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9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黄太吉的重要智囊,己巳年,黄太吉绕道喜峰口,偷袭大明之策,就是他最先提出,并予以完善的。其后,更和鲍承先两人施展反间计,致使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帝处死。
  除了这两条毒计,对建虏的政事,高鸿中也颇多谏言,都为黄太吉采纳。
  论起来,高鸿中不但是最早投降的一批汉官,而且也是最有成就,最得建虏信任的几个汉官之一。
  崇德年后,高鸿中在家养病,已经极少参与朝政了,但想不到竟忽然上此奏疏。
  ……
  “高鸿中什么意思,这是要祸我大清的江山吗?”
  “我看他是老糊涂,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最初,高鸿中遭到了猛烈抨击,那些不知情的建虏宗室都是愤怒,他们对高鸿中大加痛斥。恨不得将病中的高鸿中提到大堂来审问。
  一片抨击之中,多尔衮却说:高鸿中是先帝老臣,智谋甚远,他的话,可议。
  此话一出,朝堂立刻就安静了。
  聪明人立刻意识到,高鸿中的奏疏,怕不是本意,而是辅政王的授意。
  随后,多尔衮就高鸿中的密折,在一众宗室和重臣面前,细细分析,说到动情处,甚至是潸然落泪。
  ——辽南、鸭绿江、锦州,这三地今年以来,一直都有战事,南朝三面进攻,三面骚扰,我朝三面应对,都比较被动。
  三面之中,祸害最大,距离大清根基最近的就是朝鲜,当年先帝就是因为平定了朝鲜,稳定了后方,然后才能进取整个辽东,继而夺下锦州,现在大清要想摆脱颓势,就非是讨平朝鲜不可。
  然大清粮草和兵马都困难,过去,依靠百十几的田庄,锦州义州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今年南军破坏了两地所有的田庄,并将汉人包衣全部掳走,锦州义州无法自给,以后必须得从盛京输送了。
  锦州距离盛京遥远,即便是从海州广宁往锦州运送粮草,都会有相当的损耗,而从情势来看,锦州义州将是明国下一个重点进攻之地,其兵马一定会越来越多,一旦明国兵围锦州,大清连救援的钱粮也是拿不出。
  锦州义州已经是难守,我多尔衮无能,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遵从高鸿中的谋划,暂时从义州锦州撤退,集中兵马,讨伐朝鲜,解决后顾之忧,主守辽东,以待来时,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宁愿现在就辞去辅政王!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睿亲王,这是以辞职相要挟啊。
  虽然多尔衮主政起来,豪格一系一直不服,但其他派系,却渐渐为多尔衮慑服,且现在的烂局,除了多尔衮,怕也再没有人能挑起来……
  ……
  随后,一直默默无语的多铎,第一个站了起来,面无表情的说,避敌锋芒,暂时隐忍方是上策,他支持辅政王的计划。
  接着,原本在这个事件里保持中立的礼亲王代善,也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他没有说支持放弃锦州,但既然全力支持多尔衮继续为大清的辅政王,那也就是间接的支持多尔衮从锦州撤兵的决定了。
  只有济尔哈朗依旧一言不发。
  眼见就要形成决议,一个人的声音忽然冒了出来,那就是被禁足的豪格。
  自从乌克尔河之战后,豪格因为要承担战事失败的责任,又因为顶撞辅政王多尔衮,因而惹的福临小皇帝大怒,将豪格无限期的禁足,因此,豪格虽然还是大清的肃亲王,但却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大清的政事和军情,整天被困在王府中,除了发怒牢骚,日夜诅咒多尔衮,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虽然是禁足,但朝堂上的重大军政消息,豪格依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所以在听闻快要病死的高鸿中忽然上了密折,建议从锦州撤军时,他立刻就勃然大怒,他知道,高鸿中才没有这样的胆子呢,都是多尔衮授意和捣鬼,于是他也立刻和府中幕僚商议,连夜写了一封密折。
  密折中,豪格慷慨激昂,痛斥多尔衮主政的无能,又说,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先帝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被多尔衮毁于一旦。多尔衮无德无能,阿济格胆小怕死,有负先帝的重托,没有能力守卫锦州,他豪格愿意担起这个重任,率领正蓝旗去守锦州,他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大清守住辽西的咽喉,不使明兵进入一步。
  如果做不到,就请治他的死罪!
