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了?”片刻,朱元璋平淡无奇的声音送了出来。
高风的声音变得有些颤抖,他颤声道:“卑职接到线报,不敢耽搁,立即从江西赶回,路上一刻也没启程,总算没有误了殿下的大事!”
朱元璋面色阴沉,望着黑衣人干巴巴的道:“江西那边可是有了大的动静?”
高风心头一颤,这消息他是第一个从江西按察使,李饮冰的嘴里得知,按道理说,除了自己之外绝对没人知道江西那边要出大事了,而眼前的吴王殿下,竟一语道破了玄机,立即让高风惊得一身冷汗,颤声道:“殿下英明!”
朱元璋眉头皱了皱,心头一叹:“该来的终究是来了,我这个侄儿,你想干什么呢?我可是你的叔父啊,难道你也要反我么,连你这等亲信之人都这般对叔父,这天下还有可信之人么?”
“说说吧?“朱元璋感叹了几声,脸上立即恢复了古井不波的神色,两道杀气腾腾的光芒犹如两把出鞘的利剑,杀气逼人。
高风点了点头,走近了些,对着朱元璋窃窃私语了一番,朱元璋面色难看至极,却始终一言不发,听着高风一五一十的叙说。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才道:“谢再兴当真来了江西?“
高风点头道:“据卑职查探,此人的确秘密前来了江西?“
“哼?找死?”朱元璋冷哼了声,丢出这么一句,谢再兴叛逃张士诚,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好在他也没掀起什么风浪,两个女儿也嫁给徐达,朱文正,这些年也没见他在张士诚那边有什么动静,朱元璋才没有启动检校阻止秘密杀了他,想不到他这个时候来了江西,凭着朱元璋的直觉,这谢再兴来江西多半是图谋自己的这个侄儿。
朱元璋双眼杀气毕露,依着他的性子,恨不得立即杀了谢再兴,可凭着多年战场上的直觉,他觉得这事情没那么简单,他一时吃不准,需要找个商议一番,再有所行动。
沉吟了片刻,冷声道:“你速速回去,让李饮冰秘密监视朱文正的一举一动,如果朱文正却又”不二心?“的举动,速速来报!不过若是他老老实实,纵容手下,私自修建住宅,私自穿蟒袍的事情,本王大可不予追究!“
高风躬身道:"卑职明白,我们这一段时间会严阵以待,如果大都督有任何异动,卑职一定立即遣回禀报殿下,好让殿下定夺!“
朱元璋点了点头,并没有应声,只是摆了摆手,高风便头也不敢抬的出了阁楼,身子一纵,夹着一阵风,迅速离去。
朱元璋眉头紧皱起,喃喃道:“侄儿,你当真要反了叔父么?“
“来人,传刘伯温来钟楼?“ 朱元璋目光一闪,猛然对着门外一喝。
^^^^^^^^^^^^^^^^^^^^^^^^^^^^^^^^^^^^^^^^^^^^^^^^^^^^^^^^^^^^^^^^^^^^^^^^^^^^^^^^^^^^^^^^^^^^^
这一章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不知不够,实在今天事情多了些,怕自己来不及码字了,这一章就算是给诸位热热身吧,今晚还是四更,不会少,月底了,还有明天一天了,这个月小景也多说了,更新了将近三十万字,加上《魂断大明》也在更新,可以说两本书,的确是对得起诸位书友了,那些还在等待,还在观望,准备养肥的书友们可以送上你们的订阅了,小景的书一直都很便宜,没一千字都是两分钱,十几块钱足够看了大半,跟其他人的五分六分钱比起来,少了许多,呵呵,接下来不多说了,要码字了,还有八千字要码出来,又要坐十几个小时了,订阅还请诸位莫要忘记了!
