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9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可法两袖清风,刚直不阿,民政没有问题,但军政却是差了一点,为了磨砺他,以便将来大用,隆武帝调他入军机处,希望他耳濡目染,能够增长军事长才。
  ……
  南京。
  史可法跪拜听旨,听完之后,高声:“臣领旨谢恩。”
  传旨的乃是司礼监新任行走太监石公公,他笑道:“恭喜军辅。”
  军机处虽然不比兵部尚书,但谁都知道,自陛下继位,建立军机处以来,对军机处越发倚仗,军机处的重要性几乎已经是等同于是内阁,甚至在某些时候,陛下见军机诸臣的时间比内阁要多很多,史可法从南京兵部尚书调任军机处,看起来好像是从实权变成了虚职,但史可法还年轻,在军机处日日都能见到圣颜,论升迁和未来的前途,军机处其实比南京兵部更为远大。
  史可法肃然:“庶竭驽钝,死而后已。”
  ……
  内阁兵部军机处进行调整之时,朝鲜半岛和辽南的后续消息也陆续传来。
  济尔哈朗从辽南撤兵之后,仍留下胡克什率兵六千守卫复州的同时,又把另一位侄子,爱新觉罗屯齐留在了盖州,统领盖州和复州所有人马,以加强两地的防御。
  当然了,这不是济尔哈朗的命令,而是济尔哈朗提议,多尔衮准许的。
  复州六千,盖州一万余人,两地兵马将近两万。看起来守卫兵马不少。
  但在军机处看来,建虏已经是有了放弃复州之意。
  经过金州旅顺之战,建虏六万大军,拼劲全力,耗费粮草无数,损兵折将,也不能拿下旅顺之后,从济尔哈朗到多尔衮都明白,几年之内,他们是没有能力攻打金州旅顺了,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防守,不使大明的版图在辽南继续扩大。
  金州之后就是复州。
  但复州地处平原,易攻难守,加上海岸线漫长,建虏很难做到处处防守,但是大明有心,随时都可以从复州登陆,凭借水师之利,大明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运送众多的兵马上岸,一旦复州被围攻,建虏怕是很难调兵援救。
  但建虏又不甘心放弃复州,于是仍然派兵驻守,只不过复州守军的任务不再是坚守复州城,而是作为盖州城的前哨——和复州相比,盖州更重要,也更容易防守,只要建虏坚守盖州,就可以保障海州、辽阳的安全,也就不担心大明攻取盖州,海州后,将建虏的国土一分为二,将锦州和沈阳分割开来。
  复州为前哨,死守盖州,应该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商议之后,不得不的选择。
  看透了建虏的意图,大明对于下一步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把握。
  二月冰开之后,兵部增调了一个镇的善柳营,去往辽南,加上阎应元的精武营第一镇和郑森的水师,大明在辽南的总兵力依然将近两万人。
  金州已经收复,招募流民,往辽南开垦之国策,依然继续。
  因为守卫辽南之功,从高斗枢阎应元到下面的有功士卒,都得到了朝廷的奖赏,海开之后,水师船舰源源不断的运送,将人员和各种物资,送过渤海,运到旅顺港。
  ……
  朝鲜之事也基本尘埃落定。
  大明礼部侍郎杨汝成到达朝鲜之后,宣读大明皇帝的圣旨,明确表明大明的态度。从而给朝鲜上下,尤其是林庆业沈器长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朝鲜众臣中,仍然有不少的人拥戴李倧,试图继续拥他为朝鲜之王,但落花流水春去也,时势所逼,在废除李倧的众多理由前,他们提不出有力的反驳,最后只能是哭认了。
  大明隆武六年,朝鲜李氏第16任君主李倧被废为绫阳君,迁济州岛,监视居住。
  不久暴疾而亡。
  原朝鲜成宗的次子桂城君李恂的曾孙,怀恩君李德仁,被立为朝鲜王,是为
  朝鲜礼宗。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孙史二臣
  ……
  李德仁,原本就是原南汉山城守御使沈器远最初想要拥立的那个君王,只可惜当年时运不济,最后拥立了李倧。
  现在几十年过去,沈器远被李倧斩首,他生前的遗愿,却是被实现了。
  李德仁继位为朝鲜王,金自点等一干亲清派官员,都遭到了严厉的清算,金自点和他的两个儿子被斩首,家产抄没,他的党羽或抄没或被贬为平民,朝鲜朝堂之上,半数的官员被清除一空,剩下的全是尊明派。
  经过此乱,又在仁川港亲眼见到大明王师的战力之后,朝鲜上下对重归大明,没有任何异议和犹豫。而对于大明王师的进驻和保护,更是欢欣鼓舞,求之不得,如此一来,他们就不用再担心害怕建虏的报复和侵扰了。
