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王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王者- 第4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夜深静如流水。

    朱元璋的大帅府里,朱元璋一身戎装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显得有些焦脆。

    这也难怪,攻占应天后,他面临着长江上游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倒也不足为虑,偏偏张士诚、陈友谅两人都有雄心大志,一心想一统江南,偏偏这一统江南,首先要灭的就是自己的金陵。

    这才让朱元璋头疼,攻占应天不足四年,张士诚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每一次若非自己指挥若定,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李善长一干兄弟的团结一心,凭着张士诚的数百万的大军,要踏平应天府简直是轻而易举。

    饶是如此,朱元璋还是咬着牙应对,一番打斗下来,平日里那个十分厉害的盐贩子,倒也不可怕,凭着常遇春、徐达等人的全力配合、他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张士诚,正当他以为张士诚不足为虑。想趁机一举解决这个讨要的死盐贩子的时候,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一直极为信任心腹爱将,高达明竟连夜率领右哨军万余人精锐兵卒投靠了张士诚而去,这无疑是在背后通了他一刀。

    朱元璋勃然大怒后,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张士诚的计划了。加上前些时日,天完国陈友谅怒杀倪文俊,以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掌管了天完国百余万的兵马大权,此人心狠手辣,手段非常,且极有统兵能力,绝非小视不得,比起张士诚此人才是最大威胁。

    ^^^^^^^^^^第二更了,还有两更,会在老时间送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

832章:良才刘伯温

    

    为了不重蹈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后,大意失荆州的复辄,朱元璋决定效仿当年诸葛孔明的隆中对,联吴抗曹,所以他决定联合张士诚。

    一番酝酿后,他亲自连夜写了一封信,言明眼下与他合作,一举歼灭徐寿辉的天完国,然后平分江南,谁想到张士诚不断不接受他的好意,还扬言与徐寿辉合兵取了他的应天。得知了这个消息,朱元璋吃惊之余不免感到头疼,徐寿辉虽不足为虑,可那陈友谅可不是一般人,这些时日,连番攻了自己不少的地盘,作战手法,手下兵将、无敌的战船,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能对付的。

    接到信当着群臣的面,将张士诚破口大骂了一顿后,他不顾群臣的反对,再一次写信好生骂了个边,这才感到有些解气。

    谁知这一骂,却惹得张士诚也勃然大怒,竟自率领大军攻打镇江,镇江,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是应天最重要的屏障,一旦镇江被破,应天就岌岌可危了。

    一番准备,他当机立断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应天精兵二十万,埋伏与龙潭,与当夜打败与张士诚,此后常遇春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一路打过去,总算不负所望,一举击败了张士诚,还趁机攻占了张士诚的常州,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金陵、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这个对于朱元璋、对于应天来说实在太好,此后常遇春连番攻克常州周边郡县,并一举攻克了宁国,只可惜这一仗打得太过激烈,身为统帅的常遇春也身受重伤。

    他才不得不退了回来,不过不知是这一仗被常遇春打怕了,还是张士诚在等待机会,此战后让人头疼的张士诚倒也安分了不少。

    本以为能喘口气,谁知天完国的陈友谅太过胆大妄为,竟不顾道义,与五通庙杀了天完国皇帝徐寿辉,学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光伏汉人江山社稷为口号,奉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韩世勋为征元大将军。就在数日前接到密探密报,陈友谅已率军还江州后,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灭金陵。不知是什么缘故,张士诚只想自固,没有应承。否则以二人的力量,他朱元璋纵是有汉高祖之能,也回天无力了。

    陈友谅的这一系列大手笔是他没能料到,此人可比不张士诚,勇略,虽或未及项羽,但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况且如今以骁鸷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实乃心腹大患,此人不除一统江南只怕是一个空想了。

    但要除此人单凭自己这点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一个人,需要一个如张良一般帮汉高祖决胜千里之外的大人物,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只是这个人真的可以么?朱元璋不禁有些怀疑,毕竟这一切都是传闻,所以他要找个人询问一番, 而这个人就是陶安。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六岁丧父,矢志读书,日记千言,敏悟异常。长大后,投师李习兄弟,博览群书,尤深于《易》。元至正四年,中浙江乡试,八年,授明道书院山长。十四年冬归省,避乱居家。

    直到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渡江至当涂,陶安偕李习及乡里父老迎谒,即被召见。陶安向朱元璋献议:“海内鼎沸,豪杰并争,明公(指朱元璋)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问他:“吾欲取金陵如何?”陶安说:“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朱元璋从其言,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不久朱元璋攻克金陵,授陶安为兴国翼元帅府史令。朱元璋称吴国公后,置江南行中书省,任陶安为左司郎中。

    就在这时,听得门外侍卫一声低唤:“左司郎中陶安求见!”