………………………………
1326章:帝王家事
自朱元璋进位吴王后,除了封赏在鄱阳湖大战中的武将之外,也封赏了不少文臣,李善长因坐镇应天,安抚百姓,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功不可没,被封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刘基为太史令,同时负责修建吴王的律法,对于这件大事,刘伯温可不敢怠慢,这些时日翻阅了秦的《田律》,汉朝《九章律》,《魏律》、《晋律》、《北齐律》、《隋律》、《唐律》,熟读与胸后,又参照了历朝历代所用的律篇目,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知道近些时日,算是有了些眉目,初步制定了律法的大概,这部律法按照刘伯温的的编撰,差不多有三十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贵、议宾),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有四百条之多,比历朝历代的律法都全面,都详细,而且这部律法以六部分作六律总目的编排方式,是承《元典章》而来的,与《唐律》面目已不尽相同,在内容上也较《唐律》有许多变更。又增加了“奸党”一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在量刑上大抵是罪轻者更为减轻,罪重者更为加重。前者主要指王朝内部的诉讼,后者主要指对谋反、大逆等民变的严厉措施。不准“奸党”“交结近侍官员”,“上言大臣德政”,防止他日臣下揽权、交结党援的集权思想,单是这一条就足以名垂千古,刘伯温整理了一个总纲,正端坐太史令的长椅上,细细斟酌,忽听得门外有人来报,说吴王请他入宫。
对于这位吴王,刘伯温可不敢怠慢,看这些年的雷霆手段,哪一样不是效仿汉王刘邦,刘邦是什么人物,别人不清楚,饱读诗书刘伯温可清楚的很,再者前些时日小明王瓜步沉船事件,他算是见识了这吴王的手段,心寒之余,却也佩服他的这种心狠手辣的手段。
听了吴王有请,刘伯温可不敢怠慢,交代了一声,收好了历朝历代的律法典籍,才随了小黄门进了吴王新宫。
整座吴王新宫完全是刘伯温一手选址,对于府邸的一花一草,自是轻车熟路,也不用小黄门怎么引路,就去了钟楼。
小黄门通报了后,刘伯温便入了阁楼,进了朱元璋的书房,这还是刘伯温第一次来朱元璋的书房,见这书房除了左侧的壁橱上挂有一幅字画之外,四周全都被书架个覆盖,书架上除去《易》、《诗》、《书》、《周礼》、《仪礼》儒家书籍之外,还有不少史书,便是诗词歌赋的书籍也有不少,刘伯温看在眼里,心道:“难怪这些年学问突飞猛进,看来是读了不少书啊?”
朱元璋没理会刘伯温眼里的惊讶,自顾自的放下了手中的御笔,大袖一挥,在茶几旁的座椅上落了坐,看了一眼才对刘伯温道:“先生不必拘礼,请坐吧?”
刘伯温道了声谢,眼角的余光飞快的瞟了一眼书桌,目光所到之处,正好看到了整篇篇幅,写的是前些时日在朝会上传诵过的《示僧》,当时他还称赞此诗气势磅礴,比汉高祖的《大风歌》毫不逊色,朱元璋为此还很高兴。
刘伯温飞快的扫了两眼,便收回了目光,不动神色地坐在了朱元璋的旁边。
朱元璋提壶倒了一杯西湖龙井,推给了刘伯温,紧皱的眉头才微微一松,叹了声,道:“如此匆忙找先生前来,实乃本王胸中有些大事,还需先生帮忙参谋参谋?”
刘伯温瞟了一眼桌上的书法,心中一动,道:“笔法杂乱无章,果然是心中有事?” 微微起身抱拳道:“ 殿下客气了!”
朱元璋心中的确是乱了,朱文正是自己的侄儿,这个从小被他当做儿子来抚养的侄儿,竟也有了二心,这如何让他不震惊,有谢再兴叛变在前,他不敢不有所担心,洪都城池坚固,进可攻,退可守,对金陵城的威胁最大,一旦朱文正叛变,那么张士诚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洪都,这样一来,鄱阳一战前的龙湾之战就是他的下场,当初能打赢陈友谅,考得是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他的实力虽大了些,但他心中的顾虑也多了些,再也不是当初孤注一掷了,这正是他所担心的。
“先生对洪都如何看?”朱元璋平息了心头的不安,尽量放缓语气道。
刘伯温脸上神色古井不波,独自了喝了口茶,说道:“洪都城池坚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丢失此地,金陵必定重蹈龙湾一战?”
