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议论之声就更大了。
  崇祯可能是华夏王朝里对私有财产权最看重的一个皇帝,国库内库空虚见底,崇祯低声下气的请求群臣义捐,但却从来也不敢横夺,对大臣如此,对商家百姓也是如此。崇祯十七年,王朝覆灭在即,欲调山海关吴三桂回京勤王,吴三桂提出饷银要求,崇祯拿不出,都到这个时候了,崇祯也不敢想出一个“坏点子”,对城中的富豪勒索银两。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一共从勋贵,官员和富商的家中抄出七千万两银子。
  北京城中并非没有银子,只是崇祯想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说,他儒门圣教徒的性格,使他根本想不出“坏点子”,如果换成他先祖朱元璋,南京修城没钱,立刻就想办法抄了首富沈万三的家,一点犹豫都没有,纵使知道会遭人非议,他也毫不在乎。
  万历皇帝虽不抄家,但却想办法的开店开矿,增加内库的收入,崇祯束手无策,空有道德,眼看着国库空虚,除了向群臣乞求义捐,竟然没有第二个办法。
  朝廷使用民船,历来都是要给钱或者是抵充徭役的,哪怕给的很少,从来没有白用,朱慈烺现在的提议,让群臣微微吃惊。
  “殿下,所谓运兵,指的是哪里?”礼部尚书林欲辑又颤颤巍巍的站了出来,向朱慈烺拱手问。
  他最喜欢的就是在朱慈烺身上挑刺。
  朱慈烺回一礼,淡淡回答:“没有特指,如今天下不宁,外有建虏内有流贼,朝廷在北方的兵力捉襟见肘,但在南方却还一些闲兵,如果能有一支运兵的船队,可以将广东福建之兵短时间之内运到天津,不但拱卫京师,也可预防万一。”
  林欲辑又颤颤巍巍的退了回去。
  朱慈烺回答的有理有据,这刺他挑不出。
  群臣之中,不少人在微微点头。
  是呀,如果能通过海运,从东南运来兵马,不管面对建虏或者流贼,朝廷能使用的兵马都会增加不少,虽然这些年来朝廷也动过东南的兵马,比如四川的白杆兵,但陆路遥远,来回就得走一年,三月发出命令,来年三月才能赶来,根本远不济急。
  而从广东到天津,海运只需一个月,危急之时,确实可以使用。
  “殿下,民船都是小船,运粮可以,如果用来运兵,怕是不行吧?”谢升皱眉。
  朱慈烺笑:“先生有所不知,民船并非都是小船,据我所知,一次能运两百人的大沙船,在江南为数不少,如果能为朝廷所用,不管调兵还是运粮,都是朝廷的一大臂助。”
  龙座上,崇祯眼睛发亮,到这时,他已经完全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要执行对建虏后方骚扰的战略,非有一只运兵船队不可,原本的谋划,是想要使用长江水师,但长江水师移驻天津之事,因为江南官场的反对,已经是夭折了,朝廷又没有财力造新船,如果照朱慈烺所说,江南真有一次能运载两百士兵的大沙船,用来当作运兵船,最合适不过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船号专营
  谢升却还没有猜到皇帝的心意,他皱眉道:“广东福建两省漕米不多,运输利润有限,又要承担为朝廷运兵的义务,怕是没有船号愿意承担吧?”
  “是啊,构想虽好,但那些奸商们肯定不会愿意。”
  “太子殿下想的太简单了。”
  群臣议论纷纷。
  连海运支持者,蒋德璟宋玫李明睿也都是沉思。
  首辅周延儒皱着眉头。
  原本是要争论漕米是否改海,但现在却已经跳过“是否”,直接讨论如何执行了。
  皇太子高明啊,群臣不知不觉就被他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了,皇太子的身份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朱慈烺只是一般的朝臣,群臣不会这么容易就入彀。
  周延儒暗暗叹口气,看来,漕米改海之策已经是挡不住了。
  “一般的船号,肯定是不愿意的,但如果是忠臣名士的家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选择。”等议论稍停,朱慈烺向崇祯拱手:“父皇,这大殿之中就有一人的家族,有此能力,就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谁?”
