正是昔日被萧云收在身边毛骧。见萧云认了出来,神情极为激动,立即从马车旁奔了过来,拉着萧云的手腕,激动的道:“萧将军,我还以为不是你,没想到真的是你,你知道么,当日看你被打入鄱阳湖,我还以为你死了,当时我可大哭了一场呢,要不是后来吴王殿下告诉我,将军并没有死, 说不定我还在哭呢?“

    萧云没想到这个后世声名并不怎样的锦衣卫指挥使,竟对自己如此深情,心中也涌出了一股感动,走上前一把将他拥抱在怀中,与他拥抱在一起,红着双眼道:“ 毛老弟你知道么, 我可是想死你了?”

    两人拥抱了一会儿,缅怀一下昔日的兄弟情义,便站在玄武湖旁说起了这一年多彼此改变来,鄱阳湖一战后,毛骧被朱元璋看重,收编在麾下,做了一名检校的一员,他跟萧云在一起的时候,跟着萧云学了不少侦察手段,可以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快在诸多检校中脱颖而出,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这次攻打张士诚两淮战役之中,他大探出张士诚大军的行军路线,让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做好充分的准备,便朱元璋记了大功一件,就在徐达大军攻下湖州,杭州等地方后,被朱元璋擢升为亲军指挥佥事,与杨宪一同掌握检校成员,如今负责刺探张士诚各方情报,可谓是春风得意。

    两人说着说着,最后都响起两人当初对立的那一会儿,各自一笑,萧云没想到短短一年多光景,毛骧竟然成了锦衣卫人员,而且是领导人物,想起后世记载他是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便也不觉得奇怪了。

    毛骧显然对萧云当初的提拔,以及彼此的情义还很看重,说了一会儿话,眼睛也开始红,拉着萧云的手腕,道:“将军,你知道么, 自从你出事后,我一直都在找你,我在鄱阳湖上找了你三天三夜,可就是没看到将军的身影,后来吴王殿下所你没事,我才放下心来,只是每次去左哨军中找蓝玉喝酒,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将军来!”

    萧云心中也涌出了豪气,不管后世对锦衣卫如何痛恨,眼前的这个人,他是如能如何恨不起来,在他肩膀上用力的拍了拍道:“我也极想念毛老弟了,这些时日你不在我身边,我万分不适应呢?”

    ^^^^^^^^^^^^^^^^^^^^^^^^^^^^^^^^^^^^^^^^^^^^^^^^^^^^^^^^^^^^^^^^^^^^^^^^^^^^^^^^^^^^^^^^^^^

    第三更了,今晚加更,还有一章,订阅送上了!
………………………………

1468章 :山穷水尽【加更章 节】

    

    “那我再跟着将军可好?“毛骧喜悦道,话音一落,不待萧云应答,率先红起了脸来,自己如今的身份可不是他想说跟着谁就能跟着谁,入了检校,身份、地位、官位也比跟着萧云身边大了许多,可再也没有当初两人肆无忌惮,无忧无虑的日子。

    “只怕现在是我想跟着萧将军,只怕是不可能了?“语气中带着说不出的无奈。

    萧云从后世知道,此时的检校尉就是后来的的锦衣卫,一般卫所统领的士兵统称为“军卒”,而锦衣卫统领的士兵则有“校尉”、“力士”和“大汉将军”等诸多名号。一般卫的首领指挥使为正三品官,职务世袭,这些人都是皇帝的心腹,一旦加入,除非皇帝亲自废除,否则终其一生不得脱下锦衣卫的飞鱼袍,丢掉手中的绣春刀。

    “你我都是在吴王手下,跟谁不是一样的,反正你我兄弟还能见面不是?”萧云善意的拍着毛骧的肩膀笑道。

    毛骧淡淡的一笑,点头道:“萧将军说得是?“

    说了一会儿话,毛骧也彻底放开了,忽然凑过身来,啧啧啧了两声道:“萧将军的英雄事迹我可听说了不少啊,苏州太湖血战张辰保,听说还从他手中抢走了方家大小姐呢?对了,这方家还是听了将军的劝说,与张士诚断绝了来往,给主公递送归顺的旨意,将军这一行,立下的功劳可不小啊,如今我金陵城可是人人在说将军呢?“

    “哦,是么?“萧云大感兴趣的笑了笑道。

    毛骧道:“可不是么,你大概不知道吧,吴王殿下早已把你如何舍身救主,血战苏州城,智劝方国珍归顺的事迹说给了百官听,让他们好生效仿你呢?将军如今也算是金陵城的一个名人呢?“

    萧云听得暗自苦笑:“被朱元璋记着可不是一件好事啊,当年宋濂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当着文武百官面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六十八岁,朱元璋送给他一块布料,并嘱托他三十二年后,拿此料做一件“百寿衣”。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