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陶安还捧着《时务十八策》,也随手拿起翻阅起来,有了先前的惊叹,朱元璋不敢太过轻视,将龙案上的烛火移近了些,方才小心的翻开扉页,朗声诵读十八策略云:一曰、灭陈去张,二曰、剿灭方国珍,三曰、屯兵以自养,四曰、勿过度扰民、过度使用民力,五曰、严肃军纪、治军有……………朱元璋只看了一个灭陈伐张,心头猛然一动,这不是自己心头所想的么?“
自从朱元璋凭借常遇春、徐达与龙兴击败了张士诚后,他便把其主要的兵力用来对付徐寿辉了,虽然那个时候陈友谅不过是天完兵马大元帅,但朱元璋没有丝毫看低这个人物,反而经常派遣密探密切关注陈友谅的一举一动。
应天稳定后,朱元璋一心向东南发展,但这样一来,就要面临张士诚与陈友谅,对于这两个人,朱元璋曾经多次与群臣探讨,要打的话,从谁开始动手,但这个问题包括李善长等人文武大臣,都一致认为张士诚实力弱小,且无大志,对付他最好不过,只要消灭了张士诚,大可趁机占领泰州、高邮、淮安、濠州、泗州,直至济宁,湖州,杭州、绍兴等大片郡县,有了张士诚的地盘与兵卒,粮草,从而与陈友谅决战才有必胜的把握。
对于这个决策,朱元璋一时也不好反驳,只是在他心里一直酝酿着一个计划,那就是先陈后张,陈友谅胸有大志,训兵有术,况且手下能人之多,不在自己之下,其所作所为心狠手辣,堪称一代枭雄,此人不除天下难定也。所以朱元璋才动了先从陈友谅下手,一旦灭掉了陈友谅,自己大可趁势攻占,饶、信,跨荆、襄整个江南的一半,倒是再来对付张士诚就容易的多。
这个想法自己胆大了,但朱元璋有他的理由,通过多年的观察,他早已看出陈友谅虽有大志,但为人傲慢无礼,且心狠手辣不讲道义,其手下多半是迫于权势才依附与他,一旦势危,树倒猢狲散大有可能,打败他也不是没可能,反观张士诚,此人器小无远见,一旦大军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到时候后方不稳,张士诚、陈友谅两面夹击,金陵危矣!这才是朱元璋最为担心,也就是他一直迟迟不敢动手的缘故。
想不到这个刘伯温尚未出山便定下这等计策,此人的才学,心计当真有当年诸葛孔明之才,这十八策比之当年的诸葛孔明的隆中对,毫不逊色。
朱元璋连番诵读了几遍,六曰:粮草供应之对策,七曰:水战、火战之配合,八曰:坚城固守与弃城引敌,九曰:疑兵计与反间计,十曰:儒学教化,十一曰:农田水利之构建,十二曰:招贤纳士之标准,十三曰:军中将领之俸禄,十四曰:刧寨与反刧寨,十五曰:谋士参议制,十六曰:属官编制,十七曰北伐,十八曰定都……?“
“古有诸葛孔明“隆中策”,今日本帅辛得刘伯温“时务十八策”,看来这刘伯温果然助我得天下的大才!”