  “户部郎中沈廷扬。”朱慈烺说出沈廷扬的名字。
  户部郎中只是一个五品官,在这冠盖云集的大殿之上,毫不起眼,所站身的位置也是最后排,海运漕运激烈讨论之时,他默默无语,一直不说话,直到朱慈烺提到他的名字,他才从队列的最后方走了出来,向崇祯行礼。
  朝堂一下就寂静了。
  沈廷扬是船运世家,也是漕运改海的支持者,数次在朝堂上发起漕运改海的动议,今日海运漕运争的激烈,他却没有发表意见,群臣都有点诧异。但老谋深算者,却已经猜到个中原委了。
  “沈廷扬,我听说你家是船运世家,家中有一百艘运兵两百人的大沙船,不知道你家族可愿意担起这个重任,专线专营广东福建的漕米,并且听候朝廷调遣,为朝廷运兵呢?”朱慈烺问。
  沈廷扬深深一躬:“虽然还没有和族亲们商议,不知道他们的意见,但心忧天下是我沈家的祖训,所以臣……愿意。”
  “好!”
  崇祯站起身,一脸喜色。他终于是抛开了“祖制”。
  “臣以为不可!”
  大事即将抵定之时,忽然有一人站出来阻止,却是左副都御史方岳贡。
  方岳贡,天启二年进士,有名的廉官,最高官至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拷打北京官员,追赃助饷,搜到方岳贡家,居然只发现了五套布袍,一条犀带,二锭皇帝赐的元宝,这令流贼们感到非常诧异——“阁老何一贫至此?”
  刘宗敏不相信一个明朝的内阁大臣如此贫穷。
  但方岳贡真就这么穷。
  在被关押期间,方岳贡曾有机会碰到崇祯皇帝的太子,太子放声痛哭,求方岳贡救他。方岳贡说:“臣当忍死以拥殿下!”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忽然挟持太子出京城讨伐吴三桂。十七日,城中喧传太子坠马而死。方岳贡捶打胸口大叫,滴水不进,悲愤不已,二十六日,他整好衣冠,自缢而死。
  方岳贡是廉臣干吏,更是忠臣。
  对这样的人,朱慈烺满是敬重。
  何况方岳贡一直都没有给他制造麻烦,不管是治国四策,或者抚军京营,方岳贡都没有发表意见,而默然不语就是对朱慈烺最大的支持,方岳贡身为左副都御史,也就是言官的三把手,他的沉默对御史言官们有一种暗示作用,如果他站出来激烈抗争,朱慈烺在前些日子遇到的反对,一定会更强烈。
  即使是现在御史言官都出京,左副都御史已经变成光杆司令的情况下,方岳贡的话也依然有很大的份量。
  “陛下,沈廷扬是朝廷官员,担着登州到辽东的军粮转运职责,其家族承担漕米改海,广东到天津粮米的转送之事恐有公私不明、甚至是以公肥私的嫌疑,臣以为不妥,如果朝廷真要漕米改海,应选择其他的船号!”方岳贡道。
  “臣附议。”
  “臣附议。”立刻就有几个清流站出来附议,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通政司使施邦曜。
  崇祯犹豫了。
  朱慈烺早有准备,向崇祯拱手道:“父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沈廷扬虽然是朝廷官员,担着向辽东转运军粮的重责,但他常驻登州,不管是广东还是天津,都不是他能够到的地方,和他官职并无利害相关之处。儿臣反倒以为,正因为他是朝廷命官,其家族才不敢逾越法纪,在粮米转送之中夹带私货,因为那不但害他们自己,也会害了沈廷扬。有沈廷扬在,朝廷令沈家运兵,沈家必然是全力以赴……”
  崇祯微微点头。
  对崇祯诱惑最大的,并不是漕米改海,而是沈家那一百艘一次能运载两百士兵的大沙船。一艘两百,一百艘可就是两万人啊,加上长江水师和东南水师的船只,一次运十万精锐到建虏后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来一个“三光”政策,看建虏如何再猖狂?