朱元璋心头一跳,仿佛原先心中的那点侥幸,被人彻底给剿灭了一般,其实洪都的重要性,朱元璋比谁都清楚,拥有了洪都城池,敌人便可以此做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也可以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倘若再派遣一对人马攻打金陵,那金陵城池就是多面受敌人了,当初张士诚部将吕珍攻韩林儿于安庆(今安徽寿县),刘福通要朱元璋发兵救援。刘基劝朱元璋不要往救,以免被陈友谅趁机出兵攻打金陵,使金陵腹背受敌,倘若当时陈友谅不攻打洪都,而是举国之力,率兵六十万攻打应天府,如今也就没他朱元璋了?
所以,洪都对于应天来说,可以算是一道屏障,有它在,金陵城就少了一个虎视眈眈的敌人,金陵城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朱元璋沉默了一阵,放松的眉头再一次拧成了疙瘩,片刻,问道:“先生以为本王的侄儿如何?”
^^^^^^^^^^^^^^^^^^^^^^^^^^^^^^^^^^^^^^^^^^^^^^^^^^^^^^^^^^^^^^^^^^^^^^^^^^^^^^^^^^^^^^^^^^^^^
第二更早早送上,总算是赶上了,今晚码字辛苦些,可能最后一章比往日来得晚些,诸位的订阅莫要忘记了!
………………………………
1327章:不得不往
刘伯温惊异的瞟了一眼朱元璋,一时可弄不准朱元璋的意图,鄱阳湖一战后,他奉命编纂律法,除了偶尔遇到军国大事需要他来商议之外,多半的时间,他都躲在了太史院里整理历朝历代的律法,前些时日,耗费了一年多的世间,才与编成《律令》四百三十条﹐其中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一百四十五条。同时又颁《律令直解》昭告应天,当时朱元璋看了,虽多有赞扬,却也透露着不满意的口吻,让性子孤傲的他很有不服味道,返回太史院后,翻阅前朝律法之时,动了仿《唐律》的念头,将原先的律法,分为《卫禁》《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等十二篇。三十卷六百零六条。二十二年又对此作较大的修改,以《名例律》冠于篇首,按六部职掌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传统的法律体例结构至此面目为之大变,编纂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律法,这些时日少不了埋头律法之中,对于朝中大事,知之甚少。
等了半响,没见刘伯温出声,朱元璋知晓刘伯温这些时日,埋头太史院苦读历朝历代律法,对于朝中之事有所不知,沉吟了片刻,便也不隐瞒,将近日得到了消息,一一说了遍。
刘伯温默默地听着,一直一言不发,一如老僧入定。
直到朱元璋焦急地说道:“先生看此事本王该当如何处置?“
刘伯温沉吟了片刻,缓缓放下茶杯道:“依臣之见,大都督是吴王亲侄儿,吴王素来以亲子待之,这份情义旁人代替不了,我看大都督只不过是对殿下封赏略有不满而已,并不会背叛吴王殿下!“
朱元璋道:“文正是我侄儿不假,可自古人心叵测啊,文正年少,这次又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只怕难以生出二心啊?“
刘伯温道:“大都督虽是从一品,但也是一番大员,洪都自古一来便是军事重镇,更是江南富庶之地,大都督如今已建下赫赫战功,等将来功成名就,殿下登得大位,封王封侯只怕也少不了,如今天下,除去北方鞑子,江南唯有张士诚足以与殿下抗衡,大都督又岂会投靠张士诚呢?依着张士诚的器量,又岂会真的重用大都督?大都督聪明绝顶,岂会做出这等糊涂之事?”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起,从高风送来的情报来看,朱文正看似没有二心,可他纵容属下胡作为非,私自穿戴蟒袍,这不是二心是什么,昔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坐了龙椅,当了皇帝。可是他对扶他坐上金銮宝座的功臣说道:“如果没有你们相助,我不能当上皇帝。可是当了皇帝后,我一夜也没有睡过好觉,远远比不上昔日当节度使快乐。”
一干武将对宋太祖忠心耿耿,自然不明白他所言,纷纷望着他请他明示。
赵匡胤说道:“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个位置谁不想要!”
功臣们诚惶诚恐,连忙表白忠心。
赵匡胤又说道:“即使你们忠心,你们的手下人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只怕你们也推不掉。”
随后赵匡胤将功臣的兵权一一解除,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