^^^^^^^^^^^^^^^^^^^^^^^^^^^^^^^^^^^^^^^^^^^^^^^^^^^^^^^^^^^^^^^^^^^^^^^^^^^^^^^^^^^^^^^^^^^^^^写这一章的确费了点时间,主要是资料好多要查阅,写这一章之前,小景整整查阅了两个多小时,所以这一章节,可以说是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到现在才算写好,不得不说写历史有些累人!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
834章:接见
朱元璋召见刘伯温是在三日后,自从诵读了《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他就一直惦记刘伯温,想亲自见上一面,无奈陈友谅果然发发挥了他爱生事的本事,迫不及待的登基做了皇帝后,利用大军囤积采石之便,近日更是攻下了太平。
太平乃是应天最重要的屏障,朱元璋攻占当涂后,以许瑷为知府,花云为枢密使, 王鼎为院判。并命令花云镇守太平。
花云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员骁将,当初独自一人,佩着剑,到 临濠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马,从此为朱元璋作战。他所战皆克,攻破怀远时擒获敌将,又攻克 全椒、缪家寨,所立下的功勋多不胜数,朱元璋对其极为信任,此番正是任命他镇守太平。自信有花云镇守太平极为放心,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陈友谅竟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太平。
这个花云始料未及, 陈友谅舟师自 安庆沿江直下,进犯当涂。
消息传来,顿时城门紧闭,吊桥高悬, 黎民百姓惊恐不已,行商坐贾闭市而去。城内一片混乱。形势紧急。
府衙内,知府许瑷连夜招来文武官吏三老豪绅蹉商应敌之计。
唯独花云一言不发,此刻,他清楚地知道,当涂乃是 南京的屏嶂,一进一退,关系重大。可是眼下城内兵丁不满三千,粮草不足百石,与数倍于己的敌军相比力量相殊太大,而朱元璋的大军又远在 扬子江江左,远水解不了近渴。当花云抬起头看到许瑷和众人都眼睁睁地望着自己时,他虎眼圆睁。挺胸昂首朝前走了两步,朝许瑗一抱拳,朗声说道: ”大人,没什么好商议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有拼死一战,方能保住城池。”许瑗沉吟良久说: “一城安危,全寄托将军了。” 。
近战前的准备工作很快就绪,该加固的城墙加固了,该拓宽的 护城河拓宽了。东西 彩虹桥(浮桥)一齐拆除。花云披盔戴甲,日夜守卫柴巷口城门。
次日清晨,西南方向传来隆隆金鼓之声。花云提刀登上城楼,放眼一看,只见陈友谅数十艘战舰齐头并进向当涂逼近。花云一面督促兵丁做好迎战准备,一面派人飞马传报守卫东门的许瑷、王鼎,自己则抖擞精神,准备厮杀。
敌军的前锋已经在焦家圩滩头登岸。不一会,整个城池便被围得水泄不通。
攻城开始了,密如飞蝗的箭矢纷纷射来。击鼓声,喊杀声,此起彼落,攻城的数路敌兵扛着云梯接踵而上,刹时,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一架架云梯被掀翻,一批批敌兵被砍落。
攻城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一天激战,花云清点一下人马,发现死伤近千。他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将几处崩裂的城墙缺口重新堵上。为了防止敌兵夜间偷袭,他又命令兵丁运来一捆捆松枝,麻杆,扎成火把,每隔十来步就点上一把,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火龙在滚动。就这样,双方连续鏖战三日,伤亡都很惨重。但陈友谅水师是有增无减,而城中守军濒临粮尽弹绝。
不巧,正是 黄梅季节,长江上游连日暴雨,江水猛涨,使城墙陡然矮了数尺。南风催着白浪拍打着墙脚,大块大块的土坯剥落下来。陈友谅眼睛一亮,突然想起了一个新招,将战船排开,又命令兵丁在船尾堆石头,使船头高高翘起,与城墙 齐平,然后亲自擂鼓助威,驱使兵丁攀缘而上,城上守军由于连日奋战,又饿又乏,终于支持不住,城门遂破。
花云提刀左右冲杀,终因众寡悬殊而被缚,陈友谅劝花云投降,花云破口大骂: “要投降的是你们,不然,我大军一到,你们必将粉身碎骨!”骂后,用力挣断绳索,夺下敌刀,连砍杀了五六人,陈友谅大惊失色,立即命令兵丁蜂拥而上,又将花云缚住,将其绑在战舰的桅杆上,用乱箭射死,花云临死犹骂声不绝,甚为壮烈。
这个消息对与朱元璋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亲自赶往太平安葬花云,直到今早才返回大帅府,便迫不及待让陶安率领浙东司先生来大帅府,他要亲自接见。
陶安亲自赶往礼贤馆,领着刘伯温、叶琛、宋濂、章溢穿过长廊,绕过假山,穿堂过厅,赶往大帅府。
得知朱元璋亲自接见,四人都可以打扮了一番,刘伯温一袭青衫,手握紫竹仗,额下的一把长须显然是经过修理,根根长须被捋得井井有条,配上他清秀消瘦的面容,倒生出几分仙风道骨之感。
宋濂一身灰色儒服,头带儒冠,腰间刻意挂了一块紫玉,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摆,一股书卷之气,油然而生。
章溢长得眉清目秀,此时穿一身青衣,这身打扮配上他英俊的模样,到像一个落地书生。
四人之中,唯独叶琛一身灰白短衫,头戴折角纱巾,袒胸露乳,他本就生的浓眉阔口,加上颌下一部粗髯,根根粗如松针,活脱脱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的风范,浑身无半分书卷之气。
四人跟着陶安绕过假山、水池、穿过松间小路,好不容易赶到大帅府的似时候,但见门前来往者摩肩接踵,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四人也是走南闯北之人,见过世面,眼看进出之人,多数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腰挂象牙便知是大帅府的官员,而那些身穿儒服、头戴儒冠、手捏纸扇的便是朱元璋宴请的贤人了,而徘徊在门外的一身华丽的多半是地方名流、豪绅巨贾了。
四人正看的有趣,忽听得陶安道:“四位?请吧!”