  朱慈烺继续说:“何况除了沈家,江南之地再没有能一次拿出一百艘大沙船的船号了,如果分给几家来做,必然会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粮米转送耽搁几天问题不大,但如果耽搁了朝廷的运兵大计,那就得不偿失了。望父皇明鉴。”
  听朱慈烺说完,群臣嗡嗡议论,原本认为沈廷扬可能会“以公肥私”的人,倒有一半被朱慈烺说服了。
  “内阁怎么看?”崇祯看向周延儒。
  从开始到现在,周延儒一直都还没有说话呢。
  心知皇帝已经同意,周延儒自然不敢反对,心里暗暗叹口气,出列拱手:“陛下,老臣以为,沈廷扬的官职和沈家海运之事,并无冲突,太子殿下所言,老臣赞同。”
  事情到此,基本就定了。
  接下来就是一些小细节。
  广东到天津,专线专营,广东福建两省的漕米以后不再通过漕运,而是通过海运送到天津。时间暂定为两年,如果成效不佳,或者有触犯朝廷法纪的地方,朝廷随时可以取缔,到时不但沈家要承担责任,沈廷扬的罪过也少不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神机野营
  从广东到天津,运送的是粮米,从天津到广东运送的货物,朝廷不要求,不过收取的税赋要按照漕河二十四关的总税一次性全部征收,也就是说,厘金税一分不能少。
  即便如此,沈家生意也不会差。
  生意场上,时间就是金钱,走漕运三个月,但走海运一个月就够了,如果风平浪静,遇上好天气的时候,说不定二十天就可以到。从天津到广东,货物源源不断,沈家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大。
  朱慈烺心情愉快,他没想到漕米改海会如此顺利,原以为会在朝堂上扯皮,纠缠一段时间之后,朝臣们才会同意,但不想朝臣,尤其是内阁四臣,居然没有提出太多的反对意见,首辅周延儒更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赞同,崇祯又大喜,如此雷厉风行,一个早朝就通过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敲定。比如天津口岸的设立,衙门的组建,查缉官员的任命。具体施行最少需要一个月,但比起其他事务,这一次已经算是雷厉风行了。
  散朝后,回到内阁值房,首辅周延儒不喜不悲,古井无波,次辅陈演表情轻松,谢升和魏照乘的脸色却不太好看。四人中,陈演对漕米改海乐观其成,谢升和魏照乘直接反对,但不想最后还是没有敌过皇太子的巧妙布局,周延儒明着中立,但其实也是反对,不过眼看挡不住,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赞同。
  在案后坐下,谢升叹口气,道:“巧舌如簧,我等又上当了。”
  魏照乘也叹口气,嘀咕道:“确实啊。”
  没人说话了,值房一片寂静,只有首辅周延儒案头的紫金钵盂里的墨水在轻轻荡漾……
  国政大策,原本是内阁职权,但皇太子一而再、再而三在朝堂上提出大策,他们内阁四臣却毫无表现,再这么下去,内阁值房会换成东宫信王府也是说不定啊。
  工部侍郎宋玫的府邸。
  轿子还没有完全落地,宋玫就急匆匆的掀帘跳出,提着袍角,奔入正堂。
  “自清!自清!”
  宋玫气喘吁吁的喊。
  一个高瘦的人影从屏风后面闪了出来,方巾宽袍,儒雅的笑:“怎么了宗伯大人,是不是一点都不差啊?”
  原来是萧汉俊。
  萧汉俊字自清。
  宋玫关上门,连连点头:“是是是,果然是通过了……”说着说着,忍不住就大笑了起来:“当浮一大白啊,我在朝堂十几年,就属今天最痛快!”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将早朝的经过简单的讲诉了一遍。
  萧汉俊点头:“这个投名状算是纳了,以后太子必然会重用大人!”
  宋玫叹口气:“不过我也惹恼了内阁和魏藻德大人。”
  “魏藻德冢中枯骨,不必在意,至于内阁嘛……也就周延儒有点手段,其他三人不足为虑,只要大人跟紧了太子,他们不敢拿你怎样。”
  说完,萧汉俊深深一礼,转身离开。
  “你要去哪?”宋玫愕然。
  “大人的事成了,我的事,还没有了呢……”
  留下一道长音,萧汉俊从后门悄然而去。
  ……
  信王府。
  早朝的顺利让朱慈烺神清气爽,散朝后,他又和沈廷扬谈了一些私密。比如,将“京惠商行”和赵敬之的名字告诉沈廷扬,虽然没有直说,但以沈廷扬的聪明,已然明白他的意思,广东到天海的航线一旦开通,京惠商行必然是沈家优先合作对象。
  在府中休息了一会,吃了一些点心,朱慈烺带了田守信和十几个锦衣卫,出了北门,直奔神机营的野训营地。
  离开高大城墙拱卫的京师,在野外的道路上疾驰。清风吹面,朱慈烺心情很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