  经过研议,周遇吉率领的七千王师,加上后续又调派到朝鲜的周遇吉本部和精武营第三镇徐文朴的后续人马,总共一万三千人,分别驻扎平安道的平壤、平城、也就是朝鲜原先的宁边都督府一代和咸镜道的咸兴府一代,等于是在朝鲜国都汉阳之前,形成一道屏障线,保护朝鲜国都以及整个朝鲜南方地区不受建虏袭扰。
  为了保障战力和更有效快速的机动,周遇吉征集朝鲜境内的骡马,同时要求了一万三千名的朝鲜辅兵——即一个驻朝兵,朝鲜方便需要派出一个朝鲜兵以为辅助。负责转运粮草和修建工事。
  朝鲜同意。
  于是,周遇吉有了调动朝鲜平安道,咸镜道,黄海道,加上朝鲜京畿道的大部分兵马和朝鲜水师的权力。
  朝鲜一共八道,等于有一半的兵马在战时归于周遇吉指挥。
  此外,大明提出仁川港辟为大明水师专用军港,在朝鲜铁山一代开采铁矿,修建铁厂高炉,就地打造军需甲胄,朝鲜也都同意了。
  作为回应,大明朝廷对朝鲜的安全,作出完全的保证。
  一应事务,都由内阁遥控指挥,杨汝成和朝鲜君臣达成协议。
  至于皮岛等地,本就是大明故地,根本无需朝鲜同意,朝鲜上下对海中荒岛,也毫无兴趣,郑森率领水师一路而来,一路收复,并设置了好几次的中转和避风点。
  ……
  现在刚是二月,一切还在准备,还没有完全就绪,照军机处和兵马的计划,高斗枢的统一指挥,待到三四月份,周遇吉就要率兵跨过鸭绿江,袭扰建虏边境,令建虏不得安宁。
  而辽南也不会闲着,三四月的时候,阎应元也会兵出金州,给建虏以压力,影响建虏的春耕播种,以继续疲惫建虏的国力,令建虏的国计民生继续凋敝。
  当然了,不论朝鲜和辽南,现阶段都以骚扰牵制为主,不主动和建虏发生大战,实行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战术。
  在冷兵器时代,游击骚扰战非是容易,需要相当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即使
  周遇吉和阎应元都是名将,军机处参谋司也还是进行了详尽的策划……
  ……
  战略谋划顺利进行,乾清宫中的隆武帝,在欣慰之余,多了很多看书和家人同乐的时间。
  二月末,土默特蒙古献上良马千匹,以为娜仁皇妃的皇子贺。
  隆武帝以丝绸瓷器和金币回赠。
  ……
  几天后,隆武帝亲临遵化大铁厂,为铁厂高炉正式投产题字,这个时代,铁器仍然没有被大规模的使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的高昂和冶炼技术的落后,导致普通百姓用不起,大明朝要想从农耕进入工业,钢铁业的兴起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遵化铁厂由户部,京惠商行,新晋商,佛郎机人,共同出资兴建,引进眼下最先进的冶炼技术,真正是为中外合资,官民合股,其中户部占股一成,不参加实际的经营,但有一定的话语权,并且可以分红。
  最初,佛郎机人是不愿意参与的,但被大明户部强力说服。有佛郎机人的参与,又有汤若望的指导,铁厂冶炼技术得到相当的保证。
  除了遵化大铁厂,在山西夏县,广东佛山,福建漳州等地的大铁厂,也都在兴建和准备中,所有高炉都使用新技术,实行官民合股,又或者是完全私营,朝廷实行三年免税、并有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以令商人们安心。
  炙热的炉火耀人眼目,朱慈烺远远看着,脸上满是欣慰的笑……
  ……
  三月。
  史可法和孙传庭先后抵达京师。
  史可法挂兵部侍郎的衔,进入军机处。
  孙传庭为兵部尚书,那就是军机处自然的首席军辅,陈奇瑜一直挂兵部侍郎的衔,为次席,主持军机处的日常事务,而在兵书尚书之外,孙传庭还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
  因为李邦华的致仕和孙传庭的新入,内阁排名也发生了变化,范景文进为次辅,孙传庭为三辅,倪元璐袁继咸次之。
  隆武帝先后在文华殿接见两位重臣,商谈眼下局势,就国政大策予以咨询。
  和孙传庭交谈,重在平虏军略,和史可法谈,重在民情商情。
  这六年来,虽然孙传庭远在陕西,为三边总督,但他和隆武帝的奏疏往来,却是极其频繁,不论是辽东蒙古军政,还是地方丈量田亩、清理军屯、摊丁入亩之策,隆武帝都在事前征询过孙传庭的意见。
  “复辽不在一日。”
  “当年大唐历经三代君王,前后动用兵马百万,花费数十年,方才平定高句丽,朕又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五年,十年不行,二十年亦可。”
  “收复辽东,平定建虏之事,朕就交给爱卿和军机处了。要人给人,要粮给粮。天下精兵,卿都可调遣,包括京营。”
  “但是准备好了,可以出征了,请卿告知朕,朕为卿壮行!”