  豪格的奏疏,迅速掀起了波澜,原本被多尔衮压制的反对声音忽然又多了起来。
  这时,又一人的折子到了多尔衮的面前。
  却是多尔衮的一奶同胞的亲哥哥、镇守锦州的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的密折很直接,那就是他不认为锦州义州不可守,只要朝廷在来年开春,速速拨调粮食,再组织一万名汉人包衣,重新派驻到义州锦州屯田,一到两年的时间,他就能恢复两地的生产,
  锦州可战之人有三万,大炮三百余门,城池坚固,如果这样的地方都能放弃,那大清还有什么地方不能放弃的?
  最后,阿济格说道,锦州是无数的大清勇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不能无视他们的牺牲,将锦州轻松放弃,同时他对坚守锦州信心十足,因此,他绝不会放弃锦州,带兵从锦州离开的。
  就算是死,他也要死在锦州!
  阿济格的密折,等于是打了多尔衮的脸。
  豪格一派和不同意从锦州撤兵的宗室朝臣,都是暗暗欢呼。
  ……
  多尔衮脸色阴沉。
  阿济格的密折,在他的预料中,但又出乎他的预料。
  预料的是,阿济格一定会反对,没有预料的是,阿济格的言语竟然这么的激烈。
  这中间,他数次派人到锦州劝说阿济格,看起来,一点效果都没有。
  扣下阿济格的密折也没有用,因为阿济格还会继续上折子。
  糊涂!
  阿济格只看眼前的锦州,不从整个战略全局考虑,而且不听劝阻,执意上疏,这让多尔衮十分痛苦。
  他知道,阿济格是自尊心极强,极爱面子的人,孙传庭的大军悄无声息的退走,他事先没有察觉,事后难以追击,已经让他抓狂,这种情况下,他不能接受悄无声息的逃跑,豪格的折子更是刺激了他。
  因此,他不能理解多尔衮放弃锦州的策略,说什么他也要留在锦州。
  阿济格的折子,对多尔衮是一个挫折,不过没关系,多尔衮还能控制全局,只要朝堂达成共识,发下圣旨,他亲自前往锦州,晓以大义,阿济格终究还是会听命的。
  但不想,更大的意外来了。
  崇政殿上,十二岁的小皇帝福临,忽然开口,说,先帝基业不可弃,锦州不可丢。
  多尔衮听罢大惊。
  原来是豪格一系,暗中策动了福临的满文老师。
  原本对多尔衮言听计从的小福临,在听了老师的慷慨激昂后,亦是起了“奋起”之心,平生第一次违背多尔衮的意愿,在朝堂上公开反对多尔衮。
  小皇帝的开口,大大激励了那些反对者。
  于是,群议汹汹。
  腊月初二,锦州之事,终于是有了结果。
  朝廷研讨攻朝之策,但锦州,辽西的咽喉,辽东的门户,绝不能拱手让给明人。朝廷要办法稳固锦州的防务,而不是放弃锦州。
  ——辅政王,终究只是辅政王,而不是皇帝。
  ……
  睿亲王府。
  多尔衮醉了。
  醉的一塌糊涂。
  ……
  豪格却在府中痛快饮酒,哈哈大笑。
  ……
  洪宅。
  洪承畴坐在灯下,脸色灰白。
  如果不弃锦州,那第二次松锦之战,怕就在眼前,最少一年,最多两年,大明数十万的兵马,就会出现在锦州城下,到时,车马滚滚,旗帜飘扬,一齐仿佛都要回到崇祯十三年,第一次松锦之战刚刚开始的时候……
  ……
  京师。
  大明户部。
  户部尚书倪元璐亲自主持了一项签字仪式。
  签字双方为大明京惠商行和东印度公司、澳门佛郎机、西班牙商行。
  京惠商行以名下所有商铺和通络为抵押,向三家商行借款两百三十万两银元。
  大明中央皇家钱庄和大明户部联合担保。
  而借来的银元,全部用于向三大商行购买粮食和各种军用物资。
  贷款期十年,分期偿还。
  这是大明,也是华夏历史上,中外商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借款,开创了大笔银钱往来和担保的先例。
  虽然是京惠商行,而不是大明户部直接出面,但内外依然有很多的非议,但隆武帝不理,在他的全力支持,并且召见三家外国商行的代表,做出保证的情况下,三家商行才勉强同意,借款给京惠商行。
  明年六月以前,京惠商行购买的所有粮食和物资,都要运到大明天津港。
  ……
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名将争锋
  其实大明民间并不缺银子,只是华夏商贾历来都遵循财不外漏的古训,对于和朝廷打交道,都是无比慎重,总担心被朝廷坑害,因此,想要向他们借银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相比之下,外国商行反倒是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和担心。
  ……
  “向夷人借钱,朝廷脸面丢失尽矣!”