**************************************************************************************
昨晚辛苦一晚上,码好了两章,本以为今早能赶个早,哪知被我一不小心删除得干干净净,今早一看,大呼三声,猛抓了一阵头发,一声轻叹后,从新码字了!今晚依旧是四更!第一更先行送上!
………………………………
835章:再见白衣
………………………………………………要破两百万了,真正的养肥了……诸位可以宰了!
四人跟在陶安身后走到大帅府门前,陶安一亮腰牌,冲着门前的那侍卫点了点头,径自入了大门。
刘伯温见陶安进的如此容易,举步就要跟进,不想刚踏了个脚,正要入门,突然一道白光一闪,从天而降,刘伯温大吃一惊,身子本能的一闪,退后了三步,正惊魂未定,忽听得那侍卫兵盯着他,朗声喝道:“这位先生没有腰牌者,不得入内!”
刘伯温眉头微微一皱,正想解释,忽见陶安疾步跑来,一拍额头,抱拳对刘伯温四人笑道:“对不住了,对不住了,我到忘记这茬了!“连说了几声对不住,方才掏出腰间象牙牌对小将亮了亮,对着他低低耳语了几句,那小将微微一愣,收了腰刀,目光在四人一扫,见四人一直打扮虽简单粗糙,但那气质由内而外,让人一看便知不凡。
一听是国公宴请的浙东四先生,那小将登时神态恭维了起来,对四人一抱拳道:“原来是浙东四先生,先生大名,小将早有耳闻,方才卑职职责所在,得罪了四位先生,还望先生莫要见怪才好!“
刘伯温见这小将说话诚恳有礼,心中不禁对朱元璋多了一份好感,心道:“言传应天朱元璋治军严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微微回了一礼,笑道:”将军说笑了,该是我等莽撞了才是!“
那小将又客气了一番,道:“既是国公的贵客,小将这就给先生通传!“说完,冲着正躬身在门前无所事事的一个小太监招了招,那小太监刚被家人阉割了送入了宫,正不知该干什么,见这小将冲他招手,登时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
那小将对他一阵细语,那太监顿时眉飞色舞了起来,回头望了一眼刘伯温等人,一甩衣袖,飞奔入了皇宫。
四人就这么站在门外,不多时,一阵脚步声传来,四人抬眼望去,但见门内走出一个白衣秀才来,那人年约不过二十好几的模样,生得剑眉、醒目、高鼻,一头乌黑的头发仅用一根银簪别在头上,高高竖起头冠,承托得他面如冠玉,英俊不凡。
“是你们……?”那白衣人走刀门口,正要抱拳行礼,陡然见四人微微一愕。
四人同样一愕,同时惊呼:“你怎么在这儿……?“
“怎么你们与朱公子认识……?“陶安瞧四人模样,好奇的道。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秦淮河畔酒家的朱文正。朱元璋起兵时,朱兴隆早已亡,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因屡立战功被擢升为枢密院同敛,朱元璋问:“想当什么官?”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对他也是极为信任。
从陈友谅与五通庙击杀徐寿辉,并与五通庙称帝建大汉国后,便挥兵返回江州,朱元璋便敏锐的感觉到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尤其是洪都坐落在翻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有极高的战略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