    “传!“朱元璋心头一动,眉头一展,随口呼喝了一声。

    “传左司郎中陶安!“门外一阵侍卫一声吆喝,不多时朱元璋便听得一阵脚步声响动,来的甚是急躁。

    朱元璋尚未来得及抬头,便见一个人影快步上前,跪倒在前行三拜九扣大礼,口中疾呼:“臣左司郎中拜见吴国公,愿国公千岁千岁千千书!“

    “左司大人不必拘礼,起来说话!“朱元璋语气淡淡的道。

    “谢国公!“陶安道了声些,站起身来,烛光下陶安年约四十好几的年纪,一身灰色儒衫,浓眉如墨,大眼,一双罩子甚是有神,配上头上的儒冠,到有几分儒者的风范。

    朱元璋赐坐了后,一个兵卒快速走了进来,小心的奉上两杯茶,便一言不发的走了出来,小心翼翼的带了上房门。

    房屋内一时寂静下来,陶安啜着茶,眼角瞟了一眼朱元璋,此时朱元璋身着一身银色盔甲,身材高大,国字脸,一字眉,略显哟黑的脸庞显得颇有些刚毅果敢的气概,让人眼前一亮。

    朱元璋没有开口询问,陶安也不好开口询问,如此这般又等了一阵。才听朱元璋开口问道:“刘伯温可已经安排妥当?“

    ^^^^^^^^^^^^^^^^^^^^^^^^^^^^^^^^^^^^^^^^^^^^^^^^^^^^^^^^^^^^^^^^^^^^^^^^^^^^^^^^^^^^^^^^^^^^^第三更了,本来想早一点,谁知后台系统出了问题,一直没更新,这会儿看好了差不多了,便迫不及待的送上了这一章……明天是星期一了,期待还能有一个推荐席位,哈哈,当然了这一切少不了诸位的帮忙了!
………………………………

833章:孔明之才

    

    陶安放下茶杯,躬身道:“卑职已按照国公吩咐,将刘伯温与宋濂、章溢、叶琛按住在礼贤馆。

    礼贤馆是朱元璋攻占应天后,命参政知事李善长所造,其目得便是以此馆天下硕儒俊杰。

    “嗯!”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说罢朱元璋瞟了一眼陶安,漫不经心的问:“刘基四人才华如何?”

    陶安道:“卑职奉命礼遇浙东四贤,臣刻意观察,浙东四先生名不虚传,刘基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仁和;明阴阳,知奇门,懂八卦,晓盾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为难得的是此人谈吐不凡,臣观其才华不亚于昔日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当真……?“朱元璋一惊,陶安追随他多年,对他中心耿耿,况且此人平日持才傲物,今日当着自己的面,断然没有必要吹嘘的成分。

    见朱元璋面色疑惑,陶安又道:“以臣看,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国公得此四人,天下必定!“

    陶安的这一番话,朱元璋听得大感满意,其实刘伯温的大名他一早就听过,但因眼下的贤人多半有钓誉之嫌,一向疑心病重的朱元璋,对于刘伯温通天的才能不免有些怀疑,且加上他要的诸葛孔明这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划之才,绝非一个只知吟诗作画赋予风雅的文人而已,陶安的这番话,顿时让缠绕自他心头的担心去了一大半,但是没有亲眼见过,终究是有些不可信,一番思量后,朱元璋才眯着双眼道:“那刘基当真有如此才华?“

    陶安略知他性子,微微一笑后,点头道:“以卑职之见,那刘伯温才华绝非如此!”

    “何以见得!”朱元璋皱眉头道。

    陶安微微一笑,探手入怀,从怀中摸出两一个木匣子来,打开木匣子,骇然是两本书,一薄一厚,灯光下但见一书的扉页上写着《百战奇略》,另一本上写着《时务十八策》。这两本书是昨日在礼贤馆时,陶安眼看刘伯温包裹里藏有两本书,一时好奇借来一观,刘基写《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曾辗转投书,渴望能为国出力。却无人赏识,几番辗转后,这两本书也就被他束之高阁了,这番来金陵,随身携带了,一来是作为觐见之礼,二来也好趁此机会试探朱元璋当真是否值得辅佐的君主。

    他知陶安身份,听他要借阅,只是诡异的一笑,便毫不客气的送给了他。

    朱元璋只瞟了一眼,便觉此书不简单,拿起面上那本薄册,翻了开来,原来所载的均是兵法命名立法,多出孙武子、《武经七书》,盖以《孙子》为经,分为百战,其中以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设条立目;每战既以古代兵法为依据阐明兵机方略,又以古代适当战例事例加以印证;各战既相对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成正反对比,论史结合、辩证分析地论述了攻取战胜之道,虽聊聊数字,却利害得失,昭然于心目之间!实乃难得的好书!“

    朱元璋看得的心动,随手翻阅,但见一字一句之中,无不诡异至极,实乃一等一的用兵之道,对敌之策!不禁大声赞扬,眼看第二页写着《计战》,忍不住诵读起来:“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bi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阜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这一则计战,所举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讨论天下大势而传为历史佳话的“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计策,从而成就了一方霸业!“

    朱元璋读罢,心中暗暗一叹:“怪不得陶安对此人如此赞扬,单读此人书籍,便知此人不简单,幸亏萧兄弟请他下了山,若此等人物投奔张士诚、陈友谅而去,我岂不是痛失良才!”

    眼看陶安还捧着《时务十八策》,也随手拿起翻阅起来,有了先前的惊叹,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