  “商人市侩,讨价还价,这是天子该做的事情吗?”
  江南,稷山书院,听闻京惠商行向西夷商行借钱借粮,还户部担保,皇帝出面,刘宗周长声而叹。
  ……
  腊月初八,腊八节,
  这一天,人们要举行冬祭,用收获的谷物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俗称“腊祭”,又说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受难时,寒冬腊月天没有一点吃的,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寺庙的老鼠洞里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苦难中的那个特殊日子,于是就把那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当然了,这是传说,毫无根据,连朱慈烺的父亲崇祯帝都不知道有这一说呢。
  腊八粥真正有关系的,还是因为和佛教的因缘。
  一小碗腊八粥,又称“佛粥”、“七宝五味粥”,入的口来,温暖香甜,没人不爱。
  作为皇帝,朱慈烺祭祖祭神,从清晨到中午都甚是忙碌。
  腊八之后,年就近了。
  即使身在宫中,似乎也能感觉到京师内外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对大明百姓来说,最近三年是近十几年来最太平的三年,没有肆虐的流贼,没有建虏入塞,各种落草为寇也都是清扫一空,四方安宁。辽饷废除,摊丁入亩之后,穷苦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但是辛勤,总能找到维持生计的办法,原本不敢生娃,担心负担不起“人头税”的人们,也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养儿育女,闲暇之时,在京师街头游走,除了街景越来越繁华,商户更多,百姓脸上的笑意越来越多之外,眼中看到的被父母抱着逛街的婴儿,也明显比过去几年多了很多,感觉生机勃勃。
  京师如此,各地想必也不会例外。
  ……
  “陛下,朝鲜急报……”
  腊八仪式刚刚结束,还没有返回乾清宫,朱慈烺就接到了于海送来的朝鲜军报。
  看完之后,他脸色凝重,自言自语的说道:“西边失,东边取,多尔衮亲自出马,不止是抢粮,也是想要重创朝鲜啊……传内阁和军机,令他们到武英殿见朕!”
  “是。”
  ……
  武英殿。
  内阁和军机诸臣都到齐,脸色都是凝重。
  五天前,多尔衮亲自带兵,带着前朝鲜王李倧的两个世子,以为李倧报仇为口号,忽然发动闪击,其兵马快速越过冰冻的鸭绿江,直扑咸镜道首府咸兴!
  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驻朝鲜的大明军刚刚结束了对建虏凤凰城一代的骚扰,解救汉人百姓数千,将他们护送转移,暂时安置在了平安道首府平壤一代,而平壤亦是周遇吉的主力所在之地,是明军防守的重点,东面的咸镜道因为地域广阔,人烟稀少,除了首府咸兴较为繁华,人口较多之外,其他地方都是贫瘠荒芜之地,战略意义稍逊,因此由副将庄子固带三千兵马,连同朝鲜辅兵把守。
  平安道和咸镜道,是为朝鲜的北方两道,和北军都护,是为和建虏接壤的三个区域,
  这一次,多尔衮秘密行军,忽然攻击咸镜道,仅仅三天时间就杀到了咸兴城下,一路大肆劫掠,补充给养,周边震动,朝鲜上下惊惶。
  现在庄子固正凭城死守。
  周遇吉正准备带兵救援。
  ……
  “从探报来看,这一次多尔衮出动的兵马并不多,只有万余人。由此推断,建虏粮草困难,可能已经派不出更多的兵马了。”
  “我朝鲜驻军,周遇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