  孙传庭跪倒在地:“臣,谨受命!”
  ——和先帝的急切焦躁不同,今上不但完全信任,完全授权,而且没有时间限制,身为臣子,如何能不感动?
  ……
  进入内阁,可知钱粮;身为兵部,可知兵马;入为军辅,可知军略和敌情,孙传庭三位合一,朱慈烺相信他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
  和史可法见面时,隆武帝朱慈烺主要了解的是江南尤其是南直隶的民情、士情和商情。
  南直隶是大明财税重地,一年贡献全下大约三成的税赋,清理军田,摊丁入亩之后,整个税额没有增加,但交税的人,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田的百姓不再交纳丁税,负担大减,有田的士绅需要交纳的赋税,增加了不少,所以士绅们心中的怨言是难免的。
  朱慈烺不害怕士绅作乱,只是想了解他们动向和想法,以为后续的“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铺路,另外,他也想知道,在南方士绅和商贾之中,是否真的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前世里读史,说明末之时,苏州手工业发达,织布昌盛,已经有了近现代资本主力和工厂的萌芽,就锦衣卫的回报来说,苏州杭州松江府(上海)一代,织布厂众多,尤其是开放海禁,准许中外贸易以后,棉布丝绸瓷器一类的生意,比以前暴涨了数倍,连福建武夷山的茶叶贸易,也比以前翻了一番。
  朱慈烺心中是兴奋的,他知道,国家要想真的昌盛,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
  靠商业和工业,工业还有点远,现在只论商业。商业搞活了,南北货物通畅了,互通有无,物价才能平稳,百姓也才能安居乐业,国家税赋也才能缓慢增加。
  大明立国之初,重农抑商的国策是不对的,甚至是愚蠢的,大明要想兴盛,就必须鼓励经商,提高商人的地位。
  当然了,史可法并不是朱慈烺征询的第一个人,每一个从南方入朝的官员,朱慈烺都会当面询问,恳谈,在发现他们能力的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毕竟他是皇帝,没有办法亲自到苏州杭州松江府这些地区,他所有的了解,只能通过锦衣卫的报告和官员的奏疏和口述。
  面对陛下所问,史可法一一回答,在南直隶七年,虽然一直是兵部尚书,但史可法对民情了解颇多,陛下问起之处,他无一不知。
  而在民情商情之外,史可法也汇报了南直隶清理军屯、改革卫所制的进展。
  到今日,卫所制已经是名存实亡,尤其是南直隶地区,隆武帝曾经数次下诏,要史可法改革卫所。
  到史可法卸任之时,南直隶的一千多个卫所,已经裁撤掉了一大半,原本卫所兵都改成地方治安部队,且他们不再是世袭的军户,而是变成了普通的民户,其子孙后代,愿意从军的可以继续从军,不愿意从军的,可以自由选择其他行业,而他们名下的军田,变为他们永久的私产。
  世袭的军官也一样,愿意从军的,进入整合后的卫所部队,不愿意的,自动脱籍。和普通卫所兵一样,他们名下的,应该属于他们的军田,一律变成他们的私产。
  裁撤卫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阻力来自那些世袭的军官,很多地方卫所的指挥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